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反思”的刍议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b357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教育值得深刻反思、批判甚至否定的方面不少。这里笔者想说的就是:在实施教育过程中,我们的确以最大的努力保障了学生受教育的权利,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和一些方面对学生实施了剥夺。当然,如果我们不站在学生的立场或角度来反思教育,那么用“剥夺”一词显然会被看成对教育和教育者们的不公或是攻击。但这毕竟是不可抹杀的事实,只不过受教育者的感受和认识难以影响和支配主流和主体者的观点。这种剥夺式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几乎无所不在,伴随着教育的全过程,以至于人们自然而然地认为孩子们天生在受教育过程中就应该是被剥夺,被剥夺是受教育者的自然的社会属性——难道孩子们不需要教育就能成长吗?难道孩子们不需要经师长们的塑造就能成人吗?难道受教育者能不听从于教育者耳提面命、灌输知识技能而能成材吗?难道孩子们的人生蓝图,只能由他们自己去涂鸦吗?……我们有足够多的理由或理论可以证明教育对孩子们实施剥夺的合理性,并在潜移默化或公开引导,使教育者、家长、社会甚至孩子们自己都认为这是一种现实的合理,或至少可以称之为“无可奈何的合理”。
  如果说,我们的教育,特别是现代教育还必须以对受教育者进行一定程度甚至相当程度的剥夺作为其合理内核,那么教育就完全背离了现代社会发展和社会文明的基本精神,最终将延缓和阻碍社会进步,因为剥夺式的教育将培养出缺乏创新、缺乏个性、缺乏民主精神的下一代。
  当然,我们不能简单地认定目前的教育是剥夺式教育。因为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教育的方向性,党和国家的方针或政策历来强调必须使受教育者全面发展,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并强调教育的民主精神和人文关怀。如大力倡导素质教育,进行评价机制、招生考试改革等,尤其是近几年所进行的新课程改革,更是一场具有广泛和深刻意义上的变革,充满着对儿童成长规律的尊重和人格完善的重视,充满了人文关怀的精神。但从现实情况看,这些努力的效果相当低,或者说是一种超前付诸实施的理想化模式,不具有可操作的条件和内外部环境。从法律的层面看,我国为保障少年儿童受教育的权利作出了很大的努力,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到2004年,除部分西部省份和极少数的中部贫困省份的县以外,均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前后仅花了10年时间,而美国普及初级中等义务教育花了60年的时间。仅此一点就可以说明问题。同时高中阶段教育正迅猛发展,毛入学率不少地区已达到60%以上。为保证普九成果的巩固和提高,依照《教育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各级政府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穷国办大教育所解决的每一项工作都值得称道。但问题是,我们的总体目标和具体实施教育的过程是不和谐的,甚至在许多方面是相悖的:我们的总体目标从量上来说,就是要实施教育的普及和均衡发展;从质上来说,就是要实现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而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我们既没有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也没有做到使学生全面发展。整个教育过程是剥夺式的。在这样的情形下,就可能出现如下令人尴尬的逻辑关系:是法律在维持和强化孩子们受剥夺。如在农村,有不少学生因厌学而辍学,辍学的原因又是因为这些学生有意识或无意识感受到了这种剥夺式的教育过程给他们带来的压力和痛苦。但《义务教育法》规定,他们这个年龄必须接受教育,政府、家庭、学校都必须依法动员、帮助乃至强制他们复学,强制他们接受他们认为难以忍受的教育过程。
  还是回到开篇时提出的问题:难道孩子们不要接受教育,不要被塑造?当然不是,因为是教育使人类走出了荒蛮蒙昧,是教育使个体的人得以成为一个能适应他所在的那个时代的合格社会成员。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出在教育为达到功利性目标(升学率)而非党和国家提出的总体目标(升学是总体目标中的重要内容,但远不是全部内容)而采取的极具功利色彩的教育教学手段;出在家长、社会对教育的非理性要求和评价;出在与教育密切相关的诸多因素对教育的负面影响甚至干扰;出在一些制度有力地维护着这样一种状态。用现代文明尺度来衡量,我们的教育病了,而且病得不轻,从某种程度上它已走向了自己的反面,即在对受教育者给予的同时又在实施着剥夺。在这种剥夺式的教育过程中,作为具体实施者的教师,其价值也出现了扭曲:教师是蜡烛,燃烧掉了自己,也烧伤了学生。
  对教育所患的病症,党和国家十分重视,许多有识之士都在寻找良方。如前些年开始实施的素质教育,似乎是一剂良药,但由于药的成分难以确定(到目前为止什么是素质教育尚且不明),服药者各取所需,教育自身机体的抗药性强(中考高考的指挥棒作用等),教育所处的制度、文化等环境因素,最终搞成了“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但愿这不是素质教育的终结。目前,正在蓬勃开展的新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教育领域一场最深刻的变革,其核心价值就是要进一步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发展性,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自我教育、自我塑造以及自我设计和描绘。这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权益的重新分配组合,是一种更贴近理性的权益的让步。但这仍然是一种理想,建构这样的理想教育,需要更大的勇气、更多的睿智、更艰辛的努力和漫长的时间。
其他文献
课堂.应是学生获得人生体验并激荡着活泼的生命的殿堂.可是在孩子们眼里的数学课堂是这样的:“数学太抽象.很枯燥”.“学习数学的方法就是记忆和练习”.“只有聪明的人才能学好数学
在上学期刚开学的第二节语文课上,我正上得起劲,突然看见倒数第二排的张松林同学在睡觉,我巧妙地停下了课,让学生自己朗读思考,自己则闲庭信步地走到他面前,摸了摸他的头说:“张松林呀,大好时光可不能睡觉呀!”他猛地抬起头,看到周围同学都在看着他,有点激动,小声骂了我一句:“关你屁事。”当时我有点懵了,第一感觉就是想搧他一个耳光,可我还是忍住了。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故作轻松地说:“好,我们先上课。”  课
作文是一种带有个性特征的创造性劳动。需要有较扎实的生活基础作后盾。作文教学也应有激励、唤醒、鼓舞的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近二十年来,我国在中学英语教学方面进行了很多改革,突出了听说教学,重视提高学生口语交流能力,但英语听说教学还没有达到预定目标。文章就此分析提出建议:加强听的训练,适当
简·爱是夏洛蒂·勃朗克在《简·爱》中塑造出来的一位非凡的女主人公。她相貌平平,却能够将广大读者深深吸引。她善良勇敢,面对黑暗的势力她敢于反抗,在传统的爱情
语文是一门具有独特的情感特性和人文内涵的学科,语言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语言的内蕴,任何一篇文章的字里行间都流淌着作者丰富的情感.阅读教学就是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语言文字
《中国古代用人思想》一书,由侯建良、刘玉华著,党建读物出版社2015年9月第1版出版,2017年8月第二次印刷.该书旁征博引、论述精辟、思想深刻,字里行间透着古人治国用人的智慧
七星关区社会治理目标管理工作连续三年综合排名毕节市第一,呈现刑事发案下降、破案力度上升、治安明显好转的良好态势。
在2018年全国两会上,经过严格法定程序,新一届国家机构和全国政协领导人员相继产生,顺利实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员新老交替。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全省高校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通过坚持和完善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以抓好党建促高校办学治校。并加强院系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