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苏非主义是伊斯兰教的神秘主义,是一种富有包容性的思想和实践体系,涉及信仰、礼仪、道德、哲学等。马哈福兹作为埃及作家和阿拉伯世界重要的知识分子之一,自幼便学习《古兰经》,接受宗教启蒙教育。受苏非神秘主义启发,作家结合本身的人生经历、时代背景,表达了对生命与死亡、信仰与宗教等哲学命题的思考,《自传的回声》便是其苏非倾向的佐证。笔者试图在理解苏非神秘主义思想的基础上,从内容与形式上探究作品中的苏非神秘主义倾向。
关键词:马哈福兹;苏菲神秘主义;形式内容
一、苏非主义的含义与产生
苏非主义是阿拉伯的一种神秘教义,以反传统、反理性为主要特征,主张个体通过直觉来实现与安拉之间的沟通。一开始,关于苏非的词源产生过几种说法,一种说法是,苏非是以纯洁、纯净为词根。还有一种说法,指站在真主面前第一排的人,即最虔诚,最贴近真主的人。但大多数学者认为“苏非”源于阿拉伯语中的“羊毛”一词,因早期修道的苏非信徒所穿的羊毛衣袍而得名,他们是超脱出塵世的苦修者,饮食检朴,清心寡欲。
苏非主义也与伊斯兰教赞赏谦虚、追求新知的品德相契合,“求知比礼拜更善”“守财者死,有学者生”等名言便出现在《古兰经》和《圣训》之中,始终将“求知”摆在最高的位置。
在被纳入正统信仰之后,苏非主义依然保持着其独立存在的特点,思辨神秘主义的体系化,深刻地影响着伊斯兰教哲学思辨和教义发展。苏非主义涉及内容更加广泛,如信仰、礼仪、道德、哲学等,极富多样性与丰富的内涵。
鉴于它对人类文明与社会具备的重要意义,苏非主义与文学艺术之间的关系也非常密切。作家通过文学创作与哲学思维的相互作用,使苏非主义所蕴含的宝贵精神得以体现,也对后来的社会文明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笔者试图以马哈福兹的《自传的回声》为例,从文学的角度去探索苏非主义,从中发现苏非主义所代表的先人智慧与文学所碰撞出的火花,以及苏非主义在文学创作中产生的重要影响。
二、《自传的回声》中所体现的苏非主义倾向
在创作手法上,《自传的回声》的叙述方式和意象运用方面都受到苏非神秘主义的影响。作家在书中摒弃了传统自传的宏大叙事,采用意识流式的片段叙事。该书也大量采用象征手法,使用了许多苏非经典意象、人物意象和梦境意象,受到苏非“非理性”认知方式、神爱观和旅行观的影响。作品多以哲理警句、荒诞场景、梦境式寓言的形式表达作者对人物、事件观察的沉思,体现出显著的苏非倾向。这些片段所涉的几个重要主题有“爱”、“生死”、“宗教”等,分别与苏非神秘主义中的“神愛观”、苏非对生命和死亡的看法、苏非对宗教的看法有着深刻的联系。
苏非神秘主义强调现世的概念,把人对“永恒”的向往由来世进天堂改变为关注在现世实现“人主合一”。然而,苏非神秘主义强调现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通过个人修炼达到“人主合一”,其本质仍然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逃避。马哈福兹愿意像苏非信徒一样潜心体悟,但却不愿像他们一样脱离尘世、远离生活。马哈福兹认为人应该享受生活的苦难与喜悦,人的工作和使命伴随着人的一生,每个人都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可贵的是,他一些作品还体现了作者对于个人存在、个人与社会关系、传统与现代等重要问题的思考。如作家在《道路》、《小偷与狗》等小说中都以“寻找”为主题,寻找的人物有长老、父亲、祖父等,实际上都象征着对真主的寻找,与《自传的回声》中对“美人”的追随与寻找一致,主人公知道或能够感受到“他”的存在、力量和影响,但“他”总是不可见的,无法与之沟通。
再如作家在《平民史诗》、《宰阿布拉维》等小说中着重描写了苏非信徒所追求“人主合一”的沉醉境界。与《自传的回声》中描写的沉醉境界一致,他们或是能听到无比美妙的天堂音乐,或是于酒醉时置身于美妙绝伦的环境中,体会无尽的喜悦。而马哈福兹在小说中也提到如何才能达到人主合一的境界:即不
仅需要个人的精神修炼,“只有克服了私欲、一心为他人谋幸福的人才有资格迈
进神的门槛,与神同在。”
这里,真主代表着至臻至善的完美,代表一切美好品质,如真、美、恩、慈等,“寻找”和“旅行”代表着人一生的奋斗与追求,体现了马哈福兹对个人存在意义的认识。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80年代的埃及受到资本主义的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的冲击,人们在思想观念上彷徨、失落、丧失信仰。马哈福兹具备一个作家的社会意识,把这段历史记录到作品中,号召人们不能放弃追求理想生活和理想社会的信念。提出个人在精神境界上的修炼提高,强调爱、善良、宽容等道德品质,从而解决人在信仰、道德观、责任感方面的危机。
通过对苏非主义中精华的吸收与实践,不难看出,《自传的回声》不能再简单的定义为一部文学作品,它在形式上已经超越了传统自传的束缚,在精神上更加自由、更具有灵性、富有想象力,这与马哈福兹本人重视苏非精神修炼和个人体悟是分不开的。
晚年时,马哈福兹的许多观念深受苏非神秘主义的影响,作者在幼年、青年、成年时所遇到的许多人生困惑,比如对爱、死亡、生命的态度,也在晚年时得到了深入思考。马哈福兹的一生就如同苏非修炼的过程,从观自身,到观他人,到观世界、观内心,是向内求的过程。
三、苏非主义对文学的影响及其启示
自20世纪以来,苏非派开始在西方国家得到一定的发展。苏非神秘主义不仅逐渐成为伊斯兰教的重要思想流派之一,同时它的影响力也逐渐开始在文学艺术创作领域体现出来,深刻的影响着文学与创作的发展进程。
在苏非文学中,感性高于理陛,因此也常常放弃理性分析的手法,采用隐喻、梦境或想象的手法,用象征性的语言来揭示理性难于理解的奥秘,这与苏非神秘主义的认知方式也是一致的。“神爱观”是苏非神秘主义的重要概念之一,苏非信徒认为爱是一种“近主之路”,爱的目的便是为了达到“人主合一”。在苏非神秘主义中,爱的对象是真主。比如,苏非文学作品常把真主比作“美人”,类似于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香草美人喻”,苏非们用最热情的语言赞美“她”,以此来表达对真主的虔信。由此可见,文学家们借鉴苏非的这种观点也能找到更加自由的表达方式。
除马哈福兹之外,世界上许多作家也都有意识的将苏非主义运用到文学创作中。2007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著名英国女作家莱辛便热衷于苏非主义,在她的文学创作中也能看出苏非倾向。纳吉布马哈福兹的学生、阿拉伯杰出作家杰迈勒黑托尼,运用苏非理念对小说的叙事结构和内容进行创新,创作出《显灵书》、《落日的呼唤》等作品,认为苏非思想是人类思想的顶峰,希望让全世界了解苏非思想。
苏非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相对较弱,中国文化同埃及文化一样源远流长,蕴藏着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全球化浪潮的席卷之下,中国作家应该借鉴马哈福兹等世界级作家的成功经验,充分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资源优势,创作出弘扬民族文化精神、能与世界文明对话的作品,践行作家的社会责任。
关键词:马哈福兹;苏菲神秘主义;形式内容
一、苏非主义的含义与产生
苏非主义是阿拉伯的一种神秘教义,以反传统、反理性为主要特征,主张个体通过直觉来实现与安拉之间的沟通。一开始,关于苏非的词源产生过几种说法,一种说法是,苏非是以纯洁、纯净为词根。还有一种说法,指站在真主面前第一排的人,即最虔诚,最贴近真主的人。但大多数学者认为“苏非”源于阿拉伯语中的“羊毛”一词,因早期修道的苏非信徒所穿的羊毛衣袍而得名,他们是超脱出塵世的苦修者,饮食检朴,清心寡欲。
苏非主义也与伊斯兰教赞赏谦虚、追求新知的品德相契合,“求知比礼拜更善”“守财者死,有学者生”等名言便出现在《古兰经》和《圣训》之中,始终将“求知”摆在最高的位置。
在被纳入正统信仰之后,苏非主义依然保持着其独立存在的特点,思辨神秘主义的体系化,深刻地影响着伊斯兰教哲学思辨和教义发展。苏非主义涉及内容更加广泛,如信仰、礼仪、道德、哲学等,极富多样性与丰富的内涵。
鉴于它对人类文明与社会具备的重要意义,苏非主义与文学艺术之间的关系也非常密切。作家通过文学创作与哲学思维的相互作用,使苏非主义所蕴含的宝贵精神得以体现,也对后来的社会文明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笔者试图以马哈福兹的《自传的回声》为例,从文学的角度去探索苏非主义,从中发现苏非主义所代表的先人智慧与文学所碰撞出的火花,以及苏非主义在文学创作中产生的重要影响。
二、《自传的回声》中所体现的苏非主义倾向
在创作手法上,《自传的回声》的叙述方式和意象运用方面都受到苏非神秘主义的影响。作家在书中摒弃了传统自传的宏大叙事,采用意识流式的片段叙事。该书也大量采用象征手法,使用了许多苏非经典意象、人物意象和梦境意象,受到苏非“非理性”认知方式、神爱观和旅行观的影响。作品多以哲理警句、荒诞场景、梦境式寓言的形式表达作者对人物、事件观察的沉思,体现出显著的苏非倾向。这些片段所涉的几个重要主题有“爱”、“生死”、“宗教”等,分别与苏非神秘主义中的“神愛观”、苏非对生命和死亡的看法、苏非对宗教的看法有着深刻的联系。
苏非神秘主义强调现世的概念,把人对“永恒”的向往由来世进天堂改变为关注在现世实现“人主合一”。然而,苏非神秘主义强调现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通过个人修炼达到“人主合一”,其本质仍然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逃避。马哈福兹愿意像苏非信徒一样潜心体悟,但却不愿像他们一样脱离尘世、远离生活。马哈福兹认为人应该享受生活的苦难与喜悦,人的工作和使命伴随着人的一生,每个人都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可贵的是,他一些作品还体现了作者对于个人存在、个人与社会关系、传统与现代等重要问题的思考。如作家在《道路》、《小偷与狗》等小说中都以“寻找”为主题,寻找的人物有长老、父亲、祖父等,实际上都象征着对真主的寻找,与《自传的回声》中对“美人”的追随与寻找一致,主人公知道或能够感受到“他”的存在、力量和影响,但“他”总是不可见的,无法与之沟通。
再如作家在《平民史诗》、《宰阿布拉维》等小说中着重描写了苏非信徒所追求“人主合一”的沉醉境界。与《自传的回声》中描写的沉醉境界一致,他们或是能听到无比美妙的天堂音乐,或是于酒醉时置身于美妙绝伦的环境中,体会无尽的喜悦。而马哈福兹在小说中也提到如何才能达到人主合一的境界:即不
仅需要个人的精神修炼,“只有克服了私欲、一心为他人谋幸福的人才有资格迈
进神的门槛,与神同在。”
这里,真主代表着至臻至善的完美,代表一切美好品质,如真、美、恩、慈等,“寻找”和“旅行”代表着人一生的奋斗与追求,体现了马哈福兹对个人存在意义的认识。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80年代的埃及受到资本主义的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的冲击,人们在思想观念上彷徨、失落、丧失信仰。马哈福兹具备一个作家的社会意识,把这段历史记录到作品中,号召人们不能放弃追求理想生活和理想社会的信念。提出个人在精神境界上的修炼提高,强调爱、善良、宽容等道德品质,从而解决人在信仰、道德观、责任感方面的危机。
通过对苏非主义中精华的吸收与实践,不难看出,《自传的回声》不能再简单的定义为一部文学作品,它在形式上已经超越了传统自传的束缚,在精神上更加自由、更具有灵性、富有想象力,这与马哈福兹本人重视苏非精神修炼和个人体悟是分不开的。
晚年时,马哈福兹的许多观念深受苏非神秘主义的影响,作者在幼年、青年、成年时所遇到的许多人生困惑,比如对爱、死亡、生命的态度,也在晚年时得到了深入思考。马哈福兹的一生就如同苏非修炼的过程,从观自身,到观他人,到观世界、观内心,是向内求的过程。
三、苏非主义对文学的影响及其启示
自20世纪以来,苏非派开始在西方国家得到一定的发展。苏非神秘主义不仅逐渐成为伊斯兰教的重要思想流派之一,同时它的影响力也逐渐开始在文学艺术创作领域体现出来,深刻的影响着文学与创作的发展进程。
在苏非文学中,感性高于理陛,因此也常常放弃理性分析的手法,采用隐喻、梦境或想象的手法,用象征性的语言来揭示理性难于理解的奥秘,这与苏非神秘主义的认知方式也是一致的。“神爱观”是苏非神秘主义的重要概念之一,苏非信徒认为爱是一种“近主之路”,爱的目的便是为了达到“人主合一”。在苏非神秘主义中,爱的对象是真主。比如,苏非文学作品常把真主比作“美人”,类似于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香草美人喻”,苏非们用最热情的语言赞美“她”,以此来表达对真主的虔信。由此可见,文学家们借鉴苏非的这种观点也能找到更加自由的表达方式。
除马哈福兹之外,世界上许多作家也都有意识的将苏非主义运用到文学创作中。2007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著名英国女作家莱辛便热衷于苏非主义,在她的文学创作中也能看出苏非倾向。纳吉布马哈福兹的学生、阿拉伯杰出作家杰迈勒黑托尼,运用苏非理念对小说的叙事结构和内容进行创新,创作出《显灵书》、《落日的呼唤》等作品,认为苏非思想是人类思想的顶峰,希望让全世界了解苏非思想。
苏非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相对较弱,中国文化同埃及文化一样源远流长,蕴藏着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全球化浪潮的席卷之下,中国作家应该借鉴马哈福兹等世界级作家的成功经验,充分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资源优势,创作出弘扬民族文化精神、能与世界文明对话的作品,践行作家的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