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经过本人多年的生产实践,研究和探索出无公害农产品黄瓜疫病和白粉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技术。
关键词:黄瓜;病原;发病规律;防治技术
1 黄瓜疫病症状、病原、发病规律
1.1 症状
苗期至成株期均可染病,保护地栽培主要为害茎基部,叶及果实。幼苗染病多始于嫩尖,初呈暗绿色水渍状萎蔫,逐渐干枯呈秃尖状,不倒伏。成株发病,主要在茎基部,或嫩茎节部,出现暗绿色水渍状斑,后变软,显著溢缩,病部以上叶片萎蔫或全株枯死,同株上往往有几处节部受害,维管束不变色,叶片染病产生圆形或不规则形水浸状大病斑。瓜条或其它任何部位染病,开始初为水浸状暗绿色,逐渐溢缩凹陷,潮湿时表面长出稀疏白霉,迅速腐烂,发出腥臭气味。
1.2 病源
属鞭毛菌亚门真菌,称德氏疫霉。在瓜条上菌丝球状体大部分成串,常在发病初期孢子囊未出现前产生,从此长出孢囊梗或菌丝。病菌生长发育适温28~32 ℃最高37℃最低9 ℃。
1.3 发病规律
该病为土传病害,以菌丝体、卵孢子及原垣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或粪肥中越冬,翌年条件适宜长出孢子囊,借风、雨、灌溉水传播蔓延,寄主被侵染后,病菌在有水条件下经4h~5h产生大量孢子囊和游动孢子。在25~30 ℃下,经24h潜育即发病,病斑上新产生的孢子囊及其萌发后形成的游动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使病害迅速扩散。发病适温28~30 ℃,在适温范围内,土壤水分是此病流行的决定因素。所以,凡雨季来临早、雨量大、雨日多的年份或浇水过多发病早,传播蔓延快,为害也重。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浇水过勤的粘土地及下水头发病重。连作地田园施用带病残物或未腐熟的厩肥易发病。
2 黄瓜白粉病
2.1 黄瓜白粉病症状
苗期至收获期均可被侵染,叶片发病重,叶柄、茎次之,果实受害少,发病初期叶面或叶背及茎上产生白色近圆形星状小粉斑,以叶面居多,后向四周擴展成边缘不明显的连片白粉,严重时整叶布满白 粉,即病原菌无性阶段。发病后期,白色霉斑因菌丝老熟变为灰色病叶黄枯。有时,病斑上长出成堆的黄褐色小粒点,后变黑,即病菌的闭囊壳。
2.2 病原
此病菌属于子囊菌亚门真菌,菌丝体生于叶柄面,危害黄瓜、南瓜和丝瓜等。
2.3 发病规律
北方病菌以闭囊壳随病残体留在地上或在花房里的月厚花上,或温室,塑料棚瓜类作物上越冬,南方病菌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在寄主上越冬或越夏,成为翌年初侵染源。分生孢子借气流或雨水传播落在寄主叶片上,分生孢子先端产生芽管和吸器从叶表皮侵入,菌丝体附着在叶表面,从萌发到侵入需24 h,每天可长出3~5根菌丝,5 d后在侵染处形成白色菌丝丛状病斑,经7 d成熟,形成分生孢子飞散传播,进行再侵染。一般湿度大利其流行,虽然低湿此病可萌发,但高湿萌发率明显提高,所以,雨后干燥或少雨,但田间湿度大,白粉病流行速度加快,尤其当高温干旱与高温高湿交替出现,又有大量白粉病菌源时很易流行。
3 综合防治技术
3.1 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播无菌种子;清除病苗及病残体,并将病残体深埋或烧毁;加强栽培管理,与非瓜类作物进行3年以上轮作,适时施肥灌水,防止徒长和早衰。
3.2 拌种
用根腐特和58%甲霜灵锰锌用种子重量0.2 %拌种。
3.3 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用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用25 %粉锈宁可湿性粉剂2000~3000倍液喷雾,每隔7 d~10 d防治1次,连续防治2~3次,可有效的控制白粉病的危害;用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用72.2 %普力克600~1000倍液或58%甲霜灵锰锌500~800倍液喷雾,每隔7d~10d防治1次,连续防治2~3次,可有效的控制黄瓜疫病的危害。
关键词:黄瓜;病原;发病规律;防治技术
1 黄瓜疫病症状、病原、发病规律
1.1 症状
苗期至成株期均可染病,保护地栽培主要为害茎基部,叶及果实。幼苗染病多始于嫩尖,初呈暗绿色水渍状萎蔫,逐渐干枯呈秃尖状,不倒伏。成株发病,主要在茎基部,或嫩茎节部,出现暗绿色水渍状斑,后变软,显著溢缩,病部以上叶片萎蔫或全株枯死,同株上往往有几处节部受害,维管束不变色,叶片染病产生圆形或不规则形水浸状大病斑。瓜条或其它任何部位染病,开始初为水浸状暗绿色,逐渐溢缩凹陷,潮湿时表面长出稀疏白霉,迅速腐烂,发出腥臭气味。
1.2 病源
属鞭毛菌亚门真菌,称德氏疫霉。在瓜条上菌丝球状体大部分成串,常在发病初期孢子囊未出现前产生,从此长出孢囊梗或菌丝。病菌生长发育适温28~32 ℃最高37℃最低9 ℃。
1.3 发病规律
该病为土传病害,以菌丝体、卵孢子及原垣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或粪肥中越冬,翌年条件适宜长出孢子囊,借风、雨、灌溉水传播蔓延,寄主被侵染后,病菌在有水条件下经4h~5h产生大量孢子囊和游动孢子。在25~30 ℃下,经24h潜育即发病,病斑上新产生的孢子囊及其萌发后形成的游动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使病害迅速扩散。发病适温28~30 ℃,在适温范围内,土壤水分是此病流行的决定因素。所以,凡雨季来临早、雨量大、雨日多的年份或浇水过多发病早,传播蔓延快,为害也重。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浇水过勤的粘土地及下水头发病重。连作地田园施用带病残物或未腐熟的厩肥易发病。
2 黄瓜白粉病
2.1 黄瓜白粉病症状
苗期至收获期均可被侵染,叶片发病重,叶柄、茎次之,果实受害少,发病初期叶面或叶背及茎上产生白色近圆形星状小粉斑,以叶面居多,后向四周擴展成边缘不明显的连片白粉,严重时整叶布满白 粉,即病原菌无性阶段。发病后期,白色霉斑因菌丝老熟变为灰色病叶黄枯。有时,病斑上长出成堆的黄褐色小粒点,后变黑,即病菌的闭囊壳。
2.2 病原
此病菌属于子囊菌亚门真菌,菌丝体生于叶柄面,危害黄瓜、南瓜和丝瓜等。
2.3 发病规律
北方病菌以闭囊壳随病残体留在地上或在花房里的月厚花上,或温室,塑料棚瓜类作物上越冬,南方病菌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在寄主上越冬或越夏,成为翌年初侵染源。分生孢子借气流或雨水传播落在寄主叶片上,分生孢子先端产生芽管和吸器从叶表皮侵入,菌丝体附着在叶表面,从萌发到侵入需24 h,每天可长出3~5根菌丝,5 d后在侵染处形成白色菌丝丛状病斑,经7 d成熟,形成分生孢子飞散传播,进行再侵染。一般湿度大利其流行,虽然低湿此病可萌发,但高湿萌发率明显提高,所以,雨后干燥或少雨,但田间湿度大,白粉病流行速度加快,尤其当高温干旱与高温高湿交替出现,又有大量白粉病菌源时很易流行。
3 综合防治技术
3.1 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播无菌种子;清除病苗及病残体,并将病残体深埋或烧毁;加强栽培管理,与非瓜类作物进行3年以上轮作,适时施肥灌水,防止徒长和早衰。
3.2 拌种
用根腐特和58%甲霜灵锰锌用种子重量0.2 %拌种。
3.3 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用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用25 %粉锈宁可湿性粉剂2000~3000倍液喷雾,每隔7 d~10 d防治1次,连续防治2~3次,可有效的控制白粉病的危害;用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用72.2 %普力克600~1000倍液或58%甲霜灵锰锌500~800倍液喷雾,每隔7d~10d防治1次,连续防治2~3次,可有效的控制黄瓜疫病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