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搞好美术教育,必须要激发学生对美术课的兴趣,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探索事物的内在动力,唯有此,才会使学生对美术课产生热情。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呢?
一、美术教师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因素
美术教师在培养学生兴趣方面起着直接的、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首先美术教师要营造和谐、民主、活跃的课堂气氛,教师用欣赏的目光对待每一个学生,兴趣的点燃从夸赞开始,因此在课堂教学当中,教师对学生要多给予肯定、鼓励和表扬,用欣赏的眼光去发现他们闪光的一面,美国著各女企业家玫琳凯曾说过:“世界上有两件东西比金钱更为人们所需——认可与赞美”。技法在普通美术教育中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要让学生通过美术教育认识到美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以及运用美术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借助美术活动抒发自己的情感,陶冶情操,使学生成为品格良好、全面发展的人。对于中学生来说,应尊重和提倡他们在美术课上表现出来的个性和差异,同时也不能强迫他们学习美术的某一种类。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他们自己的选择,允许他们的兴趣转移,广泛地涉猎各美术领域。教师要根据美术这门学科的广泛性特征,学会与其他学科相结合,打破学科界限,使学生在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融会贯通中学习美术知识。从多方面学习美术,使美术变得更立体,从而提高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了解学生思维特点,创造性的使用教科书
在美术课上,教师要尽可能的创造出一种相对比较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美术课堂上,既能学到丰富的美术知识与人文精神,又能缓冲学生学习上的压力,起到一种精神上的“休闲”。首先对美术教科书上的知识进行精选,有意识的选择一些学生们比较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教学,并以此作为激发学生美术兴趣的突破口,唤醒学生对美术的情感。例如在开学初,教师首先选择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这一课进行教学,并充分结合本土优秀资源进行教学,让学生有亲切感,在可看可视的现实版中加深影响,学习起来得心应手。创造性地把美术教科书与本地丰富的自然环境与优秀的文化资源充分结合起来,摆脱了过去一味就书论书的教学模式,改变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缺点。积极开发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进行教学,对于激发学生的美术兴趣无疑是一种好方法。其次,教师还要了解学生心理,培养兴趣我们应该多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思维表现特点,要在课堂上引导好学生,激发其热情。如:在初一人物线造型的美术课上,当有老师要求作业画女生头像时,总会有个别学生提出要画男生,有的还要画自己的的妈妈,有的甚至要画只小狗。此时教师要稍安勿躁,为了使学生的绘画热情免受挫伤,应该给他们创作自由,让学生从兴趣开始,可以先画自己喜欢的,兴趣往往会产生“阶段性”的成果,我们要把握好学生所取得的成绩,及时地给予表扬和肯定,再画教师布置的作业,学生的自信心大增,乐于接受这次作业。
三、分小组研究、讨论、辩论,让学生充满激情
作为中学生,由于对美术课程设置的意义缺少一定的认识,所以体现在课堂教学上,学生对美术的反映也普遍比较冷淡。具体表现有:主动提问很少,发言很少,主动参与讨论很少。而事实上有许多的美术作品恰恰又很需要通过学生的讨论、辨析、发表个人见解等形式来完成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因此,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积极能动性,开展研究性教学。例如在教到十九世纪欧洲绘画这一课时,因为其艺术流派众多,为了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各流派的特点,我在课堂上展示了各流派的一些典型作品之后,然后就将学生分成四组,让他们分别研究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的艺术特点,并且让每组都对自己所属的流派作中心发言,然后由其它组提问质疑并补充,甚至对不同的看法可以展开辩论。教师把主动权更多地交到学生手中,在整个教学中更多的是起协调、引导、总结发言的作用。通过这一教学模式的尝试,我们就可以明显的感受到了,学生对美术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增强了,对美术课的兴趣也增加了。并且可喜的是有些学生能主动的把课堂上的知识延伸到了课外,不但注重了美术的课本知识,还关注起一些与自己周围生活有关的美术事物与现象,诸如服装设计、广告牌、高楼大厦等等。
四、让学生走出课堂,在体验中激发兴趣
美术课可以让学生走出教室,让他们认识和发现存在于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美术形式。这在一些比较落后的乡村学校更为适用,这些学校的教学设施及工具比不上发达地区的学校,所以应更充分地运用校外的美术资源。比如,在当地自然风光较优美的地方进行户外写生,或者结合当地的民风民俗学习民间美术等等。
在欣赏课上,多挂一些著名艺术家的作品,还有本校美术老师,学生的美术作品,多让学生浏览艺术类的网站,如果有条件应带学生去博物馆或参观艺术展览。在引导学生走进文化遗产和美术作品时,不要将我们固有的认识强加给学生,要尊重学生的感受和意见,鼓励学生进行大胆地讨论,避免积极性地压制,这直接影响学生对美术课的兴趣。
一、美术教师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因素
美术教师在培养学生兴趣方面起着直接的、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首先美术教师要营造和谐、民主、活跃的课堂气氛,教师用欣赏的目光对待每一个学生,兴趣的点燃从夸赞开始,因此在课堂教学当中,教师对学生要多给予肯定、鼓励和表扬,用欣赏的眼光去发现他们闪光的一面,美国著各女企业家玫琳凯曾说过:“世界上有两件东西比金钱更为人们所需——认可与赞美”。技法在普通美术教育中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要让学生通过美术教育认识到美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以及运用美术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借助美术活动抒发自己的情感,陶冶情操,使学生成为品格良好、全面发展的人。对于中学生来说,应尊重和提倡他们在美术课上表现出来的个性和差异,同时也不能强迫他们学习美术的某一种类。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他们自己的选择,允许他们的兴趣转移,广泛地涉猎各美术领域。教师要根据美术这门学科的广泛性特征,学会与其他学科相结合,打破学科界限,使学生在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融会贯通中学习美术知识。从多方面学习美术,使美术变得更立体,从而提高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了解学生思维特点,创造性的使用教科书
在美术课上,教师要尽可能的创造出一种相对比较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美术课堂上,既能学到丰富的美术知识与人文精神,又能缓冲学生学习上的压力,起到一种精神上的“休闲”。首先对美术教科书上的知识进行精选,有意识的选择一些学生们比较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教学,并以此作为激发学生美术兴趣的突破口,唤醒学生对美术的情感。例如在开学初,教师首先选择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这一课进行教学,并充分结合本土优秀资源进行教学,让学生有亲切感,在可看可视的现实版中加深影响,学习起来得心应手。创造性地把美术教科书与本地丰富的自然环境与优秀的文化资源充分结合起来,摆脱了过去一味就书论书的教学模式,改变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缺点。积极开发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进行教学,对于激发学生的美术兴趣无疑是一种好方法。其次,教师还要了解学生心理,培养兴趣我们应该多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思维表现特点,要在课堂上引导好学生,激发其热情。如:在初一人物线造型的美术课上,当有老师要求作业画女生头像时,总会有个别学生提出要画男生,有的还要画自己的的妈妈,有的甚至要画只小狗。此时教师要稍安勿躁,为了使学生的绘画热情免受挫伤,应该给他们创作自由,让学生从兴趣开始,可以先画自己喜欢的,兴趣往往会产生“阶段性”的成果,我们要把握好学生所取得的成绩,及时地给予表扬和肯定,再画教师布置的作业,学生的自信心大增,乐于接受这次作业。
三、分小组研究、讨论、辩论,让学生充满激情
作为中学生,由于对美术课程设置的意义缺少一定的认识,所以体现在课堂教学上,学生对美术的反映也普遍比较冷淡。具体表现有:主动提问很少,发言很少,主动参与讨论很少。而事实上有许多的美术作品恰恰又很需要通过学生的讨论、辨析、发表个人见解等形式来完成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因此,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积极能动性,开展研究性教学。例如在教到十九世纪欧洲绘画这一课时,因为其艺术流派众多,为了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各流派的特点,我在课堂上展示了各流派的一些典型作品之后,然后就将学生分成四组,让他们分别研究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的艺术特点,并且让每组都对自己所属的流派作中心发言,然后由其它组提问质疑并补充,甚至对不同的看法可以展开辩论。教师把主动权更多地交到学生手中,在整个教学中更多的是起协调、引导、总结发言的作用。通过这一教学模式的尝试,我们就可以明显的感受到了,学生对美术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增强了,对美术课的兴趣也增加了。并且可喜的是有些学生能主动的把课堂上的知识延伸到了课外,不但注重了美术的课本知识,还关注起一些与自己周围生活有关的美术事物与现象,诸如服装设计、广告牌、高楼大厦等等。
四、让学生走出课堂,在体验中激发兴趣
美术课可以让学生走出教室,让他们认识和发现存在于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美术形式。这在一些比较落后的乡村学校更为适用,这些学校的教学设施及工具比不上发达地区的学校,所以应更充分地运用校外的美术资源。比如,在当地自然风光较优美的地方进行户外写生,或者结合当地的民风民俗学习民间美术等等。
在欣赏课上,多挂一些著名艺术家的作品,还有本校美术老师,学生的美术作品,多让学生浏览艺术类的网站,如果有条件应带学生去博物馆或参观艺术展览。在引导学生走进文化遗产和美术作品时,不要将我们固有的认识强加给学生,要尊重学生的感受和意见,鼓励学生进行大胆地讨论,避免积极性地压制,这直接影响学生对美术课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