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印象派作品特别善于取悦观者的双眸。其用色活泼,运笔快捷,着重光线的变化对眼前景观所产生的瞬间效果。在上世纪即将来临的当口,这个属于“现代生活”的全新艺术风格适时出现了。如今,亚洲、俄罗斯和中东的富豪们正在和欧美大鳄共同竞争已经是天价的印象派经典佳作。这保证了此板块的价格即使暂有小幅调整,仍会回到向上的曲线。
国人都知晓“石油大王”洛克菲勒(Rockefeller),他是美国20世纪初的首富。但是许多人可能还不太熟悉与之比肩的第二富豪“铜矿大王”威廉·克拉克(William Andrews Clark,1839~1925)。他完美演绎了美国梦的现实版。克拉克家族拥有海量的艺术宝藏,其中一批珍品将在今春纽约佳士得陆续耀眼登场。特别是一幅莫奈(Claude Monet)的《睡莲》和3张雷诺阿(Pierre-Auguste Renoir)的人物与静物作品,将在5月6日的“印象派及现代艺术”晚间拍卖上隆重呈现,提前引来全球藏家的高度关注。
准确地说,克拉克家族的艺术珍藏由两代人建构。先是父亲威廉·克拉克在19世纪70年代开始大量搜罗艺术珍品,他买下的藏品几乎不会再卖出。他喜欢看着自己的收藏越来越多。事业如此兴旺的克拉克,人丁却不兴旺。大女儿安德里(Andrée Clark,1902~1919)不到17岁就患脑炎去世了,留下唯一的小女儿于盖特(Huguette Clark,1906~2011)继承了父亲富可敌国的财产。她还遗传了父母亲对艺术和音乐的热爱,长大后成为著名画家,同时继续扩充着家族的艺术收藏。2011年5月,这位没有子女、孤独终老的于盖特以104岁的高龄在纽约辞世,留下4亿美元的遗产和大量艺术品。
此次的焦点拍品当属莫奈那幅作于1907年的《睡莲》。于盖特1930年在纽约的杜兰·鲁埃画廊(Durand-Ruel Gallery)购得。这家画廊的巴黎总部在1920年与另一家经营印象派的著名小伯恩海姆画廊(Bernheim-Jeune Gallery)一起,从莫奈本人那里拿到这件杰作。莫奈的“睡莲”,可谓印象派中最富诗意、光影效果最为美妙、色彩变化最为丰富的系列之一。于盖特对之欣赏有加,自从买入后就再也没将其公之于众。“沉睡”了80多年的这幅《睡莲》,如今即将易主,估价高达2500~3500万美元。不过,这也没什么稀奇。
要知道2008年6月24日,一张莫奈晚年的《睡莲》(1919年作),在伦敦佳士得拍卖行以将近4092万英镑(8045万美元)的天价售出,水光花影,斑驳闪耀,其敏锐而独到的色彩感染力让它的成交价远高出之前2400万英镑的最高预估,创该艺术家个人作品拍卖纪录。其买家是伦敦的国际艺术管理公司(Arts &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塔尼亚·巴克莱·彭斯 (Tania Buckrell Pos)是这家艺术咨询公司的老板。
今年5月同场亮相的还将有3张雷诺阿。其中较为罕见的是1887年作《打球的少女们》。在雷诺阿大部分单一而饱满的人物肖像作品中,这幅画的构图显得尤为复杂。画中描绘了5位少女不同的风情仪态,错落有致。整个画面带给人田园牧歌般的清新感受。估价1000~1500万美元,看看到时花落谁家。
百年前的小清新
19世纪60年代,由于现实主义画风发展到近乎极致,另辟蹊径的印象派就此产生了,并在70和80年代达到顶峰。它继承了现实主义画家库尔贝(Gustave Courbet)“让艺术面向当代生活”的传统,逐步摆脱对宗教题材的依赖,让艺术家们走出画室,深入原野,把自然清新的感观放到了首位。
印象派艺评家斯维斯特(Armand Silvestre)这样赞美道:“让金灿灿的阳光洒满画面,一切都散发着欢乐的气息,洋溢着不寻常的新鲜生动。仿若一扇窗,面向清新的田间,愉快的船只,蔚蓝的天空,还有几抹轻云。大自然的五光十色,是如此迷人。”这种强调在自然光下写生的创作方式以及捕捉色彩与光影的生动瞬间,不能不说是印象派对绘画的革命。几乎以后所有的画家都从这里吸收色彩表现的方法。“绘画所给予人们的是视觉感受,而不是思想”, 支持印象派的作家艾米利·左拉(Emile Zola)一语道破。
从现实主义转向印象派的奠基人是马奈(Adouard Manet)。他的作品含蓄地对古典大师致敬,但其直接的画风及大胆的颜料处理却呈现出现代艺术的风格。2010年,他一张罕见的自画像在伦敦苏富比以2244万英镑(约合人民币2.2亿元)的历史高价成交。
稍晚于马奈的另外两位名家——莫奈和雷诺阿堪称是流连于光影和色彩变换的典型印象派大师。德加(Edgar Degas)则对古典主义兴趣浓厚,使得他成为印象派里面注重造型和素描的特殊人物。特别是他笔下的芭蕾舞者形象,深入人心。毕沙罗(Camille Pissarro)介于两者之间,常以坚实明朗的笔调关注纯朴的乡村生活和田园风光。
伦敦拍场首秀 女王陛下驾到
从1950年代至今,印象派作品的价格在震荡中表现出戏剧性的高速增长。二战结束后,全球的热钱拉高了这个板块。一方面,战后重建带来大量的货物运输需求,这使得希腊的造船主成为新兴富豪。另一方面,类似的财富神话在日渐闪耀的好莱坞也同时发生着。而好莱坞明星和希腊造船主的私人生活中,购买清新恬美的印象派作品成为不可或缺的奢华象征。这个时期,拍卖业也兴盛起来,逐步成为高端艺术品交易的主要途径。拍卖的公众性给买卖双方都带来极大刺激。卖方常常看到成交价超过自己的预估,满心欢喜,而买方则享受着在拍场上竞价拼杀的乐趣和购得战利品的成就感。
1957年7月,苏富比的第一次印象派拍卖正在伦敦紧张筹备。他们找来JWT广告公司为其做拍前宣传。结果,JWT邀请到女王陛下伊丽莎白二世(Elizabeth II)前来观摩预展。当女王出现在预展现场时,苏富比的主管们简直大吃一惊。JWT公司抓住这个新闻点,大肆渲染,甚至说女王特别着迷于那件德加彩色蜡笔画《受伤的赛马师》并可能考虑要亲自竞买。这完全不是真的,但却赚足了眼球。同年11月,纽约博耐特(Parke-Bernet)拍卖行紧接着推出了另一场印象派拍卖。试想,英国女王刚在伦敦看了预展,美国的权贵们能不去看纽约的同类拍卖吗?于是,洛克菲勒家族,福特家族(Ford),范德比尔特家族(Vanderbilt),高兰迪赖斯家族(Goulandris),迪伦家族(Dillon),雷曼家族(Lehman)等等都倾巢出动,整整齐齐出现在开拍现场。印象派拍卖俨然成为社会名流不得不参与的盛典之一,就像去看芭蕾舞剧的首演那样令人期待。 整个1957年,印象派绘画的价格连创纪录,市场也变得更为国际化。无论在什么地方,只要有莫奈或雷诺阿的作品出现在拍卖上,全世界最富有的那帮人便会为此激烈角逐。
国人也宠爱印象派
到底是什么吸引这些新贵收藏家去买印象派呢?答案一方面是因为该板块比较好进入,容易欣赏,色彩绚丽,题材也惹人喜欢。但是还有一个因素:专家们保证这些都是真品。古典大师(Old Masters)的作品总是很难完全确保这一点。但是多亏早期印象派艺术商人们的远见,比如保罗·杜兰·鲁埃(Durand-Ruel)(详见第二个延伸阅读)和小伯恩海姆(Bernheim-Jeune),他们坚持把经手的艺术家的作品从多角度拍照做记录存档,所以给主要的印象派画家出版确凿可信的全集是相对来说容易的。瞧,如果你是一个希腊的造船主,或者一位好莱坞明星,或者一名伦敦的地产富商,如果你不懂太多艺术但是又想买艺术品,你至少能确认你所看到的莫奈或德加或毕沙罗的画儿是真品。
面对潜力无限的中国市场,早在2006年9月,纽约佳士得就首次携部分印象派力作在北京王府半岛饭店巡展,显示出国际拍卖行对中国藏家购买西方经典的长远信心。时任佳士得亚洲区副主席的叶正元说,“20世纪90年代开始,亚洲买家越来越关注印象派。佳士得2004年就把伦敦、纽约的印象派精品带到香港预展。”
这个苗头,在2010年秋季再次明显蔓延。不论是香港马凌画廊(Edouard Malingue Gallery)的开业还是苏富比拍卖行率先来北京和香港做“现代艺术巨匠展”,都从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折射出积极的信息:印象派经典画作在中国的收藏潜力,是目前整体市场共同在尝试挖掘与培养的重点之一。先是9月底,法国画商马凌先生(Mr. Edouard Malingue)创办的马凌画廊隆重宣布于香港开业,成为香港首家唯一专门代理印象派及现代艺术的画廊。接着金秋10月,苏富比又首次携20余幅西方大师的代表作,在北京柏悦酒店特别举行“印象派及现代艺术巨匠油画展”。纵横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欧洲艺坛的雷诺瓦、莫奈、德加等名家的共20余幅精品,包括像雷诺阿的代表作《莲婷与可可》,都悉数到场,其展品订价从200~2500万美元不等。这次展卖取得空前成功,可见中国藏家对印象派佳作的兴趣日增,并且品味也日益精炼。
前年“香港苏富比艺术空间”的重要开幕展览上,其国际团队再次呈现印象派大师的风景画,足以证明亚洲藏家,尤其是港台和内地买家对这个画派作品的尤为青睐。2013年岁末,先是佳士得在上海带来一批西方经典油画作为私人洽购,接着“苏富比北京艺术周”盛大拉开帷幕,这是苏富比首次在内地举办大规模的艺术盛会,同样带来深得国人倾心的甜美印象派作品。的确,这个画派的大师佳作,已经阔步走进国人的收藏视野。
图注:
图1:雷诺阿
一件雷诺阿作品的世纪交易历程
若想挑一张作品来呈现130年多来印象派市场价格的盘旋增长,菲利普·胡克(Philip Hook)在新近出版的《最终之胜利:印象派绘画是如何征服世界的》一书中,特别提到雷诺阿的完美案例:那件小幅的《剧院包厢》(27×21cm,约1874年作)。
画面中赏心悦目的可爱女人,无声地传达着雷诺阿的名言:“为什么艺术不能是美的呢?世界上丑恶的事已经够多的了。”
1875年3月,印象派作品第一次参加拍卖是在巴黎都欧(Drouot)拍卖行。此件作品卖了220法郎。价虽不高,但这类作品在当时业余收藏家中所取得的认同预示着印象派的未来前景。1912年,在实业家让·多尔福斯(Jean Dollfus)的藏品拍卖中,它已是身价飞涨,以3.12万法郎成交。30多年内,涨了140多倍。1989年5月,正值日本经济蓬勃并对印象派追捧之极的时期,它在纽约佳士得以1,210万美元创出高价,70多年间,涨了400多倍。1990年后,市场进入萧条。1993年夏天,市场信心仍旧没有恢复,它以600~800万美元的估价流标。2008年2月,它再次出现,引来全球新贵在伦敦苏富比激烈竞标,最终以741万英镑(约1480万美元)易主。
是的,印象派市场仍在扩大,亚洲、俄罗斯和中东的富豪们正在和欧美大鳄共同竞争已经是天价的经典佳作。《剧院包厢》的成交历程清楚地表明,印象派作品是非常稳健的长线投资工具。作品数量极其有限,而市场的长远需求有增无减,这保证了印象派价格即使暂有调整,仍会回到向上的曲线
图2:
新型艺术经纪人:保罗·杜兰·鲁埃
传奇的法国艺术经纪商杜兰(Paul Durand-Ruel,1831~1922),是印象派市场发展中不可跃过的人物。他慧眼看出印象派艺术的潜力,尽一切可能购买印象派画家的作品。直到1922年逝世之前,他购买了数量惊人的印象派作品,累计有近12000幅作品,其中包括1000多件莫奈,1500件雷诺阿,400件德加,400件西斯莱(Alfred Sisley),800件毕沙罗,200件马奈,400件玛丽·卡萨特(Mary Cassatt)。
他还和艺术家建立相互依赖的紧密关系,成为现代艺术经纪制度的滥觞。杜兰德不但预付他经营的艺术家的生活费用,而且不是用沙龙展的方式,而是为莫奈、雷诺阿及毕沙罗举办个展,以吸引观众,并拓展美国市场。1886年,他大胆地决定在纽约做展览,向美国精英新贵推荐印象派作品。
2009年,纽约苏富比特别推出7幅由他珍藏的佳作,包括3张雷诺阿,2张毕沙罗和2张西斯莱。其中6张都是杜兰德当年直接从艺术家本人手里购得。自从1950年代展出后,半个多世纪来从未公开,更没有在拍卖上露面。其中,非常精彩的一件雷诺阿的作品是《带白帽子的少女》。这件作品描绘了一个少女的侧身像,红棕色长发,白色大帽子,垂到脸颊的绢纱质感十足,以288万美元成交。
国人都知晓“石油大王”洛克菲勒(Rockefeller),他是美国20世纪初的首富。但是许多人可能还不太熟悉与之比肩的第二富豪“铜矿大王”威廉·克拉克(William Andrews Clark,1839~1925)。他完美演绎了美国梦的现实版。克拉克家族拥有海量的艺术宝藏,其中一批珍品将在今春纽约佳士得陆续耀眼登场。特别是一幅莫奈(Claude Monet)的《睡莲》和3张雷诺阿(Pierre-Auguste Renoir)的人物与静物作品,将在5月6日的“印象派及现代艺术”晚间拍卖上隆重呈现,提前引来全球藏家的高度关注。
准确地说,克拉克家族的艺术珍藏由两代人建构。先是父亲威廉·克拉克在19世纪70年代开始大量搜罗艺术珍品,他买下的藏品几乎不会再卖出。他喜欢看着自己的收藏越来越多。事业如此兴旺的克拉克,人丁却不兴旺。大女儿安德里(Andrée Clark,1902~1919)不到17岁就患脑炎去世了,留下唯一的小女儿于盖特(Huguette Clark,1906~2011)继承了父亲富可敌国的财产。她还遗传了父母亲对艺术和音乐的热爱,长大后成为著名画家,同时继续扩充着家族的艺术收藏。2011年5月,这位没有子女、孤独终老的于盖特以104岁的高龄在纽约辞世,留下4亿美元的遗产和大量艺术品。
此次的焦点拍品当属莫奈那幅作于1907年的《睡莲》。于盖特1930年在纽约的杜兰·鲁埃画廊(Durand-Ruel Gallery)购得。这家画廊的巴黎总部在1920年与另一家经营印象派的著名小伯恩海姆画廊(Bernheim-Jeune Gallery)一起,从莫奈本人那里拿到这件杰作。莫奈的“睡莲”,可谓印象派中最富诗意、光影效果最为美妙、色彩变化最为丰富的系列之一。于盖特对之欣赏有加,自从买入后就再也没将其公之于众。“沉睡”了80多年的这幅《睡莲》,如今即将易主,估价高达2500~3500万美元。不过,这也没什么稀奇。
要知道2008年6月24日,一张莫奈晚年的《睡莲》(1919年作),在伦敦佳士得拍卖行以将近4092万英镑(8045万美元)的天价售出,水光花影,斑驳闪耀,其敏锐而独到的色彩感染力让它的成交价远高出之前2400万英镑的最高预估,创该艺术家个人作品拍卖纪录。其买家是伦敦的国际艺术管理公司(Arts &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塔尼亚·巴克莱·彭斯 (Tania Buckrell Pos)是这家艺术咨询公司的老板。
今年5月同场亮相的还将有3张雷诺阿。其中较为罕见的是1887年作《打球的少女们》。在雷诺阿大部分单一而饱满的人物肖像作品中,这幅画的构图显得尤为复杂。画中描绘了5位少女不同的风情仪态,错落有致。整个画面带给人田园牧歌般的清新感受。估价1000~1500万美元,看看到时花落谁家。
百年前的小清新
19世纪60年代,由于现实主义画风发展到近乎极致,另辟蹊径的印象派就此产生了,并在70和80年代达到顶峰。它继承了现实主义画家库尔贝(Gustave Courbet)“让艺术面向当代生活”的传统,逐步摆脱对宗教题材的依赖,让艺术家们走出画室,深入原野,把自然清新的感观放到了首位。
印象派艺评家斯维斯特(Armand Silvestre)这样赞美道:“让金灿灿的阳光洒满画面,一切都散发着欢乐的气息,洋溢着不寻常的新鲜生动。仿若一扇窗,面向清新的田间,愉快的船只,蔚蓝的天空,还有几抹轻云。大自然的五光十色,是如此迷人。”这种强调在自然光下写生的创作方式以及捕捉色彩与光影的生动瞬间,不能不说是印象派对绘画的革命。几乎以后所有的画家都从这里吸收色彩表现的方法。“绘画所给予人们的是视觉感受,而不是思想”, 支持印象派的作家艾米利·左拉(Emile Zola)一语道破。
从现实主义转向印象派的奠基人是马奈(Adouard Manet)。他的作品含蓄地对古典大师致敬,但其直接的画风及大胆的颜料处理却呈现出现代艺术的风格。2010年,他一张罕见的自画像在伦敦苏富比以2244万英镑(约合人民币2.2亿元)的历史高价成交。
稍晚于马奈的另外两位名家——莫奈和雷诺阿堪称是流连于光影和色彩变换的典型印象派大师。德加(Edgar Degas)则对古典主义兴趣浓厚,使得他成为印象派里面注重造型和素描的特殊人物。特别是他笔下的芭蕾舞者形象,深入人心。毕沙罗(Camille Pissarro)介于两者之间,常以坚实明朗的笔调关注纯朴的乡村生活和田园风光。
伦敦拍场首秀 女王陛下驾到
从1950年代至今,印象派作品的价格在震荡中表现出戏剧性的高速增长。二战结束后,全球的热钱拉高了这个板块。一方面,战后重建带来大量的货物运输需求,这使得希腊的造船主成为新兴富豪。另一方面,类似的财富神话在日渐闪耀的好莱坞也同时发生着。而好莱坞明星和希腊造船主的私人生活中,购买清新恬美的印象派作品成为不可或缺的奢华象征。这个时期,拍卖业也兴盛起来,逐步成为高端艺术品交易的主要途径。拍卖的公众性给买卖双方都带来极大刺激。卖方常常看到成交价超过自己的预估,满心欢喜,而买方则享受着在拍场上竞价拼杀的乐趣和购得战利品的成就感。
1957年7月,苏富比的第一次印象派拍卖正在伦敦紧张筹备。他们找来JWT广告公司为其做拍前宣传。结果,JWT邀请到女王陛下伊丽莎白二世(Elizabeth II)前来观摩预展。当女王出现在预展现场时,苏富比的主管们简直大吃一惊。JWT公司抓住这个新闻点,大肆渲染,甚至说女王特别着迷于那件德加彩色蜡笔画《受伤的赛马师》并可能考虑要亲自竞买。这完全不是真的,但却赚足了眼球。同年11月,纽约博耐特(Parke-Bernet)拍卖行紧接着推出了另一场印象派拍卖。试想,英国女王刚在伦敦看了预展,美国的权贵们能不去看纽约的同类拍卖吗?于是,洛克菲勒家族,福特家族(Ford),范德比尔特家族(Vanderbilt),高兰迪赖斯家族(Goulandris),迪伦家族(Dillon),雷曼家族(Lehman)等等都倾巢出动,整整齐齐出现在开拍现场。印象派拍卖俨然成为社会名流不得不参与的盛典之一,就像去看芭蕾舞剧的首演那样令人期待。 整个1957年,印象派绘画的价格连创纪录,市场也变得更为国际化。无论在什么地方,只要有莫奈或雷诺阿的作品出现在拍卖上,全世界最富有的那帮人便会为此激烈角逐。
国人也宠爱印象派
到底是什么吸引这些新贵收藏家去买印象派呢?答案一方面是因为该板块比较好进入,容易欣赏,色彩绚丽,题材也惹人喜欢。但是还有一个因素:专家们保证这些都是真品。古典大师(Old Masters)的作品总是很难完全确保这一点。但是多亏早期印象派艺术商人们的远见,比如保罗·杜兰·鲁埃(Durand-Ruel)(详见第二个延伸阅读)和小伯恩海姆(Bernheim-Jeune),他们坚持把经手的艺术家的作品从多角度拍照做记录存档,所以给主要的印象派画家出版确凿可信的全集是相对来说容易的。瞧,如果你是一个希腊的造船主,或者一位好莱坞明星,或者一名伦敦的地产富商,如果你不懂太多艺术但是又想买艺术品,你至少能确认你所看到的莫奈或德加或毕沙罗的画儿是真品。
面对潜力无限的中国市场,早在2006年9月,纽约佳士得就首次携部分印象派力作在北京王府半岛饭店巡展,显示出国际拍卖行对中国藏家购买西方经典的长远信心。时任佳士得亚洲区副主席的叶正元说,“20世纪90年代开始,亚洲买家越来越关注印象派。佳士得2004年就把伦敦、纽约的印象派精品带到香港预展。”
这个苗头,在2010年秋季再次明显蔓延。不论是香港马凌画廊(Edouard Malingue Gallery)的开业还是苏富比拍卖行率先来北京和香港做“现代艺术巨匠展”,都从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折射出积极的信息:印象派经典画作在中国的收藏潜力,是目前整体市场共同在尝试挖掘与培养的重点之一。先是9月底,法国画商马凌先生(Mr. Edouard Malingue)创办的马凌画廊隆重宣布于香港开业,成为香港首家唯一专门代理印象派及现代艺术的画廊。接着金秋10月,苏富比又首次携20余幅西方大师的代表作,在北京柏悦酒店特别举行“印象派及现代艺术巨匠油画展”。纵横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欧洲艺坛的雷诺瓦、莫奈、德加等名家的共20余幅精品,包括像雷诺阿的代表作《莲婷与可可》,都悉数到场,其展品订价从200~2500万美元不等。这次展卖取得空前成功,可见中国藏家对印象派佳作的兴趣日增,并且品味也日益精炼。
前年“香港苏富比艺术空间”的重要开幕展览上,其国际团队再次呈现印象派大师的风景画,足以证明亚洲藏家,尤其是港台和内地买家对这个画派作品的尤为青睐。2013年岁末,先是佳士得在上海带来一批西方经典油画作为私人洽购,接着“苏富比北京艺术周”盛大拉开帷幕,这是苏富比首次在内地举办大规模的艺术盛会,同样带来深得国人倾心的甜美印象派作品。的确,这个画派的大师佳作,已经阔步走进国人的收藏视野。
图注:
图1:雷诺阿
一件雷诺阿作品的世纪交易历程
若想挑一张作品来呈现130年多来印象派市场价格的盘旋增长,菲利普·胡克(Philip Hook)在新近出版的《最终之胜利:印象派绘画是如何征服世界的》一书中,特别提到雷诺阿的完美案例:那件小幅的《剧院包厢》(27×21cm,约1874年作)。
画面中赏心悦目的可爱女人,无声地传达着雷诺阿的名言:“为什么艺术不能是美的呢?世界上丑恶的事已经够多的了。”
1875年3月,印象派作品第一次参加拍卖是在巴黎都欧(Drouot)拍卖行。此件作品卖了220法郎。价虽不高,但这类作品在当时业余收藏家中所取得的认同预示着印象派的未来前景。1912年,在实业家让·多尔福斯(Jean Dollfus)的藏品拍卖中,它已是身价飞涨,以3.12万法郎成交。30多年内,涨了140多倍。1989年5月,正值日本经济蓬勃并对印象派追捧之极的时期,它在纽约佳士得以1,210万美元创出高价,70多年间,涨了400多倍。1990年后,市场进入萧条。1993年夏天,市场信心仍旧没有恢复,它以600~800万美元的估价流标。2008年2月,它再次出现,引来全球新贵在伦敦苏富比激烈竞标,最终以741万英镑(约1480万美元)易主。
是的,印象派市场仍在扩大,亚洲、俄罗斯和中东的富豪们正在和欧美大鳄共同竞争已经是天价的经典佳作。《剧院包厢》的成交历程清楚地表明,印象派作品是非常稳健的长线投资工具。作品数量极其有限,而市场的长远需求有增无减,这保证了印象派价格即使暂有调整,仍会回到向上的曲线
图2:
新型艺术经纪人:保罗·杜兰·鲁埃
传奇的法国艺术经纪商杜兰(Paul Durand-Ruel,1831~1922),是印象派市场发展中不可跃过的人物。他慧眼看出印象派艺术的潜力,尽一切可能购买印象派画家的作品。直到1922年逝世之前,他购买了数量惊人的印象派作品,累计有近12000幅作品,其中包括1000多件莫奈,1500件雷诺阿,400件德加,400件西斯莱(Alfred Sisley),800件毕沙罗,200件马奈,400件玛丽·卡萨特(Mary Cassatt)。
他还和艺术家建立相互依赖的紧密关系,成为现代艺术经纪制度的滥觞。杜兰德不但预付他经营的艺术家的生活费用,而且不是用沙龙展的方式,而是为莫奈、雷诺阿及毕沙罗举办个展,以吸引观众,并拓展美国市场。1886年,他大胆地决定在纽约做展览,向美国精英新贵推荐印象派作品。
2009年,纽约苏富比特别推出7幅由他珍藏的佳作,包括3张雷诺阿,2张毕沙罗和2张西斯莱。其中6张都是杜兰德当年直接从艺术家本人手里购得。自从1950年代展出后,半个多世纪来从未公开,更没有在拍卖上露面。其中,非常精彩的一件雷诺阿的作品是《带白帽子的少女》。这件作品描绘了一个少女的侧身像,红棕色长发,白色大帽子,垂到脸颊的绢纱质感十足,以288万美元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