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7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并颁布教育规划纲要,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在总结既往经验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出台了《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该《纲要》明确至2015年,南京教育主要发展指标达到发达国家本世纪初的同期水平,教育名城的地位和影响进一步彰显;到2020年,主要发展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南京成为享有国际盛誉的教育名城,人民群众的教育幸福感满意度继续领先全省全国。实现这个目标,市教育部门认为这是从高处向更高处攀登,其难度比从低处往高处攀登更大,尤其需要各级教育部门和广大教育工作者大力弘扬自加压力,自我超越精神,付出更大的努力。
优先学前教育,奠基南京美好未来
[案例]
3月31日,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高淳县委、县政府召开全县教育工作会议,对“十二五”教育发展作出战略部署,会议明确将“学前教育优先”列为高淳教育发展的“三个优先”之一,出台《关于加快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等4个文件,确定了学前教育“优管、优教、优建、优师”的发展思路。
高淳地处南京最南端,全县40多万人口,2010年财政收入13亿元,手头并不宽裕,但是该县却在发展教育特别是发展学前教育方面舍得投入。“这里曾是‘孔子行教’的地方,历来有尊师重教的传统。”高淳县委书记吴卫国表示,现在我们有决心在未来五年通过“四优”策略,加快推进农村学前教育从“有园上”到“上好园”。
目前,该县已拥有幼儿园及办园点135处,其中公办园62处、民办园73处,3至5周岁幼儿入园率达到96%。在有效解决幼儿“入园难”的基础上,未来3年该县还将多元筹资7000多万元用于幼教建设,普及优质保教,让更多的农村幼儿“上好园”。
[点评]
《纲要》明确规定,将学前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强化政府对学前教育的公共服务职能,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为主的办园体制。到2015年,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98%,2020年达100%。到2015年,全市公办幼儿园数达到幼儿园总数的70%,教办园达到总数30%;2020年,全市公办幼儿园数达到幼儿园总数的76%。
《纲要》首次提出,南京将探索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发展学前教育,全面推进学前教育“助学券”。把学前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体现的是一个国家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和仰望星空的理想气质。当前,南京市各级政府主要领导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和推动,无疑是一场惠及全民的幸福工程。为了确保“教育优先”成为“持续优先”,南京市把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作为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关键举措,南京市市长季建业指出,要强化建设高水平教育名城的保障措施。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给予优先保障,做到“三个高于,三个保障”,即教育投入增幅高于GDP增幅,教育经费支出高于审定标准,教育经费拨款增幅高于财政收入增幅,保障教师收入逐年增长,保障教育用地和教育设施投入建设,保障老百姓人人有学上上好学的机会。
坚持育人为本,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案例]
如今,中小学生负担过重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阻力,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一定要解决好“减负”问题。为此,南京市各区县把如何“减负”列为重点工作。
2010年春季新学期开始,南京市教育部门就在全市中小学校推行“快乐星期六”计划,星期六被定为“学生活动日”,中小学校园设施向学生全面开放,通过“学生自主设计、自主选择、自主管理”和“教师义务指导、家长自愿参与”的形式,让学生们开展各类课外兴趣活动和社会实践、科技文化交流等活动,以促进素质教育和学生个性化发展。另外合理控制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的招生规模,消除面试择优、考试入学的现象,南京市教育局局长吴晓茅坦言,“将通过控制民办校规模等多种方法逐步解决。”在政府、社会、家庭、学校的合力推动下,学生负担减轻了,校园生机重现了,中高考升学率提高了,百姓满意了,“组合拳”不仅推进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也使南京教育初步实现了培育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新时代人才的教育目标。
[点评]
《纲要》明确规定,要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这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在教育活动中的本质体现,是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深刻反映了当今时代发展的趋势与教育的本质特征。
育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归根结底就是要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这就要求教育者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成长,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实现这样的教育目标,需要强有力的制度保障,要改革招生考试制度,要在全社会真正形成“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的人才观和选人、用人制度,大力推动家庭教育观念的转变,使社会、学校、家庭形成实施素质教育的合力,创造出有利的社会环境和氛围,以开创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推进改革创新,破解教育发展难题
[案例]
南京市汉江路小学作为一所新建小学,在办学3年后,上级组织的公开测评中,家长对办学绩效的满意度高达100%,其中非常满意度达93.6%。新建校何以得到如此高的满意率?该校校长许彩霞说道,数成立校务委员会功劳最大。
南京中小学的校务委员会主要由校方代表、教师代表、家长和社区代表、学生代表等组成,主要职能是提出学校管理和学生教育的意见建议,协调学校、家庭、社区之间的关系,审议决定有关学生管理和发展的重大事项。至此,一个以校长负责制为主体的现代学校管理制度框架就此形成。全市参与试点的84所学校,几乎都尝到了学校制度创新带来的好处。在历经8年多的探索和实践,终于结出丰硕果实。鼓楼区是南京名校最集中的地区,也是一度矛盾比较集中、敏感问题较多的地区,该区教育局副局长陈云龙告诉记者,实行校务委员会制度,不仅学校办学水平有了提高,老百姓对教育的满意度也大幅度提高。
[点评]
《纲要》明确规定,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南京探索的校务委员会制度,不仅加强了对学校管理的监督,推进了依法办学,而且推进了学校、家庭、社会对学校的民主管理,扩大了办学决策的社会参与面,赢得了更多办学合力,是中小学管理制度的重要创新。
南京的探索和实践告诉我们:制度和机制的创新最重要,推进现代学校制度的创新迫在眉睫、势在必行。教育事业发展所处的 复杂的社会环境,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事实证明:解决教育难题,必须依靠制度的创新,通过建立相应的制度和机制来解决。现代学校制度的改革必须与其他改革相配合,尤其要与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紧密结合,与评价制度的改革相结合,这也是南京在继续推进校务委员会建设中的重要经验。
促进教育公平,助力和谐社会建设
[案例]
“择校”高烧不退是久治难愈的教育痼疾。本世纪初,由于南京人口规模趋减,加之“择校风”助推,学校招生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景象,一方面热点学校招生普遍人满为患,另一方面不少普通学校却生源剧减。在政府的主导下,南京全市推广“名校办分校”,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关联,从人员配备、管理模式、办学办园理念等各方面,名校将全盘进入。通过名校和分校互换师资来带动分校的师资队伍,通过校长的流动来给分校输入先进的教育理念,南京市教育局局长吴晓茅表示,“这是实实在在的扶持,是快速提升教育水平的有效途径,有利于教育的均衡化发展。”
2010年秋季学期,南京市各级教育部门投入1.4亿元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对困难家庭子女就学补助减免。其中通过“助学券”方式发放的教育资助金达3000万元,今年,南京全市义务教育又全部免收作业本费。在“同城待遇、同班学习、同步发展”的基础上,已逐步推进“三个延伸”:从义务教育向非义务教育延伸,在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方面逐步实现同城待遇;从关怀学生向关注家庭延伸,通过办好一批“新市民学校”,改善民工子女家庭教育环境;从机会保障向文化融合延伸,通过主题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等,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真正成为南京新市民、新主人。
[点评]
《纲要》明确规定:到2015年,南京义务教育阶段每班学生数,初中控制在40人以内,小学控制在35人以内;到2020年,初中控制在35人以内,小学控制在30人以内,基本实现小班化教育。南京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徐传德介绍,以小班化教育试点为基础启动“新班额计划”,意味着南京进入全面推广小班化教育的新阶段。随着“新班额计划”的实施,10年后,南京大部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将实行小班化教育,基础教育优质均衡水平将进一步提高,学生将得到更多更公平的教育关怀。
有人说,什么时候“择校”这个词成历史了,什么时候我们的教育就真正公平了;也有人说,薄弱学校什么时候把小班办成大班了,小班化实验就成功了!此举虽说有点夸张,但是也真切地反映出人们对义务教育均衡的渴望。《纲要》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工作重点加以阐述,并提出一系列措施,均是旨在让家长、学生、学校省心,而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与当地学生享受一样的学习机会,这不仅是在给每个孩子创造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也是在给我们自己一个机会,为自己赢得民心。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承载着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前进的道路上,推进教育改革虽然任重而道远,但在《纲要》的指引下,南京教育事业必将走得更加稳健、更加贴近民愿。正如南京市长季建业所说:未来五至十年,南京教育还要进一步拓宽视野,面向未来,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化配置,努力建成现代化高水平的教育名城!
优先学前教育,奠基南京美好未来
[案例]
3月31日,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高淳县委、县政府召开全县教育工作会议,对“十二五”教育发展作出战略部署,会议明确将“学前教育优先”列为高淳教育发展的“三个优先”之一,出台《关于加快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等4个文件,确定了学前教育“优管、优教、优建、优师”的发展思路。
高淳地处南京最南端,全县40多万人口,2010年财政收入13亿元,手头并不宽裕,但是该县却在发展教育特别是发展学前教育方面舍得投入。“这里曾是‘孔子行教’的地方,历来有尊师重教的传统。”高淳县委书记吴卫国表示,现在我们有决心在未来五年通过“四优”策略,加快推进农村学前教育从“有园上”到“上好园”。
目前,该县已拥有幼儿园及办园点135处,其中公办园62处、民办园73处,3至5周岁幼儿入园率达到96%。在有效解决幼儿“入园难”的基础上,未来3年该县还将多元筹资7000多万元用于幼教建设,普及优质保教,让更多的农村幼儿“上好园”。
[点评]
《纲要》明确规定,将学前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强化政府对学前教育的公共服务职能,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为主的办园体制。到2015年,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98%,2020年达100%。到2015年,全市公办幼儿园数达到幼儿园总数的70%,教办园达到总数30%;2020年,全市公办幼儿园数达到幼儿园总数的76%。
《纲要》首次提出,南京将探索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发展学前教育,全面推进学前教育“助学券”。把学前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体现的是一个国家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和仰望星空的理想气质。当前,南京市各级政府主要领导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和推动,无疑是一场惠及全民的幸福工程。为了确保“教育优先”成为“持续优先”,南京市把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作为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关键举措,南京市市长季建业指出,要强化建设高水平教育名城的保障措施。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给予优先保障,做到“三个高于,三个保障”,即教育投入增幅高于GDP增幅,教育经费支出高于审定标准,教育经费拨款增幅高于财政收入增幅,保障教师收入逐年增长,保障教育用地和教育设施投入建设,保障老百姓人人有学上上好学的机会。
坚持育人为本,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案例]
如今,中小学生负担过重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阻力,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一定要解决好“减负”问题。为此,南京市各区县把如何“减负”列为重点工作。
2010年春季新学期开始,南京市教育部门就在全市中小学校推行“快乐星期六”计划,星期六被定为“学生活动日”,中小学校园设施向学生全面开放,通过“学生自主设计、自主选择、自主管理”和“教师义务指导、家长自愿参与”的形式,让学生们开展各类课外兴趣活动和社会实践、科技文化交流等活动,以促进素质教育和学生个性化发展。另外合理控制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的招生规模,消除面试择优、考试入学的现象,南京市教育局局长吴晓茅坦言,“将通过控制民办校规模等多种方法逐步解决。”在政府、社会、家庭、学校的合力推动下,学生负担减轻了,校园生机重现了,中高考升学率提高了,百姓满意了,“组合拳”不仅推进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也使南京教育初步实现了培育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新时代人才的教育目标。
[点评]
《纲要》明确规定,要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这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在教育活动中的本质体现,是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深刻反映了当今时代发展的趋势与教育的本质特征。
育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归根结底就是要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这就要求教育者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成长,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实现这样的教育目标,需要强有力的制度保障,要改革招生考试制度,要在全社会真正形成“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的人才观和选人、用人制度,大力推动家庭教育观念的转变,使社会、学校、家庭形成实施素质教育的合力,创造出有利的社会环境和氛围,以开创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推进改革创新,破解教育发展难题
[案例]
南京市汉江路小学作为一所新建小学,在办学3年后,上级组织的公开测评中,家长对办学绩效的满意度高达100%,其中非常满意度达93.6%。新建校何以得到如此高的满意率?该校校长许彩霞说道,数成立校务委员会功劳最大。
南京中小学的校务委员会主要由校方代表、教师代表、家长和社区代表、学生代表等组成,主要职能是提出学校管理和学生教育的意见建议,协调学校、家庭、社区之间的关系,审议决定有关学生管理和发展的重大事项。至此,一个以校长负责制为主体的现代学校管理制度框架就此形成。全市参与试点的84所学校,几乎都尝到了学校制度创新带来的好处。在历经8年多的探索和实践,终于结出丰硕果实。鼓楼区是南京名校最集中的地区,也是一度矛盾比较集中、敏感问题较多的地区,该区教育局副局长陈云龙告诉记者,实行校务委员会制度,不仅学校办学水平有了提高,老百姓对教育的满意度也大幅度提高。
[点评]
《纲要》明确规定,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南京探索的校务委员会制度,不仅加强了对学校管理的监督,推进了依法办学,而且推进了学校、家庭、社会对学校的民主管理,扩大了办学决策的社会参与面,赢得了更多办学合力,是中小学管理制度的重要创新。
南京的探索和实践告诉我们:制度和机制的创新最重要,推进现代学校制度的创新迫在眉睫、势在必行。教育事业发展所处的 复杂的社会环境,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事实证明:解决教育难题,必须依靠制度的创新,通过建立相应的制度和机制来解决。现代学校制度的改革必须与其他改革相配合,尤其要与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紧密结合,与评价制度的改革相结合,这也是南京在继续推进校务委员会建设中的重要经验。
促进教育公平,助力和谐社会建设
[案例]
“择校”高烧不退是久治难愈的教育痼疾。本世纪初,由于南京人口规模趋减,加之“择校风”助推,学校招生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景象,一方面热点学校招生普遍人满为患,另一方面不少普通学校却生源剧减。在政府的主导下,南京全市推广“名校办分校”,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关联,从人员配备、管理模式、办学办园理念等各方面,名校将全盘进入。通过名校和分校互换师资来带动分校的师资队伍,通过校长的流动来给分校输入先进的教育理念,南京市教育局局长吴晓茅表示,“这是实实在在的扶持,是快速提升教育水平的有效途径,有利于教育的均衡化发展。”
2010年秋季学期,南京市各级教育部门投入1.4亿元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对困难家庭子女就学补助减免。其中通过“助学券”方式发放的教育资助金达3000万元,今年,南京全市义务教育又全部免收作业本费。在“同城待遇、同班学习、同步发展”的基础上,已逐步推进“三个延伸”:从义务教育向非义务教育延伸,在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方面逐步实现同城待遇;从关怀学生向关注家庭延伸,通过办好一批“新市民学校”,改善民工子女家庭教育环境;从机会保障向文化融合延伸,通过主题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等,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真正成为南京新市民、新主人。
[点评]
《纲要》明确规定:到2015年,南京义务教育阶段每班学生数,初中控制在40人以内,小学控制在35人以内;到2020年,初中控制在35人以内,小学控制在30人以内,基本实现小班化教育。南京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徐传德介绍,以小班化教育试点为基础启动“新班额计划”,意味着南京进入全面推广小班化教育的新阶段。随着“新班额计划”的实施,10年后,南京大部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将实行小班化教育,基础教育优质均衡水平将进一步提高,学生将得到更多更公平的教育关怀。
有人说,什么时候“择校”这个词成历史了,什么时候我们的教育就真正公平了;也有人说,薄弱学校什么时候把小班办成大班了,小班化实验就成功了!此举虽说有点夸张,但是也真切地反映出人们对义务教育均衡的渴望。《纲要》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工作重点加以阐述,并提出一系列措施,均是旨在让家长、学生、学校省心,而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与当地学生享受一样的学习机会,这不仅是在给每个孩子创造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也是在给我们自己一个机会,为自己赢得民心。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承载着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前进的道路上,推进教育改革虽然任重而道远,但在《纲要》的指引下,南京教育事业必将走得更加稳健、更加贴近民愿。正如南京市长季建业所说:未来五至十年,南京教育还要进一步拓宽视野,面向未来,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化配置,努力建成现代化高水平的教育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