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沈尤在公园里见到了一只红胸啄花鸟—这是他第一次亲眼看到这种鸟,兴奋得不得了。追着它,他满公园地跑,不知不觉地就看了两个小时。往后的几天里,他闭着眼睛不断回想这只鸟的叫声。
这是2004年,对他来说意义非凡的一年。这一年,他与他的小伙伴杜科及格桑梅朵为核心的观鸟小组已在小范围中有了一些影响力,大家利用业余时间组织一些观鸟的活动。当时杜科在Green SOS兼职,他们共同从保护国际基金会(CI)申请了1万美元用于在成都的观鸟推广。靠着这一笔资金,3个人开始做观鸟的培训,不到半年时间,这个圈子就聚集了70多名稳定的观鸟爱好 者。
也是这一年,沈尤所居住的成都为了减缓热岛效应,形成空气对流系统,决定在自然地形低洼、具备良好进排水条件,同时又是成都的上风口的龙潭乡秀水村建设北湖。在初步方案里,成都拟以北湖为核心区域,维持水面800亩,并在周边15平方公里大规模植树造林。沈尤觉得这正是一个推广建设城市鸟区的好机会。他向成都市政府提出建议,在现有规划中再增加一个鸟岛,作为鸟类越冬栖息的主要活动地,并从有利于鸟类栖息繁殖的角度修改现有规划,最终把北湖建设成为150多种水鸟林鸟休养生息的全国最大城市鸟区。
然而,北湖开发需要数额巨大的投资。通过公司运作模式,一家地产公司被政府委托对北湖建成后的用途进行设计。地产公司希望通过在这里建设高档楼盘和发展生态旅游获得回报,而用这样的方法建设起来的北湖,则将成为少数业主的私人后院。
一方从经济利益出发,一方从环保出发,二者的视角在此剧烈碰撞。沈尤投身于这场分歧严重、且力量悬殊的对立中,他将自己的媒体资源动员起来,推动出一次旷日持久的媒体大讨论。最终,在北湖中心建设鸟岛的建议得到众多市民的支持—与开发商的这场较量中,沈尤取得了胜利。
借此契机,2004年年底,沈尤、格桑梅朵和杜科正式成立了成都观鸟会。观鸟会确立的宗旨是:研究并保护鸟类栖息地,引导并推广观鸟产业。10年来,这个宗旨至今不曾改变。
早期的观鸟会并不具备很强的专业性。一切以爱好为驱动,参与者多是观鸟爱好者。主要就是配合专家已有的调查在特定地点进行鸟类物种的统计,摸清楚当地原有的鸟类是否还在活跃,是否出现了新的鸟类,再由志愿者将观测到的鸟类进行数据录入,并在年底形成报告。
在沈尤看来,技术调查只是迈出的第一步,真正的挑战在于实现研究成果的转化。
四川省阿坝州曾计划在若尔盖湿地附近的龙日坝建设机场。龙日坝是鸟类迁徙的重要通道,在龙日坝的上空,鸟类的活动频繁且无序,凭借多年的科学调查,沈尤很快意识到机场将对整个若尔盖湿地,尤其是当地的鸟类造成很大影响。在阅读了相关机构做出的环评报告后,他发现报告中并没有涉及这方面的内容。结合相关知识和地区实际情况,成都观鸟会从鸟撞可能威胁航空器安全的角度,对机场的选址提出质疑。由沈尤起草的这份社情民意信息在提交到相关部门后受到重视。经过专家学者的进一步现场勘察,机场方最大程度地采纳了沈尤等人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如果说,早期的沈尤只是怀揣着寻找并发展诸多观鸟同好者的话,那么此后,他深信,他们的存在将为社会发展做出巨大的推动。他曾在2013年成都市人代会上提交的一份“《<野生动物保护法>修法建议》议案中阐述道:“对于我们所主导的一些较为重大的环境议题,我们的基本路径是‘科学研究+公众参与+政策建议’,这也是我们的基本原则,三者是有机整合的,缺一不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仅要做好调查工作,还要发动公众参与其中,以壮大声势,扩大影响。与从同时,我们也不断地将我们的研究成果和主张通过各种方式向政府部门提出,尽可能对政府的政策形成影响。”
“科学与法律是环保组织最有力的武器,”沈尤说,“我们在国内外很多权威学术刊物发表文章,为的就是占领学术高地,获得公信力。有了科学做基础,才能提出更有建设性的意见,让人觉得你不是来捣乱的。”
沈尤于2013年提交的修改《野生动物保护法》议案正是来自于成都观鸟会近三四年来对野生动物遭受的公路伤害的研究。
2010年,沈尤和他的朋友们从位于若尔盖湿地的红原县出发,调查这片高原湿地的鸟类情况。出县城不远,一只在草原上鲜见的荒漠猫即葬身于车轮下,目睹车祸,沈尤怜悯之情油然而生。但这只是个开始,此后他在公路上见过被撞得肝肠流地的藏獒、几只云雀、一只戴胜、一只白鹡鸰。
见证了多起公路伤害事件后,沈尤由怜悯之情转为愤然的谴责之意。依据他所见所闻的若尔盖境内道路交通的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越来越显著的环境影响,沈尤通过自己所在的民主党派向成都市政协递交了一份《建议切实有效减少国道213线若尔盖段对野生动物的交通伤害》的社情民意。信息中列有8条建议,第一条便是:“继续对本地区全路段进行公路交通对野生动物伤害专项调查,统计出事故频发的路段和频发时段。”沈尤说,掌握事故频发路段和时段,是开展改进措施的前提条件,目前还没有人做这项工作。
在投身于科学研究和政策建议同时,沈尤承认,环境保护的唯一出路其实是公众参与。起初沈尤致力于面对大学生和社会人士做观鸟的公共推广,2006年起,成都观鸟会开始系统地在成都中小学中推广普及环境教育。1年后,观鸟会的课堂培训扩展到15所学校。汶川地震后,成都观鸟会的环境教育开始了更多维度的探索,比如增加生命教育课程的设计,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出一套生命教育校本教材体系。
在成都观鸟会成立之初,沈尤计划在10年内,发展出10万名观鸟者。唯有通过足够庞大的爱鸟群体的推动才会有利于鸟类的保护。他相信这个目标在四川已经实现—不少大学、中学、小学都有了观鸟爱好者,广大的市民更是积极踊跃。据统计,到目前,成都市共有30万人次参与了观鸟活动。在成都观鸟会的帮助下,到2014年年初,四川省已成立了10个左右观鸟会。沈尤的愿望是这些鸟会能够在全川形成一个网络,共同做全省鸟类的检测和护鸟行动。
沈尤看了10年的鸟,几乎走遍了四川的观鸟地。现在,走在河道旁的他无需用望远镜,仅凭眼睛和耳朵即能辨识出鸟的类别。对于观鸟这一活动,他也脱离了最初感性的爱好而陷于理性的思考—他希望成都会成为观鸟产业中心,用产业的方式带动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他称之为“生态价值体系的重构”。“产业的利益,将让更多的人明白,保护鸟类,让鸟类在天然、自由的世界里生存,是多么重要的‘生态竞争力’。我们不能只将鸟类看成一盘菜,也不能只将鸟类看成笼中的玩物。我们要学会在自然界中研究它们,尊重它们,保护它们,在互相欣赏中度过完美的一生。”
这是2004年,对他来说意义非凡的一年。这一年,他与他的小伙伴杜科及格桑梅朵为核心的观鸟小组已在小范围中有了一些影响力,大家利用业余时间组织一些观鸟的活动。当时杜科在Green SOS兼职,他们共同从保护国际基金会(CI)申请了1万美元用于在成都的观鸟推广。靠着这一笔资金,3个人开始做观鸟的培训,不到半年时间,这个圈子就聚集了70多名稳定的观鸟爱好 者。
也是这一年,沈尤所居住的成都为了减缓热岛效应,形成空气对流系统,决定在自然地形低洼、具备良好进排水条件,同时又是成都的上风口的龙潭乡秀水村建设北湖。在初步方案里,成都拟以北湖为核心区域,维持水面800亩,并在周边15平方公里大规模植树造林。沈尤觉得这正是一个推广建设城市鸟区的好机会。他向成都市政府提出建议,在现有规划中再增加一个鸟岛,作为鸟类越冬栖息的主要活动地,并从有利于鸟类栖息繁殖的角度修改现有规划,最终把北湖建设成为150多种水鸟林鸟休养生息的全国最大城市鸟区。
然而,北湖开发需要数额巨大的投资。通过公司运作模式,一家地产公司被政府委托对北湖建成后的用途进行设计。地产公司希望通过在这里建设高档楼盘和发展生态旅游获得回报,而用这样的方法建设起来的北湖,则将成为少数业主的私人后院。
一方从经济利益出发,一方从环保出发,二者的视角在此剧烈碰撞。沈尤投身于这场分歧严重、且力量悬殊的对立中,他将自己的媒体资源动员起来,推动出一次旷日持久的媒体大讨论。最终,在北湖中心建设鸟岛的建议得到众多市民的支持—与开发商的这场较量中,沈尤取得了胜利。
借此契机,2004年年底,沈尤、格桑梅朵和杜科正式成立了成都观鸟会。观鸟会确立的宗旨是:研究并保护鸟类栖息地,引导并推广观鸟产业。10年来,这个宗旨至今不曾改变。
早期的观鸟会并不具备很强的专业性。一切以爱好为驱动,参与者多是观鸟爱好者。主要就是配合专家已有的调查在特定地点进行鸟类物种的统计,摸清楚当地原有的鸟类是否还在活跃,是否出现了新的鸟类,再由志愿者将观测到的鸟类进行数据录入,并在年底形成报告。
在沈尤看来,技术调查只是迈出的第一步,真正的挑战在于实现研究成果的转化。
四川省阿坝州曾计划在若尔盖湿地附近的龙日坝建设机场。龙日坝是鸟类迁徙的重要通道,在龙日坝的上空,鸟类的活动频繁且无序,凭借多年的科学调查,沈尤很快意识到机场将对整个若尔盖湿地,尤其是当地的鸟类造成很大影响。在阅读了相关机构做出的环评报告后,他发现报告中并没有涉及这方面的内容。结合相关知识和地区实际情况,成都观鸟会从鸟撞可能威胁航空器安全的角度,对机场的选址提出质疑。由沈尤起草的这份社情民意信息在提交到相关部门后受到重视。经过专家学者的进一步现场勘察,机场方最大程度地采纳了沈尤等人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如果说,早期的沈尤只是怀揣着寻找并发展诸多观鸟同好者的话,那么此后,他深信,他们的存在将为社会发展做出巨大的推动。他曾在2013年成都市人代会上提交的一份“《<野生动物保护法>修法建议》议案中阐述道:“对于我们所主导的一些较为重大的环境议题,我们的基本路径是‘科学研究+公众参与+政策建议’,这也是我们的基本原则,三者是有机整合的,缺一不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仅要做好调查工作,还要发动公众参与其中,以壮大声势,扩大影响。与从同时,我们也不断地将我们的研究成果和主张通过各种方式向政府部门提出,尽可能对政府的政策形成影响。”
“科学与法律是环保组织最有力的武器,”沈尤说,“我们在国内外很多权威学术刊物发表文章,为的就是占领学术高地,获得公信力。有了科学做基础,才能提出更有建设性的意见,让人觉得你不是来捣乱的。”
沈尤于2013年提交的修改《野生动物保护法》议案正是来自于成都观鸟会近三四年来对野生动物遭受的公路伤害的研究。
2010年,沈尤和他的朋友们从位于若尔盖湿地的红原县出发,调查这片高原湿地的鸟类情况。出县城不远,一只在草原上鲜见的荒漠猫即葬身于车轮下,目睹车祸,沈尤怜悯之情油然而生。但这只是个开始,此后他在公路上见过被撞得肝肠流地的藏獒、几只云雀、一只戴胜、一只白鹡鸰。
见证了多起公路伤害事件后,沈尤由怜悯之情转为愤然的谴责之意。依据他所见所闻的若尔盖境内道路交通的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越来越显著的环境影响,沈尤通过自己所在的民主党派向成都市政协递交了一份《建议切实有效减少国道213线若尔盖段对野生动物的交通伤害》的社情民意。信息中列有8条建议,第一条便是:“继续对本地区全路段进行公路交通对野生动物伤害专项调查,统计出事故频发的路段和频发时段。”沈尤说,掌握事故频发路段和时段,是开展改进措施的前提条件,目前还没有人做这项工作。
在投身于科学研究和政策建议同时,沈尤承认,环境保护的唯一出路其实是公众参与。起初沈尤致力于面对大学生和社会人士做观鸟的公共推广,2006年起,成都观鸟会开始系统地在成都中小学中推广普及环境教育。1年后,观鸟会的课堂培训扩展到15所学校。汶川地震后,成都观鸟会的环境教育开始了更多维度的探索,比如增加生命教育课程的设计,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出一套生命教育校本教材体系。
在成都观鸟会成立之初,沈尤计划在10年内,发展出10万名观鸟者。唯有通过足够庞大的爱鸟群体的推动才会有利于鸟类的保护。他相信这个目标在四川已经实现—不少大学、中学、小学都有了观鸟爱好者,广大的市民更是积极踊跃。据统计,到目前,成都市共有30万人次参与了观鸟活动。在成都观鸟会的帮助下,到2014年年初,四川省已成立了10个左右观鸟会。沈尤的愿望是这些鸟会能够在全川形成一个网络,共同做全省鸟类的检测和护鸟行动。
沈尤看了10年的鸟,几乎走遍了四川的观鸟地。现在,走在河道旁的他无需用望远镜,仅凭眼睛和耳朵即能辨识出鸟的类别。对于观鸟这一活动,他也脱离了最初感性的爱好而陷于理性的思考—他希望成都会成为观鸟产业中心,用产业的方式带动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他称之为“生态价值体系的重构”。“产业的利益,将让更多的人明白,保护鸟类,让鸟类在天然、自由的世界里生存,是多么重要的‘生态竞争力’。我们不能只将鸟类看成一盘菜,也不能只将鸟类看成笼中的玩物。我们要学会在自然界中研究它们,尊重它们,保护它们,在互相欣赏中度过完美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