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普惠金融风险防控机制建立的角度研究如何推動城市工商资本下乡的问题,通过论证普惠金融与城市工商资本下乡之间的作用效应,构建集信息体系、服务中介、制度创新、造血输入、人力结构优化等多方面为一体的金融防控创新体系,形成以防控促推进的普惠金融发展对策,旨在促进乡村振兴,实现普惠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普惠金融;金融风险防控;工商资本下乡
城市工商资本下乡离不开金融的支持,特别是普惠金融的支持。发展农村普惠金融可以更好更快地聚集更多的金融资源配置到乡村经济环境,能使融资困难的有利项目和经营主体得到充分的资金支持,有效推动城市工商资本下乡的实施。虽然普惠金融工作运行总体平稳、风险可控,但结构性矛盾、部分重点领域和相关环节的风险防控压力仍然较大,只有完善风险防控机制才能保障和激励普惠金融为城市工商资本下乡赋能。完善的普惠金融风险防控体系应当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设计:
(一)健全普惠金融信息体系
信息体系以信用信息公开和共享为基础,依托征信服务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健全普惠金融信息体系,降低交易成本,提升金融资源配置的范围和效率,防范金融风险,为工商资本下乡提供有利基础。其中应当包括全覆盖的公共征信体系、服务于金融机构的征信评估体系以及便于行政部门监管的信用管理体系,形成多层次、全覆盖、强监管的普惠金融信息体系。
(二)构建专业化金融服务中介
发挥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作用,建立省市县三级农村产权要素交易平台,对农村产权登记信息进行监管和利用。健全土地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林权等各类产权要素的确权颁证、价值评估、抵押登记、交易流转和风险处置机制,全面带动农村现有资源发挥市场流通作用。培育发展资产评估、资信评级、融资咨询、保险经纪等中介服务组织,逐步构建专业化的中介服务体系,为工商资本下乡提供一站式专业服务,全面打破乡村经济发展外部屏障。
(三)完善风险分担补偿机制
通过政府、银行及保险公司三方合作的方式,对投资乡村经济发展的企业、组织及个人进行信贷投放。财政部门按有关规定给予保费补贴、超额风险补偿,协助银行业金融机构按程序向省级相关部门申请贷款本金损失补偿。设立政府性担保基金或风险补偿资金,推广多种合作型担保业务模式,全面建立城市工商资本金融安全保障制度。企业融资风险在政府、银行业金融机构和融资担保机构之间合理分担,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城市工商资本下乡的发展。
(四)建立普惠金融联席会议制度
由金融主管部门牵头,人民银行和商业银行作为成员,组建普惠金融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联系会议,并建立小微企业贷款评价指数,选取商业银行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新增额、贷款发放流程的时间、利率水平及不良贷款余额等五项指标,作为评价商业银行的考核指数,并定期进行排名,排名靠前的政府可以进行财政存款支持,落后的应当问责。同时建立政府小微企业贷款损失基金,用于补偿商业银行因政策性或不可抗力损失的贷款,形成兜底机制,充分保障企业的底线安全。
(五)金融造血能力输入
金融风险的管理不是单纯的严防死守,还应当注重引导,小微企业由于规模较小,同时在薪酬福利以及职业发展方面会弱于大型企业,导致专业性人才缺失,经营管理不规范现象普遍,这些都加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从而增加了金融风险的可能性。政府部门应与金融机构合作,提供生产、销售相关的辅导、咨询、技术支持,开展绩效管理、经济政策、新技术应用、创业教育等方面的长期、专业、实用的培训,并确立严格考评体系,尝试将学习提升参与状态及效果纳入风险评定标准,从根本上培植企业抵抗金融风险、经济效益持久发展、运营管理科学、高效的能力。
普惠金融服务对象需要的是全流程、全产品、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而不是仅限于融资。盘活小微企业经济发展、提升农民、青少年创业者、贫困人口创业水平、培养残疾人经济参与能力,形成普惠对象的造血能力,才能真正使普惠金融发挥原本的作用,也使资金链能健康有序运行,实现银行可持续发展和服务普惠对象的双重作用。
(六)危机模拟和危机复苏机制
利用积累的市场信息数据模拟跨行业、跨部门、存在外部冲击的危机情景,对可能发生的风险危机进行提前梳理,包括数据收集、动态分析、跨部门联动、应急预案、危机恢复,绩效评估等多方面,以检验金融体系稳定性。每年至少模拟一次,根据危机模拟情况,完善相关机制和规章,形成普惠金融风险防控工作的长效合作模式。通过建立危机复苏机制为普惠金融风险发生后的重建工作提供有力保障,增强抵御风险的金融活力。
(七)补充性特色风控机制
目前的风险防控工作主要着眼于小微企业贷款问题,针对青少年创业群体、下岗职业人员、贫困人口、残障人士等特殊经营主体的风险类型设计不足,而这些风险具有各自的特殊性,也存在着更多的金融风险点,若采用同质化的管理机制将很难化解金融风险,应当有针对性的设计差异化的特色风控机制,才能使风险控制体系全面、立体,充分发挥普惠金融工具在推进工商资本下乡过程的普惠性作用。
(八)人力资源结构优化
促进普惠金融从业人员素质及数量的全面提升,突显人员招聘本土化、周边化趋势,进行专业化培养,确保业务人员熟悉整个操作流程,补充行业技术及市场层面的专家作为人才后盾。对信贷人员和信贷业务进行分级处理,依照业务人员的技术水平、风险发生情况、地缘特点等方面设定业务权限,保证普惠金融工作的高质量进行。
乡村经济发展离不开城市工商资本的支持,有利推动和保障工商资本与农村资源结合需要普惠金融的深层次参与,只有建立全面、完善的金融风险防控机制才能有效促进普惠金融发挥服务乡村经济发展的长效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曙光,王丹莉.乡村振兴战略的金融支持[J],中国金融,2018.4
[2] 张玉华.对金融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考[J],现代金融,2018.4
基金项目:
用于课题 《深化普惠金融风险防控推进工商资本下乡对策分析》,潍社科学术委发【2019】-83。
(作者单位:山东科技职业学院)
关键词:普惠金融;金融风险防控;工商资本下乡
城市工商资本下乡离不开金融的支持,特别是普惠金融的支持。发展农村普惠金融可以更好更快地聚集更多的金融资源配置到乡村经济环境,能使融资困难的有利项目和经营主体得到充分的资金支持,有效推动城市工商资本下乡的实施。虽然普惠金融工作运行总体平稳、风险可控,但结构性矛盾、部分重点领域和相关环节的风险防控压力仍然较大,只有完善风险防控机制才能保障和激励普惠金融为城市工商资本下乡赋能。完善的普惠金融风险防控体系应当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设计:
(一)健全普惠金融信息体系
信息体系以信用信息公开和共享为基础,依托征信服务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健全普惠金融信息体系,降低交易成本,提升金融资源配置的范围和效率,防范金融风险,为工商资本下乡提供有利基础。其中应当包括全覆盖的公共征信体系、服务于金融机构的征信评估体系以及便于行政部门监管的信用管理体系,形成多层次、全覆盖、强监管的普惠金融信息体系。
(二)构建专业化金融服务中介
发挥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作用,建立省市县三级农村产权要素交易平台,对农村产权登记信息进行监管和利用。健全土地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林权等各类产权要素的确权颁证、价值评估、抵押登记、交易流转和风险处置机制,全面带动农村现有资源发挥市场流通作用。培育发展资产评估、资信评级、融资咨询、保险经纪等中介服务组织,逐步构建专业化的中介服务体系,为工商资本下乡提供一站式专业服务,全面打破乡村经济发展外部屏障。
(三)完善风险分担补偿机制
通过政府、银行及保险公司三方合作的方式,对投资乡村经济发展的企业、组织及个人进行信贷投放。财政部门按有关规定给予保费补贴、超额风险补偿,协助银行业金融机构按程序向省级相关部门申请贷款本金损失补偿。设立政府性担保基金或风险补偿资金,推广多种合作型担保业务模式,全面建立城市工商资本金融安全保障制度。企业融资风险在政府、银行业金融机构和融资担保机构之间合理分担,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城市工商资本下乡的发展。
(四)建立普惠金融联席会议制度
由金融主管部门牵头,人民银行和商业银行作为成员,组建普惠金融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联系会议,并建立小微企业贷款评价指数,选取商业银行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新增额、贷款发放流程的时间、利率水平及不良贷款余额等五项指标,作为评价商业银行的考核指数,并定期进行排名,排名靠前的政府可以进行财政存款支持,落后的应当问责。同时建立政府小微企业贷款损失基金,用于补偿商业银行因政策性或不可抗力损失的贷款,形成兜底机制,充分保障企业的底线安全。
(五)金融造血能力输入
金融风险的管理不是单纯的严防死守,还应当注重引导,小微企业由于规模较小,同时在薪酬福利以及职业发展方面会弱于大型企业,导致专业性人才缺失,经营管理不规范现象普遍,这些都加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从而增加了金融风险的可能性。政府部门应与金融机构合作,提供生产、销售相关的辅导、咨询、技术支持,开展绩效管理、经济政策、新技术应用、创业教育等方面的长期、专业、实用的培训,并确立严格考评体系,尝试将学习提升参与状态及效果纳入风险评定标准,从根本上培植企业抵抗金融风险、经济效益持久发展、运营管理科学、高效的能力。
普惠金融服务对象需要的是全流程、全产品、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而不是仅限于融资。盘活小微企业经济发展、提升农民、青少年创业者、贫困人口创业水平、培养残疾人经济参与能力,形成普惠对象的造血能力,才能真正使普惠金融发挥原本的作用,也使资金链能健康有序运行,实现银行可持续发展和服务普惠对象的双重作用。
(六)危机模拟和危机复苏机制
利用积累的市场信息数据模拟跨行业、跨部门、存在外部冲击的危机情景,对可能发生的风险危机进行提前梳理,包括数据收集、动态分析、跨部门联动、应急预案、危机恢复,绩效评估等多方面,以检验金融体系稳定性。每年至少模拟一次,根据危机模拟情况,完善相关机制和规章,形成普惠金融风险防控工作的长效合作模式。通过建立危机复苏机制为普惠金融风险发生后的重建工作提供有力保障,增强抵御风险的金融活力。
(七)补充性特色风控机制
目前的风险防控工作主要着眼于小微企业贷款问题,针对青少年创业群体、下岗职业人员、贫困人口、残障人士等特殊经营主体的风险类型设计不足,而这些风险具有各自的特殊性,也存在着更多的金融风险点,若采用同质化的管理机制将很难化解金融风险,应当有针对性的设计差异化的特色风控机制,才能使风险控制体系全面、立体,充分发挥普惠金融工具在推进工商资本下乡过程的普惠性作用。
(八)人力资源结构优化
促进普惠金融从业人员素质及数量的全面提升,突显人员招聘本土化、周边化趋势,进行专业化培养,确保业务人员熟悉整个操作流程,补充行业技术及市场层面的专家作为人才后盾。对信贷人员和信贷业务进行分级处理,依照业务人员的技术水平、风险发生情况、地缘特点等方面设定业务权限,保证普惠金融工作的高质量进行。
乡村经济发展离不开城市工商资本的支持,有利推动和保障工商资本与农村资源结合需要普惠金融的深层次参与,只有建立全面、完善的金融风险防控机制才能有效促进普惠金融发挥服务乡村经济发展的长效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曙光,王丹莉.乡村振兴战略的金融支持[J],中国金融,2018.4
[2] 张玉华.对金融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考[J],现代金融,2018.4
基金项目:
用于课题 《深化普惠金融风险防控推进工商资本下乡对策分析》,潍社科学术委发【2019】-83。
(作者单位:山东科技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