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睡醒后
我和妈妈去了玫瑰园
我们看见了许多玫瑰花
红色的
是妈妈生气时涨得通红的脸蛋儿
让我脆弱的小心灵受惊
白色的
是蓝天中的白鸽
快乐地飞翔
无忧无虑
黄色的
是夜空中闪闪发光的星星
陪着妈妈一起入睡
妈妈细微的鼾声
是我的歌谣
黄粉相间的
是藏头露尾的孔雀
绿茵中美丽的羽毛
橙色的
是美好的祝福
让我们心生暖阳
粉色的
是我嫩嫩的脸蛋
送给妈妈的温暖
《我爱玫瑰花》是洋洋的第一篇诗作,是她一旁口述,妈妈郑慧英一句一句地记录下来的,大概不到30分钟就完成了。
“我尽量保留了诗歌的原生态,尤其是诗歌的第一节,几乎是很口语
化的叙述,我也没改动一字。但是从第二节开始,孩子展示出了惊人的想象力,她使用的意象优美而充满温情。有两个句子‘让我们心生暖阳’和‘藏头露尾的孔雀,绿茵中美丽的羽毛’我做了字句上的调整。孩子的原话是‘像太阳照在心中一样暖洋洋’和‘躲在草丛中的孔雀,只露出尾巴上的美丽羽毛’。可很多朋友说孩子的原话更好,带着天然的本真和自由的色彩。”郑慧英回忆说。
洋洋虽然从未听说过意象、意境这一类专业词语,也不懂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但却让每一个阅读的人内心都生发暖暖的情谊。
郑慧英曾从事语文教育工作十余载,尽管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但她并没有刻意地培养女儿写诗,在她眼里,每一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诗人:“关键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让孩子的诗性大放异彩还是让孩子的诗性被唯分数论所扼杀。”
阅读体验为孩子叩响诗歌的大门
“孩子的课外读物大都不是诗歌作品,但是诗意可以通过阅读培养。我们不能为了写诗而去阅读,而要因为阅读产生如诗般美的感受。女儿从三岁开始读《母鸡萝丝出门去散步》《好饿的毛毛虫》等世界著名的手绘图本;四五岁的时候,我朗读了《不一样的卡梅拉》《贝贝熊一家》等好几个系列的书给她听;六岁开始我逐渐培养她自主阅读的习惯。我深信没有不爱阅读的孩子,只有没为孩子选择到合适书籍的父母。”郑慧英偶尔也会把自己写的诗读给孩子听,“我不知道孩子是否听懂了,但或许正是因为我的诗歌激发了她的创作欲望吧。”
除了让女儿在阅读中获得精神的体验,郑慧英还喜欢带女儿出去旅游,但此次旅行中萌生写诗的念头却是偶然。“今后我要有意识地带着女儿进行诗意的旅行,在遇到美景或发现有趣的事物时,就及时和女儿交流感受,引导孩子用诗意的语言来形容这个世界,在这种化‘有形’为‘无形’的过程中挖掘她更大的潜力。”
让孩子在有序的生活中放飞思绪
与大多数家长一样,郑慧英也为女儿立下了诸如“每个周末只能看一次电视”“每天练习两次钢琴”“不能吃垃圾食品”等规则。但不同的是,在建立这些规则时,她是与孩子一同制定并一起遵守的。
她说:“为孩子建立规则意识是很难的。首先,你必须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去尊重,把之所以建立某项规则的道理给孩子讲透,取得孩子的支持和理解;其次,让孩子自觉遵守一项规则是很困难的,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不要软弱动摇,很多家长禁不住孩子的哭闹,只要孩子一哭闹就乱了方寸,明明知道吃肯德基是垃圾食品,但是孩子说好想去吃,好久没去吃过,其他小朋友都在吃等等就心软了。家长必须让孩子明白,规则一旦建立,就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在大多数人眼中,洋洋是一个琴舞诗画样样精通的小才女。然而郑慧英的本意是希望通过钢琴、舞蹈、画画的培养,让女儿能有所爱好,不至于让生命感架空。
对于女儿的未来郑慧英并没有做过具体的规划,“我只希望她身心健康,内心平和快乐。我觉得女儿未来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方向是她自己的事情,我需要的只是陪伴在她左右,见证她的成长和幸福。”
我和妈妈去了玫瑰园
我们看见了许多玫瑰花
红色的
是妈妈生气时涨得通红的脸蛋儿
让我脆弱的小心灵受惊
白色的
是蓝天中的白鸽
快乐地飞翔
无忧无虑
黄色的
是夜空中闪闪发光的星星
陪着妈妈一起入睡
妈妈细微的鼾声
是我的歌谣
黄粉相间的
是藏头露尾的孔雀
绿茵中美丽的羽毛
橙色的
是美好的祝福
让我们心生暖阳
粉色的
是我嫩嫩的脸蛋
送给妈妈的温暖
《我爱玫瑰花》是洋洋的第一篇诗作,是她一旁口述,妈妈郑慧英一句一句地记录下来的,大概不到30分钟就完成了。
“我尽量保留了诗歌的原生态,尤其是诗歌的第一节,几乎是很口语
化的叙述,我也没改动一字。但是从第二节开始,孩子展示出了惊人的想象力,她使用的意象优美而充满温情。有两个句子‘让我们心生暖阳’和‘藏头露尾的孔雀,绿茵中美丽的羽毛’我做了字句上的调整。孩子的原话是‘像太阳照在心中一样暖洋洋’和‘躲在草丛中的孔雀,只露出尾巴上的美丽羽毛’。可很多朋友说孩子的原话更好,带着天然的本真和自由的色彩。”郑慧英回忆说。
洋洋虽然从未听说过意象、意境这一类专业词语,也不懂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但却让每一个阅读的人内心都生发暖暖的情谊。
郑慧英曾从事语文教育工作十余载,尽管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但她并没有刻意地培养女儿写诗,在她眼里,每一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诗人:“关键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让孩子的诗性大放异彩还是让孩子的诗性被唯分数论所扼杀。”
阅读体验为孩子叩响诗歌的大门
“孩子的课外读物大都不是诗歌作品,但是诗意可以通过阅读培养。我们不能为了写诗而去阅读,而要因为阅读产生如诗般美的感受。女儿从三岁开始读《母鸡萝丝出门去散步》《好饿的毛毛虫》等世界著名的手绘图本;四五岁的时候,我朗读了《不一样的卡梅拉》《贝贝熊一家》等好几个系列的书给她听;六岁开始我逐渐培养她自主阅读的习惯。我深信没有不爱阅读的孩子,只有没为孩子选择到合适书籍的父母。”郑慧英偶尔也会把自己写的诗读给孩子听,“我不知道孩子是否听懂了,但或许正是因为我的诗歌激发了她的创作欲望吧。”
除了让女儿在阅读中获得精神的体验,郑慧英还喜欢带女儿出去旅游,但此次旅行中萌生写诗的念头却是偶然。“今后我要有意识地带着女儿进行诗意的旅行,在遇到美景或发现有趣的事物时,就及时和女儿交流感受,引导孩子用诗意的语言来形容这个世界,在这种化‘有形’为‘无形’的过程中挖掘她更大的潜力。”
让孩子在有序的生活中放飞思绪
与大多数家长一样,郑慧英也为女儿立下了诸如“每个周末只能看一次电视”“每天练习两次钢琴”“不能吃垃圾食品”等规则。但不同的是,在建立这些规则时,她是与孩子一同制定并一起遵守的。
她说:“为孩子建立规则意识是很难的。首先,你必须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去尊重,把之所以建立某项规则的道理给孩子讲透,取得孩子的支持和理解;其次,让孩子自觉遵守一项规则是很困难的,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不要软弱动摇,很多家长禁不住孩子的哭闹,只要孩子一哭闹就乱了方寸,明明知道吃肯德基是垃圾食品,但是孩子说好想去吃,好久没去吃过,其他小朋友都在吃等等就心软了。家长必须让孩子明白,规则一旦建立,就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在大多数人眼中,洋洋是一个琴舞诗画样样精通的小才女。然而郑慧英的本意是希望通过钢琴、舞蹈、画画的培养,让女儿能有所爱好,不至于让生命感架空。
对于女儿的未来郑慧英并没有做过具体的规划,“我只希望她身心健康,内心平和快乐。我觉得女儿未来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方向是她自己的事情,我需要的只是陪伴在她左右,见证她的成长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