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0-012.9]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社会出现了一些思想败坏、道德沦丧等社会问题,连校园这片净土也受到了冲击。读书无用论、金钱万能论等造成了中学生许多直觉上的错误认识,加上社会上不良分子的教唆和勾引及家庭教育跟不上,很多中学生形成了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生是国家和社会的希望,也是抵制现在社会中道德沦丧的重要力量,因此德育教育对于现代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常见的德育方法主要以说理教育法、榜样示范法等为主,但实效性并不是很大,德育教育急需注入新的血液方能拯救日益堕落的灵魂。我校一直坚持以德立校、全面育人的办学思想,为实现这个目标,我校不断努力探索德育教育新途径。通过这几年对校园文化建设融入德育教育的探索和实施,我校总结出一套以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德育教育的方法。
“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环境的力量是不可低估的。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它使生活其中的每个成员都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良好的校园文化是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润物细无声”的隐性课程。一般的观点是把校园文化划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面,下面从以下三个层面谈谈如何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德育教育。
一、物质文化建设: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是目的,物质文化是实现目的的途径和载体,是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校园物质文化,属于校园文化的硬件,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包括学校建筑设计、校园规划与班级教室布局等,它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建筑设计整洁、大方、美观,有利于培养学生开阔的胸襟;校园建设净化、绿化、美化,有助于陶冶学生美好的情操。
我校是一所偏远的农村中学,学校硬件设施比较落后,条件也比较差,而且因为经济原因这种状况目前也难以改变。通过对学校现状的研究,学校决定小处入手,从细节方面去改变。
(一)彰显各场所的文化气息,增强文化感染力和隐性教育力。为让师生时时感受到学校文化的熏陶和激励,学校将重要的理念、标语、口号以各种形式安放到位置醒目的墙上,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我们的教育应当使每一堵墙都会说话”。在校道的两旁,学校安放了两个橱窗,一个以“学生典范”为主题,展示了优秀学生的硕果,给每一个观看它的人以激励;另一个橱窗以“师者风范”为内容,展示了优秀教师的风采,给每一个欣赏它的人以鼓舞。在学校每一层楼道的墙壁上悬挂着一幅幅不同主题的图片:有“走楼梯守次序”“安全意识天天有,校园生活乐悠悠”的安全教育图片;有“文明用语,请讲普通话”“展示当代学子风采,提高自我文明意识”的礼仪教育图片;有“奋发向上,努力拼搏”的激励图片,图文并茂,亮丽活泼,透射出浓浓的文化底蕴,时时刻刻以无声的语言感染着每一个从它前面走过的学子,真是无声胜有声。每一个教室的墙上都有不同的条幅,以名人名言为主,内容多是鼓励学生勤奋好学、惜时拼搏,如陈毅先生的“应知学问难,在乎点滴勤”,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光阴给我们经验,读书给我们知识”等,字字句句无不触动人心,给人以鼓舞。此外学校还创设广告语标示在花坛中、垃圾桶上、楼梯里、水龙头边……这些做法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增强了校园的亲切感。
(二)净化、绿化、美化校园。好的环境能给人以美的感受,保持好的心态。鉴于学校原来绿化较差,尘土较多,我校加强了校园绿化建设工作,由学校购置树苗花草,大家一齐动手载植,努力促进校园的园林化和常绿化,为师生营造幽静宜人、空气清新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此外,为了让校园更加整洁美观,全校师生还定时清理了校园墙壁上的垃圾和卫生死角,并给每个班划分卫生包干区域,落实卫生责任制,促进了校园的美化和净化。
这些原本没有生命和情感的校园物质文化,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和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从而启发自己的道德认识,促进了德育工作的良好发展。
二、制度文化建设:以人为本,立足发展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建立起完整的规章制度、规范了师生的行为,才有可能建立起良好的校风,才能保证校园各方面工作和活动的开展与落实。校园制度文化既包括学校内部的各种规章制度、行为规范、守则公约,还包括学校的组织领导方式、课程安排、教育教学评价制度等因素。
这些科学合理的制度和规范一旦形成,就成为了具有权威和约束性的力量,成为师生共同的价值理念,使生活于其中的师生自主地接受它,不断受到其感染和启发,以便师生的自我管理和约束。当然,对于违反这些制度的师生所给予的处分又起到教育和警示的作用,这也会从另一个侧面强化师生的规则意识,推动学校的德育工作成效。为此,我校针对本校的实际情况定了各种制度,如《均安中学学生管理制度》《均安中学文明班评比细则》等,这些制度有效的制约了学生的不良行为,使我校的德育工作有章可循,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素质教育强调,教育要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形成和培养学生的健全个性和精神力量,学校应该实行“以学生为主体”的人性化管理,“尊重、关心、激励”的人文精神应该是制度的核心。因此,在制定各种制度的过程中,学校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各种情况,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保证制度的可用性、合理性。
学校还实行助学金制度、评价和表彰制度,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对成绩突出的学生予以奖励和表彰;举办书画展、手工制作展览等活动,给学生全方位展示自己特长提供舞台。这些活动,有助于学生更好的评价自己,体现“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的评价理念,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质的形成。
三、精神文化建设:激励向上,彰显活力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精华所在。校园精神文化又被称为“学校精神”,并具体体现在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和学校人际关系上。
办学首先要有目标,把每位师生统一在明确的目标之下,增加其学习和工作的动力。我校的办学目标是:“坚持以德立校、全面育人的办学思想,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办学目标”。实现办学总体目标,离不开建设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我校的校风是“有求实、文明、勤奋”;教风是:“创新、严谨、爱生”;学风是:“勤奋、多思、进取”。这些目标明确而具体,很有激励性。要将这些目标落实到教育活动中去,指导学生的行动,形成积极上进的心理效应。把思想道德教育与校本课程开发相结合,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德育课程资源,动员学生积极参加各项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打动情感、震撼心灵,坚定道德信念。 (一)校风建设。校风建设实际上就是学校精神的塑造,它体现着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是一所学校的精神标志,是一所学校独具魅力的因素所在,它能够给师生留下难以释怀、永不泯灭的记忆。好的校风具有深刻“强制性”的感染力,能使生活其中的师生深受感染和熏陶,具有对学校成员内在动力的激发作用,它能够催人奋进,促人前行。校风主要通过校训、校歌、校徽和校旗等形式表现出来,同时学校墙壁、走廊上的名言警句、人物风范,宣传橱窗所展示的内容主题、国旗下讲话的话题、校报校刊等无不传达出学校所推崇的理念和倡导的价值追求,展现出学校的精神风貌。
(二)教风建设。教风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风格与特点,是教师师德水平、文化素养、专业技能等素质的综合表现。校风建设首当其冲的是要抓好教风建设,任何学校都是育人之所,是培养人才的摇篮,而作为学校的教师必然要在人才的培养中发挥主力军的作用,因此我校明确提出“创新、严谨、爱生”的教风,既教书又育人,与时俱进,严谨笃学、亲生爱生,并要求每位教书每学期认真总结工作,撰写教学论文,真正形成良好的教风。
(三)学风建设。学风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行为习惯等方面的综合表现,优良的学风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而不厌”、“不耻下问”以及“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都是学生所应推崇的学习态度。优良学风需要的是持续不断的培养和加强,因此在平时教学、德育工作中都大力倡导求实、勤奋、多思、进取的学风,每周通过班会对全体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和深化,对生活中的在学校发生的各项违纪事件对学生进行正面点击教育,严处在作业、考试中的抄袭行为。
我校大部分学生来自于农村,自主学习习惯较差,为此,我校积极参与课改,因材施教,实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确实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
(四)学校人际关系建设。学校人际关系包括学校领导之间的关系、学校领导与教职工之间的关系、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其中师生关系起最主要的影响。为创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我校举办了各种师生共参与活动,如种树、校运会等,为了进一步加强师生的相互交流和了解,学校还开通了博客,师生可以畅所欲言。这样师生关系融洽,师爱生,生尊师,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其乐融融,在这样的校园中学习生活,必将有助于学生身心的发展、知识的增长和思想品德的提高。
总之,校园处处是教育,事事可育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作用不容忽视,然而校园文化建设也并不轻松的,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还会受到许多社会风气的冲击,因此校园文化建设要持之以恒,为学生的成长创造一个健康、宽松、极积向上的教育环境,一定能培养出更多具有良好思想道德的学生。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社会出现了一些思想败坏、道德沦丧等社会问题,连校园这片净土也受到了冲击。读书无用论、金钱万能论等造成了中学生许多直觉上的错误认识,加上社会上不良分子的教唆和勾引及家庭教育跟不上,很多中学生形成了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生是国家和社会的希望,也是抵制现在社会中道德沦丧的重要力量,因此德育教育对于现代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常见的德育方法主要以说理教育法、榜样示范法等为主,但实效性并不是很大,德育教育急需注入新的血液方能拯救日益堕落的灵魂。我校一直坚持以德立校、全面育人的办学思想,为实现这个目标,我校不断努力探索德育教育新途径。通过这几年对校园文化建设融入德育教育的探索和实施,我校总结出一套以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德育教育的方法。
“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环境的力量是不可低估的。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它使生活其中的每个成员都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良好的校园文化是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润物细无声”的隐性课程。一般的观点是把校园文化划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面,下面从以下三个层面谈谈如何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德育教育。
一、物质文化建设: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是目的,物质文化是实现目的的途径和载体,是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校园物质文化,属于校园文化的硬件,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包括学校建筑设计、校园规划与班级教室布局等,它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建筑设计整洁、大方、美观,有利于培养学生开阔的胸襟;校园建设净化、绿化、美化,有助于陶冶学生美好的情操。
我校是一所偏远的农村中学,学校硬件设施比较落后,条件也比较差,而且因为经济原因这种状况目前也难以改变。通过对学校现状的研究,学校决定小处入手,从细节方面去改变。
(一)彰显各场所的文化气息,增强文化感染力和隐性教育力。为让师生时时感受到学校文化的熏陶和激励,学校将重要的理念、标语、口号以各种形式安放到位置醒目的墙上,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我们的教育应当使每一堵墙都会说话”。在校道的两旁,学校安放了两个橱窗,一个以“学生典范”为主题,展示了优秀学生的硕果,给每一个观看它的人以激励;另一个橱窗以“师者风范”为内容,展示了优秀教师的风采,给每一个欣赏它的人以鼓舞。在学校每一层楼道的墙壁上悬挂着一幅幅不同主题的图片:有“走楼梯守次序”“安全意识天天有,校园生活乐悠悠”的安全教育图片;有“文明用语,请讲普通话”“展示当代学子风采,提高自我文明意识”的礼仪教育图片;有“奋发向上,努力拼搏”的激励图片,图文并茂,亮丽活泼,透射出浓浓的文化底蕴,时时刻刻以无声的语言感染着每一个从它前面走过的学子,真是无声胜有声。每一个教室的墙上都有不同的条幅,以名人名言为主,内容多是鼓励学生勤奋好学、惜时拼搏,如陈毅先生的“应知学问难,在乎点滴勤”,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光阴给我们经验,读书给我们知识”等,字字句句无不触动人心,给人以鼓舞。此外学校还创设广告语标示在花坛中、垃圾桶上、楼梯里、水龙头边……这些做法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增强了校园的亲切感。
(二)净化、绿化、美化校园。好的环境能给人以美的感受,保持好的心态。鉴于学校原来绿化较差,尘土较多,我校加强了校园绿化建设工作,由学校购置树苗花草,大家一齐动手载植,努力促进校园的园林化和常绿化,为师生营造幽静宜人、空气清新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此外,为了让校园更加整洁美观,全校师生还定时清理了校园墙壁上的垃圾和卫生死角,并给每个班划分卫生包干区域,落实卫生责任制,促进了校园的美化和净化。
这些原本没有生命和情感的校园物质文化,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和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从而启发自己的道德认识,促进了德育工作的良好发展。
二、制度文化建设:以人为本,立足发展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建立起完整的规章制度、规范了师生的行为,才有可能建立起良好的校风,才能保证校园各方面工作和活动的开展与落实。校园制度文化既包括学校内部的各种规章制度、行为规范、守则公约,还包括学校的组织领导方式、课程安排、教育教学评价制度等因素。
这些科学合理的制度和规范一旦形成,就成为了具有权威和约束性的力量,成为师生共同的价值理念,使生活于其中的师生自主地接受它,不断受到其感染和启发,以便师生的自我管理和约束。当然,对于违反这些制度的师生所给予的处分又起到教育和警示的作用,这也会从另一个侧面强化师生的规则意识,推动学校的德育工作成效。为此,我校针对本校的实际情况定了各种制度,如《均安中学学生管理制度》《均安中学文明班评比细则》等,这些制度有效的制约了学生的不良行为,使我校的德育工作有章可循,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素质教育强调,教育要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形成和培养学生的健全个性和精神力量,学校应该实行“以学生为主体”的人性化管理,“尊重、关心、激励”的人文精神应该是制度的核心。因此,在制定各种制度的过程中,学校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各种情况,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保证制度的可用性、合理性。
学校还实行助学金制度、评价和表彰制度,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对成绩突出的学生予以奖励和表彰;举办书画展、手工制作展览等活动,给学生全方位展示自己特长提供舞台。这些活动,有助于学生更好的评价自己,体现“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的评价理念,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质的形成。
三、精神文化建设:激励向上,彰显活力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精华所在。校园精神文化又被称为“学校精神”,并具体体现在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和学校人际关系上。
办学首先要有目标,把每位师生统一在明确的目标之下,增加其学习和工作的动力。我校的办学目标是:“坚持以德立校、全面育人的办学思想,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办学目标”。实现办学总体目标,离不开建设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我校的校风是“有求实、文明、勤奋”;教风是:“创新、严谨、爱生”;学风是:“勤奋、多思、进取”。这些目标明确而具体,很有激励性。要将这些目标落实到教育活动中去,指导学生的行动,形成积极上进的心理效应。把思想道德教育与校本课程开发相结合,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德育课程资源,动员学生积极参加各项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打动情感、震撼心灵,坚定道德信念。 (一)校风建设。校风建设实际上就是学校精神的塑造,它体现着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是一所学校的精神标志,是一所学校独具魅力的因素所在,它能够给师生留下难以释怀、永不泯灭的记忆。好的校风具有深刻“强制性”的感染力,能使生活其中的师生深受感染和熏陶,具有对学校成员内在动力的激发作用,它能够催人奋进,促人前行。校风主要通过校训、校歌、校徽和校旗等形式表现出来,同时学校墙壁、走廊上的名言警句、人物风范,宣传橱窗所展示的内容主题、国旗下讲话的话题、校报校刊等无不传达出学校所推崇的理念和倡导的价值追求,展现出学校的精神风貌。
(二)教风建设。教风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风格与特点,是教师师德水平、文化素养、专业技能等素质的综合表现。校风建设首当其冲的是要抓好教风建设,任何学校都是育人之所,是培养人才的摇篮,而作为学校的教师必然要在人才的培养中发挥主力军的作用,因此我校明确提出“创新、严谨、爱生”的教风,既教书又育人,与时俱进,严谨笃学、亲生爱生,并要求每位教书每学期认真总结工作,撰写教学论文,真正形成良好的教风。
(三)学风建设。学风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行为习惯等方面的综合表现,优良的学风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而不厌”、“不耻下问”以及“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都是学生所应推崇的学习态度。优良学风需要的是持续不断的培养和加强,因此在平时教学、德育工作中都大力倡导求实、勤奋、多思、进取的学风,每周通过班会对全体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和深化,对生活中的在学校发生的各项违纪事件对学生进行正面点击教育,严处在作业、考试中的抄袭行为。
我校大部分学生来自于农村,自主学习习惯较差,为此,我校积极参与课改,因材施教,实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确实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
(四)学校人际关系建设。学校人际关系包括学校领导之间的关系、学校领导与教职工之间的关系、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其中师生关系起最主要的影响。为创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我校举办了各种师生共参与活动,如种树、校运会等,为了进一步加强师生的相互交流和了解,学校还开通了博客,师生可以畅所欲言。这样师生关系融洽,师爱生,生尊师,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其乐融融,在这样的校园中学习生活,必将有助于学生身心的发展、知识的增长和思想品德的提高。
总之,校园处处是教育,事事可育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作用不容忽视,然而校园文化建设也并不轻松的,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还会受到许多社会风气的冲击,因此校园文化建设要持之以恒,为学生的成长创造一个健康、宽松、极积向上的教育环境,一定能培养出更多具有良好思想道德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