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热点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已经成为我国政治发展的核心内容和关键所在。胡锦涛同志在中共十七大上的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就是在党的领导下,立足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与发展生产力,巩固与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中国的政治文明建设,既是历史过程,也是现实运动。”当今中国,经济建设迅速发展,政治文明不断演进,梳理新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成就与挫折,分析其是非得失、成败利弊,总结其经验教训,对同学们理解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很有帮助。
【命题预测】
近五年来全国各地的高考试题都程度不同地对本专题知识进行了考查,考查涉及新中国的成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新中国的民族政策、《共同纲领》、政治协商会议、新时期的法制建设等基础知识;考查的题型既有选择题,也有问答题;考查的方式主要是通过材料呈现还原历史情景,要求学生分析具体历史事件所处的时代背景,概括历史情景所体现的时代特征,将历史事件放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阐释。建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仍然会是今年高考考查的重点,我们需要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的基本史实及其基本内容,联系实际理解、体会三种制度的主要作用和意义。重点是要探究中国民主政治制度形成的历史条件及特色所在。此外,“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实践及其国内、国际意义,新时期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及其相互关系也需要重点关注。
【知识梳理】
1.正确认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形成和发展的曲折历史过程。
(1)形成和发展过程:①建立。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②遭到严重破坏。1966—1976年,由于“文化大革命”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到严重破坏。③恢复与健康发展。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各项政治制度得以恢复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2)认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标志,是社会稳定之所在,是公民自由之所系。建国以来的历史,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从正反两面证明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我们重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重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作用,社会主义事业就能顺利发展;反之,就会出现挫折甚至大的灾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由之路。
2.通过史实来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制度。
(1)形成原因:这一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确立和发展起来的,如解放战争时期召开的重庆政治协商会议就为这一制度的建立提供了借鉴。
(2)发展历程:①建立。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建立。②职能转变。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任务结束,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成为它的主要职能。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③受到严重冲击。“文革”时期,这一制度受到严重冲击,统一战线工作无法开展。④发展与完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了进一步发展。1982年,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在这一方针指导下,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断得以完善。
(3)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既不同于西方国家的两党制与多党制,也有别于一些国家实行的一党制。在我国,各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权中处于与中国共产党合作共事和参政议政的地位,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之间可以民主协商、互相监督。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色。
(1)形成原因:①历史基础。我国自秦汉以来,就已经形成中央集权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和思想感情上都早已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各民族的命运早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②客观条件:我国各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交往频繁、联系密切,形成了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状况,这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现实基础。③共同利益。我国人口、资源分布和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少数民族地区自然资源丰富,但是经济文化落后;汉族地区经济文化发达,但是活动空间狭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各民族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2)基本内容: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实现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和民族大团结,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构,使少数民族享有自治权利。
(3)重大意义:①有助于国家的集中统一和少数民族行使管理本地各项事务的权利。②有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同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特点结合起来。③体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参与管理国家大事和地方事务的主人翁地位,调动了少数民族的积极性,协调了民族间的关系,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4.“一国两制”的构想与实践。
(1)形成历程:①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发出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呼吁。②1981年9月叶剑英委员长发表讲话,具体阐述了和平统一祖国的“九条方针”。③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并多次发表谈话,全面阐述“一国两制”的深刻含义。④1982年宪法第31条为构想提供了宪法保证;1984年六届人大二次会议使“一国两制”正式成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 (2)成功实践。“一国两制”的构想是为解决台湾问题提出的,但首先运用于香港问题、澳门问题。香港问题和澳门问题是历史上殖民主义侵略遗留下来的问题。在“一国两制”方针的指引下,中国分别同英国、葡萄牙达成协议,中国政府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港澳回归后,中国政府坚定不移地执行“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基本方针,实现了香港、澳门地区的社会稳定与经济繁荣。
(3)伟大意义:①是邓小平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坚持实事求是,把和平共处原则用于解决国家统一问题,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创造性发展。②既体现了坚持国家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高度性原则,又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高度灵活性。③为解决国家间的争端找到了一条重要途径,有利于世界和平尤其是地区间的和平,对未来国际形势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5.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
(1)条件:①“文化大革命”的深刻教训。②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③一系列冤假错案的平反。
(2)概况:①1982年全国人大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6—2000年间,依据宪法的规定,全国人大通过了一系列的法律,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的基础。②1989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颁布和1999年4月《行政复议法》的出台,规范了政府行为,使“民告官”有了法律保证。这反映了法律面前政府与人民平等的原则,是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一大进步。③依据宪法,党和政府进行了政治体制改革,改进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了基层政权和基层民主建设。④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定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1999年,“依法治国”被正式写入宪法,此举成为中国法制建设的里程碑。
(3)关系:法制伴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进步与完善,法制是民主政治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6.公民有序政治参与。
(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资政新篇》首倡以法治国,主张官吏由公众选举;戊戌变法时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准许官民上书言事;清政府实行“预备立宪”,颁布《钦定宪法大纲》,设立责任内阁;《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公民享有广泛的自由和民主权利。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二大制定了民主革命纲领。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制定了宪法大纲。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三三制”政权,为新中国建立人民民主政权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1945年,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提出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与国民党进行了重庆谈判,签订了《双十协定》,参加了1946年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1949年毛泽东发表对时局的声明。这些都表明中国共产党重视公民民主权利的建设和实施。
(3)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体现基层民主的“海选”制度,都充分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
【强化训练】
1.新中国诞生伊始,诗人胡风以一句“时间开始了”表达自己喜悦的心声,而这句话也以其高超的艺术手法被誉为“开国的绝唱”。“时间开始了”是指 ( )
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 ②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 ③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新民主主义革命上来 ④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1949年8月中旬,从北平贝满女中毕业的孙小礼懵懵懂懂地成了历史的见证人。她向《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出示了一本干净朴素的小册子,上面工整地列出了各单位代表名录,共有662人。不算解放军及各地区代表,中国共产党代表仅有16个正式席位,而特别邀请人士就有75人。材料反映了 ( )
A.新中国的建立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C.北平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建立
3.2010年3月3日,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代表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贾庆林指出,人民政协全年编报社情民意信息267期,反映意见和建议1 435条,提出相关提案1 900多件,为促进社会稳定和谐作出了积极努力。以下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 ( )
A.人民政协发挥了参政议政作用
B.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人民政协具有立法的作用
D.人民政协的长期存在有利于社会主义民主
4.1953年3月1日,选举法公布实施。同年下半年,建国以来第一次普选开始,右图所示是凤城县边门区老爷庙村选举委员会将当选证书发给当选代表。该图说明 ( )
A.新中国民主政治将进入新阶段
B.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得以制定并实施
C.政治协商制度不断完善
D.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5.读图(右图),两幅图片分别标志中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
A.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完成;社会主义社会建立
B.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确立
C.抗日战争结束;新中国成立
D.解放战争胜利结束;社会主义社会建立
6.《告台湾同胞书》中说,“在解决统一问题时,尊重台湾各界人士的意见,采取合情合理的政策和方法……”下列对此的理解,错误的是 ( )
A.宣布了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 B.台湾可以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C.中央政府不干涉台湾的外交事务 D.欢迎台湾各界为统一献计献策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2009年9月20日,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0周年大会在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出席大会并作重要讲话。胡锦涛指出,历史充分证明,人民政协这一中国特色政治组织和民主形式,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伟大创造,既顺应世界民主发展潮流,又体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政治智慧,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程,值得我们倍加珍惜、长期坚持。 (1)材料一中三幅图片分别反映了我国的什么政治制度?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60年来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经历了什么样的重大曲折。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建设发扬好社会主义民主。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数字与事实:西藏的民族区域自治
5%对95%
直到20世纪上半叶,西藏仍处于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社会。占人口不到5%的僧俗农奴主控制着占人口95%以上的农奴和奴隶的人身自由和绝大多数生产资料。农奴和奴隶连生存权都得不到保障,更无政治权利可言。
93.09%至100%
2002年,在西藏的自治区、地(市)、县、乡(镇)四级换届选举中,全区有93.09%的选民参加了县级直接选举,有的地方选民参选率达到100%。
5位副委员长
在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先后有十四世达赖、十世班禅、阿沛·阿旺晋美、帕巴拉·格列朗杰、热地等藏族公民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220件
自1965年以来,西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共制定和实施了220件地方性法规和条例,为维护西藏人民特殊权益,促进西藏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
材料二 《西藏的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之经济发展
近40年来,西藏在经济制度、经济结构和经济总量上均实现了重大飞跃,彻底告别了封闭的庄园制自然经济,正在向现代市场经济迈进。其国民生产总值1965年为3.27亿元,2003年为184.59亿元;人均GDP1965年为241元,2003年为6 874元。
(1)材料一、二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
(2)两则材料之间有何联系?
(3)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还有哪些现实意义?
参考答案:1.C 2.C 3.C 4.A 5.B 6.C
7.(1)图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图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图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践踏,民主政治建设倒退。
(3)完善人民民主,健全民主法制,拓展民主渠道,保障民主权利,扩大基层民主,坚持把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人民当家作主相结合,尊重公民的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
8.(1)材料一说明西藏地区和平解放后,民主政治获得重大发展,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下,西藏人民实现了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特殊权益得到保障;材料二说明西藏的经济制度、经济结构和经济总量获得重大发展,经济迈向现代化。
(2)材料一中西藏地区的政治民主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了材料二中西藏地区经济的繁荣和现代化,经济现代化巩固和保障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彰显了其优越性。
(3)促进了民族团结,保证了国家统一。(言之有理均可)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已经成为我国政治发展的核心内容和关键所在。胡锦涛同志在中共十七大上的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就是在党的领导下,立足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与发展生产力,巩固与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中国的政治文明建设,既是历史过程,也是现实运动。”当今中国,经济建设迅速发展,政治文明不断演进,梳理新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成就与挫折,分析其是非得失、成败利弊,总结其经验教训,对同学们理解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很有帮助。
【命题预测】
近五年来全国各地的高考试题都程度不同地对本专题知识进行了考查,考查涉及新中国的成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新中国的民族政策、《共同纲领》、政治协商会议、新时期的法制建设等基础知识;考查的题型既有选择题,也有问答题;考查的方式主要是通过材料呈现还原历史情景,要求学生分析具体历史事件所处的时代背景,概括历史情景所体现的时代特征,将历史事件放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阐释。建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仍然会是今年高考考查的重点,我们需要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的基本史实及其基本内容,联系实际理解、体会三种制度的主要作用和意义。重点是要探究中国民主政治制度形成的历史条件及特色所在。此外,“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实践及其国内、国际意义,新时期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及其相互关系也需要重点关注。
【知识梳理】
1.正确认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形成和发展的曲折历史过程。
(1)形成和发展过程:①建立。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②遭到严重破坏。1966—1976年,由于“文化大革命”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到严重破坏。③恢复与健康发展。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各项政治制度得以恢复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2)认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标志,是社会稳定之所在,是公民自由之所系。建国以来的历史,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从正反两面证明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我们重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重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作用,社会主义事业就能顺利发展;反之,就会出现挫折甚至大的灾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由之路。
2.通过史实来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制度。
(1)形成原因:这一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确立和发展起来的,如解放战争时期召开的重庆政治协商会议就为这一制度的建立提供了借鉴。
(2)发展历程:①建立。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建立。②职能转变。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任务结束,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成为它的主要职能。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③受到严重冲击。“文革”时期,这一制度受到严重冲击,统一战线工作无法开展。④发展与完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了进一步发展。1982年,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在这一方针指导下,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断得以完善。
(3)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既不同于西方国家的两党制与多党制,也有别于一些国家实行的一党制。在我国,各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权中处于与中国共产党合作共事和参政议政的地位,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之间可以民主协商、互相监督。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色。
(1)形成原因:①历史基础。我国自秦汉以来,就已经形成中央集权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和思想感情上都早已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各民族的命运早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②客观条件:我国各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交往频繁、联系密切,形成了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状况,这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现实基础。③共同利益。我国人口、资源分布和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少数民族地区自然资源丰富,但是经济文化落后;汉族地区经济文化发达,但是活动空间狭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各民族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2)基本内容: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实现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和民族大团结,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构,使少数民族享有自治权利。
(3)重大意义:①有助于国家的集中统一和少数民族行使管理本地各项事务的权利。②有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同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特点结合起来。③体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参与管理国家大事和地方事务的主人翁地位,调动了少数民族的积极性,协调了民族间的关系,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4.“一国两制”的构想与实践。
(1)形成历程:①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发出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呼吁。②1981年9月叶剑英委员长发表讲话,具体阐述了和平统一祖国的“九条方针”。③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并多次发表谈话,全面阐述“一国两制”的深刻含义。④1982年宪法第31条为构想提供了宪法保证;1984年六届人大二次会议使“一国两制”正式成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 (2)成功实践。“一国两制”的构想是为解决台湾问题提出的,但首先运用于香港问题、澳门问题。香港问题和澳门问题是历史上殖民主义侵略遗留下来的问题。在“一国两制”方针的指引下,中国分别同英国、葡萄牙达成协议,中国政府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港澳回归后,中国政府坚定不移地执行“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基本方针,实现了香港、澳门地区的社会稳定与经济繁荣。
(3)伟大意义:①是邓小平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坚持实事求是,把和平共处原则用于解决国家统一问题,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创造性发展。②既体现了坚持国家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高度性原则,又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高度灵活性。③为解决国家间的争端找到了一条重要途径,有利于世界和平尤其是地区间的和平,对未来国际形势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5.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
(1)条件:①“文化大革命”的深刻教训。②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③一系列冤假错案的平反。
(2)概况:①1982年全国人大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6—2000年间,依据宪法的规定,全国人大通过了一系列的法律,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的基础。②1989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颁布和1999年4月《行政复议法》的出台,规范了政府行为,使“民告官”有了法律保证。这反映了法律面前政府与人民平等的原则,是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一大进步。③依据宪法,党和政府进行了政治体制改革,改进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了基层政权和基层民主建设。④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定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1999年,“依法治国”被正式写入宪法,此举成为中国法制建设的里程碑。
(3)关系:法制伴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进步与完善,法制是民主政治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6.公民有序政治参与。
(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资政新篇》首倡以法治国,主张官吏由公众选举;戊戌变法时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准许官民上书言事;清政府实行“预备立宪”,颁布《钦定宪法大纲》,设立责任内阁;《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公民享有广泛的自由和民主权利。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二大制定了民主革命纲领。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制定了宪法大纲。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三三制”政权,为新中国建立人民民主政权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1945年,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提出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与国民党进行了重庆谈判,签订了《双十协定》,参加了1946年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1949年毛泽东发表对时局的声明。这些都表明中国共产党重视公民民主权利的建设和实施。
(3)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体现基层民主的“海选”制度,都充分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
【强化训练】
1.新中国诞生伊始,诗人胡风以一句“时间开始了”表达自己喜悦的心声,而这句话也以其高超的艺术手法被誉为“开国的绝唱”。“时间开始了”是指 ( )
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 ②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 ③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新民主主义革命上来 ④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1949年8月中旬,从北平贝满女中毕业的孙小礼懵懵懂懂地成了历史的见证人。她向《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出示了一本干净朴素的小册子,上面工整地列出了各单位代表名录,共有662人。不算解放军及各地区代表,中国共产党代表仅有16个正式席位,而特别邀请人士就有75人。材料反映了 ( )
A.新中国的建立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C.北平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建立
3.2010年3月3日,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代表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贾庆林指出,人民政协全年编报社情民意信息267期,反映意见和建议1 435条,提出相关提案1 900多件,为促进社会稳定和谐作出了积极努力。以下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 ( )
A.人民政协发挥了参政议政作用
B.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人民政协具有立法的作用
D.人民政协的长期存在有利于社会主义民主
4.1953年3月1日,选举法公布实施。同年下半年,建国以来第一次普选开始,右图所示是凤城县边门区老爷庙村选举委员会将当选证书发给当选代表。该图说明 ( )
A.新中国民主政治将进入新阶段
B.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得以制定并实施
C.政治协商制度不断完善
D.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5.读图(右图),两幅图片分别标志中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
A.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完成;社会主义社会建立
B.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确立
C.抗日战争结束;新中国成立
D.解放战争胜利结束;社会主义社会建立
6.《告台湾同胞书》中说,“在解决统一问题时,尊重台湾各界人士的意见,采取合情合理的政策和方法……”下列对此的理解,错误的是 ( )
A.宣布了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 B.台湾可以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C.中央政府不干涉台湾的外交事务 D.欢迎台湾各界为统一献计献策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2009年9月20日,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0周年大会在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出席大会并作重要讲话。胡锦涛指出,历史充分证明,人民政协这一中国特色政治组织和民主形式,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伟大创造,既顺应世界民主发展潮流,又体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政治智慧,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程,值得我们倍加珍惜、长期坚持。 (1)材料一中三幅图片分别反映了我国的什么政治制度?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60年来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经历了什么样的重大曲折。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建设发扬好社会主义民主。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数字与事实:西藏的民族区域自治
5%对95%
直到20世纪上半叶,西藏仍处于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社会。占人口不到5%的僧俗农奴主控制着占人口95%以上的农奴和奴隶的人身自由和绝大多数生产资料。农奴和奴隶连生存权都得不到保障,更无政治权利可言。
93.09%至100%
2002年,在西藏的自治区、地(市)、县、乡(镇)四级换届选举中,全区有93.09%的选民参加了县级直接选举,有的地方选民参选率达到100%。
5位副委员长
在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先后有十四世达赖、十世班禅、阿沛·阿旺晋美、帕巴拉·格列朗杰、热地等藏族公民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220件
自1965年以来,西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共制定和实施了220件地方性法规和条例,为维护西藏人民特殊权益,促进西藏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
材料二 《西藏的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之经济发展
近40年来,西藏在经济制度、经济结构和经济总量上均实现了重大飞跃,彻底告别了封闭的庄园制自然经济,正在向现代市场经济迈进。其国民生产总值1965年为3.27亿元,2003年为184.59亿元;人均GDP1965年为241元,2003年为6 874元。
(1)材料一、二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
(2)两则材料之间有何联系?
(3)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还有哪些现实意义?
参考答案:1.C 2.C 3.C 4.A 5.B 6.C
7.(1)图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图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图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践踏,民主政治建设倒退。
(3)完善人民民主,健全民主法制,拓展民主渠道,保障民主权利,扩大基层民主,坚持把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人民当家作主相结合,尊重公民的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
8.(1)材料一说明西藏地区和平解放后,民主政治获得重大发展,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下,西藏人民实现了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特殊权益得到保障;材料二说明西藏的经济制度、经济结构和经济总量获得重大发展,经济迈向现代化。
(2)材料一中西藏地区的政治民主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了材料二中西藏地区经济的繁荣和现代化,经济现代化巩固和保障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彰显了其优越性。
(3)促进了民族团结,保证了国家统一。(言之有理均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