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们的音乐课本中,每个年级段都会有古诗新唱这个教学单元,其实打开诗歌的发展史,我们发现音乐和诗歌原本就是密不可分的。在文字未出现之前,原始歌谣是人类口头流传的文学,《诗经》是民歌的源头,《乐府》是汉代可配乐的歌辞,唐诗也遵循着一定的声律格式,“宋词元曲”广泛被谱曲传唱…可见诗歌与音乐的融合是有着久远的渊源。这就启发我们,在进行音乐课本中的古诗新唱单元的教学活动中,不仅可以让诗“歌”起来,将诗“舞”出来,还可以还诗歌以本来面目,将“诗”吟诵出来。在学生理解诗文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吟咏、吟唱”等方法加深对诗词的理解、表达诗词内涵。
浅吟高歌音乐教学古诗新唱一、浅吟低唱,走进诗歌意境
诗歌有很强的节奏感,节奏是语言的音乐性所在。通过引领学生有节奏的轻轻吟诵,找到诗词内部所蕴含的音乐性,体会作者的内心及诗词所要表达的意境,为歌曲教学中的情感体现做好准备。在吟诵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打击乐器伴奏,还可以击掌,可以踏地,可以轻扣课桌等方法为诗歌找节奏。例如,教学《忆江南》,在歌曲教学前可以先让学生试读,“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可用“二·二”拍断句,也可以“四·三”拍或“四·一.二”拍。可以让学生自由读,经过实践,学生会发现“四·一.二”拍更优美,更稳健,更能体现江南如诗如画的魅力景色,更好的表现出了作者面对江南美景的赞美。
其实每首古诗都有它固有的节奏,传统的吟诵格律易于学生的掌握,可以让学生在吟诵中比较体会中找到。其实在音乐教学中,我们还可以尝试用RAP的方式吟诵。RAP以人声的说唱代替音乐旋律,节奏健朗明快、多变丰富,音韵抑扬顿挫,富于语言的韵律美。改良RAP,吸收它自由的成分,采用它灵活的表现形式,让学生RAP一下,自由地说唱,可以有节奏、分声部,还可以轮唱。我在教学乐府诗歌《江南》时,我首先设计了说唱的环节,上下片句式结构的一致,使我们可以且说且唱。教师可以先做示范,学生自由揣摩乐感,体会诗歌或激越或低沉的情感。学生由新奇拘束而陶醉玩味,每位同学都可以自由发挥,每位同学都很尽兴。而第二环节的轮读则营造了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当两组学生在末句“鱼戏莲叶北”上汇合并声微渐止时,学生脸上的表情是惊喜非常的。诗歌不再是冷冰冰的文字,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一个个跳动的音符。
二、高歌深咏,唱出诗歌情怀
音乐其实是一种情绪的抒怀,音乐的感召就是情绪的渲染。小学生在唱古诗歌曲时,困难不是因为字句的难懂,而是不能披文入情、携情入境。在音乐教学中应该牢牢把握情感这条主线,帮学生入情入境。多让音乐本身面对学生,用音乐的情感来呼唤学生的情感,在体验情感的同时要多让音乐本身面对学生,挖掘音乐要素的变化。如六年级古曲《阳关三叠》,它是作曲家根据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诗——《送元二使安西》(又称《渭城曲》)而谱写的一首琴歌。这首歌的原词虽然只有短短四句:“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但要真正理解它的含意,就必须逐字逐句的进行分析。这是一首作者送友人去边关服役的送别诗——清晨细雨蒙蒙,四围杨柳青青,景的渲染增添了“依依顾恋不忍离、泪滴沾巾”的深情。“更尽一杯”把对友人的祝愿、关怀、嘱托、留恋,尽心倾注而出,待你出关之后没有故交挚友相随相伴了……这首诗在谱曲时,作曲家为了加深情感的抒发,除了增添一些词句外,又把全诗反复叠唱了三次。“三叠”曲调的变化、反复连续陈述,使送别之情更加沉郁而深切,充分表达了送别远行友人的诚挚情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反复的引导学生将气息放低去“咏诗”,去深刻理解词意,要求学生设身处地的去想象、去联想、去体验、去感受那种依依惜别的友情,并带着这些情感反复阅读体验歌曲内涵以及要表达的情感。只要读出情感,那么深情演唱也就不难了。
音乐是媒介,在诗词的歌曲教学拓展中,我们还可以借用流行歌曲的旋律。如柳永的《雨霖铃》可以配上周杰伦的《东风破》,邓丽君曾唱过李煜的《虞美人》,另外谷建芬老师的《新学堂乐歌》亦有大量古诗新唱作品,新瓶装旧酒,吟诵亦吟唱,我们相信这样的高歌深咏给师生带来的不仅是诗词的典雅和音乐的曼妙,还应有更深更远的影响。
总之,诵读与音乐的结合,其目的是给诗歌插上音乐的翅膀,只是为了学生可以“顺利”地深入沉浸到诗词中,获得独到的体会和感受。当诗歌爱上音乐,就是给学生提供了一双飞翔的翅膀,当诗歌爱上音乐,就是给心灵涂上一层亮丽的底色。走进传统经典,在浅吟低诵中完美人格,在高歌深咏时启发心智。
浅吟高歌音乐教学古诗新唱一、浅吟低唱,走进诗歌意境
诗歌有很强的节奏感,节奏是语言的音乐性所在。通过引领学生有节奏的轻轻吟诵,找到诗词内部所蕴含的音乐性,体会作者的内心及诗词所要表达的意境,为歌曲教学中的情感体现做好准备。在吟诵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打击乐器伴奏,还可以击掌,可以踏地,可以轻扣课桌等方法为诗歌找节奏。例如,教学《忆江南》,在歌曲教学前可以先让学生试读,“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可用“二·二”拍断句,也可以“四·三”拍或“四·一.二”拍。可以让学生自由读,经过实践,学生会发现“四·一.二”拍更优美,更稳健,更能体现江南如诗如画的魅力景色,更好的表现出了作者面对江南美景的赞美。
其实每首古诗都有它固有的节奏,传统的吟诵格律易于学生的掌握,可以让学生在吟诵中比较体会中找到。其实在音乐教学中,我们还可以尝试用RAP的方式吟诵。RAP以人声的说唱代替音乐旋律,节奏健朗明快、多变丰富,音韵抑扬顿挫,富于语言的韵律美。改良RAP,吸收它自由的成分,采用它灵活的表现形式,让学生RAP一下,自由地说唱,可以有节奏、分声部,还可以轮唱。我在教学乐府诗歌《江南》时,我首先设计了说唱的环节,上下片句式结构的一致,使我们可以且说且唱。教师可以先做示范,学生自由揣摩乐感,体会诗歌或激越或低沉的情感。学生由新奇拘束而陶醉玩味,每位同学都可以自由发挥,每位同学都很尽兴。而第二环节的轮读则营造了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当两组学生在末句“鱼戏莲叶北”上汇合并声微渐止时,学生脸上的表情是惊喜非常的。诗歌不再是冷冰冰的文字,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一个个跳动的音符。
二、高歌深咏,唱出诗歌情怀
音乐其实是一种情绪的抒怀,音乐的感召就是情绪的渲染。小学生在唱古诗歌曲时,困难不是因为字句的难懂,而是不能披文入情、携情入境。在音乐教学中应该牢牢把握情感这条主线,帮学生入情入境。多让音乐本身面对学生,用音乐的情感来呼唤学生的情感,在体验情感的同时要多让音乐本身面对学生,挖掘音乐要素的变化。如六年级古曲《阳关三叠》,它是作曲家根据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诗——《送元二使安西》(又称《渭城曲》)而谱写的一首琴歌。这首歌的原词虽然只有短短四句:“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但要真正理解它的含意,就必须逐字逐句的进行分析。这是一首作者送友人去边关服役的送别诗——清晨细雨蒙蒙,四围杨柳青青,景的渲染增添了“依依顾恋不忍离、泪滴沾巾”的深情。“更尽一杯”把对友人的祝愿、关怀、嘱托、留恋,尽心倾注而出,待你出关之后没有故交挚友相随相伴了……这首诗在谱曲时,作曲家为了加深情感的抒发,除了增添一些词句外,又把全诗反复叠唱了三次。“三叠”曲调的变化、反复连续陈述,使送别之情更加沉郁而深切,充分表达了送别远行友人的诚挚情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反复的引导学生将气息放低去“咏诗”,去深刻理解词意,要求学生设身处地的去想象、去联想、去体验、去感受那种依依惜别的友情,并带着这些情感反复阅读体验歌曲内涵以及要表达的情感。只要读出情感,那么深情演唱也就不难了。
音乐是媒介,在诗词的歌曲教学拓展中,我们还可以借用流行歌曲的旋律。如柳永的《雨霖铃》可以配上周杰伦的《东风破》,邓丽君曾唱过李煜的《虞美人》,另外谷建芬老师的《新学堂乐歌》亦有大量古诗新唱作品,新瓶装旧酒,吟诵亦吟唱,我们相信这样的高歌深咏给师生带来的不仅是诗词的典雅和音乐的曼妙,还应有更深更远的影响。
总之,诵读与音乐的结合,其目的是给诗歌插上音乐的翅膀,只是为了学生可以“顺利”地深入沉浸到诗词中,获得独到的体会和感受。当诗歌爱上音乐,就是给学生提供了一双飞翔的翅膀,当诗歌爱上音乐,就是给心灵涂上一层亮丽的底色。走进传统经典,在浅吟低诵中完美人格,在高歌深咏时启发心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