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主体性意识的策略分析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zx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中语文在教学中,为培养学生主体意识需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因此需对学生主体意识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教师要在教学中明确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并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主体意识;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4-0119-01
  这些年我国教育改革在不断深入,虽然传统的教育观念得到一定遏制,但依然在一些学校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教师在教学中“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与社会的发展,也无法有效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师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培养学生主体性意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传统思想依然占据主导位置。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一部分教师认识到传统教学理念在教学中的弊病,并逐渐认识到培养学生自主性意识的重要性。但一部分教师只是表面上在进行革新,在实际的教学中传统教学方法依然占据主体位置。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在课堂上尽情发挥自己的自主性,却无法有效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同时,还有一部分教师走向一个极端,认为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就是撒手不管,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去学习,也无法起到教师的支架作用。还有一部分教师培养学生主体性意识的过程中,无法将主体意识与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有效区分,导致很多学生缺少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所谓的主体性意识也起不到实际作用。
  2.课堂上过度强调直观感受。
  教师为提高学生的自主性意识,需要综合采用多种手段应用到教学中[1]。目前,一部分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过度依赖于多媒体,从而使得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效果不佳。例如教师在进行《蜀道难》的时候,为贯彻执行新课改的要求,在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術,在课堂上播放视频对教学内容进行直观的说明。但视频在一定程度上是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满堂课都是视频播放内容,不但无法让学生对学习进行思考,也无法让学生在文章中感受到李白的内心感受与冲突。学生在学习中对视频进行直观的感受,却无法对课程知识进行思考,造成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与思考不够深刻。
  3.教学方式不够科学。
  高中语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主体性意识培养的过程中,由于对其认识不够,在上课前对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未进行深入的研究,这就导致教师以不科学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培养,不但起不到良好的效果,很有可能适得其反。教师与学生的沟通较少,也缺乏对学生的深入了解,使得教师无法针对学生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进而造成学生对教师的授课提不起学习兴趣。
  二、提高学生主体性意识的策略
  1.明确课堂学习主体。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课堂学习的主体已经转变为学生,因此学校与教师要认识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培养的时候,要以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出发点,并在教学中有效融入主体性意识培养方案。首选,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与方法,实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观能动性。其次,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自己才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对问题的提出与解决都是学生自己,从而增加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课堂学习回归到学生。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与效率的有效手段,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2]。学生在高中阶段心理处于急剧变化的时期,而且这个阶段还有升学的压力,导致学生每天都要接收大量的信息,通过对信息的筛选与分析,将信息反馈到学习成绩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一味地灌输信息,要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探索性,进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思考与运用。教师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观能动性,需加强对学生的需求分析,并在课堂上合理应用多媒体,提高学生主动对学习的探索,进而提高学生的自主性意识。
  3.加强培养方式的科学性。
  高中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主体性意识培养的过程中,要对学生的真实需求与心理进行科学的分析,站在学生的角度分析,从而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3]。这个时期学生学业压力大,人际关系也开始变得复杂,心理变化也比较快。因此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在沟通中提高学生的主体性意识。在提高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同时,还要加强学生独立学习能力,让学生在探索中不断充实自我,并不断完善人格。同时,教师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展开分组教学,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发现问题,经过对问题的分析并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团队探索中找到答案,分享成功的喜悦。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能不断对问题进行深刻的思考,加强对问题的有效分析,进而增强自主性意识。
  教学案例:教师在进行《再别康桥》教学时,为提高学生的自主性意识,需加强对学生性格、心理等方面的分析,并结合学生的兴趣,教师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徐志摩的爱情故事,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后,让学生分组进行探讨,看《再别康桥》中有没有徐志摩的浪漫身影。等学生读完之后,教师不急着让学生回答刚才的问题,让学生探讨一下康桥指代的是什么?等学生回答完之后,教师再回到第一个问题,问学生《再别康桥》中可否有徐志摩的浪漫身影?教师在讲述这首诗歌的时候,不要拘泥于传统教学方式,加强课堂的开放性。由于这首诗歌的难度不是很高,是提高学生自主性意识的好时机。因此,教师充分抓住学生学习兴趣,并在教学中不断激发学生自主性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结语
  对学生自主性意识的培养是高中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也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自主性意识培养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心理与需求的了解,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明确教学主体,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教师对学生的有意培养,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性意识,进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的成长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徐刚.探讨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J].亚太教育,2016(17):200-200.
  [2]高原.学生主体性意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7(5):136-137.
  [2]詹国庆.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8(2):125-125.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新课标的落实,初中教育教学以人为本的理念引领下教学模式,不断发展。根据课堂教学的状况,能更大程度的传达知识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的教学模式逐渐被应用到教育教学当中。互动教学模式作为其中较为有效的,激发学生主动性培养学生互动参与思考和质疑能力的典型模式为新时期的课堂有效性的提升奠定了基础。本文立足于初中课堂的互动教学模式,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综合特点入手研究互动教学模式的应用,提出初中
【摘 要】实践证明在深化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的同时,可以使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学校的管理都得到很大的改观,所以这是一项多赢的举措。只要我们肯将课程改革付诸行动,并且在改革中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改革方向,按照中职计算机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加强课程实施、评价和管理的力度,就可以构建具有职业教育鲜明特色的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专
【摘 要】初中学生学习过程中,提升学科专业性以及针对性是最为重要的,因此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践操作如何展开,需要教师进行针对性的探索。当前教育界比较认同的做法是通过“分层递进法”提升教学质量,这样能够对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提供基本相同的英语教学效果,同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逐渐激发出自我的潜能,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而如何在课堂中对分层递进的思想进行应用,需要教师从课堂实践入手进行研究。  
中国文教体育用品协会学生文具专业委员会三届二次会议,于2011年12月12--13日,在江苏省昆山市格林菲尔华美达大酒店举行,会议充满团结和谐务实的气氛。
因观念和定位上的问题,我国企业现有公关活动短期行为特征明显,公关内容偏狭散乱,公关活动效率低下,以致在跨国公司以"企业的社会责任"为着力点的战略性公关面前常处于劣势.
仿人机器人的手臂模仿人体手臂设计.灵活性很好.能胜任更加复杂的工作.但是其机械结构与传统工业机器人有较大区别,进行逆运动学求解时会遇到复杂的非线性方程组求解问题.这导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