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人本主义思想的核心观点就是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为了营造“安全”的课堂氛围,教师要改变陈旧的教育观点,重新定位师生之间的关系;淡化终结性评价,形成多元化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与学生建立平等的沟通方式;鼓励学生挖掘自身的优点,全面发展自我。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本主义思想;学前教育专业;安全;课堂氛围
中图分类号:G642;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20)27-0022-02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曾说:“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只有心理安全才能导致心理自由,也才能导致学习的创造性。”“安全”课堂氛围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十分必要的,它可以让学生最大程度地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轻松和愉快的积极情绪面对学习。营造“安全”的课堂氛围,其本质就是处理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而处理课堂上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需要建立在人本主义思想之上。
一、人本主义与“安全”课堂氛围的内涵
1.人本主义思想的内涵
人本主义思想起源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主要代表人有罗杰斯、马斯洛。人本主义思想的主要观点是尊重学生本身,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的差异,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成长,相信每位学生可以通过自身努力来实现自己的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独立的人格,并帮助学生快乐地学习。从人本主义的内涵来看,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需要根据学生的需求、身心发展水平以及学习的能力来合理安排教学任务,一切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人本主义思想中,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可见,人本主义思想关注的不仅是学生的分数,还有学生学习的方法和内心的情感。
2.“安全”课堂氛围的内涵
“安全”的课堂氛围是指学生能够在课堂中敢于发言、愿意分享,有着积极的情绪体验,能够彰显学生的主人翁角色,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出现焦虑、紧张等不舒服的情绪。“安全”的课堂氛围是积极向上的、民主平等的,也是轻松自由的。建构“安全”课堂氛围需要教师与学生友好相处,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做到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
二、高职院校课堂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
1.“应试教育”的遗留问题对学生的束缚
当前,“应试教育”遗留下来的问题依然普遍存在。比如,考试和分数依然是衡量学生好坏的重要标准。教师为了让学生能考上一所好一点的大学,在课堂上往往会传授给学生大量的知识,较少对学生进行提问。这样的现象就像奈勒说的:“我们的儿童像羊群一样被赶进工厂,在那里无视他们的个性,而把他们按同一个模样加工和塑造。”对于学生而言,这样的学习成了一种任务和负担。更糟的是,考试和唯分数论的阴影一直伴随着学生进入大学,学生会带着不认真学习就有可能挂科的担忧在上课。在这种紧张的环境下学习,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很难得到体现,“应试教育”遗留下来的问题也让“安全”的课堂氛围难以实现。
2.自卑心理使学生课上难以打开心扉
高职院校的生源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高考直接录取,另一方面是靠单招进来的。与本科学生相比,高职学生在学习成绩方面稍微弱些,会有自卑心理。由于自卑心理作祟,部分学生表现出消极的一面,不敢在同学面前敞开心扉,在课堂上很少发言,怕说错了被同学嘲笑,也很少去主动参加活动。因此,要建构“安全”的心理氛围,教师要做的就是帮助学生消除自卑心理。
三、营造高职院校学前专业“安全”课堂氛围的路径
基于以上高职课堂存在的一些问题,为建构“安全”的课堂氛围,在人本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以高职学前专业课程为例,研究者提出了以下路径。
1.改变陈旧的教育观,重新定位师生关系
人本主义心理學家认为,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者,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但是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扮演的角色却是知识和权力的拥有者,其以讲演和考试的方式,无形中抑制了学生的思维,使得学生成为了被动的接受者。这样的关系,会影响学生的学习,阻碍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此,建构“安全”的课堂氛围,教师就要改变陈旧的教育观,重新定位师生关系,做学生的引导者、帮助者。具体来说,教师要尊重、关爱和接纳每一位学生,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要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2.淡化终结性评价,形成多元化评价方式
评价是教师教学过程中和学生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当前,对学生的评价依旧以终结性评价为主,也就是考试。因此,建构“安全”的课堂氛围,淡化终结性评价,逐渐形成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是十分必要的。如课程评价可采用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或以过程性评价为主。事实证明,过程性评价方式不仅受学生的喜欢,更有利于学生实践、表演等能力的发展,并且淡化了分数在学生心中的地位,使学生逐步将注意力转移到分数以外的地方。课程评价方式的改变消除了学生对考试的紧张感和焦虑感,使学生能够轻松快乐地学习。因此,改变评价的方式对于建构“安全”的课堂氛围是十分必要的。
3.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建立平等的沟通方式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可知,人的一生有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五类需求,这些需求由低到高依次排列。在这些需求中,除了爱和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是属于生长性需求外,其余三类都属于缺失性需求。人只有在缺失性需求得到满足后,才会不断去追求生长性需求。从高职课堂存在的问题来看,学生的自卑心理没有解决,其安全的需求就不会得到满足。要满足学生安全的需求,就需要教师关注学生的内心情感,耐心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学生心中所想,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帮助学生从自卑心理中走出来。与此同时,教师要与学生建立平等的交流方式。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放平自己的姿态,尽可能用亲切的话语与学生交流,多关注有自卑心理的学生的言行,让他们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和爱护。
4.鼓励学生挖掘自我,全面发展自我
教师不能根据分数去评价每一位学生,面对学生的不足,教师要有包容的心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在帮助学生改正不足的同时,积极鼓励学生挖掘自身的优点,发挥自身的特长。对于学前专业的学生,他们成绩的好坏不是期末的理论分数所能全面概括的。教师要鼓励学生学好每一门艺术课程,如舞蹈、美术、钢琴、手工等,将兴趣化为动力,发挥自身最大的潜能。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多参加课外活动,参加大小型晚会或技能比赛,在舞台上尽情地展现自我,发现自身的价值,树立自信。这个过程能够开阔学生的眼界,增长学生的见识,让学生将眼光放得更远,全面发展自己。
四、结语
总之,“安全”的课堂氛围对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十分重要的,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营造“安全”的课堂氛围,教师需要以学生为中心,改变自身陈旧的教育观念,重新定位师生关系;淡化终结性评价,形成多元化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建立平等的沟通方式;鼓励学生挖掘自我,全面发展自我。只有这样,才能营造“安全”的课堂氛围,实现师生的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苏莉.人本主义视角下导学教师的角色与目标定位[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9(03).
[2]姚秀娟.人本主义视角下师幼互动中的情感关怀[J].教育观察,2019(09).
[3]袁玲,于静.和谐课堂迸发指挥的火花[J].教育家,2017(10).
[4]李杉家.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格理论述评[J].赤峰学院学报,2012(07).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本主义思想;学前教育专业;安全;课堂氛围
中图分类号:G642;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20)27-0022-02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曾说:“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只有心理安全才能导致心理自由,也才能导致学习的创造性。”“安全”课堂氛围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十分必要的,它可以让学生最大程度地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轻松和愉快的积极情绪面对学习。营造“安全”的课堂氛围,其本质就是处理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而处理课堂上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需要建立在人本主义思想之上。
一、人本主义与“安全”课堂氛围的内涵
1.人本主义思想的内涵
人本主义思想起源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主要代表人有罗杰斯、马斯洛。人本主义思想的主要观点是尊重学生本身,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的差异,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成长,相信每位学生可以通过自身努力来实现自己的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独立的人格,并帮助学生快乐地学习。从人本主义的内涵来看,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需要根据学生的需求、身心发展水平以及学习的能力来合理安排教学任务,一切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人本主义思想中,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可见,人本主义思想关注的不仅是学生的分数,还有学生学习的方法和内心的情感。
2.“安全”课堂氛围的内涵
“安全”的课堂氛围是指学生能够在课堂中敢于发言、愿意分享,有着积极的情绪体验,能够彰显学生的主人翁角色,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出现焦虑、紧张等不舒服的情绪。“安全”的课堂氛围是积极向上的、民主平等的,也是轻松自由的。建构“安全”课堂氛围需要教师与学生友好相处,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做到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
二、高职院校课堂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
1.“应试教育”的遗留问题对学生的束缚
当前,“应试教育”遗留下来的问题依然普遍存在。比如,考试和分数依然是衡量学生好坏的重要标准。教师为了让学生能考上一所好一点的大学,在课堂上往往会传授给学生大量的知识,较少对学生进行提问。这样的现象就像奈勒说的:“我们的儿童像羊群一样被赶进工厂,在那里无视他们的个性,而把他们按同一个模样加工和塑造。”对于学生而言,这样的学习成了一种任务和负担。更糟的是,考试和唯分数论的阴影一直伴随着学生进入大学,学生会带着不认真学习就有可能挂科的担忧在上课。在这种紧张的环境下学习,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很难得到体现,“应试教育”遗留下来的问题也让“安全”的课堂氛围难以实现。
2.自卑心理使学生课上难以打开心扉
高职院校的生源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高考直接录取,另一方面是靠单招进来的。与本科学生相比,高职学生在学习成绩方面稍微弱些,会有自卑心理。由于自卑心理作祟,部分学生表现出消极的一面,不敢在同学面前敞开心扉,在课堂上很少发言,怕说错了被同学嘲笑,也很少去主动参加活动。因此,要建构“安全”的心理氛围,教师要做的就是帮助学生消除自卑心理。
三、营造高职院校学前专业“安全”课堂氛围的路径
基于以上高职课堂存在的一些问题,为建构“安全”的课堂氛围,在人本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以高职学前专业课程为例,研究者提出了以下路径。
1.改变陈旧的教育观,重新定位师生关系
人本主义心理學家认为,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者,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但是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扮演的角色却是知识和权力的拥有者,其以讲演和考试的方式,无形中抑制了学生的思维,使得学生成为了被动的接受者。这样的关系,会影响学生的学习,阻碍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此,建构“安全”的课堂氛围,教师就要改变陈旧的教育观,重新定位师生关系,做学生的引导者、帮助者。具体来说,教师要尊重、关爱和接纳每一位学生,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要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2.淡化终结性评价,形成多元化评价方式
评价是教师教学过程中和学生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当前,对学生的评价依旧以终结性评价为主,也就是考试。因此,建构“安全”的课堂氛围,淡化终结性评价,逐渐形成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是十分必要的。如课程评价可采用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或以过程性评价为主。事实证明,过程性评价方式不仅受学生的喜欢,更有利于学生实践、表演等能力的发展,并且淡化了分数在学生心中的地位,使学生逐步将注意力转移到分数以外的地方。课程评价方式的改变消除了学生对考试的紧张感和焦虑感,使学生能够轻松快乐地学习。因此,改变评价的方式对于建构“安全”的课堂氛围是十分必要的。
3.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建立平等的沟通方式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可知,人的一生有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五类需求,这些需求由低到高依次排列。在这些需求中,除了爱和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是属于生长性需求外,其余三类都属于缺失性需求。人只有在缺失性需求得到满足后,才会不断去追求生长性需求。从高职课堂存在的问题来看,学生的自卑心理没有解决,其安全的需求就不会得到满足。要满足学生安全的需求,就需要教师关注学生的内心情感,耐心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学生心中所想,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帮助学生从自卑心理中走出来。与此同时,教师要与学生建立平等的交流方式。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放平自己的姿态,尽可能用亲切的话语与学生交流,多关注有自卑心理的学生的言行,让他们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和爱护。
4.鼓励学生挖掘自我,全面发展自我
教师不能根据分数去评价每一位学生,面对学生的不足,教师要有包容的心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在帮助学生改正不足的同时,积极鼓励学生挖掘自身的优点,发挥自身的特长。对于学前专业的学生,他们成绩的好坏不是期末的理论分数所能全面概括的。教师要鼓励学生学好每一门艺术课程,如舞蹈、美术、钢琴、手工等,将兴趣化为动力,发挥自身最大的潜能。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多参加课外活动,参加大小型晚会或技能比赛,在舞台上尽情地展现自我,发现自身的价值,树立自信。这个过程能够开阔学生的眼界,增长学生的见识,让学生将眼光放得更远,全面发展自己。
四、结语
总之,“安全”的课堂氛围对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十分重要的,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营造“安全”的课堂氛围,教师需要以学生为中心,改变自身陈旧的教育观念,重新定位师生关系;淡化终结性评价,形成多元化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建立平等的沟通方式;鼓励学生挖掘自我,全面发展自我。只有这样,才能营造“安全”的课堂氛围,实现师生的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苏莉.人本主义视角下导学教师的角色与目标定位[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9(03).
[2]姚秀娟.人本主义视角下师幼互动中的情感关怀[J].教育观察,2019(09).
[3]袁玲,于静.和谐课堂迸发指挥的火花[J].教育家,2017(10).
[4]李杉家.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格理论述评[J].赤峰学院学报,2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