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74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3783(2009)-04-0062-02
【摘 要】偏头痛是农村和机关人群中常见的一种疾病,在一般人群中,本病的发病率约为5%。本病多有顽固性的特点,好发于中青年,女性多见,多数学者认为本病是脑动脉、脑神经功能障碍所致,故亦称神经血管性头痛。临床上以单纯西医治疗其效果欠佳,而以中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以小柴胡汤加味辅以西药治疗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法,往往可以收到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
【关键词】偏头痛;中西医结合;小柴胡汤
笔者自2003年2月至2008年11月共收治顽固性偏头痛68例,其中女性52例,男性16例,以中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以小柴胡汤加味辅以西药对因、对症治疗,收到了满意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达94.22%,近期治愈率达79.41%。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8例患者中,女性52例,男性16例,女性与男性之比为3.25∶1;年龄12~48岁,平均为33.2岁;病程1个月~11年,平均为2.3年。
1.2 症状及体征 68例患者中,两颞侧交替性头痛者36例,占52.94%;以单侧颞部头痛者10例,占14.71%;以前额头痛为主者16例,占23.53%;以枕部连颈项部头痛为主者10例,占14.71%;全头痛者2例,占2.94%。伴随症状:发作性出现短暂性语言不畅者8例,占11.76%;出现偏盲者6例,占8.82%;出现轻度偏瘫或偏身麻木者14例,占20.59%;伴有恶心呕吐者22例,占32.35%;多数患者伴有烦躁、勿激动、两胁作痛及口苦咽干等症状。
1.3 体格检查 发病时病侧面部及全面部多有皮肤苍白,或见轻度皮肤青紫、轻度浮肿及多汗,心率多为加速,偶有心率减慢者;舌质多红,舌苔多薄黄或薄白,少数患者为黄腻苔;脉象多细弦而数,偶见沉迟者。
1.4 治疗 中医有“痛则不通”和“久病必瘀”的理论,本病以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实施临床治疗探讨。中医以和解少阳、平肝潜阳、通络止痛、活血化瘀等治则为主,用药以加味小柴胡汤为主,临床随症加减。方用小柴胡汤加天麻15g,钩藤15g,石决明20 g,蔓荆子10 g,川芎15 g,吴茱萸5 g,细辛5 g,白芷15 g,葛根15 g,白芍15 g等为主方。如以前额痛甚者重用白芷;以巅顶痛或全头痛为主者重用吴茱萸;以枕部连颈项痛甚者加桂枝,并重用生姜。水煎服,每日1剂。在以上治疗的基础上辅以西医镇静、止痛、调节神经功能、扩张脑血管、对症、支持等方法。用硫酸软骨素注射液2 mL加维生素B1注射液100 mg肌注,1次/d;维生素B1片30 mg、维生素C片200 mg、复方丹参片3片、菸酸片200 mg,口服,3次/d。痛甚者加颅痛定片30 mg口服,3次/d。以上治法10d为1疗程。
2 结果
1个疗程见效者26例,占38.24%;2个疗程见效者24例,占35.29%;2个疗程见效者10例,占14.71%;超过3个疗程方显效者4例,占5.88%;治疗未见效者4例,占5.88%。一般在显效后再巩固治疗1个疗程多可获得临床治愈。
3个月内病情无复发者为近期临床治愈,2年以上病情无复发者为远期治愈。
68例中,近期临床治愈者54例,占79.41%,其中,经随访追踪观察,远期治愈者32例,占临床治愈者的59.26%;显效好转者10例,占14.71%;治疗无效者4例,占5.88%。
3 讨论
偏头痛多症状典型,患者难以忍受,且多呈顽固性,缠绵难愈,单纯的西医治疗方法往往难以收到满意的治疗效果。用以上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有79.41%的患者可获得临床治愈的效果,而总有效率可达94.22%。
优点是中西医两法优势互补。中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临床用药随证加减,根据头痛部位的不同,结合中医的经络学说,加上引经药物和相应的止痛药物,佐以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的具有扩张脑血管及调整神经功能的中药,再加上西医的对症、支持疗法,其治则、用药灵活机动,方法简便易行,药物价廉效高,患者易于接受。对于本病的确诊,无需借助多少高精医疗仪器的辅助。本病只要诊断准确,辨证清楚,可在基层医疗单位施行治疗,易于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戴自英.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2065-2068.
[2] 谢立信.诊疗常规[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313.
[3] 上海中医学院.中药临床手册[M].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
[4] 广东中医学院.方剂学[M].云南中医学院翻印,1974:79-80.
[5] 清•唐容川.血证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22-123.
[6] 清•何梦瑶.医碥[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187-189.
【摘 要】偏头痛是农村和机关人群中常见的一种疾病,在一般人群中,本病的发病率约为5%。本病多有顽固性的特点,好发于中青年,女性多见,多数学者认为本病是脑动脉、脑神经功能障碍所致,故亦称神经血管性头痛。临床上以单纯西医治疗其效果欠佳,而以中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以小柴胡汤加味辅以西药治疗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法,往往可以收到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
【关键词】偏头痛;中西医结合;小柴胡汤
笔者自2003年2月至2008年11月共收治顽固性偏头痛68例,其中女性52例,男性16例,以中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以小柴胡汤加味辅以西药对因、对症治疗,收到了满意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达94.22%,近期治愈率达79.41%。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8例患者中,女性52例,男性16例,女性与男性之比为3.25∶1;年龄12~48岁,平均为33.2岁;病程1个月~11年,平均为2.3年。
1.2 症状及体征 68例患者中,两颞侧交替性头痛者36例,占52.94%;以单侧颞部头痛者10例,占14.71%;以前额头痛为主者16例,占23.53%;以枕部连颈项部头痛为主者10例,占14.71%;全头痛者2例,占2.94%。伴随症状:发作性出现短暂性语言不畅者8例,占11.76%;出现偏盲者6例,占8.82%;出现轻度偏瘫或偏身麻木者14例,占20.59%;伴有恶心呕吐者22例,占32.35%;多数患者伴有烦躁、勿激动、两胁作痛及口苦咽干等症状。
1.3 体格检查 发病时病侧面部及全面部多有皮肤苍白,或见轻度皮肤青紫、轻度浮肿及多汗,心率多为加速,偶有心率减慢者;舌质多红,舌苔多薄黄或薄白,少数患者为黄腻苔;脉象多细弦而数,偶见沉迟者。
1.4 治疗 中医有“痛则不通”和“久病必瘀”的理论,本病以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实施临床治疗探讨。中医以和解少阳、平肝潜阳、通络止痛、活血化瘀等治则为主,用药以加味小柴胡汤为主,临床随症加减。方用小柴胡汤加天麻15g,钩藤15g,石决明20 g,蔓荆子10 g,川芎15 g,吴茱萸5 g,细辛5 g,白芷15 g,葛根15 g,白芍15 g等为主方。如以前额痛甚者重用白芷;以巅顶痛或全头痛为主者重用吴茱萸;以枕部连颈项痛甚者加桂枝,并重用生姜。水煎服,每日1剂。在以上治疗的基础上辅以西医镇静、止痛、调节神经功能、扩张脑血管、对症、支持等方法。用硫酸软骨素注射液2 mL加维生素B1注射液100 mg肌注,1次/d;维生素B1片30 mg、维生素C片200 mg、复方丹参片3片、菸酸片200 mg,口服,3次/d。痛甚者加颅痛定片30 mg口服,3次/d。以上治法10d为1疗程。
2 结果
1个疗程见效者26例,占38.24%;2个疗程见效者24例,占35.29%;2个疗程见效者10例,占14.71%;超过3个疗程方显效者4例,占5.88%;治疗未见效者4例,占5.88%。一般在显效后再巩固治疗1个疗程多可获得临床治愈。
3个月内病情无复发者为近期临床治愈,2年以上病情无复发者为远期治愈。
68例中,近期临床治愈者54例,占79.41%,其中,经随访追踪观察,远期治愈者32例,占临床治愈者的59.26%;显效好转者10例,占14.71%;治疗无效者4例,占5.88%。
3 讨论
偏头痛多症状典型,患者难以忍受,且多呈顽固性,缠绵难愈,单纯的西医治疗方法往往难以收到满意的治疗效果。用以上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有79.41%的患者可获得临床治愈的效果,而总有效率可达94.22%。
优点是中西医两法优势互补。中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临床用药随证加减,根据头痛部位的不同,结合中医的经络学说,加上引经药物和相应的止痛药物,佐以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的具有扩张脑血管及调整神经功能的中药,再加上西医的对症、支持疗法,其治则、用药灵活机动,方法简便易行,药物价廉效高,患者易于接受。对于本病的确诊,无需借助多少高精医疗仪器的辅助。本病只要诊断准确,辨证清楚,可在基层医疗单位施行治疗,易于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戴自英.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2065-2068.
[2] 谢立信.诊疗常规[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313.
[3] 上海中医学院.中药临床手册[M].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
[4] 广东中医学院.方剂学[M].云南中医学院翻印,1974:79-80.
[5] 清•唐容川.血证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22-123.
[6] 清•何梦瑶.医碥[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187-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