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网络语言指的是在网络上流行的非正式语言。它起源于21世纪90年代,大多数是由谐音字、错别字改造而形成的中英文文字、字母及特殊符号的组合,也有象形字词,以及在互联网上引起流行的经典语录。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语言日新月异地发展起来,使用的人群也从年轻人、成年人扩展到中小学生。
网络语言的使用已经成为信息社会的一个时代特征。现在的孩子们开口“我是菜鸟”,闭口“今天又杯具了”,甚至在作文、周记中也使用类似的语言。因为具备新奇独特、诙谐幽默、标新立异、生动形象等特征,网络语言适合在网络即时交流中表达感情,引起沟通双方的共鸣,与青少年崇尚个性、追求新奇的特点相适应。从某种意义上说,网络语言的存在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其兴起可能成为汉语言发展变化过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然而,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下,网络语言的泛滥会对语文教学产生严重的危害。语文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词语。网络语言大量地使用缩写、错字、别字,具有极大的模糊性、不确定性,严重干扰了汉语的纯洁性,与语文学习的目标相悖。简短的一句网络语言可能存在着连续错字的现象,有悖于学习语文的初衷。青少年正处于学习汉语言规范、建设和巩固语言基础的阶段,根本无法清楚地辨别词语是否规范,大量接触和使用网络语言会混淆他们对汉语规范的正确认识。此外,网络语言往往具有很大的歧义性,虽然其在特定情况下可以传递、交流信息,但如在社会上广泛应用则会引起混乱。部分网络词语还是社会庸俗现象的反映,青少年过早接触这些词汇,不利于身心健康成长。因此,从语文课程学习的角度出发,语文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网络词语,合理的运用网络语言。
根据目前社会的现状,结合多位语文老师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人手,引导广大中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语言。
一是语文教师对待网络语言应有科学的态度。语言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有很强的包容力,也有其优胜劣汰的自身规律。对此语文教师应有清醒的认识。在新的形势下,语文教学工作者如果盲目排斥网络语言,不学习和掌握网络语言文化的特点和规律,只能使用传统的话语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势必无法有效达到教育效果,不但无法被认同还可能引发逆反心理,从而失去语文教学的主动权。语文教师应根据优胜劣汰的规律,汲取网络语言的精华。重大社会事件在网上受到热议时,随之会产生一些网络词语,如正龙拍虎、范跑跑、被增长等。这些词语都是对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的浓缩和概括,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对社会事件的了解和认识,为中学生写作提供素材。
二是语文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场合,积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语言。根据语言的一般规律,特定的词汇具有明确的适用范围,只在特定的情形下才能使用。如科技术语一般只出现在科技文献中,方言也只在特定的区域内使用,口语仅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网络语言也应有其明确的适用范围,一般情况下,仅是通过网络或手机短信交流时使用,正式场合不宜使用。语文教师应严格区分网络语言与文本语言,引导学生在写作业、考试、出板报、设计宣传语时尽量避免使用网络语言。教师在批改作文时,看到不规范的网络词语,应该提出批评。语文教师应向学生清楚地表明,传统的语文教学比较正规,语法、词汇的运用都比较讲究,具有规范性,是语文学习的重点;网络语言随意的成分大,短句多,具有非语法性。学生了解网络语言与文本语言的特点,明确其各自的适用范围后,就能有意识地减少网络语言的使用频度。
三是让学生学好优美的规范语言,提高语言表达水平。语文教师应采取一些学生容易接受的好方法,提高学生对现代汉语的结构美、节奏美和音韵美的兴趣。汉语言具有悠久的历史,其内在美隐含在规范的语言之中。优美的语言不仅能够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能够促使學生对网络语言与规范语言进行甄别比较,自觉地使用规范语言。很多网络语言属于字母符号的组合,如果长期使用,语言的感悟能力和运用能力就会下降。而能力下降的结果必然是促使青少年进一步使用网络语言。由此形成恶性循环。因此,教师应从语言教学的丰富多样性入手,让学生认真领会存在于诗歌、散文之中的语言之美,提高学生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能力。
网络虚拟空间中语言杂陈,主要源于整个现实社会环境的多元化。网络语言构成和使用十分复杂,不能用同一尺度衡量,而应该进行区分,使用有益于交流的有效组成成分,根据应用场合的不同,灵活使用。我们既要发挥其特有的丰富的语言词汇和表达手段的积极作用,又要限制其消极影响。只有加强对网络语言的研究,分清楚哪些是健康的,哪些是不健康的,并加强正面引导,才能抓好青少年的规范语文教育,包括学习规范语言,规范书写、规范用字、规范表达等。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要培养用语规范的未来网民,让孩子做网络语言真正的主人。
网络语言的使用已经成为信息社会的一个时代特征。现在的孩子们开口“我是菜鸟”,闭口“今天又杯具了”,甚至在作文、周记中也使用类似的语言。因为具备新奇独特、诙谐幽默、标新立异、生动形象等特征,网络语言适合在网络即时交流中表达感情,引起沟通双方的共鸣,与青少年崇尚个性、追求新奇的特点相适应。从某种意义上说,网络语言的存在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其兴起可能成为汉语言发展变化过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然而,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下,网络语言的泛滥会对语文教学产生严重的危害。语文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词语。网络语言大量地使用缩写、错字、别字,具有极大的模糊性、不确定性,严重干扰了汉语的纯洁性,与语文学习的目标相悖。简短的一句网络语言可能存在着连续错字的现象,有悖于学习语文的初衷。青少年正处于学习汉语言规范、建设和巩固语言基础的阶段,根本无法清楚地辨别词语是否规范,大量接触和使用网络语言会混淆他们对汉语规范的正确认识。此外,网络语言往往具有很大的歧义性,虽然其在特定情况下可以传递、交流信息,但如在社会上广泛应用则会引起混乱。部分网络词语还是社会庸俗现象的反映,青少年过早接触这些词汇,不利于身心健康成长。因此,从语文课程学习的角度出发,语文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网络词语,合理的运用网络语言。
根据目前社会的现状,结合多位语文老师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人手,引导广大中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语言。
一是语文教师对待网络语言应有科学的态度。语言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有很强的包容力,也有其优胜劣汰的自身规律。对此语文教师应有清醒的认识。在新的形势下,语文教学工作者如果盲目排斥网络语言,不学习和掌握网络语言文化的特点和规律,只能使用传统的话语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势必无法有效达到教育效果,不但无法被认同还可能引发逆反心理,从而失去语文教学的主动权。语文教师应根据优胜劣汰的规律,汲取网络语言的精华。重大社会事件在网上受到热议时,随之会产生一些网络词语,如正龙拍虎、范跑跑、被增长等。这些词语都是对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的浓缩和概括,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对社会事件的了解和认识,为中学生写作提供素材。
二是语文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场合,积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语言。根据语言的一般规律,特定的词汇具有明确的适用范围,只在特定的情形下才能使用。如科技术语一般只出现在科技文献中,方言也只在特定的区域内使用,口语仅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网络语言也应有其明确的适用范围,一般情况下,仅是通过网络或手机短信交流时使用,正式场合不宜使用。语文教师应严格区分网络语言与文本语言,引导学生在写作业、考试、出板报、设计宣传语时尽量避免使用网络语言。教师在批改作文时,看到不规范的网络词语,应该提出批评。语文教师应向学生清楚地表明,传统的语文教学比较正规,语法、词汇的运用都比较讲究,具有规范性,是语文学习的重点;网络语言随意的成分大,短句多,具有非语法性。学生了解网络语言与文本语言的特点,明确其各自的适用范围后,就能有意识地减少网络语言的使用频度。
三是让学生学好优美的规范语言,提高语言表达水平。语文教师应采取一些学生容易接受的好方法,提高学生对现代汉语的结构美、节奏美和音韵美的兴趣。汉语言具有悠久的历史,其内在美隐含在规范的语言之中。优美的语言不仅能够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能够促使學生对网络语言与规范语言进行甄别比较,自觉地使用规范语言。很多网络语言属于字母符号的组合,如果长期使用,语言的感悟能力和运用能力就会下降。而能力下降的结果必然是促使青少年进一步使用网络语言。由此形成恶性循环。因此,教师应从语言教学的丰富多样性入手,让学生认真领会存在于诗歌、散文之中的语言之美,提高学生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能力。
网络虚拟空间中语言杂陈,主要源于整个现实社会环境的多元化。网络语言构成和使用十分复杂,不能用同一尺度衡量,而应该进行区分,使用有益于交流的有效组成成分,根据应用场合的不同,灵活使用。我们既要发挥其特有的丰富的语言词汇和表达手段的积极作用,又要限制其消极影响。只有加强对网络语言的研究,分清楚哪些是健康的,哪些是不健康的,并加强正面引导,才能抓好青少年的规范语文教育,包括学习规范语言,规范书写、规范用字、规范表达等。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要培养用语规范的未来网民,让孩子做网络语言真正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