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大事回眸

来源 :党史纵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y1976715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做出工作重点转移的决策,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取得了组织路线拨乱反正的最重要成果;恢复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提出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重要任务;审查和解决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开始了系统清理重大历史是非的拨乱反正。会议还提出要正确对待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全会作出的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伟大历史性转变。
  
  设立经济特区
  
  1979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广东省委、福建省委关于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的报告,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试办特区。1980年5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广东、福建两省会议纪要》,正式将“特区”定名为“经济特区”。设立经济特区,为推动国内的进一步改革和开放、扩大对外经济交流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
  
  1978年秋到1979年春,安徽肥西县山南区和凤阳县小岗生产队农民,开始推行“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首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先河。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批转《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指出农村实行的各种责任制,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1983年,中央下发文件,指出联产承包制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1991年11月25日至29日举行的中共十三届八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决定》提出把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作为我国乡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一项基本制度长期稳定下来,并不断充实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突破了“一大二公”、“大锅饭”的旧体制,使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增,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在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时,发表著名的“南方谈话”。他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他指出:改革开放的胆子要大一点,敢于试验,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他还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他还就科技、教育、党的组织路线等等重大问题发表了讲话。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是在国际国内政治风波严峻考验的重大历史关头,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理论和路线,深刻回答长期束缚人民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到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
  
  1984年10月20日,中国共产党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概念,同时明确指出:进一步贯彻执行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方针,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改革的基本任务是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986年12月5日,国务院做出《关于深化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的若干规定》。《规定》提出全民所有制小型企业可积极试行租赁、承包经营。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要实行多种形式的经营责任制。各地可以选择少数有条件的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进行股份制试点。
  1992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14年的实践经验,决定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为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举。
  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要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起来。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的提出
  
  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十三大报告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制定了到下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并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十三大报告是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路线的继承、丰富和发展,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之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的提出
  
  1985年3月13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指出,现代科学技术是新的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和决定性的因素,全党必须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巨大作用。同时提出了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决定》从宏观上制定了科学技术为振兴经济服务、促进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开拓技术市场等方针和政策,促进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揭开了“文化大革命”后国家全面科技体制改革的序幕。
  1988年9月5日,邓小平在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克时,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
  
  税制改革
  
  1993年12月15日,国务院作出《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从1994年1月1日起,改革地方财政包干体制,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计划单列市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从1995年开始,又对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进行改革,逐步建立了较为规范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体系。2002年的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使我国基本上建立起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财政体制框架。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政府间财政关系方面涉及范围最广、调整力度最强、影响最为深远的重大制度创新。
  
  金融体制改革
  
  1993年12月25日,国务院作出《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金融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在国务院领导下,独立执行货币政策的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体系;建立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分离,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组织体系;建立统一开放、有序竞争、严格管理的金融市场体系。1995年八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中国人民银行法》。1996年12月1日,中国开始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第八条款,实行人民币经常项目下的可兑换,标志着中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2004年,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此后开始相继整体改制为国家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经过股改,国有商业银行已成为具有一定国际认知度的大型商业银行。包括交通银行在内的工、中、建、交4家上市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从2003年末的2.11%增长为2007年末的13.17%,不良贷款率从16.84%下降为2.81%,均已达到国际先进银行平均水平。2006年12月11日,银行业对外资银行全面开放人民币业务,并取消对外资银行在华经营的非审慎性限制。中国银行业全面融入世界。至2008年9月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达59.3万亿元;主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下降到6.01%。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1994年1月11日,国务院作出《关于进一步深化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我国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目标是:统一政策、开放经营、平等竞争、自负盈亏、工贸结合、推行代理制,建立适应国际经济通行规则的运行机制。1996年4月1日,我国对4000多种商品进口关税进行大幅度削减,关税总水平降至23%。
  2001年11月10日,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WTO)第四届部长级会议通过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法律文件,它标志着经过15年的艰苦努力,我国终于成为世贸组织新成员。世贸组织成员在乌拉圭回合谈判作出的所有承诺都是中方的权利,中国将享受多边贸易体系多年来促进贸易自由化的成果,享受多边的、稳定的、无条件的最惠国待遇。中国享受的权利有助于中国商品进入国际市场。但入世也给中国政府和企业带来挑战,对政府加快转换职能,依法行政,对企业提高技术水平,加快结构调整,提高管理水平提出了新要求。
  
  医疗、住房市场化改革实行
  
  1985年,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之下,医疗卫生系统也开启了改革的历程。医改的核心思路是:放权让利,扩大医院自主权。1992年9月,卫生部根据国务院意见,提出医院要“以工助医”、“以副补主”。2000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八部委的《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俗称医改“十四条”;2001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四部委的《关于农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由城镇到农村全面推开。
  1994年7月18日,国务院作出《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开启了城镇住房商品化的大门,标志着我国全面推进住房市场化改革目标的确立。 1998年7月3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确立了商品房的市场主体地位。2003年8月12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2007年8月7日,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将调控方向由调市场转向调保障,首次明确将廉租房取代经济适用房,作为住房保障体系的中心。
  
  “两个根本性转变”目标的提出
  
  1995年9月25日至28日,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举行。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建议》提出,实现“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关键是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两个根本性转变,是我们党在深入探索和全面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标志着我国经济建设将朝着深化体制改革、提高运行质量的方向发展。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的提出
  
  1997年9月12日至18日召开的党的十五大,系统、完整地提出并论述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做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个纲领,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是党的基本路线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展开,对于动员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具有重大意义。
  
  明确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30年来,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及相关政策的制定经历了一个从探索到完善的过程。1982年,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经过全面修改的宪法,提出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确认了其合法地位。1988年,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增加了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的内容。1993年,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明确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1997年,党的十五大将非公有制经济纳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框架内,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肯定。 1999年3月5日至15日召开的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明确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确定
  
  2002年11月8日至14日召开的党的十六大,立足于我国已经解决温饱、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的基础,进一步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构想,即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经过这一阶段的建设,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战略的提出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重大的总体战略。党中央、国务院相继作出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崛起等重大战略部署。
  1999年3月22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意见》,提出了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10条意见。
  2003年9月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提出了振兴东北的指导思想、原则、任务和政策措施。2003年9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北京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会议指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是十六大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着眼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着力推进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企业技术改造,走出一条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振兴的新路子。
  2004年3月、2004年12月和2005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2005年8月,温家宝又主持召开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研究促进中部崛起的基本思路和政策措施。2006年3月27日,胡锦涛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工作。会议指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党中央、国务院继作出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后,从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作出的又一重大决策,是落实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的重大任务。2006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提出要把中部建成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和高技术产业基地以及综合交通运输枢纽。
  
  中国资本市场的建立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资本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作用的范围和程度也日益提高。1990年,国家允许在有条件的大城市建立证券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于1990年12月先后营业。1992年10月,国务院证券管理委员会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标志着中国资本市场开始逐步纳入全国统一监管框架,区域性试点推向全国,全国性市场由此开始发展。《证券法》于1998年12月颁布,并于1999年7月实施,这是中国第一部规范证券发行与交易行为的法律,并由此确认了资本市场的法律地位。2005年11月,修订后的《证券法》颁布。《证券法》的实施及随后的修订,标志着资本市场走向更高程度的规范发展,也对资本市场的法规体系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04年1月,《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颁布,明确提出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对我国实现本世纪头20年国民经济翻两番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此后,中国资本市场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完善各项基础性制度,主要包括实施股权分置改革、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对证券公司进行综合治理、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改革发行制度等。经过这些改革,投资者信心得到恢复,资本市场出现转折性变化。
  
  保护私有财产入宪
  
  2004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第四次宪法修正案,“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尊重和保护人权”等内容写入宪法。它适应了保护私有财产的客观需要,扩大了私有财产的保护范围,进一步完善了私有财产保护制度。
  
  农业税条例废止
  
  2005年12月,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关于废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的决定》,新中国实施了近50年的农业税条例被依法废止,一个在我国延续两千多年的税种宣告终结。自2004年开始,国务院实行了减征或免征农业税的惠农政策。2005年末,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依法废止农业税条例,使免除农业税的惠农政策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9亿中国农民彻底告别了缴纳农业税的历史。废止农业税条例,使解决“三农”问题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的提出
  
  2005年10月11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了今后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决定的作出
  
  2006年10月8日至11日举行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我们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执政能力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明确提出。这一重要论断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又一次理论升华。
  
  2007年《物权法》出台
  
  2007年3月16日,十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自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物权法分5编19章247条,它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一部基本法律,关系着坚持和完善国家基本经济制度、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物权法》的制定和实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007年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
  
  2007年10月15日至21日召开的党的十七大,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是党的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作出的科学定位,也是党的十七大的一个重要历史贡献。
  
  “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与香港、澳门回归
  
  “一国两制”是党和国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解决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它首先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是党中央经过长期酝酿,认识逐步深化的结果。1981年9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谈话,就实现祖国和平统一问题提出9条方针政策。1982年1月,邓小平把上述方针明确概括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正确道路。接着,邓小平又指出“一国两制”的方式同样适用于解决香港、澳门问题。于是,“一国两制”的构想首先成功地运用于解决香港、澳门问题。中国政府于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先后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
  
  实现中华飞天梦想
  
  1980年5月18日,由我国本土向南太平洋发射的远程运载火箭准确落于预定海域,飞行试验获得圆满成功。1982年10月12日,我国首次成功地进行了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的飞行试验。1984年4月8日,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将我国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送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从1999年至2002年,我国成功地进行了4次无人飞船的发射和回收试验。2003年10月15日,长征2号F运载火箭腾空而起,托举着神舟五号飞船升空,将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送上太空遨游,并按计划从太空平安归来。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飞船载着费俊龙、聂海胜两位航天员发射升空,成功地进行了一次双人5天的太空飞行,航天员首次进入轨道舱生活,并开展科学试验活动,10月17日飞船顺利返回地面,载人航天再奏凯歌。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号载人飞船载着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3名宇航员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按照预定计划,飞船在太空预定轨道绕地球飞行45圈后,于28日傍晚返回。飞行期间,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在地面组织指挥和测控系统的协同配合下,顺利完成了空间出舱活动和一系列空间科学试验。按照预定计划,神舟七号载人飞船成功释放了伴飞卫星,进行了绕飞试验。
  
  众志成城,抗击自然灾害
  
  1987年5月6日,我国大兴安岭地区发生了罕见的特大森林火灾,史称“大兴安岭5•6特大森林火灾” 。火灾来势凶猛,东、西两线同时起火。到8日,西部漠河、东部塔河县境内已分别形成面积为30万和20万公顷的大火海。随后火势继续蔓延。经过25天的顽强扑救,于6月2日彻底扑灭火灾。
  1998年我国气候异常,长江、松花江、珠江、闽江等主要江河发生了大洪水。长江洪水仅次于1954年,为20世纪第二位全流域型大洪水;松花江洪水为20世纪第一位大洪水;珠江流域的西江洪水为20世纪第二位大洪水;闽江洪水为20世纪最大洪水。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广大军民发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忍不拔、敢于胜利”的抗洪精神,依靠建国以来建设的防洪工程体系和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物质基础,抵御了一次又一次洪水的袭击,保住了长江、松花江等大江大河干堤,保住了重要城市和主要交通干线,保住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最大限度地减轻了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取得了抗洪抢险救灾的全面胜利。
  2003年春,我国内地24个省区市先后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截至年底,全国内地累计报告非典病例5327例,累计报告非典死亡病例349例。面对严峻的非典疫情,党中央、国务院将防治非典列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组建了全国防治非典指挥部,统一领导全国防治工作。全国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齐心协力,共抗非典,经过几个月的不懈努力,最终战胜了非典,取得了重大胜利。
  2008年1月,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和西北地区东部出现了建国以来罕见的持续大范围低温、雨雪和冰冻的极端天气。严重的气象灾害,影响到正常的生产生活。全国上下紧急动员,全力抗击,最终战胜了灾害。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我国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震级达里氏8级,最大烈度达11度,余震3万多次,涉及四川、甘肃、陕西、重庆等10个省区市417个县(市、区),灾区总面积约50万平方公里、受灾群众4625万多人,其中,极重灾区、重灾区面积13万平方公里,造成69227名同胞遇难、17923名同胞失踪,需要紧急转移安置受灾群众1510万人,房屋大量倒塌损坏,基础设施大面积损毁,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直接经济损失8451亿多元,引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等次生灾害举世罕见。特大灾害面前,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坚强领导下,众志成城、迎难而上,迅速展开气壮山河的抗震救灾工作,奋勇夺取抗震救灾斗争的重大胜利,谱写了感天动地的英雄凯歌。
  
  西气东输工程全线贯通
  
  2004年8月3日,西气东输工程的最后一道焊口焊接完毕,西气东输工程全线贯通。西气东输工程是我国继长江三峡工程之后的又一项世界级特大工程。工程输气管道西起新疆轮南,东至上海市白鹤镇,途经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线路全长约4000公里,投资约435亿元人民币,是中国目前距离最长、管径最大、投资最多、输气量最大、施工条件最复杂的天然气管道。该管道直径1016毫米,年设计输量120亿立方米;全线采用自动化控制,供气范围覆盖中原、华东、长江三角洲地区。
  
  青藏铁路全线通车
  
  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通车。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沿线高寒缺氧,地质复杂,冻土广布,工程十分艰巨。1958年,党中央决定建设青藏铁路西宁至格尔木段,1984年5月这段铁路建成通车。进入新世纪,党中央从推进西部大开发、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大局出发,作出了修建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的重大决策,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高原铁路的目标。经过5年的艰苦奋战,全体参建人员以惊人的毅力和勇气战胜了各种难以想像的困难,创造出了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的一大奇迹。
  
  兴建三峡工程
  
  三峡工程全称为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作为全球超级工程之一,在工程规模、科学技术和综合利用效益等许多方面都站在世界级工程的前列。它不仅将为我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还将为世界水利水电技术和有关科技的发展做出有益贡献。三峡工程位于长江西陵峡中段,坝址在湖北省宜昌市三斗坪。整个工程由一座混凝重力式大坝、泄水闸、一座堤后式水电站、一座永久性通航船闸和一架升船机组成。设计正常蓄水位l75米,总库容393亿立方米,防洪库容221.5亿立方米。大坝坝顶总长为3035米,坝高185米,总装机容量为1820千瓦时,年发电量847亿千瓦时。1992年4月3日,七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决议》。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在前期准备的基础上正式开工。2006年5月19日凌晨4时起,三峡大坝开始进行最后一仓混凝土浇铸。20日下午完成浇铸,三峡大坝全线达到185米设计高程。这标志着三峡工程最核心建筑物——三峡大坝基本完工。6月6日,三峡工程三期横向围堰爆破成功,三峡大坝前最后的保护屏障被成功拆除,三峡大坝全线挡水,防洪效益开始发挥。
  
  成功申办和承办奥运
  
  2001年7月13日,北京在莫斯科举行的国际奥委会第112次全会上,获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2008年8月8日至24日,第二十九届奥运会在北京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实现了中国人百年奥运梦想,在奥林匹克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政要相聚北京,同台观看开、闭幕式。45亿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观众共同分享北京奥运会的快乐。来自204个国家和地区的1万多名运动员挑战极限、攀跃新高,刷新了38项世界纪录、85项奥运会纪录,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奥运会金牌和奖牌零的突破,奏响了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乐章。中国体育代表团639名运动员参加了28个大项、262个小项的比赛,获得51枚金牌、21枚银牌、28枚铜牌,奖牌总数100枚,创4项世界纪录。这是中国代表团参加奥运会历史上的最好成绩,创造了中国竞技体育新的辉煌。
其他文献
一    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在南昌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南昌起义”,拉开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序幕。根据中共中央行动计划,南昌起义后,起义部队应迅速撤离南昌开赴广东,占领海口,以便取得国际援助,恢复和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重新北伐。  1927 年8月3日,起义军第九军副军长朱德奉命率领先遣队作为南征第一纵队,从南昌城进贤门出发,顶着烈日,朝着抚州方向进发。这支部队号称第九军,实际上只有一个
期刊
朱履先,原名朱先志,字履先,1884年农历五月七日出生于江苏省泰兴县黄桥镇。  1901 年,朱履先以优异成绩取得官费留学的资格,东渡日本,进入日本士官学校工兵科学习炮兵。期间,他深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影响。1907 年(光绪三十三年),朱履先毕业回国,不久,被委任为清军南洋第九镇三十四标二营管带,驻地南京杨公井。  1911年11月,武昌起义的消息传来,第九镇的统制徐固卿决定起义响应。11月8
期刊
当我走过小平像前  总是波涛汹涌、思绪万千  高昂的头颅  深思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  挺起的腰杆,诠释着  不屈不挠,历经磨难  迈开的大步  似乎在与时间赛跑,争分夺秒  恨不得  把失去的、耽误的、错过的时机  一个早上,一个晚上  抢还  甩开的背膀  曾披荆斩棘  越过群魔乱舞的年代  如今  又目视着前方  迎接改革开放的春天    南巡讲话  似股股扑面春风  唤醒沉睡的神州大地  如
期刊
种粮  “皇粮”反哺种粮人  前不久,得知种粮补贴每亩由上年的87元提高到122元,凤台县农民刘成武感慨地说:“从古到今,种田纳税‘天经地义’。没想到今天不仅不用缴‘皇粮’,而且补贴还年年增加,我们种田人真是赶上了好光景!”  刘成武今年60岁,世代务农。提起农业税,老刘仿佛回到了自己的青年时代。那时,农民种粮以公社为单位,上缴农业税的方式是以实物兑税。当时粮食每年亩产只有150来公斤。“好年头大
期刊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杨尚昆1907年生,四川潼南人。杨尚昆献身革命70余年,为中国人民的解放和建设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为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在1988年春召开的七届人大一次会议上,被邓小平称作“革命元老”的杨尚昆当选为国家主席,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继毛泽东、刘少奇、李先念之后的第四任国家主席。正如国画大师刘海粟在杨尚昆80寿辰时做的一幅松柏图所题,“
期刊
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地空导弹部队刚刚成立,就首开世界防空史上用地空导弹击落敌机的纪录。60年代,我地空导弹部队屡屡击落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U-2高空侦察机和无人驾驶高空侦察机,令国人振奋,世界注目。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立80周年,空军地空导弹部队诞生50周年之际,笔者通过查找大量的历史资料和走访部分当事人,写下这篇文章。     萨姆-Ⅱ悄然东移/神秘的“543部队”    满洲里,
期刊
2008,中国改革开放进入“而立之年”。  30年,弹指一挥间,30年,沧桑巨变。  “中国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农村改革是从安徽开始的”,这是1992年春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南巡谈话中所讲的,至今言犹在耳。  30年前,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私自秘密约定首创大包干,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也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作为农村大包干的发源地,安徽在历史的丰碑上深深地刻下了自己的烙印,也
期刊
前不久,聂荣臻元帅之女聂力给我寄来她的新作《山高水长——回忆父亲聂荣臻》。来不及回电话谢她,我就捧起书一口气看了下去。通过力力姐姐那细腻生动的笔触、感人至深的字句,我的眼前又浮现出我熟悉的聂伯伯的音容笑貌。  小时候,我常见到聂伯伯。  1954年9月,父亲柯庆施调到上海任中共上海市委第一书记,他对上海的科技工作一直很重视。1959年,聂荣臻伯伯当选中央军委副主席,分管军事尖端技术研究工作,他每年
期刊
30年前,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巨轮鸣笛起航。在这一伟大的历史进程中,安徽人民发扬敢为人先的精神,率先揭开了影响深远的农村改革序幕,走在了全国改革的前列。回顾当年发端于安徽并影响全国的那场波澜壮阔的农村改革,安徽省有四位县委书记居功卓越,正是他们冒着极大的政治风险,以过人的胆识和勇气,保护和助推了基层干部群众的首创精神,带领人民谱写出新时期顽强奋进的壮丽诗篇。这四位县委书记是:肥西县委书记常振英、来安
期刊
高敬亭是鄂豫皖苏区三年游击战争中的红军主要领导人,也是一位党内很有争议的人物,他曾误杀过不少自己的同志,而他最终又被自己的同志误杀。直到1975年毛泽东亲自批示为他平反,对他的争议才有所平息。  高敬亭是一位传奇人物,他率领2000名红军,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最后3年里,战败了率领10多万军队“剿共”的国民党3任总指挥。特别是最后一任总指挥卫立煌,除率领10多万正规部队外,又武装30多个县保安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