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笔者对生态建筑的概念、特征及设计原则进行了介绍,对当今比较关注的、与生态有关的建筑问题进行了探讨,由于环境与发展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世界紧迫而艰巨的任务,促进生态建筑设计的可持续发展是当务之急。
【关键词】 生态建筑实际原则注意建议
前言:
生态建筑也被称作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建筑,是根據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运用生态学、建筑和城市规划的基本原理、及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等,创造满足人们生活、工作所需的舒适的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使建成环境与生物圈生态系统融为一体,并使人类建筑历史文化的精华得以继承。
一、关于生态建筑的概念
生态学是一门关于研究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它把传统的动植物研究扩展为人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其中共生与再生原则表明了不同物质之间的合作共存和互利关系,以及自然界中物质资源的有限性问题。所谓生态建筑,即用生态学的理论指导建筑设计。它将建筑作为一个有生命的机体,其自身要形成一个与自然生态相平衡的良性循环体系;它将建筑视为一个生态系统,通过设计、组织建筑内外空间中的各种物态因素,使物质能源在建筑生态系统内部有序地循环利用,获得一种高效、低耗、少废、少污、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生态建筑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
1.1节能和利用再生资源
节能的技术原理是通过蓄热等措施减少能源消耗,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并充分利用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水利能、海洋能、生物能等,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依赖。在建筑设计中结合不同的气候特点,依据太阳的运行规律和风的形成规律,利用太阳光和通风等节能措施达到减少能耗的目的,应用材料的蓄热和绝热性能,提高围护结构的保温和隔热性能,利用太阳能冬季取暖,夏季降温,通过遮阳设施来防止夏季过热,最终提高室内环境的舒适性。
1.2材料的再生利用
使用再生或可循环利用的材料和资源。例如在建筑的建造过程中使用再生的建筑材料,减少建筑垃圾。
1.3减少废物排放
避免向外界环境排放有毒有害的污染物,通过各种手段在排放之前进行无害化处理。
1.4环境与文化属性
广义范围内的生态建筑和可持续发展建筑还涉及环境和文化领域。
二、生态建筑的设计原则
2.1注意与自然环境的结合和协作,使人的行为与自然环境的发展取得同等地位,这是生态设计的最基本内涵。它首先要求建筑师调整自己的心态,正确地认识到建筑作品仅仅是环境中的一份子,以一种谦逊的姿态处理与环境的关系,给予自然环境以更多的关心。
2.2善于因地制宜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和高效地利用自然资源。首先,今后城市的发展,势必在有限的土地资源内展开,为了节省有限的土地,必须建立高效的空间体系,如在地面上建立亲和大自然、充满人情味的低层高密度建筑;利用生态技术建立起巨构城市,向地上空间要效益;充分开展城市地下空间的综合利用研究等,使城市地面、地下、空中连接为有机协调的立体网络。其次是力求建筑节能和生态平衡,也就是减少各种资源和材料的消耗,如太阳能的利用和建筑保温材料就是针对这方面研究的。
2.3减少人工层次,更加注意自然环境设计。要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特点和规律加强重视,确定“整体优先”和“生态优先”的原则,减少人工层次,加强自然环境的利用,使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有机交融。
2.4注重生态建筑的地方性。任何一个区域规划、城市建设或者单体建筑项目,都必须建立在对特定地方条件的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其中包括地域气候特征、地理因素、地方文化与风俗、建筑机理特征、有利于环境持续性的各种能源分布,如地方建筑材料的利用强度和持久性,以及当地的各种限制条件等。
2.5具有足够的弹性,以包容未来科技的应用与发展。可持续的概念是一种动态的思想,体现在生态建筑中就是建筑应具有足够的弹性,以适应未来的发展,这就体现在对建筑结构、建筑设备等灵活性的要求上。
三、在现代生态建筑设计中要注意的几点建议
3.1注重建筑设计中的“风土”意识
所谓“风”即时代特征、气候、自然条件;“土”即养育人类的土地。从建筑教育到设计实践,注重建立建筑的风土性观念及尊重、体现风土个性,对建筑师和建筑系的师生都是十分必要的。
3.2注重建筑的再利用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重性,技术发展也是如此。意为建造房屋建筑就是对土地的破坏。在地球自然资源有限及不可再生的前提下,对于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而言“,再利用”无疑显出更大的效益。就建筑成本而言,过去关注的仅仅是建筑成本,很少注重社会成本,而从建筑的生产和更新两个环节看,社会成本主要体现在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等方面。新建工程必然较“再利用”工程消耗更多的自然资源,同时生产新的建筑材料及解体旧建筑所产生的大量建筑垃圾往往造成更严重的环境污染。日本有关学者研究得出:在环境总体污染中与建筑业有关的环境污染约占34%。
3.3合理利用自然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从生态设计的观点来看,大自然是主要的能源供给者,以太阳能作热源,由太阳光提供照明,以风压和热压加强通风,以水的蒸发来制冷等,这些都是人们已经熟悉和掌握了的方法,而通过计算机的分析和模拟,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并运用这些法则。
在我国对生态建筑的研究多侧重于生土建筑和民居。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对古老的黄土窑洞的弊端进行研究和改进。设计了充分利用地热能、风能和太阳能的节地节能形窑洞。窑顶设有种植层、滤水层和隔排水层。窑顶的种植层不仅具有保温、隔热、蓄能和调节小气候等功能,还充分利用窑顶增加了种植面积。室内通风换气系统呈通风塔型,这一装置不但能对空气进行调温调湿,还可以配合窑顶设置的太阳能温室加热种植层的土壤,促进寒冷季节植物的生长。另外,规划中每一户都有沼气池和水窑,将常规概念中的废物(人畜粪便、植物的落叶、垃圾中的有机物质)经过发酵产生甲烷来转换成家庭的照明、用电、做饭等所需的能源,水窑中收集的雨水还可浇园,从而形成了能源利用的良性循环。可见,发展今天的建筑不仅仅要注意建筑外观形式的多元化和采用先进的技术设备,更应注重建筑所形成的室内外空间环境质量,是否适应于建筑所处的不同地区、气候条件以及自然生态环境。
3.4要融合走向建筑、城市规划与园林
建筑已不仅仅是单纯盖房子的问题,而是在建设城市,因为任何房屋建设都变成了城市建设的一部分;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地区,交通干线等常常是城镇的发展的良好区位,建筑随之到处蔓长。因此,设计中需要对新的变化作出重大探索,研究变化的形态、游动的形态、新的居住形态、交换的形态、空间的形态等。空间形态中就包括了人工环境、自然环境以及未开发地区的更新与发展等内容。不仅建筑与城市规划的关系如此,建筑与园林的关系也是这样。今天我们对园林的考虑已不仅是传统园林概念中的咫尺天地,而是对生存空间和生态空间的追求。
以江南为例子,其建筑文化本身就涵盖着建筑、规划和园林的融合,是三位一体的统一整体。这正是中国建筑体系的特色,可惜我们往往未能自觉地认识它。一座精彩的建筑创作必须是建筑、规划与园林的有机结合,形成高质量的环境品质。
四、结束语
生态建筑作为一个新兴事物,值得探讨之处尚多,今后的研究与探索之路也漫长而艰辛,但是随着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的迈进,随着机器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可持续发展将成为21世纪的主旋律。因而建筑学要求综合地全面地对待技术在营造中的作用,并且把技术与人文、经济、社会、生态等各种矛盾综合分析,创造出真正适宜于人类生活的生态城市和生态建筑。
【关键词】 生态建筑实际原则注意建议
前言:
生态建筑也被称作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建筑,是根據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运用生态学、建筑和城市规划的基本原理、及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等,创造满足人们生活、工作所需的舒适的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使建成环境与生物圈生态系统融为一体,并使人类建筑历史文化的精华得以继承。
一、关于生态建筑的概念
生态学是一门关于研究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它把传统的动植物研究扩展为人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其中共生与再生原则表明了不同物质之间的合作共存和互利关系,以及自然界中物质资源的有限性问题。所谓生态建筑,即用生态学的理论指导建筑设计。它将建筑作为一个有生命的机体,其自身要形成一个与自然生态相平衡的良性循环体系;它将建筑视为一个生态系统,通过设计、组织建筑内外空间中的各种物态因素,使物质能源在建筑生态系统内部有序地循环利用,获得一种高效、低耗、少废、少污、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生态建筑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
1.1节能和利用再生资源
节能的技术原理是通过蓄热等措施减少能源消耗,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并充分利用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水利能、海洋能、生物能等,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依赖。在建筑设计中结合不同的气候特点,依据太阳的运行规律和风的形成规律,利用太阳光和通风等节能措施达到减少能耗的目的,应用材料的蓄热和绝热性能,提高围护结构的保温和隔热性能,利用太阳能冬季取暖,夏季降温,通过遮阳设施来防止夏季过热,最终提高室内环境的舒适性。
1.2材料的再生利用
使用再生或可循环利用的材料和资源。例如在建筑的建造过程中使用再生的建筑材料,减少建筑垃圾。
1.3减少废物排放
避免向外界环境排放有毒有害的污染物,通过各种手段在排放之前进行无害化处理。
1.4环境与文化属性
广义范围内的生态建筑和可持续发展建筑还涉及环境和文化领域。
二、生态建筑的设计原则
2.1注意与自然环境的结合和协作,使人的行为与自然环境的发展取得同等地位,这是生态设计的最基本内涵。它首先要求建筑师调整自己的心态,正确地认识到建筑作品仅仅是环境中的一份子,以一种谦逊的姿态处理与环境的关系,给予自然环境以更多的关心。
2.2善于因地制宜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和高效地利用自然资源。首先,今后城市的发展,势必在有限的土地资源内展开,为了节省有限的土地,必须建立高效的空间体系,如在地面上建立亲和大自然、充满人情味的低层高密度建筑;利用生态技术建立起巨构城市,向地上空间要效益;充分开展城市地下空间的综合利用研究等,使城市地面、地下、空中连接为有机协调的立体网络。其次是力求建筑节能和生态平衡,也就是减少各种资源和材料的消耗,如太阳能的利用和建筑保温材料就是针对这方面研究的。
2.3减少人工层次,更加注意自然环境设计。要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特点和规律加强重视,确定“整体优先”和“生态优先”的原则,减少人工层次,加强自然环境的利用,使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有机交融。
2.4注重生态建筑的地方性。任何一个区域规划、城市建设或者单体建筑项目,都必须建立在对特定地方条件的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其中包括地域气候特征、地理因素、地方文化与风俗、建筑机理特征、有利于环境持续性的各种能源分布,如地方建筑材料的利用强度和持久性,以及当地的各种限制条件等。
2.5具有足够的弹性,以包容未来科技的应用与发展。可持续的概念是一种动态的思想,体现在生态建筑中就是建筑应具有足够的弹性,以适应未来的发展,这就体现在对建筑结构、建筑设备等灵活性的要求上。
三、在现代生态建筑设计中要注意的几点建议
3.1注重建筑设计中的“风土”意识
所谓“风”即时代特征、气候、自然条件;“土”即养育人类的土地。从建筑教育到设计实践,注重建立建筑的风土性观念及尊重、体现风土个性,对建筑师和建筑系的师生都是十分必要的。
3.2注重建筑的再利用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重性,技术发展也是如此。意为建造房屋建筑就是对土地的破坏。在地球自然资源有限及不可再生的前提下,对于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而言“,再利用”无疑显出更大的效益。就建筑成本而言,过去关注的仅仅是建筑成本,很少注重社会成本,而从建筑的生产和更新两个环节看,社会成本主要体现在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等方面。新建工程必然较“再利用”工程消耗更多的自然资源,同时生产新的建筑材料及解体旧建筑所产生的大量建筑垃圾往往造成更严重的环境污染。日本有关学者研究得出:在环境总体污染中与建筑业有关的环境污染约占34%。
3.3合理利用自然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从生态设计的观点来看,大自然是主要的能源供给者,以太阳能作热源,由太阳光提供照明,以风压和热压加强通风,以水的蒸发来制冷等,这些都是人们已经熟悉和掌握了的方法,而通过计算机的分析和模拟,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并运用这些法则。
在我国对生态建筑的研究多侧重于生土建筑和民居。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对古老的黄土窑洞的弊端进行研究和改进。设计了充分利用地热能、风能和太阳能的节地节能形窑洞。窑顶设有种植层、滤水层和隔排水层。窑顶的种植层不仅具有保温、隔热、蓄能和调节小气候等功能,还充分利用窑顶增加了种植面积。室内通风换气系统呈通风塔型,这一装置不但能对空气进行调温调湿,还可以配合窑顶设置的太阳能温室加热种植层的土壤,促进寒冷季节植物的生长。另外,规划中每一户都有沼气池和水窑,将常规概念中的废物(人畜粪便、植物的落叶、垃圾中的有机物质)经过发酵产生甲烷来转换成家庭的照明、用电、做饭等所需的能源,水窑中收集的雨水还可浇园,从而形成了能源利用的良性循环。可见,发展今天的建筑不仅仅要注意建筑外观形式的多元化和采用先进的技术设备,更应注重建筑所形成的室内外空间环境质量,是否适应于建筑所处的不同地区、气候条件以及自然生态环境。
3.4要融合走向建筑、城市规划与园林
建筑已不仅仅是单纯盖房子的问题,而是在建设城市,因为任何房屋建设都变成了城市建设的一部分;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地区,交通干线等常常是城镇的发展的良好区位,建筑随之到处蔓长。因此,设计中需要对新的变化作出重大探索,研究变化的形态、游动的形态、新的居住形态、交换的形态、空间的形态等。空间形态中就包括了人工环境、自然环境以及未开发地区的更新与发展等内容。不仅建筑与城市规划的关系如此,建筑与园林的关系也是这样。今天我们对园林的考虑已不仅是传统园林概念中的咫尺天地,而是对生存空间和生态空间的追求。
以江南为例子,其建筑文化本身就涵盖着建筑、规划和园林的融合,是三位一体的统一整体。这正是中国建筑体系的特色,可惜我们往往未能自觉地认识它。一座精彩的建筑创作必须是建筑、规划与园林的有机结合,形成高质量的环境品质。
四、结束语
生态建筑作为一个新兴事物,值得探讨之处尚多,今后的研究与探索之路也漫长而艰辛,但是随着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的迈进,随着机器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可持续发展将成为21世纪的主旋律。因而建筑学要求综合地全面地对待技术在营造中的作用,并且把技术与人文、经济、社会、生态等各种矛盾综合分析,创造出真正适宜于人类生活的生态城市和生态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