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读懂”

来源 :杂文月刊(选刊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nfzit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最近才知道赵尔陆这个名字和他做人的超级低调的:
  1955年,我军历史上第一次授衔。一天,开国上将赵尔陆参加完授衔仪式回家后,急匆匆换下了崭新的上将礼服。从此以后,直到赵尔陆累倒在办公室里,很少再穿这身象征着荣耀的礼服。终其一生,他只留下了一张穿上将军服与家人的合影。
  将军不爱这身礼服吗?面对女儿的疑惑,他语带悲伤地说:为了革命的胜利,牺牲了千千万万战友,倒下了无数同胞。从此,女儿懂得了这身戎装的光荣背后,浸透着无数战友、同胞的牺牲。上将正是以轻易不动、不穿这身军服的特殊做法,告诫子女,教育后代,要牢牢记住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纵是老子有“老本”,子女也不能跟着托福沾光。
  有个作家了解到赵尔陆的这一传奇事迹后,用“读懂军装”四个字浓缩了自己的感受,可谓点拨精当,一语中的。
  仔细想来,赵尔陆轻易不动、不穿上将军服之外,大千世界,滚滚红尘,该“读懂”的东西着实不少。
  朋友该不该读懂?该!大概是牢牢记住了老祖宗“一个朋友一条路,一个仇人一堵墙”这谆谆教导吧,时下很多人大打“人脉”牌,广交朋友,微信群也多得穷于应付,好像这就是个人立世的资本。殊不知,朋友也并非多多益善:那些“有奶便是娘”的酒肉朋友,交之何益?好多“嘴上没毛”的青少年和见钱眼开的“公仆”人物,不就是因为交友不慎而走上邪道的吗?
  财富该不该读懂?该!我国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生活普遍富裕起来。只要来路正,谁发财谁光荣。但这不意味着“财”就非发到无穷大无限多不行。一个人,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有个怎么“用”的问题。财很多,不行善,一味自己享受,充其量是个土财主;若再放纵欲望,行为不端,那就更叫人看不起。


  婚姻该不该读懂?该!有人把婚姻说得很神圣、想得很天真,有人把婚姻比作爱情的坟墓、事业的羁绊,这“两个极端”都不对。婚姻是把双刃剑,处理好了,是行船的顺帆风,夫妻双双收益;处理不好,双双遭罪。“家不是讲理的地方”。夫妻双方把家当成小联合国,遇事商量着来,寻求“最大公约数”,何患之有?否则,屁大点事也要争个你对我错,和谐也就飘到爪哇国。
  退休生活该不该读懂?该!据说有的人退休前在单位有点乌纱帽,退休后,没人前来请示汇报工作了,于是一天到晚没精打采,动辄朝家人发无名火,弄得自己和家人都不爽。还有的人退休后,把“保健”搞过了头,每天要喝保健品补钙补铁补锌补什么什么,把胃口都补没了,还不知道回头。人退休了,生活轻松随意,自在悠閑;无欲无求,舒服恬淡。有没有太多的钱不重要,感觉幸福愉快是关键。不明白你就纠结,明白了你就是神仙。
  该“读懂”的人和事不计其数,只要用心体会,就能有所收获。
其他文献
社区消防培训学校、青少年道德讲堂、家长学校教学活动室、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文化学习室、远程教育大数据技术推广服务点……社区办公楼内,三楼的7间办公室至少挂了17块牌子,来自党群、文体、计生、科普等多个条线,其中一些还存在明显的功能重复;一名县级干部坦言,在自己挂点联系的某社区,只有5个工作人员,却挂了29块牌子……不少群众反映,一些地方只负责挂牌,却无相应功能为群众提供服务。近年来,挂牌过泛过滥现象
期刊
秋冬之时,为方便公众观赏落叶美景,不少城市推出了定时的“落叶不扫”政策,并规划出落叶景观道路来留住自然之美,赢得不少掌声。然而,近日某城市的落叶景观道路,却因其特意布置的艺术品“辣眼睛”激起嘘声一片。  在这条梧桐成荫、西式建筑林立的街道旁,不仅有金黄落叶,还有十余组引发争议的装置艺术作品。挺拔的梧桐树干上缠绕着巨大的假花,柔弱的树枝上装饰着扎眼的红色塑料枫叶,以落叶为裳却面孔僵硬的“敦煌飞天”被
期刊
近日,在复旦大学研究生院毕业典礼上,著名作家王安忆即席演讲,她没有励志的豪言壮语,没有成功学的说教,也没有“赚不了4000万别回来见我”的激将法,而是对毕业生提出“三劝”:首先,我劝你们不要尽想着有用,而更多地想些无用的价值;其次,我劝你们不要过于追求效率;第三,我劝你们不要急于加入竞争。  这“三劝”,刚一听,似乎有些脱离实际,是不食人间烟火的迂阔之论,高明固然高明,实践起来却很难。因为有用、效
期刊
期刊
回到四川成都已经30多天,小潘还是没找到满意的工作。“投简历、被拒绝、再投、面试、放弃、等通知…成都,留下我吧。”疲惫的小潘在地铁里拍下短视频,并上传至网络。成都地铁官方账号安慰这位“蓉漂”:“牛奶会有的,面包也会有的,不要着急慢慢来,加油啊!”(11月29日《成都商报》)  一首《成都》,打动了许多人。不少年轻人来到成都,成为为梦想打拼的“蓉漂”;一些人即使不能来成都,也心向往之。在一个社会流动
期刊
前段时间,作家阿来在一个关于扶贫攻坚题材的作家培训班上说了这样一段话:“如果我们认为只要写了某种题材就有某种正当性,只要写扶贫攻坚就很伟大,人家就会对我们青眼相加,对我們写扶贫攻坚的人给予某种照顾,那当然就写不出好的作品。”  阿来的话一语中的地指出了文学创作中的某种现象:题材“优越”不一定作品优秀。其实,这本是不言自明的常识,“写什么”远远不能代替“怎么写”,而后者更加决定了作品思想与审美水平的
期刊
大概是莫名的因缘际会,《舌尖上的中国》系列我到现在还没来得及补上课,倒是《风味人间》开了头。一开篇简直有BBC质感,看到了制作单位燃烧的经费。虽然已经不在某全国垄断性的媒体,但是在网络媒体上的影响力也还是很大。  前段时间与一位在大学里开食物与人类学和社会学的朋友闲聊,他引导自己的学生们思考,会不会有一种饮食潮流上的意见“霸权”,比如陈晓卿的“舌尖”系列,会不会变成一种新的指导意见。说实话,我觉得
期刊
有时候,没什么只是“好像没什么”,而不是“真的没什么”。  人们都说早餐很重要,“早吃好,午吃饱,晚吃少”,几乎成了生活常识和健康指南。回想起來,过去的人尤其在青少年时期,许多人没有吃过几回早餐。就是现在,在广大农村,大人们早上一起床,都匆匆忙忙干活去了,即使在农闲季节,早餐也不会在起床后第一时间想起。一天两天不吃早餐,没什么;几年十几年没吃过早餐,好像也没什么。  夫妻之间要相敬如宾,其实是很难
期刊
近日,某网站读书频道发起“2018你最喜爱的作家投票”,列出60位微博作家领域的大V,每位读者可投20票。先是两位沈姓青春写手的粉丝号召大家去投票,两人都进入排行榜前列,其中一位还一度成为第一。  曾两度登上中国作家富豪榜榜首的江南也给自己投了一票。随后,凭借着庞大粉丝基础,投票区内其排名飞速上升至第一,引起前述两位青春写手粉丝的不满,其中一位的官方微博发文质疑票数涨速,并发起话题“江南买票刷榜”
期刊
每次来绍兴,必到鲁迅故居一游,而西边的百草园,更是我最爱流连之处。  关于这个园子的课文,想来九年制义务教育下的中国人大多耳熟能详,前些年,还发生过游客们在园子里找不到传说中的“皂荚树”而引发的争议,后来还是官方从百公里外的山里找到一棵正宗皂荚树移植过来,这才罢休。  而对我来说,这园子里有无“皂荚树”“石井栏”或“何首乌藤”其实并不那么重要,我喜爱这里,是因为鲁迅先生笔下的那种意境,宛如我心中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