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劳动技能课中培养残疾儿童的自信心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3516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C916
  自信就是自己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能力、才干,并对其有着充分的、恰当的估计和认识,它标志着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成熟。自信是孩子成功所不可缺少的心理素质。正如美国教育加布里格斯所言:“每个孩子将来人生的成功失败维系于自信心。”难以想象一个自卑、怯弱的孩子的未来会有多大的成就。残疾儿童,由于自身的缺陷,相对于正常的儿童,他们更易于自卑、消极、自信心不足,甚至于没有自信。这严重地阻碍了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给他们原本艰辛的人生又蒙上了一层浓厚的阴影。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培养自信,自己肯定自己,对于他们今后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坚强地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困难、挫折,发挥个人才能,实现自身价值,从而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有用的人,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个缺乏自信的儿童,往往回避人群,害怕与人交谈,不敢大胆表达自己的思想,怯于公开发表自己的意见,遇事畏畏缩缩,在集体生活中,易于被人左右,常处于从属被动,被忽视的地位。为什么会造成上述状况呢?这是残疾儿童自身的缺陷(生理上,智能上)造成了心灵上的创伤,使他们自我轻视,羞于、耻于自己的残疾,另一方面生理上缺陷影响了孩子能力的发挥、发展,造成部分能力的缺陷,而能力缺陷又反过来加深他们自卑、畏缩、自轻。除了残疾儿童自身原因造成缺乏自信等一系列缺陷外,家庭和社会的一些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
  一、 成人不适当的教育方式对残疾儿童自信心的影响
  (一) 成人对儿童过低的评价 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自我意识不象成人那样明确,儿童认识自己,常是通过成人对他们的评价来衡量的,成人评价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儿童对自己能力的判断。在对儿童教育中,承认看到孩子多次的失败、失误,就否定了孩子的努力,这样往往会使孩子怀疑自己的能力。特别是残疾儿童原本存有自轻心理,过低评价更让他们感到自己“无能”。
  (二) 让孩子当众出丑 俗话说:“人有脸,树有皮”,孩子再小,也有自己的尊严。而一些策划那个人当着孩子的面,常在人前议论孩子的缺点、缺陷,结孩子的“伤疤”,让孩子在人前丢尽了面子,自尊心受到極大的伤害。久而久之,孩子自信心也随之丧失。
  (三) 不问缘由,严厉训斥 每个人都免不了有过失,孩子更不例外,当孩子犯错误时,称人不佳调查、分析,便部分青红皂白地训斥孩子,不容孩子辩解,由此造成孩子畏缩、怕事、自卑、消极。
  二、 在劳动技能中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培养孩子的自信培养孩子的自信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方可奏效,要从一点一滴做起。
  (一) 尊重孩子,维护孩子自尊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卢梭在他的著作《爱弥儿》中指出:“儿童时有它独特的看法、想法和情感的如果想用我的看法、想法、情感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情感,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事情。”尊重孩子,就是必须尊重孩子的思想,把自己放在和他们平等的地位。同孩子交谈,倾听他们的诉说,引导他们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想法、情感,并给予应有的重视,让他们感到自己角色的重要,是不可缺少的。一次,我组织孩子们去郊外活动,事先同孩子一起商量去什么地方,需要带哪些物品,对个别行动不便的同学应如何照顾,鼓励孩子们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结果问题得到圆满解决,且比我原来的设想还要周到。孩子们感到老师对他们很尊重,从而积极参与。交友的成功,又让孩子看到自己的能力。残疾孩子对尊重的祖尧尤为强烈,因为别人的注重,能让他们看到自身的价值,加强自信。
  (二) 帮助孩子克服自轻心理残疾儿童最大的心理障碍是自己觉得不如别人,自轻心理严重。培养他们的自信就必须让他们摆脱这一不健康的心理,让他们相信自己“行”。通过对残疾儿童心理分析,我们发信残疾孩子一方面认为自己不同于别的正常儿童,一方面有一回避自身的缺陷,假想自己和健康的孩子一样。根据这一心理特点,我们可以帮助孩子后一种心理,把他们同正常儿童同等待遇,同等要求(在其能力范围之内)。例如,对肢残而智力正常的儿童的学习要求,同正常儿童要求一样。一次横向比较他们的成绩,肯定他们的进步。让残疾孩子认识到“自己可以做得和别人一样好”,初步肯定子的能力,增强自信心。在此基础上教育孩子: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同时也有短处。有的歌唱得好,舞却跳的不怎么好;有的人绘画好,学拼音却很差劲。我们还应经常引导孩子投入补偿性的训练,对下肢软瘫的孩子,进行行走能力的训练;对智力发展缓慢的孩子,通过肯定其勤奋刻苦来鼓励提高他的能力。并且引导孩子明白生活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成功,也有失败。只有加倍努力,才能争取胜利。
  (三) 培养发展孩子的一技之长根据残疾孩子的兴趣、优势、注重培养孩子的特长,如:绘画、唱歌、舞蹈等。使其在同伴中出类拔萃,这常能为孩子日后的成功开辟一条蹊径。再者,一技之长的真正价值还在于孩子从内心感到自己也是一个强者。如有个弱智孩子,性格内向,自闭,对学习没有兴趣。通过观察,我发现她对美术很喜欢,我便注重对她这一方面的培训。现在,她的绘画、手工在同伴中是数一数二的。她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逐渐改善了她在同伴中的形象,性格开朗了,自信心得到了增强。
  (四) 给残疾儿童创造一个成功的机会,让他们看到努力的结果 成功是非常鼓舞人心的。一个总是得不到成功的孩子,即使原本信心百倍,最终也会丧失自信。对不易成功的孩子,应想法给他创造一个成功的机会。教育者可以安排一个他们力所能及的任务,让其通过努力,获得成功。使孩子亲自尝到成功的心理满足,增强自信心。
  (五) 孩子建立自信心的保障——珍视孩子的自主性 在《读者》上曾刊登这样一则趣事:爷爷教训总是帮倒忙的孙子:“哎!嘴上没毛,办事不牢。”下孙子想了想,用笔把墨汁涂在嘴上做胡须,并央求:“爷爷,这回总爱让我帮你做事了吧!”这小孙子的要求让我们看到了什么?独立和自主意识的萌芽。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二三岁的孩子就已经养成参与成人生活的强烈愿望,模仿力强,自我意识增强。他们不愿处于被动的地位,有了自主意识。一个明显的特点是“我自己来”。每个孩子都有这种自主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残疾儿童当然不例外。对孩子开始的独立自主的愿望:“我想……”、“我要……”我们都应该予以珍惜、重视。因为他们所有的独立思考、大胆去做的,都是自己成功的萌芽,都应该予以赞美和肯定。孩子实现了自己的所思所想,他们也就会有自信心,自然在处理事情上,有了自己的主见,又了勇气。并且在实践中,认识了周围事物,认识了世界,锻炼了自己,加强了对自己能力的认识、估计,自我意识得到加强。
其他文献
摘要:新课程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实践的过程。“研学后教”课堂新改革让我和学生共同经历着困惑、挑战与成长。它是指以研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  关键词:研学后教 促进 教师专业成长  中图分类号:G631  捷克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是这样表述其教育思想的:“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可以少教,但是学
【中图分类号】G613.2  幼儿诗歌是以幼儿为欣赏对象的诗歌。包括儿歌、儿童诗、古诗、谜语、绕口令、散文诗等。幼儿诗歌主题单纯,内容浅显;语言凝练,节奏明快,韵律和谐,富有儿童情趣;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朗读和记忆,是幼儿接触较多而又非常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一个好的幼儿诗歌,不仅可以丰富幼儿的知识,发展语言,启迪智力,而且可以使幼儿的心灵和情感受到良好的熏陶,培养幼儿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可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英语在学生学习中的重要性也逐步加强,对于初中生来说,学好英语对自身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词汇是学习英语的基础,初中生要学好英语必须掌握一定的词汇量,因此,教师在进行英语词汇教学时需要想办法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英语单词。本文从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现状出发,探讨记忆规律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希望对教师的英语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字:记忆规律、初中英语词汇教学、运用  【中
【摘要】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的方式,它是对传统教学的一种突破和补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受到了广大教师的关注和使用。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诸多问题,因此,本文以教学实际为出发点,从小组合作对象、合作技能、合作契机、科学评价以及教师角色定位等五个方面对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进行针对性的深入研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小组合作;有效性;科学评价;教师角色  【中图分类号】G633.6  新课程
中图分类号:G623.5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是教师普遍了解的一个教学原则。陶行知先生曾说: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教学生学。学生学习的主战场在课堂,课堂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过程,只有营造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激起学生需要,学生才能真正去调动自身的学习潜能,进行自主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我认为应从以下四方面来做:  一、激发兴趣,使学生萌发自主
摘 要:作者通过在英语教学中的亲身体验,分析了在教学过程之中教师情感因素对学生情感及其学习效果有着很大的影响。  关键字:教师情感 激发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33.41  情感是指对外界刺激的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它会随同语言、身势、副语言等成为输入和输出的社会含义的信号,从而使语言交际的表达和理解更为确切,因此,所输入和输出的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在英语教学中起着截然相反的作用。积极的情感
【中图分类号】G623.5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够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那么,在他们的眼里,数学将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这样,学生学起来自然感到亲切、真实,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来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态度和意识。对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学好数学,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促进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