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警在伊拉克的特殊使命(连载四)

来源 :党史纵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llt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接上期)
  
  八
  
  事实上,考验我武警官兵的远不止是血腥和暴力。在驻伊拉克使馆,警卫小组还要忍受着常人难以想像的寂寞与紧张。
  伊拉克被世界有关组织评为最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国家,除了因为不断发生的血腥暴力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环境问题。战争期间,美军投放了多达2000多吨的贫铀弹。这种贫铀弹严重污染环境,影响长达50年。人长时间处在这种环境中容易患癌症、败血病以及其他各类疾病。护卫小组有时要护卫使馆人员到重污染地区,明知污染严重,为了中国武警的形象,他们也不能戴口罩,几次下来,他们也受到贫铀弹的辐射,加上水土不服,几个人经常闹肚子。附近虽然有两家医院,但由于战争的影响,医院缺医少药,设备极其简陋。没有办法,他们只好强忍着。
  1991年海湾战争后,由于联合国对伊拉克实行禁运和制裁,使本来就缺水的巴格达供水系统得不到养护,即便是曼苏尔饭店这样的五星级宾馆,日常的生活用水也得不到保障,更不用说洁净的饮用水了。陈旧的水管里流出来的是黑色的水,甚至还有头发、铁丝等杂质。席栓柱他们只能靠买矿泉水来解决饮水问题。最令席栓柱他们难以忍受的是洗澡问题,伊拉克一般情况下的气温都在50℃左右,护卫小组穿着防弹服有十几斤重,每次执行任务回来,个个都汗流浃背,就像从水里捞出来的一样。由于经常停水,没法洗衣服,身上的衣服干一次就留下一层汗碱,穿在身上特别难受。在巴格达,气候也是一件令他们头痛的事情。由于这里地处沙漠地区,沙尘暴几乎隔几天就发生一次,每一次沙尘暴到来时,沙尘遮天盖地。每当此时,他们就赶紧将门窗关好。即使这样,楼道里房间里还是弥漫着沙子粉尘,令人窒息。他们只能用毛巾、卫生纸捂着口鼻上哨,晚上睡觉也经常被呛醒。
  在巴格达,除了自然环境问题外,摆在他们面前的还有吃饭问题。6名武警大都来自中国北方,爱吃面食,对当地的饭菜很不习惯。巴格达的蔬菜种类单调,除了西红柿和黄瓜外,别的蔬菜很少。曼苏尔饭店卫生条件极差,当地的厨师们常常是从冰箱里拿出牛羊肉,简单地在木板上剁成几块后,便直接扔进铁桶里煮,煮熟后,上面还漂着一层稠稠的黄沫,发出难闻的气味。这种饭才吃上几天,他们就出现了腹泻、腹胀的情况。武警护卫任务很重,没有体力不行。为了保持体力,席栓柱规定每个人每天都必须吃饭,作为硬性任务,谁不完成都不行。为了保持充足的体力,他们只能强迫自己咽下那些难闻的牛羊肉,吃了吐,吐了吃,尽量多吃一点增加体力。
  在伊拉克的中国中兴公司的同胞们知道武警们对伊拉克的饭菜不适应,4月12日,特地给他们送来了饺子。使馆人员和武警们顿时喜出望外,一个个别提有多高兴了。中兴公司的人带着歉意说:“现在外面不安全,如果条件允许,怎么也要把你们请出去改善一下。”
  可事不凑巧,这一天曼苏尔饭店刚好停水停电,包好的饺子没法煮,席栓柱他们只好眼睁睁地看着水饺粘成了一坨。武好一次次跑出去打听什么时间来水来电,一次次失望而归。一直等到晚上8点,才供电供水,席栓柱他们马上兴奋地把饺子下到了锅里。开锅后,水饺成了“面片汤”,可大家仍然吃得很开心,席栓柱边吃边开玩笑道:“在伊拉克吃饺子,要片有片,要馅有馅,喝汤还有油。”
  生活的艰难和困苦,席栓柱他们都能克服,但有一种东西他们更难抗拒,那就是寂寞。在完全陌生的巴格达,他们没有任何亲朋好友,和他们朝夕相处的是中国大使馆的外交人员。平时大家都在忙,没有更多的时间交流。当时,在伊拉克的中国人有40多人,这些人分散在巴格达城内,相见并不容易。他们偶尔到曼苏尔饭店来也是谈工作的,行色匆匆。武警们每天除了执行护卫任务以外就是轮流值班,相互之间也没有时间交流沟通。为了保证外交人员的安全和警卫人员的自身安全,席栓柱明确规定,任何人不准到曼苏尔饭店外的地方去玩,这作为一项铁的纪律。不值勤时,他们只能呆在房间里,坚持训练,在楼道上、房间里练出枪、练协同,摆石子、练战术。
  在战事不断的伊拉克,外交官们连理发都成了大困难。眼看外交官们的头发一天比一天长,席栓柱心里着急。外交官的仪表关系到国家形象呀!王志刚入伍后在连队学着理过几次发,席栓柱知道后,就让他先在自己头上做试验。王志刚一边理,大家一边当参谋,提意见。一次次揣摩,一点点提高,大家都满意了,最后才让王志刚给外交官们理。外交官们很满意,王志刚心里也很高兴。
  由于使馆驻地实施封闭管理,不允许任何无关人员进入,警卫官兵还主动承担起了打扫卫生、搬运重物等各项杂活。此外,外交人员忙,官兵们就主动帮他们洗衣服、打饭。外交人手不够,李亚光就主动担负起电报抄写任务。当大家想吃“祖国饭”时,他们就会到小厨房露一手,为大家做上十分可口的地道的中国饭。
  外交人员对朝夕相处的官兵们都有一个感觉,就是他们从不把困难和压力传递给别人,只给别人带来快乐和欢笑。一位外交人员说:“尽管巴格达局势那么紧张,压力那么大,但武警同志从来不和我们谈危险和不测,总是找些轻松的话题和我们说,还主动帮我们分忧。每当我们询问他们生活是否习惯,还有什么困难的时候,警卫官兵都会异口同声地回答:‘挺好的,挺好的!’”在巴格达,除了护卫和值勤外,武警们还有一个任务,就是给远在千里之外的部队写思想汇报。现在武警北京总队五支队还保留着他们通过各种渠道从巴格达发回的一份份思想汇报、一张张开展组织生活的照片、一叠叠上缴党费的汇款单。现任支队长刘会成说:“是忠诚卫士的信念支撑着他们在异国他乡建功立业!”
  令身在伊拉克的武警们牵肠挂肚的还有他们的家人。无情未必真豪杰。席栓柱出国前曾接受一个记者的采访,记者问他,离部队和家时间这么长,身上带有什么重要物品。席栓柱回答:“是枪。”那个记者不甘心,又问他除枪之外呢?席栓柱说:“家人的照片。”好在后来,警卫队员每半个月可以给家人打电话报平安,让大家备感温暖。
  为了更好地执行任务,便于同当地老百姓交流,官兵们开始学阿拉伯语,现在他们已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日常用语。王志刚是甘肃人,口音比较重,学习阿语比较吃力。为了加快学习速度,他就用汉语拼音把阿语音注在小卡片上,随身携带,一有时间就拿出来背记。官兵们还牺牲宝贵的休息时间,向外交官学习外交礼节,了解掌握当地居民的风土人情和生活习惯。每次外出执行任务,为了表明自己是中国人,他们都要佩戴国旗徽章,而且每个人都会说一句最基本的阿拉伯语:“我是中国人。”每当伊拉克的老百姓听到这话时,就会竖起大拇指,用阿语向官兵们问好祝福。
  
  九
  
  2004年7月9日,对于中国复馆小组的全体人员来说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日子。当地时间下午5时(北京时间晚上9时),中国驻伊拉克大使馆复馆小组接到中国外交部的指示,根据伊拉克战后的实际情况,中央决定9日起中国驻伊拉克大使馆正式复馆。
  宣布复馆那一刻,小组每个成员都非常激动。由于使馆原址被破坏得太严重,已经无法修复,同时由于战乱,一直没有最后确定新馆舍的地址,所以,使馆临时办公地点仍然设在曼苏尔饭店。
  这一天,席栓柱他们早早地来到孙必干的房间,等待着激动人心的时刻到来。时针终于走到了5点,7名中国外交人员和6名武警官兵,展开了他们从国内带去的一面崭新的五星红旗,庆祝中国驻伊使馆正式复馆。虽然这只是一个简单的仪式,但却来之不易,为了这一天的到来,他们已经努力了一年多。仪式结束后,席栓柱一身戎装,对闻讯赶来的新华社记者说:“得到国内传来的复馆通知,警卫小组全体官兵都非常兴奋。进入伊拉克以来,在非常严峻的局势下,我们圆满完成了前一阶段的安全保卫工作。当前,伊拉克形势依然十分不稳定,我们感到任重道远。请祖国人民放心,我们有决心,有信心,不负众望,不辱使命,保卫好大使馆,保卫好我国外交人员,为他们提供一个安全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展示中国外交官的良好风采,做好外交工作。”
  正在持枪值勤的武警战士丁秀国激动的心情更是溢于言表:“我们大家听到正式复馆的消息,都特别高兴。以前,我们是给复馆小组当警卫,现在,我们是给中国驻伊拉克大使馆当警卫,升级了!”
  孙必干也愉快地接受了采访。他说:“复馆小组按照中央和外交部的指示,在过去一年里与伊拉克各方面进行了广泛接触,增进了相互了解和友谊,为今天正式复馆奠定了基础。小组全体同志在条件非常艰苦和风险相当大的情况下,团结奋斗,克服重重困难,保证了复馆任务的圆满完成。6名武警同志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为复馆小组和外交人员提供了安全、可靠的保障,功不可没。”
  中国在伊拉克复馆的消息迅速传遍世界各地,世界各大新闻媒体都在重要位置刊发了这一消息。美联社在评价这一消息时说:中国大使馆复馆是中国人的胜利,也是第一次跨出国门的中国武警的胜利。因为世界通过这一事件真正认识了中国武警。
  随着中国驻伊拉克使馆的复馆,中国武警圆满完成了第一阶段的警卫任务。
  早在中国武警刚踏上伊拉克的领土时,对中国武警能不能胜任,许多国家都持怀疑的态度。当时,不知出于何种目的,联军总部的一个将军把电话打到孙必干处,说:“现在伊拉克局势很不稳定,如果需要安全保卫,联军可以派人警卫。”其他一些国家也将电话打到孙必干的手机上,提出所在国的军队愿意为中国复馆小组提供保护。每次接到这样的电话,孙必干都说:“谢谢,我们中国武警完全有能力保卫我们的安全。”
  一次,孙必干去参加伊拉克临时政府举办的外事活动,当中国武警护卫着孙必干来到活动地点时,却被美军拦下了。护卫人员下来一问才知道,美军规定所有参加会议的各国外交人员必须由美军护卫才能进场,其他一些国家虽然对美军这种做法极为不满,但也没有别的办法,只好将自己的警卫留在外面。美军这一做法显然违背了国际上有关规定。孙必干知道这种情况后,就跟美军据理抗争:“我们有自己的警卫,根本用不着你们警卫。”美军一个将军说:“我们这样做也是被逼无奈,用我们的军队可以保证你们的人身安全。”孙必干说:“我所带的武警是世界上最优秀的警卫,完全有能力保护我们的安全。”可是,美军仍然坚持如果不让他们警卫就不允许外交人员进场。在这种情况下,孙必干和法国外交官决定以不参加这次会议来抗议,他们愤然上车离开了会场。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武警在伊拉克的表现,令美军十分惊讶。各国使者不断被枪击和爆炸所伤害,中国外交人员却没有任何伤亡,这在爆炸频繁、危机四伏的亚战争状态下,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后来,联军的一个将军和席栓柱在一次活动中相遇,他说:“作为一名军人,不带任何有色眼镜说真心话,中国武警的确是世界一流的。”
  一天,一个同中国外交人员很熟悉的伊拉克人问孙必干:“这些中国武警是不是都是武林高手,身怀绝技?”孙必干笑着说:“他们是不是武林高手我不清楚,但他们每个人都身怀绝技这一点我是知道的。”这个伊拉克人一听就说:“他们肯定武功高强,如果不是这样,怎么那么大的包他们一只手抓一个,像什么也没拿一样。”
  由于伊拉克连年战乱,加之各国军队在伊拉克战争后开赴伊拉克,伊拉克人民对外国军队都没有什么好感。但中国武警的所作所为很快就改变了一些伊拉克人的偏见。没有事的时候,席栓柱会带着其他武警,帮助曼苏尔饭店打扫卫生。由于时间久远,刚来时三部电梯只有一部还能用,没过多久,拉货的电梯也坏了,每次搬运物品,他们都会主动帮助饭店人员搬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饭店里一个曾经给伊拉克前政府高官做饭的高级厨师深受感动,他找到孙必干非要为中国武警和使馆人员做一顿他特别拿手的饭菜,以表达他的谢意。
  
  十
  
  2004年7月,卸任不久的原中国驻巴林大使杨洪林突然接到一份任命文件,他被任命为伊战后首任中国驻伊拉克特命全权大使。
  10月18日,杨洪林大使偕夫人从北京出发,经曼谷抵达约旦首都安曼,短暂休整后,22日下午乘坐约旦皇家航空公司班机抵达巴格达。按照国际惯例,新任大使到任,驻在国外交部礼宾司都要派人到机场迎接。但当时的伊拉克不安全,事前,伊拉克外交部告知中国驻伊拉克大使馆,礼宾司将不派人到机场迎接。席栓柱对杨大使到来的安全警卫工作做了周密的部署和充分的准备。伊战后,中国首任驻伊拉克特命全权大使的到来意义重大,不能出现任何闪失。杨大使到来,使馆内其他的外交官要到机场迎接,这一次护卫人员多,目标大,席栓柱决定除留下两名值班的武警外,其他人员全部和他一起执行这次随行警卫任务。
  当杨洪林大使推着行李刚走出机场大厅,警卫队长席栓柱立即带领几名武警围过来,将杨洪林大使围在中间。在杨大使跟迎接他的外交人员寒暄时,席栓柱拿出早已经准备好的防弹衣帮他穿在身上,并给他戴上头盔。席栓柱对外交人员说:“我们赶快离开这里,回去咱们再聊。”一路上,席栓柱他们荷枪实弹护卫着杨大使,安全地把他护卫到大使馆临时驻地巴格达曼苏尔饭店。
  按照国际惯例,新任大使要向所在国递交国书。10月27日,席栓柱带人全副武装警卫着杨洪林来到伊拉克总统府,向伊拉克总统加齐•亚瓦尔递交国书。
  杨洪林赴任巴格达,以及伊拉克新任驻华大使穆罕默德•萨比尔•伊斯梅尔到北京上任,标志着中伊两国恢复了正常的外交关系,两国各方面交往逐渐步入正轨。
  在伊拉克,警卫人员面临的压力很大,长时间处在这种压力下对警卫工作不利。美国、英国和法国等国家每3个月就进行一次换防,而席栓柱他们在伊拉克已经坚持一年多了,外交部和武警总部决定换防。接到回国的命令后,席栓柱和其他武警仍然一丝不苟,全力以赴地警卫着使馆的安全。2005年3月,6位勇士即将凯旋之际,外交部亚非司司长翟隽写下了对他们的赞美:“武警同志以对祖国和人民的忠诚,为我国对伊拉克的外交工作做出了重大而实实在在的贡献!”
  2005年4月23日下午,武警北京总队隆重召开首批赴伊拉克警卫小组表彰暨先进事迹报告会,总队党委做出了《关于开展向首批赴伊拉克使馆警卫小组学习活动的决定》,并给每名成员荣记和报请了一等功。
  由于席栓柱在伊拉克的突出表现,在第十届武警十大忠诚卫士评选中,席栓柱以高票当选为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
  (全文完)
其他文献
朱履先,原名朱先志,字履先,1884年农历五月七日出生于江苏省泰兴县黄桥镇。  1901 年,朱履先以优异成绩取得官费留学的资格,东渡日本,进入日本士官学校工兵科学习炮兵。期间,他深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影响。1907 年(光绪三十三年),朱履先毕业回国,不久,被委任为清军南洋第九镇三十四标二营管带,驻地南京杨公井。  1911年11月,武昌起义的消息传来,第九镇的统制徐固卿决定起义响应。11月8
期刊
当我走过小平像前  总是波涛汹涌、思绪万千  高昂的头颅  深思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  挺起的腰杆,诠释着  不屈不挠,历经磨难  迈开的大步  似乎在与时间赛跑,争分夺秒  恨不得  把失去的、耽误的、错过的时机  一个早上,一个晚上  抢还  甩开的背膀  曾披荆斩棘  越过群魔乱舞的年代  如今  又目视着前方  迎接改革开放的春天    南巡讲话  似股股扑面春风  唤醒沉睡的神州大地  如
期刊
种粮  “皇粮”反哺种粮人  前不久,得知种粮补贴每亩由上年的87元提高到122元,凤台县农民刘成武感慨地说:“从古到今,种田纳税‘天经地义’。没想到今天不仅不用缴‘皇粮’,而且补贴还年年增加,我们种田人真是赶上了好光景!”  刘成武今年60岁,世代务农。提起农业税,老刘仿佛回到了自己的青年时代。那时,农民种粮以公社为单位,上缴农业税的方式是以实物兑税。当时粮食每年亩产只有150来公斤。“好年头大
期刊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杨尚昆1907年生,四川潼南人。杨尚昆献身革命70余年,为中国人民的解放和建设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为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在1988年春召开的七届人大一次会议上,被邓小平称作“革命元老”的杨尚昆当选为国家主席,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继毛泽东、刘少奇、李先念之后的第四任国家主席。正如国画大师刘海粟在杨尚昆80寿辰时做的一幅松柏图所题,“
期刊
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地空导弹部队刚刚成立,就首开世界防空史上用地空导弹击落敌机的纪录。60年代,我地空导弹部队屡屡击落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U-2高空侦察机和无人驾驶高空侦察机,令国人振奋,世界注目。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立80周年,空军地空导弹部队诞生50周年之际,笔者通过查找大量的历史资料和走访部分当事人,写下这篇文章。     萨姆-Ⅱ悄然东移/神秘的“543部队”    满洲里,
期刊
2008,中国改革开放进入“而立之年”。  30年,弹指一挥间,30年,沧桑巨变。  “中国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农村改革是从安徽开始的”,这是1992年春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南巡谈话中所讲的,至今言犹在耳。  30年前,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私自秘密约定首创大包干,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也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作为农村大包干的发源地,安徽在历史的丰碑上深深地刻下了自己的烙印,也
期刊
前不久,聂荣臻元帅之女聂力给我寄来她的新作《山高水长——回忆父亲聂荣臻》。来不及回电话谢她,我就捧起书一口气看了下去。通过力力姐姐那细腻生动的笔触、感人至深的字句,我的眼前又浮现出我熟悉的聂伯伯的音容笑貌。  小时候,我常见到聂伯伯。  1954年9月,父亲柯庆施调到上海任中共上海市委第一书记,他对上海的科技工作一直很重视。1959年,聂荣臻伯伯当选中央军委副主席,分管军事尖端技术研究工作,他每年
期刊
30年前,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巨轮鸣笛起航。在这一伟大的历史进程中,安徽人民发扬敢为人先的精神,率先揭开了影响深远的农村改革序幕,走在了全国改革的前列。回顾当年发端于安徽并影响全国的那场波澜壮阔的农村改革,安徽省有四位县委书记居功卓越,正是他们冒着极大的政治风险,以过人的胆识和勇气,保护和助推了基层干部群众的首创精神,带领人民谱写出新时期顽强奋进的壮丽诗篇。这四位县委书记是:肥西县委书记常振英、来安
期刊
高敬亭是鄂豫皖苏区三年游击战争中的红军主要领导人,也是一位党内很有争议的人物,他曾误杀过不少自己的同志,而他最终又被自己的同志误杀。直到1975年毛泽东亲自批示为他平反,对他的争议才有所平息。  高敬亭是一位传奇人物,他率领2000名红军,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最后3年里,战败了率领10多万军队“剿共”的国民党3任总指挥。特别是最后一任总指挥卫立煌,除率领10多万正规部队外,又武装30多个县保安团
期刊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做出工作重点转移的决策,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取得了组织路线拨乱反正的最重要成果;恢复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提出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