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政治研究学者及其论著影响力分析

来源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cb132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 本文基于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研制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 CI),统计并分析了我国学者及其论著在国际政治领域的研究规模、研究形式与影响力。
  [关键词] 国际政治 论著 评价 CSSCI 文献计量学
  中图分类号:D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369(2007)4-0104-09
  
  引言
  
  学者是科学研究的主体,其学术影响的广度和深度主要取决于他们所发表的研究成果,以及 成果被他人重视、认可和引用的情况。一般说来,学者的成果发表得越多、被他人引用得越 多,就越能说明他在学术领域产生的影响。我们通过CSSCI[1]对学者所发表的论文 及其成果 被引两方面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评价每个学者在其研究领域的学术影响,显示其学术研究 的创新度与影响力,反映他们所提出的观点、概念、方法或范式引起学术界关注和重视的程 度。另外,我们还对国际政治领域被引最多的图书进行了分析,以了解该领域的研究趋势以 及该领域的经典著作。
  
  学者研究状况分析
  
  对学者发文及其被引情况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我国在国际政治研究领域的作者规模和作者的研究形式,通过统计数据并与其他学科比较,认识研究现状的特点,并尽可能地找出本学科 的学者研究特点和存在不足,以改进我们的研究。
  
  1.学者发文统计分析
  通过对国际政治学学者数量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帮助人们了解我国国际政治学研究的主要规 模。为了对我国国际政治学者规模有一个大致了解,表1给出了2001—2005年在CSSCI的来源 期刊[2]上发文的学者总数。
  
  从表1我们得知,CSSCI国际政治学领域就发文学者数量(不合并同姓名者)来看,从2001— 2005五年间呈逐年上升趋势,新增了707名,五年间的平均增长率为9.05%。同时,学者个 数 (合并同名学者)2000年为1319人,2005年为1734人,增加了415人,增幅为3 1.5%。被引 学者数的增长更加明显,从5037人增加到10120人,增加了5083人,五年间的 平均增长率约1 9.06%,增幅高达100%。作者及其发文被引的数量双双增加,说明国际政治研究的 队伍不断扩大,发文的质量及其影响力也在逐年提升,就增长率而言,后者还超过前者,即 “质”的提升超过“量”的扩张。学术队伍的扩大和研究成果的增多,是我国国际政治学科 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
  
  2.学者合作研究分析
  通过对国际政治学学者合著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帮助人们了解我国国际政治学研究的主 要研究形式和合作趋势。表2给出了政治学学者合著情况的统计。
  
  从表2中我们可以发现,国际政治合作研究的比例低于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的总体水平[3 ]。2 001—2005年国际政治论文学者合著比例平均为15.43%,2000年是11.19%,2005年为19 .21 %,大约每年增长2个百分点。这两项数据低于我国同时期人文社会科学论文的合著比例(2 000—2004五年平均26.9%,2004年29.9%)[4]。在2001—2005年1316篇合作 的国际政治论文 中,两人合作的有1101篇,占83.7%;3人合作的有116篇,占8.8%,4人及4人以上 合作的9 9篇,占7.5%。也就是说,两人合作仍然是国际政治学合作研究的主要形式,大约占合作 文章的八成多。
  合作论文增长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近年来我国硕士、博士研究生教育发展迅速,研究生参 与导师的研究课题并合作撰写和发表论文的比例增加;二是国家加大了支持社会科学研究的 力度,特别是重大项目,往往由知名学者带领一批中青年学者研究,研究的组织性、合作性 较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有明显增强。
  国际政治研究的合作度仍然有待提高。相对自然科学研究而言,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合 作度是很低的,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分析》指出,中国科技论文 的合著比例已经超过了80%,并且还在逐年增加。而国际政治学领域的合著比例却为15.43 % ,且以两人合作撰写论文为主。这部分反映了中国国际政治研究的团队协作和团队建设较为 薄弱,从而反映出学科建设的某种不足。但是,随着国际政治学与相关学科交叉、渗透和互 动,我国国际政治学研究的合作力度将不断增加,跨学科、跨机构的协同攻关的比例有望得 到提高。例如,2005年合作比例较前一年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涨幅达2.59%。
  
  学者的学术影响分析
  
   国际政治学学者的学术影响力,可以根据他们的发文量和被引用量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前者通过量的指标,说明了学者对某一学科的学术贡献;后者则通过某一研究者使用的概 念、方法或研究的发现为其他研究者引用或利用的情况,来反映其产生的学术影响,体现我 国国际政治研究的创造性,并部分地表明我国国际政治学科的发展速度和发展前景。
  
  1.学者发文统计分析
  根据2001—2005年间学者发文情况,表3给出了该时期发文数量最多的前42位作者。表中排 序按这些学者五年发文的总量多少排序。必须说明的是,表中的数字不是每一个学者5年的 全部发文数量,而仅仅是每一个学者发表的国际政治学论文的数量。
  
  我们对表3中的42位学者进行了查询和统计,大部分学者在各自的研究领域中享有盛名,有7 8%以上为教授和研究员,其余人员也基本是博士或优秀的青年学者。从作者机构来看,这42 位学者中,20人来自高等院校,中国社会科学院以外的专门从事国际问题研究机构的作者11 人,党校系统的作者4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系统7人。
  从进入表中学者所在的机构分析,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有8人进入,位列第一;中国社 会科学院各研究所有6人进入,位列第二;高校系统中,中国人民大学、暨南大学分别有5人 、4人进入。也就是说,从发文量较多的作者所在机构来说,大部分发文量较多的作者都是 来自高等院校和各种研究机构。对列入表中的42位学者的学术领域分析,非常明显的是,相 当 部分学者的研究方向是大国关系、国际关系理论、大国研究(美国、俄罗斯、日本和印度) 、国际热点问题,如时殷弘、朱锋、刘建飞、秦亚青、王逸舟、马加力、王子昌、高祖贵、 贺文萍等。
  
  2.学者被引统计分析
  一个学者的影响力不仅体现在发文的数量,更重要的还体现在其论著被引用的数量。表4给 出了被国际政治学论著引用超过40篇次的学者。
  
  
  表4显示了被引次数超过40篇次所有64位作者,其中,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外领导人7人 ,译者8人,政治学家2人,机构2个(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共19 人,占29.68%,说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和国外学者的中文译作,对中国国际政治 研 究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在另外的45位学者中,当代中国学者25人,占39.06%。其中高等院 校 的学者15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各研究所7人,另外3人分别来自中共中央编译局、中国文化研 究所等。五年来被引次数超过100篇次的有王逸舟、秦亚青、时殷弘、倪世雄、阎学通、苏 长和六位学者,他们几乎无一例外都是国际关系理论学者,同时也是关注中美关系、国际政 治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以及战略研究的学者。当代中国学者的平均被引次数为76篇次。在被 引次数最多的45人中,外国学者20人,占31.25%。其中美国学者18人,英国学者2人,外国 学者的平均被引次数为107篇次。这些都说明我国国际政治的研究多借鉴国外,特别是美国 学者的研究成果。
  我们在表4中可以发现很多非常熟悉的名字,如王逸舟、时殷弘、俞可平、阎学通、倪世雄 、王辑思等等,他们的学术影响力在国际政治学界是被大家所公认的,他们的研究成果对我 国国际政治学领域的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
  此外,我们还发现表4中的部分人是著作的译者而不是作者,如周琪、顾淑馨、胡少华等。 这一方面说明了译著在中国政治学界的影响显著;另一方面也说明在政治学研究中还存在一 些不符合学术规范的情形,一些学者在引用他人的学术成果时没有按照标准的学术规范给出 全部的信息,包括作者、译者、书名(或文章名和刊名)、出版地、出版社、出版时间等, 以至于在统计中只能以译者作为统计对象。
  排除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中外领导人、政治学家、外国学者和译者以后,我们可以从以下 几个方面对中国学者进行分析。首先从年龄结构来看,这些学者大部分是中青年学者,这在 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国际政治学的活力和富有希望的未来。其次,从这些学者所在的机构来看 ,来自北京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学者最多,这说明这两个机构在中国政治学界具有举足 轻重的地位。此外,还有复旦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等教育机构和中共中央编 译局、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等党政研究机构。第三,从研究领域来说,这些学者中的大部分 从事的是国际关系理论、大国关系、大国研究和全球化研究。
  比较表3和表4,发现有学者在两个表中同时出现。这说明他们的研究成果无论在发文量和还 是被引量两方面都在该领域都有显著影响,他们分别是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各高校的王逸 舟、时殷弘、秦亚青、曹云华、冯绍雷、李少军、庞中英。
  
  国际政治著作学术影响分析
  
  要全面了解国际政治学的发展状况,还有一个重要的考察途径,即对国际政治学研究中具有 重要学术影响的论著进行统计分析,这方面的统计分析,不仅可以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不同学 者、机构、期刊和出版社在政治学领域的学术影响,还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普遍关注的我国 国际政治学研究主题。
  我国政治学的论文对图书的引用相对人文社会科学其他学科偏多,在政治学论文引用的各类 文献中居于首位的是图书,被引量是期刊论文的三倍多,若加上另一种图书形式(汇编文献 )则图书占全部参考文献的近70%,高于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图书将占全部参考文献的平均比 例(67%)[5]。因此我们给出了在国际政治学研究论文中被引次数超过20次的66本 书(详见 表5)。由于国际政治研究的论文相对较专,因此论文的引用次数普遍不高,很难分辨出相 互间的影响差别,所以我们没有对被引论文进行统计。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表5的著作进行分析。
  首先,表中包含了9本中外政治领袖文集,总被引次数1024篇次,占26.9%。这说明在 中国, 国际政治研究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指导。这65本著作中有24本与2000—2004年被政 治学论文引用排在前的63种图书重合。在本表中排在前面的20本图书中有17本也排在2000— 2004年政治学论文引用50次以上的图书之中[5]。
  其次,表中也包含了相当数量的译著,这与该学科的性质特点是密不可分的,说明我国国际 政治学还是一门比较年轻的、大量借鉴外国研究成果的学科。译著数量多达40本,总被引次 数为1924次,占50.5%。其中位居前列的包括《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大棋局》、《 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大外交》等。这些译著基本 可以被归入到两种类型中,一类是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理论著作,如《大棋局》、《文明的 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大外交》和普法尔茨格拉夫的《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等, 它们对中国国际政治研究的影响最大,其中又以国际关系理论类的译著影响尤大;另一类大 多是政治学领域内众人皆知的经典著作,如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塞缪尔•亨延顿的《第 三波》、加里埃尔的《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等等,这些经典著作对国际政治学 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从这些译著的国别来看,美国27本,且被引总次数1628篇次 ,占 译著被引量的83.8%。不难看出,我国国际政治的研究多借鉴美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受他们 的影响较大。另外,英国6本,法国2本,德国、日本、俄罗斯和新加坡各1本。
  第三,当代中国学者的著作有16本,涉及国际政治学研究的诸多方面。但被引总次数偏少, 为646篇次,占16.9%,说明本土学者的研究成果相对影响力较弱。其中被引次数近百次的 分 别是王逸舟的《西方国际政治学:历史与理论》和复旦大学倪世雄等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 理论》。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王逸舟学者有三本论 著的被引次数超过30篇次。
  最后,从出版社分析,65本著作涉及28家出版社,其中在国际政治研究最具影响的是世界知 识出版社和上海人民出版社,这两家各有12部、10部著作在2001—2005年被国际政治学论文 引 用超过20次,还有一些出版社也对政治学领域有较大影响,包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新华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和浙江人民出版社,他们各有3部出版著作在200 1—2005年被国际政治学论文引用超过20次。但必须 指出的是,这些出版社的被引图书,大 都也是译著。
  
  结 束 语
  
  利用《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衡量学者的学术影响是有效的。CSSCI和“ 同行评估”相辅相成,可以比较客观、准确、科学地评价学者的学术影响[6]。本 文基于CSS CI 2001—2005年的数据对我国国际政治研究领域合作研究形式、学者影响及论著影响进行 了分析,发现了这一领域自身的诸多特点。
  
  注释:
  [1]邹志仁.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之研制、意义与功能.南京大学学报(哲学• 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0(4)
  [2]CSSCI来源期刊.http://cssci.nju.edu.cn/cssci_qk.htm
  [3]苏新宁.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影响力研究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4]龚放,白云.2000—2004年中国教育研究领域学者影响力报告——基于CSSCI的统计分 析.江苏高教,2006(6)
  [5]严强,魏姝,白云.中国大陆地区政治学发展报告(2000—2004年)——以CSSCI为基础的 评价.江海学刊,2006(3)
  [6]赵宪章,白云.中国文学学者与论著影响力报告——2000—2004年中国文学CSSCI描述 .文艺争鸣,2006(2)
  (责任编辑:张晓薇)
其他文献
[内容提要] 由于环境问题在不同国家间的高度关联性,纯粹的国内环境问题的探讨显然不能满足变化了的环境现实。环境合作是国际国内双层次博弈的结果,达成的合作协议不仅要被谈判对手所接受,也要被国内各利益集团所接受。本文运用双层次博弈理论把环境合作的国际压力同国内因素糅合在一起,在双层次博弈的框架下,对多边气候变化谈判作出了进一步的解释,以有助于把握国际环境合作的实质。  [关键词] 国际环境合作 双层次
期刊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张海滨博士是国内研究环境与国际关系问题的拓荒者之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他对中国环境外交、东北亚环境合作、联合国与环境非政府组织在国际环境合作中的地位与作用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在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思考,张海滨博士撰写的专著《环境与国际关系:全球环境问题的理性思考》最近面市(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3月出版)。联合国前副秘书长
期刊
[内容提要] 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政治经济学(IPE)的研究经历了一次重要的转型。20世纪60—70年代IPE诞生之初,学者们以政治学的研究视角,视国家为统一的整体,以国际体系结构为解释变量,研究财富和权力的转换。从90年代开始,不少学者借用经济学的模型,以国家内部行为体的利益和偏好、国内政治结构为解释变量,强调国际市场和国际体制对国家政策的影响。IPE研究视角的转型,打通了国内政治研究
期刊
[内容提要] 自小约瑟夫·奈1990年提出“软权力"概念以来,国内学者对于软权力的研究可谓成果丰硕,但这些研究大多聚焦于或囿于小约瑟夫·奈的软权力理论论说。其实,小约瑟夫·奈只不过是软权力思想不断发展演进的历史长河中的重要人物之一,他如此受重视的原因在于他第一个将软权力理论化。而从国际关系理论思想史来看,修昔底德的启示和葛兰西主义的思想传统对于软权力研究均极其重要。它们以及其他的国际关系理论流派,
期刊
[内容提要]本文从多边的层次探讨最近几年东盟对华政策的演变、主要内容及发展趋势。当前东盟对华政策的主要内容可以用12个字来概括:全面接触、充分利用、加强制衡。今后,随着中国的和平发展与逐步强盛,东盟将继续奉行对华友好政策,但是,这种对华友好政策,绝对不是一边倒,而是在各个大国之间寻求一种平衡。  [关键词]东盟对华政策全面接触  中图分类号:D8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1369(20
期刊
[内容提要]本文利用协整、VAR脉冲相应和方差分解等计量方法,在1980—2006年度经济数据基础 上,实证分析了以G7为代表的世界大国经济波动如何通过对中国的FDI影响中国经济波动。 结 果表明,中国FDI增长率与中国GDP增长率存有相关性;世界大国经济的波动是中国FDI和中 国经济波动的Granger原因,而中国FDI的波动是中国经济波动的Granger原因;中国FDI方差 分解中由中国经济因
期刊
[内容提要]本文以盎格鲁.萨克逊模式和莱茵模式典型国家英美和德法为研究对象、以上世 纪80年代以来近30年为考察阶段,通过对其经济增长、物价、就业情况等反映宏观经济 表现指标的综合分析,深入剖析其经济表现差异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展望了其发展前景、并 提出了这两大模式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借鉴。  [关键词] 盎格鲁.萨克逊模式 莱茵模式 全球化 老龄化、福利制度  公司治理 劳工市场  中图分类号:F11
期刊
[内容提要]本文利用CSSCI的统计数据,对我国国际政治领域的研究从机构和地区两个角度进行了 分析评价,对读者了解我国的国际政治研究的现状和分布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 国际政治 CSSCI 分析评价 文献计量学  中图分类号:D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369(2007)4-0113-07    引言    本文拟从二级学科的角度出发,分析讨论研究机构和地区在国际政治学方面
期刊
摘要 富人利己政治是指富人阶层通过参政,或者投入金钱来操控一国政府部门代表,从而实际影响国内政治经济决策,达到扩大自己阶层利益目的的一种政治形式。富人利己政治实际是为社会一小部分特权阶层服务的,它牺牲的是广大普通平民的福利,容易给经济的正常发展带来负面作用,引发贫富差距扩大等社会不公平现象。对于任意一个国家和政府而言,只有实现国民间的政治平等进而保证经济分配均衡,才能保持其公共性,并有效促进国内经
期刊
[内容提要]本文以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提供的1998—2005年《中文社会科学 引文索引》国际政治论文关键词数据库为基础,主要根据标引次数10次以上的关键词的分布 及其标引次数,梳理全球化和世界经济、国际政治问题、国际热点问题、大国关系、中国外 交、战略与国际安全、国际关系理论、国际制度、地区研究、国别研究、人物研究等11类研 究议题和问题,分析中国国际政治研究的当前状况和基本特点,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