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下的法国艺术

来源 :颂雅风·艺术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w873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法国拉斯科洞窟/ 公元前1700年前
  洞窟中的动物壁画是人类美术史上最早的绘画记录,最早的作品可上溯至奥瑞纳文化晚期,即公元前1700年前。
  法国拉斯科洞窟/ 1940年9月发现
  位于法国多尔多涅省蒙尼克镇附近,是韦泽尔河谷中的一座洞窟。
  罗马征服高卢,在罗马艺术影响下有规模的城市出现
  阿雷拉特→阿尔勒 吕格迪尼姆→里昂 吕泰蒂亚→巴黎
  罗马人首次为法国带来文明
  这个时期的建筑以称颂罗马帝国为主
  尼姆竞技场/ Arènes de N?mes
  古罗马圆形竞技场,位于法国城市尼姆。大约建成于公元70年,1863年改建为斗牛场。这座建筑为椭圆形,长133米,宽101米。
  阿尔勒竞技场/ Arènes d'Arles
  法国南部城市阿尔勒的一座古罗马圆形竞技场,也是该市最主要的名胜古迹。它长136米,宽109米,120个拱门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世纪。
  尼姆卡利神殿/ Maison Carree
  也称四方神殿或者方形房屋,是一栋保存完好的罗马时期方形神殿,建于公元前1世纪的奥古斯都大帝(Auguste)时代。神殿的建筑特色是科林斯式的圆柱,顶端有精美的雕花,高约17米,深26米。
  嘉赫渠/ Aqueduct of Pont du Gard
  位于法国加尔省靠近雷穆兰的地方,是古罗马所建造的输水系统。嘉赫渠总共有三层,高49米,最长的一层(上层)长度为275米。建筑该桥全部使用就地取材的石灰岩。
  罗马式艺术时期形成了自罗马帝国之后第一种遍及欧洲的独特建筑风格。该风格于11世纪晚期在法国达到盛期,出现了最具有地方特色和创新观念的建筑风格。
  圣赛尔宁教堂/ 法国南部图卢兹
  该教堂是一座朝圣路上给香客提供食宿的“朝圣教堂”,它建在通往西班牙圣地亚哥的路线上,规模稍小,保存完好,是“朝圣路”类型的罗马式教堂的典范。
  圣弗朗特教堂/法国西南部佩里戈尔
  这座教堂是拥有罗马式建筑的典型特色:半圆拱顶,坚固的墩柱,巨大的塔楼,该建筑的拱顶是巴黎圣心教堂的灵感来源。
  哥特式(法国式)
  1140~1144年,路易七世的掌玺官苏热重修圣德尼斯教堂,标志着哥特式艺术开始兴起,从法国巴黎及周边地区开始,并波及全欧洲。
  哥特式建筑的特点
  尖塔高耸、尖形拱门、大窗户及绘有圣经故事的花窗玻璃。在设计中利用尖肋拱顶、飞扶壁、修长的束柱,营造出轻盈修长的飞天感。新的框架结构以增加支撑顶部的力量,使整个建筑以直升线条、雄伟的外观和教堂内空阔空间,常结合镶着彩色玻璃的长窗,使教堂内产生一种浓厚的宗教气氛。
  ·圣德尼斯教堂/ 巴黎北郊
  教堂四尖券巧妙地解决了各拱间的肋架拱顶结构问题,大面积的花窗玻璃为以后许多教堂所效法。1144年,在庆祝圣丹尼斯重修完成举行的典礼上,各国的主教们吃惊地发现这种建筑形式有着不可抵挡的魅力。于是25年之后,凡有代表参加过庆典的地区都出现了哥特式教堂。
  ·亚眠主教堂/皮卡第地区中心
  法国哥特式建筑盛期的代表作,长137米,宽46米,横翼凸出甚少,东端环殿成放射形布置七个小礼拜室。中厅宽 15米,拱顶高达43米,中厅的拱间平面为长方形,每间用一个交叉拱顶,与侧厅拱顶对应。柱子不再是圆形,4根细柱附在一根圆柱上,形成束柱。细柱与上边的券肋气势相连,增强向上的动势。教堂内部遍布彩色玻璃大宙,几乎看不到墙面。教堂外部雕饰精美,富丽堂皇。这座教堂是哥特式建筑成熟的标志。
  法国文艺复兴比意大利文艺复兴以及欧洲其他国家的文艺复兴要相对迟缓,它是在意大利诸国的文化影响下,直至15世纪中叶才姗姗来迟。
  —— 枫丹白露画派 ——
  枫丹白露派画家融合了意大利样式主义与法国本土的哥特式传统,在宫廷内外形成很强的艺术潮流。他们重视线条的韵味,追求技艺的精巧完美,具有浓郁的贵族化气息。枫丹白露画派对法国美术的发展起过巨大影响,主要是在传播技法知识方面起过积极作用。但意大利样式主义美术家们及其法国追随者们的创作往往显得矫揉造作。他们更多的追求典雅的装饰趣味,而忽视了深刻的思想内容的表现。
  让·富凯(Jean Fouquet)
  《查理七世肖像》
  约1445年
  让·富凯是法国早期绘画的骄傲,《查理七世肖像》被认为是他最早的杰作之一,画面采用四分之三侧面而不是采用正面姿势,这种画法很可能是受尼德兰画派扬·凡·艾克的影响。富凯像意大利的乔托一样开辟了法国人文主义美术的道路,是一位划时代的人物,他的绘画对后来的法国艺术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法国古典主义艺术是从他开始才迈出了第一步,至普桑达到了高峰。
  佚名
  《埃斯特蕾姐妹》
  16世纪
  画中裸体的卡芭利埃尔、埃丝特蕾是国王亨利四世的宠姬,人物手捏乳房的动作暗示着贵妃期望怀孕得子。画家对细部描绘的热衷,以及远近人物大小悬殊的夸张手法,都极好地体现出北派的写实传统。同时,画家又巧妙地借鉴了意大利文艺复兴在解剖和透视上的成就。这种以人物的静止状态起到象征作用的手法在下一世纪的法国绘画中得到发展。
  弗朗索瓦·克鲁埃(Frangois Clouet)
  《奥地利的伊丽莎白像》(局部) 约1571年
  克鲁埃是一位颇受欢迎的宫廷肖像画家,被人称为“时代的光荣”。画中的伊丽莎白是法国国王查理九世的妻子,画家将人物表现得高贵而从容,这是他最优秀的作品之一。法国16世纪的肖像画有一个最突出的特点是:人物形象朴素真挚,并不是像意大利画家那样美化对象,也不像尼德兰画家那样热衷于繁琐细节的描绘。   17世纪的法国是路易十四的时代,这位称霸欧洲的君主不忘建立统一的官方艺坛,他崇尚古典精神,表现出严正、高贵、酷爱秩序的特点。
  尼古拉斯·普桑(Nicolas Poussin)
  《阿卡狄亚的牧人》
  1655年
  普桑是坚定的古典主义艺术家,他认为这些具有崇高风格的形象的可贵之处在于符合了一种“典范”。所以他画的人物从来都不是来自现实生活。
  画面展现的是阿卡迪亚,一块宁静的旷野,天色渐暗,夕阳照耀着整个大地,有4个人正围着一座石墓仿佛在探讨什么问题。墓碑上用拉丁文写的是“Et in Arcadia ego”(即使在阿卡迪亚也有我)。这件作品含义较晦涩,一直是美术史上莫测高深的难解作品。据美术史家的解释,这里的“我”,是指“死神”。铭文的意思似乎是说: “在美好的乐土里,死也是不可避免的。”显然,这是一种“风光虽好,人生苦短”的感叹。
  夏尔·勒布伦(Charles le Brun)
  《赛吉耶大法官》(局部)
  1660年
  勒布伦才思敏捷,凡事只看对他是否有利,他很懂得权贵的作用,能巧妙地周旋于他们中间,连国王也想把他拉到自己身边。但他巴结得最紧的是握有大权的大法官赛吉耶。1660年路易十四与西班牙女王玛利完婚,派大法官赛吉耶去承办此事。这幅肖像风俗画就是描绘大法官凯旋而归,进入巴黎时趾高气昂、不可一世的情景。
  这幅群体肖像中,突出描绘的是大法官的形象,其他人马仅仅是陪衬,画家用略带夸张的手法,将大法官形象画在中间,且大,产生众云托月的艺术效果,所有随从的动作表情描绘,所有环境和华丽配饰的装饰,都围绕突出大法官的神气,可见画家竭尽奉承之能事。
  路易·勒南(Louis le Nain)
  《农民家庭》
  约1645~1648年
  路易·勒南把自己的全部注意力都投到描绘勤劳朴实的农民形象上,在描写农民形象及其生活时,不作任何掩饰。
  画面中终年劳碌在土地上的老人、为了温饱而操劳的瘦削老妇(在左侧),营养不良、衣衫破旧、光着双脚的小姑娘,都画得精细异常,感人至深。每一个形象具有一定的肖像特征,人物的细节不带丝毫抽象概念,因而使观者产生一种肃然的可信感。
  17世纪法国的精神文明正在处在加强封建意识的高度集中之时,竟有这样鲜明的民主性绘画作品占据沙龙一角,不能不认为是罕见的现象。路易·勒南的画虽然没有被贵族们看重,却也未予以更多的贬抑。
  18世纪
  这一时期的法国绘画取得了公认的领衔地位,把握住了时代精神,步入繁荣的欧洲正需要对女性彬彬有礼的交际往来,巧妙幽默的言谈举止和更加轻松的艺术风格。被称为洛可可的艳情艺术主宰了18世纪前半叶。
  让·安东尼·华多
  (Jean-A ntoine Watteau)
  《舟发西苔岛》
  1717年
  华多是洛可可艺术的前期代表人物。西苔岛,是希腊神话中爱情与诗神游乐的美丽岛屿,传说中爱神维纳斯居住之地。华多尽情描绘贵族男女准备出发去那里访问的情景。
  由于该画的成功,华多于1717年8月28日被法兰西艺术院接纳为院士,从此,声望日隆。
  弗朗索瓦·布歇(Francois Boucher)
  《沐浴的狄安娜》
  约1742年
  布歇是一位专门描写女人体的画家,狄安娜侧坐在铺着白色和条纹格的丝绸上,前额戴着银色的月牙。她的脚尖搭在侍女的腿上,令人产生触觉上的联想。
  他最喜欢用明亮的蓝色、玫瑰色、黄白色来表现人体,该作品是布歇表现女人体的作品中最好的一幅。
  让-奥诺雷·弗拉戈纳
  (Jean-Honore Fragonard)
  《秋千》
  约1767年
  描绘秋千“荡妇”的绘画在洛可可时期颇为风靡。秋千代表动摇轻浮,隐喻对婚姻不忠以及出轨的理想意象。画中的丈夫看上去是以两根长绳控制了秋千,但在现实中,他却根本无法驾驭他那多情而善于机变的妻子。该作品是弗拉戈纳应宫廷朝臣之邀而作。
  让-巴蒂斯特·格勒兹
  (Jean-Baptiste Greuze )
  《乡村里的订婚》(局部)
  1761年
  这是一幅描绘乡村婚姻习俗的风俗画。风俗画虽不是描绘重大事件,凡人琐事皆可入画,但通过画中人物的个性外貌、衣着饰物、环境道具以及人物之间的神情姿态动作联系,也可以体现民族的、时代的和地方的风俗习惯。格勒兹在洛可可风潮遭到猛烈抨击,艺术的美化让位于再现生活的时候开辟了风俗画的新道路。
  夏尔丹(Chardin)
  《集市归来》
  1739年
  夏尔丹擅长静物画,也擅长风俗画,并且试图通过静物画来反映城市平民的生活趣味,通过风俗画来反映城市平民和善、友好、勤劳、俭朴的美好品德。刚从市场买菜归来的女主人一进屋就把左手拿着的颇具分量的食物放在橱柜上,右手还拎着一包没来得及放下的东西屋里陈设简单,却也朴实宜人。
  19世纪
  这一时期法国绘画在造型艺术中取得了压到一切的地位,形成了各派挺起的繁荣局面。
  —— 新古典主义 ——
  新古典主义绘画以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作为创作的指导思想,崇尚古风、理性和自然,其特征是选择严肃的题材;注重塑造性与完整性;强调理性而忽略感性;强调素描而忽视色彩。法国资产阶级推崇古典风格是为其达到喻古讽今的目的。
  雅克-路易·大卫(Jacques-Louis David)
  《苏格拉底之死》 (局部)   1787 年
  《苏格拉底之死》描绘了哲学家苏格拉底死时的情景。被囚于狱中的苏格拉底,被判刑后饮鸩自杀,在这惊心动魄的瞬间,苏格拉底镇静自若,左手高举,表明信仰不变,周围哀恸的人们增添了画面的悲剧性。
  新古典主义的手法,使画面获得了凝重、刚毅、冷峻的艺术效果。
  —— 浪漫主义 ——
  浪漫主义美术产生于大革命失败以后的波旁王朝复辟时期,人们对启蒙运动宣扬的理性王国越来越感到失望,一些知识分子感到苦闷,他们反对权威、传统和古典模式,从而产生了浪漫主义美术。重感情轻理性,重色彩轻素描,不满现实,追求幻想。
  欧仁·德拉克洛瓦(Eugène Delacroix)
  《希阿岛的屠杀》 (局部)
  1824年
  该画标志着浪漫主义盛期的到来。
  作品取材于19世纪20年代,希腊人民为反抗土耳其统治而进行的一场“独立战争”中的一幕。画家把注意力放在色彩的力度上,他用豪放的大笔触,通过明暗对比与人物的姿态,处理成前景与远景两个层次。为了加重这幕悲剧的色彩对比性,有些形象是以半裸的人体形式来表现的。
  —— 批判现实主义 ——
  1848~1870年是现实主义大放光彩的年代,宗教对于解决当代社会问题的无能为力和科学技术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使人们对进步充满深刻的信念,渴望在艺术中看到自己生活的时代。
  古斯塔夫·库尔贝(Gustave Courbet)
  《奥尔南的葬礼》(局部)
  1849~1850年
  库尔贝以平铺直叙的手法展示了一个时代生活的画卷,他不加修饰地刻画了不同的人在同一特定场合下的不同性格和表情——有的发自内心的悲伤,有的敷衍作态,有的则麻木不仁,但他都赋予他们以真实的力量,也因此这幅画被看作“浪漫主义的葬礼”。
  —— 批判现实主义 ——
  杜米埃(Honore-Victorin Daumier)
  《洗衣妇》 1860~1862年
  杜米埃像米勒那样略去了人物的细部刻画,而用人物的整体动作表现出母子之间的亲情,但杜米埃式的夸张与漫画效果仍从人物的造型和动态中透露出来。
  让-弗朗索瓦·米勒(Jean-Francois Millet)
  《晚钟》 (局部)
  1859~1860年
  这幅画深刻地反映了一种复杂的农民精神生活:画面上,夕阳西下,一天辛勤的田野劳作结束了。一对农民夫妇刚听到远方的教堂钟响,便自然而然地、习惯地俯首摘帽祷告。画家着重于描绘这两个形象对命运的虔诚。在充满黄昏雾气的大地上,立着两个农产品的创造者,他们感谢上帝赐予他们一天劳动的恩惠,并祈求保佑。
  —— 印象主义 ——
  西方绘画史上划时代的艺术流派,19世纪七八十年代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其影响遍及欧洲,并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但它在法国取得了最为辉煌的艺术成就。
  克劳德·莫奈(Claude Monet)
  《日出·印象》 (局部)
  1873年
  画家把从一个窗口上看到的印象收入画布上,大胆地用零乱的笔触来展示雾气交融的景象,是史无前例的。
  —— 新印象主义 ——
  新印象主义试图用光学科学试验原理来指导艺术实践,它不仅是印象主义在技法上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它还是对印象主义的经验写实的某种反拨,在艺术中灌注古典理性精神。
  乔治·修拉(Georges Seurat)
  《大碗岛上的星期日下午》
  1884~1886年
  画作描绘的是巴黎附近奥尼埃的大碗岛上一个晴朗的日子,游人们在阳光下聚集在河滨的树林间休息。
  —— 后印象主义 ——
  泛指印象主义之后在观念和实践上与印象主义相左的艺术潮流。
  20世纪初~二战结束
  在20世纪初期,巴黎即被公认为世界的现代艺术中心。印象派和其他的画家,已经开始思索,绘画不应只是把事物画得像而已,因为摄影就可以直接把东西真实地记录下来。
  —— 野兽主义 ——
  1908年产生于法国。立体主义的艺术家追求碎裂、解析、重新组合的形式,形成分离的画面,以许多组合的碎片型态为艺术家们所要展现的目标。艺术家从多角度来描绘对象,并置于同一画面之中,以此来表达最为完整的形象。物体的各个角度交错迭放造成了许多的垂直与平行的线条角度,散乱的阴影使立体主义的画面没有传统西方绘画的透视法造成的三维空间错觉。背景与画面的主题交互穿插,让立体主义的画面创造出一个二维空间的。
  —— 立体主义 ——
  野兽主义是自1898至1908年在法国盛行一时的一个现代绘画潮流,得名于1905年巴黎的秋季沙龙展览,当时以马蒂斯为首的一批前卫艺术家展于同一层厅的作品,引起轩然大波。它虽然没有明确的理论和纲领,但却是一定数量的画家在一段时期里聚合起来积极活动的结果,因而也可以被视为一个画派。野兽派画家热衷于运用鲜艳、浓重的色彩,往往用直接从颜料管中挤出的颜料,以直率、粗放的笔法,创造强烈的画面效果。
其他文献
我们几千年流传下来的生活习俗导致了相应的应对策略,无可奈何的安之若命。  红尘  道家学者/作家  采访时间:7月17日  采访地点:Costa Coffee(雍和宫)  作为道家学者,红尘把道家文化充分运用在当下的生活中,并传授给他的学生。他不为有为所累,他认为面对高密度的时间所带来的种种问题关键不在于心态,而在于我们该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  人类最初的时间是根据太阳和节气而定的,现代人生活
期刊
一路走来,在法国的生活并没有破坏我最初的梦,倒是注入了许多意料之外的文化碰撞,让这个梦的层次更丰富了。法国到底是什么样子呢?我想,除去那些人尽皆知的景点轶闻,法国会让你看到你想要的样子,同时它也会让你看到全世界。  从法国留学归来已将近一年。一年间,一直在为下一个阶段的生活奔忙,只有在整理自己的简历时,偶尔想起已经被精简的过去。虽然一直有法国同事在我左右,让我觉得自己并未脱离这个生活了5年多的异国
期刊
在这座艺术之都,艺术家们承前启后,不约而同的拿起相机游走于城市之间,透过这些镜头,我们可以像他们一样见证巴黎这座城市的变迁,见证巴黎人的城市生活。  “我敢保证我收藏了整个老巴黎”,这是法国摄影家尤金·阿杰特(Eugène Atget)对自己摄影生涯的描述。的确如他所言,他用一台笨重的18×24英寸的大片幅相机为旧巴黎留影8500张左右。  作为法国的首都,巴黎经历的最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始于阿杰特出
期刊
中国画处在“生态失衡”的现在,黄宾虹的经历给我们这样的启示:大家不是制造出来的,而是在中国画求道的路上生成的——熟练掌握各种技巧并了解其中的内涵,才能开辟出新的道路。  在我国近现代绘画史上,有“南黄北齐”之说,“北齐”指的是居住在北京的花鸟画巨匠齐白石,而“南黄”则是指安徽的山水画大师黄宾虹。2014年适逢近现代绘画巨匠黄宾虹诞辰150周年。为隆重纪念这位伟大的“人民艺术家”,保利艺术博物馆与杭
期刊
这些法国作家们在直面自我、人性、存在以及文明的道路上胆量十足,笔直地走下去,将各种幻觉揭穿,把可怕的现实呈现在我们眼前,这真实时而让我们惊惧,时而让我们坠入荒诞,然而最终我们将看清这个世界。  如果作家写一部自传,他会向读者纰漏些什么?告诉你他的日常琐事,成长经历,创作经验,或者是灵魂忏悔?作家们在讲述自己的时候向读者说了不少谎话,即便是忏悔录也未必是诚实的,他们要么是对自己心灵深处的自省不感兴趣
期刊
王颖生的这批作品以小见大,唤醒我们感受生命本身的美好。  “游历·传神——王颖生水墨人物金箔卡纸作品特展”,展出的是王颖生近几年在金箔卡纸上创作的水墨人物作品。这些作品体现出一种文化自信的气度,是他以往多年创作思考、感悟的精华浓缩,尺幅虽小却令人回味隽永。  王颖生于上世纪80年代以工笔重彩人物《唐人蹴鞠图》系列作品进入方家视野。1995年到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读研,追随胡勃教授继续工笔重彩人物画的
期刊
西班牙是一个历史悠久又文化多元的国度,曾经拥有大航海时代第一帝国的荣耀与辉煌,也饱受内忧外患的战火蹂躏,如今帝国没落洗净霸气与贪婪,百孔千疮却依旧展现伊比利亚民族骨子里的热情与友好;遍地盛开的艺术之花,是这片土地得以生生不息的灵魂所在。  选在4月去西班牙,不仅因为这是个春暖花开的旅游季节,也是因为春天是这个阳光满城、鲜花盛开的国度最美的季节。我们的行程是从巴塞罗那一路往南直达最南部的港口城市马拉
期刊
今年五一,我第一次以展商身份参加了著名的“艺术北京”,有幸目睹了4天内2万余参观人次,聆听了不下十次儿童走失广播,与超过4家以上的画廊交流过被盗心得,亲身体验过腹中空空、食品柜也空空的悲凉。展会虽已结束,我心中依然涌动着吐槽欲望。我想,应该有这样一份指南,为展商和参观者如何正确参加艺术博览会,提供有效意见。如下文所示:  一、致尊敬的展商:  1.作为展商请务必了解,参观者对展区内艺术品之外的物品
期刊
自由结社是在我国宪法上明文规定赋予人民的合法权利,而且画会是一种有利于艺术发展的组织形式。  ——江丰  3月1日,博而励画廊推出了本年度第一个展览“85 前的非官方艺术”,展览聚焦中国当代艺术初期在创作上具有探索性的艺术家。不得不承认,于我而言,这个展览的主题是有吸引力的,看多了时下的各种水墨、各种青年艺术家展览,我更愿意去感受一下中国当代艺术产生之初的艺术究竟是什么样。  来到画廊时已经过了展
期刊
3月底,由鲍栋策划的“积极空间”在广州时代美术馆开幕,“积极空间”这一概念源自建筑学术语,这种积极性可以理解为当人们逐渐习惯了某个空间,以至于空间本身被忽视的时候,这个空间最初的积极性也就逐渐贫弱。这种“习惯”也发生在我们所处的艺术生态,随着我国画廊、美术馆、拍卖行、批评、策展、创作等各个环节逐步形成自己的工作模式后,变得“制度化”。整个艺术生态也会在这个过程中失去其在建构时期所具有的积极性,变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