小藏君的自述:寻找和改变让人变得更美好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host_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一个典型的“80后”,刚从“而立之年”的门槛边起步不久。大学毕业后进入社会工作差不多有八九年时间,目前在北京一家外企就职,勉强算得上是白领一枚。
  若让我自己评价,本人复杂的性格中不乏纠结、矛盾、对比与落差,跟朋友疯玩起来不管不顾,安静的时候似乎整个世界只剩我自个儿。对于一切新鲜的事物,我都怀揣猎奇的兴趣,当然很多时候充其量只是扮演“旁观者”的角色而已。
  与很多同龄人一道,承受着这个多元化社会所带来的生活压力,我常常会觉得迷茫、无所适从,甚至自我否定,每次思考和反省人生都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但活着就得往前走,这似乎是真理。
  因此,在这样的生活状态下,说诸如“艺术抚慰心灵”之类的话语未免显得过于“高大上”,我想,真正理解艺术、热爱艺术的人是不会成天把这事儿拿来放嘴边说的,一味地装腔作势证明不了你的艺术素养,只会让人觉得无知和可笑。
  因为父母的关系,我算是很早就在接受类似的感染熏陶。尽管家庭条件普通,但父母总会想方设法地给生活倒腾出点“情调”。例如上世纪80年代末我上小学时,他们会买两三幅风景油画、静物油画等行画,然后装裱成框,挂在家中墙上做装饰;有时候周末母亲一边做家务,会一边放一些古典音乐的卡带来调剂气氛……放在那个时代来看,这种举动还是有点点“新潮”的,却让我体会到,只有融入生活,艺术才能真正变成一种享受。
  或许,这种耳濡目染早已为我今天所晒的账单埋下了“伏笔”。从开始工作、经济独立起,我会时不时地买些自己喜欢的小玩意儿,也喜欢去收藏市场、艺术区、艺博会凑凑热闹;每到一个新的地方,参观博物馆、美术馆也是必不可少的项目之一。我偏爱有设计感、有表达理念的作品,哪怕只是一个杯子、一个小钥匙扣。而买来的每一件东西,无论是摆设装点家居,还是实用,我总认为它得在生活中发挥一点用处,不能束之高阁,否则你就体会不到什么叫自然地融入。
  现在我身边有一群“小伙伴”,都与我有着相同的癖好,比如朋友最近去英国,给大家带回来的礼物就是艺术院校学生的毕业作品,尽管还有几分稚嫩,但创意十足,外加售价不贵,这样的礼物自然让“小伙伴”们爱不释手。
  在我看来,所谓的艺术消费,首先衡量的不是价钱,而是一种能让你变得快乐和丰富的态度与意识。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去追求和讲究,是人对美的向往这种原始本能的表达。
  艺术消费与年龄无关,难道80岁的老太太就不能为自己心仪的艺术品、收藏品买单吗?只要她喜欢、能让她快乐,又有什么不可以。应该说,这种消费行为与大家关注的投资、增值是不能完全划等号的,因为其在一定程度上已从简单的物质消费转化为精神消费。
  假如艺术消费已成为你的生活习惯,可能会发现,这样不断地寻找、改变,能让一个人变得更美好。
其他文献
六月长夏,汗流浃背。假日午后,我们懒散地闲坐在茶廊,护栏外就是公园的池塘,碧绿的荷叶已经遮住了整个湖面,粉色的荷花已经朵朵盛开,微风徐徐,荷叶似碧波涟漪,千姿百态的花瓣随着茎秆的摇曳也在翩翩起舞。  友人兴匆匆地夹着一卷画进来,入座后又立即站起,迫不及待地打开其中一张邀我们欣赏。打开一看,原来是中国当代书画大家石齐的彩墨作品《远益清》。似乎很应景,栏杆外是碧叶荡漾的荷塘,画面里写意的是荷塘一隅,一
期刊
怎么又是她?当我在地摊上见到一个画着美女倩影的香粉盒时,心中虽有窃喜,但并未作声,因为还不敢贸然断定画中人是不是那“似曾相识”的奇女子。  此为民国时期秋月牌粉盒,是上海中国兄弟工业社监制的美妆妙品。揭开盖子,暗香残留,仍觉扑鼻,细见盒底还有些许白色粉末。大红色的罐体正中是美人图,椭圆相框左右布满了月季花饰与英文标示。金亮底色中的她面若桃花,薄衫水粉,煞是妩媚可人。值得注意的是,女子乌发与额头上的
期刊
画家、艺术评论人、新闻人、作家……拥有多重身份的《新民晚报》艺术评论主编林明杰一向以新鲜的思想、独到的见解为业内所称道。每每有一些引人注目的艺术事件发生时,总能看到林明杰撰写的艺术评论,才气横溢、风趣幽默、一语中的。  继2010年推出了处女作《艺术是同床异梦》后,林明杰第二本艺术评论专著《艺术是漏网之鱼》在8月中旬举行的上海书展上首发。此书集合了近几年林明杰对艺术的思考和观点,日前,本刊记者对话
期刊
纵横起伏的山川林木、浓淡干湿的笔墨、抽象充满意蕴的水墨写意……徜徉在彭赞宾的山水世界里,一件件“高温水墨”作品让观者啧啧称赞。  8月16日至29日,在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举办的“高温水墨——彭赞宾当代陶艺个人作品展”以“高温水墨”为主题,兼具多种涵义,既有作品通过窑火高温烧制的陶瓷概念,又有画面呈现宛如传统水墨脱胎换骨转换升华的表述。  据了解,彭赞宾现任教于江西景德镇陶瓷学院设计艺术学院,从上
期刊
从汉代开始,钱币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比前代更丰富了,某些钱币不仅具备货币的流通功能,也被赋予祈福、厌禳、占卜的属性,成为先民们精神寄托的工具。此外,汉代的铜镜与民俗钱在内涵和文化信息上有诸多相似之处,通过相互比较研究可揭示出汉代的社会、经济、生活面貌乃至精神追求。  祈愿求吉  西汉早期民俗钱形制上脱胎于“半两”钱,以文字吉语为多,纹饰则极少。同时出现的钱形佩饰也可归到民俗钱范畴。兹举例如下:  “长
期刊
HIHEY事件是一个导火索,暴露出了艺术家与艺术机构之间的诸多问题。为青年艺术家营造市场环境是件好事,但当艺术遭遇商业,这个市场其实也是整个中国艺术品市场尚待成熟的缩影。彼此都该从中吸取怎样的教训?听听业内人士怎么说。  有纠纷是一件好事  马学东(中央美院艺术市场研究中心总监)  从发展上看,网购是大势所趋,而且电商平台有比较广阔的购买市场为支撑。  对于此次HIHEY纠纷,我认为双方都有责任。
期刊
就黄宾虹的山水画与花鸟画比较而言,人们对其花鸟画的研究和鉴赏相对要弱一些。这主要是黄宾虹的花鸟画流传在市面上比较少,似主要集中于捐赠浙江省博物馆的馆藏中,数量约300多件。为了推动黄宾虹的艺术研究,浙江省博物馆在孤山馆区将原“青瓷撷英”和“古越人家”两个陈列馆改造成“黄宾虹艺术馆”,一层展示了黄宾虹的生平和艺术历程及成就,二层现展示的是“另辟了一个世界——黄宾虹花鸟画展”,共展出黄宾虹各个时期创作
期刊
新年首期策划秀,艺术消费成主题,经济形势仍低迷,为啥它就变亮点?可见市场很宽阔,民众意识在提高,同行还需加把力,教育普及齐跟上,设计人物小藏君,和他一道探究竟、探究竟……
期刊
中国当代油画现状如何?呈现出怎样的艺术方向?当代油画家的生命足迹和艺术命运有着怎样的交织……日前,由中国油画学会、中国美术馆联合主办的“在场”第二届中国油画双年展(2014)” 在中国美术馆亮相。  34位画家、600余幅作品都围绕着一个学术主题“在场”。这一主题是对2012年第一届中国油画双年展的主题“在当代”的回访与推进。整个展览建立在对百年中国社会思想和文化政治所造就的中国美术史进行辨析的基
期刊
“没有商业就没有城市,没有文化就没有民族。”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大发展的时期,也是中国古代商业特别是商帮文化发展的高潮期,他们以血缘为纽带,以地缘为依托,深深地吸入了中国传统的文化元素,又特别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具有自身独特特点的商业思想,在今天的商业活动中仍有现实的借鉴意义。在这之中,商号印章以一个时代经济水平的标志物之特殊身份,在中国历史的民族工商业发展过程中活跃着、涌动着,有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