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转变教育观念,尊重“学困生”
尊重学生既是一切教育的前提条件,也是教育的基本方法和途径,是教师打开学生心扉的第一把金钥匙。没有尊重就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苏霍姆林斯基就说过:“儿童尊严是人类最敏感的角落,保护儿童的自尊,就是保护儿童前进的潜在力量。”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同学中往往处于“弱势地位”,作为教师,必须去掉“有色眼镜”,不把“学困生”看作是“另类”。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只有人格受到尊重和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才能被调动起来。而有的学校则喜欢把“学困生”编成一个班,班级里教师又把“学困生”编成一个组或放在后排。这种做法,人为地划分了“两极世界”,会极大地伤害学生的自尊和人格。作为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把“学困生”看成是一个自由、独立、完整,有其独特个性、人格和尊严的人。教师要用接纳、理解和宽容的眼光看待“学困生”,即使是在批评时,也必须是出于爱心,有耐心、言辞中肯、分寸恰当,既晓之以理又动之以情。否则,哪怕是一点不当的批评,也可能会严重地挫伤学生的自尊心。
二、营造情境氛围,增强学科吸引力
当代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或创造一定的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英语学科本身不是一门远离学生生活的学科。在英语教学中,经常采用图片、实物、录音、录像、手势、动作等教学手段,这些既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也能促进英语学科教学。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辅助运用,使英语学科的教学如虎添翼。但是,后进生在这样的情境教学氛围中,仍然会出现注意力分散、迁移、难以专注的状况,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取两种方法:一是注意在课堂上变换情境方式,运用情境手段不要一成不变。二是在课堂上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寓教学于活动之中。倘若经常让后进生动口、动手、动脑,在活动中留给后进生一份空间、一个角落,就能有效地感染后进生,推动后进生的进步。活动的效应在于“感情”和“情境”有机地统一。在活动中让后进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英语的学习,在快乐中得到进步,增强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后进生在老师的鼓励下,也表现得十分兴奋。
三、沟通心灵,关怀“学困生”
“学困生”比普通学生情感更脆弱,情绪更容易波动。这是直接阻碍他们进步和发展的内因。教师要把握好“学困生”的思想和心理特点,及时给予关怀、疏导和抚慰。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沟通和理解至关重要,只有善于理解“学困生”,才能真正达到与“学困生”情感的交流、心灵的契合。因此,教师和“学困生”在一起时,要与他们多沟通,了解“学困生”的症结所在,对症下药。“学困生”往往会承受更多来自学校和家庭的批评甚至是歧视,这会使他们产生精神压力,有时可能因此自暴自弃,逐渐演变成“品学兼劣”的学生,成为家庭的隐忧,社会的隐患。作为教师,就要善待每一个生命,用真诚的对话与交流,消除“学困生”自卑的心理。对待“学困生”要做到不歧视、不辱骂、不体罚、不丢包袱。要营造宽松、和谐的育人环境,使“学困生”和其他学生一样,同在一片蓝天下,共同健康、活泼、愉快地成长。
四、挖掘潜能,培养自信心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身上都潜藏着巨大的能量,一个人成功与否,就在于他的潜能发挥了多少。作为“学困生”来说,他们身上同样蕴藏着巨大的潜能。教师有幸成为他们潜能的挖掘者,应该尽自己所能给他们以动力。首先要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学困生的脑子并不比别人笨,他们或基础不扎实,或性格孤僻。课堂上,一般很害怕老师提问,怕答不上来,遭同学讥笑。教师可以故意提问他们一些较简单的问题,如果他们答对了,就表扬他们;答错了,就对他们说“没关系!”慢慢地,他们顾虑没有了,就会形成一种自信的品质,就会有勇气迎接学习上、生活中的挑战。
五、善于发现,激励引导
每个学生都有进步的要求,鼓励是学生前进的兴奋剂、加油站。学困生更需要关爱和鼓励,因为成功对他们来说太难了,或许从小到大他们都是在别人的否定和冷眼中生活着,他们所拥有的是无以计数的缺点和错误。作为教师,必须懂得用辩证和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谁能没有缺点?更何况是幼小的学生。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寻找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耐心地进行扬长避短的教育和引导。也许,这个学生文化课成绩差些,但他团结同学,劳动积极卖力谁都比不上;也许,那个学生对文化课的学习较困难,但他遵守纪律,助人为乐。教师应该不断寻找他们身上的每一个闪光点,去引导,去激励,去赏识他们,鼓励他们,让他们充满自信地努力学习。有理由相信,这些学生将来会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建设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过上一种拥有尊严和自信的生活。
尊重学生既是一切教育的前提条件,也是教育的基本方法和途径,是教师打开学生心扉的第一把金钥匙。没有尊重就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苏霍姆林斯基就说过:“儿童尊严是人类最敏感的角落,保护儿童的自尊,就是保护儿童前进的潜在力量。”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同学中往往处于“弱势地位”,作为教师,必须去掉“有色眼镜”,不把“学困生”看作是“另类”。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只有人格受到尊重和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才能被调动起来。而有的学校则喜欢把“学困生”编成一个班,班级里教师又把“学困生”编成一个组或放在后排。这种做法,人为地划分了“两极世界”,会极大地伤害学生的自尊和人格。作为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把“学困生”看成是一个自由、独立、完整,有其独特个性、人格和尊严的人。教师要用接纳、理解和宽容的眼光看待“学困生”,即使是在批评时,也必须是出于爱心,有耐心、言辞中肯、分寸恰当,既晓之以理又动之以情。否则,哪怕是一点不当的批评,也可能会严重地挫伤学生的自尊心。
二、营造情境氛围,增强学科吸引力
当代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或创造一定的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英语学科本身不是一门远离学生生活的学科。在英语教学中,经常采用图片、实物、录音、录像、手势、动作等教学手段,这些既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也能促进英语学科教学。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辅助运用,使英语学科的教学如虎添翼。但是,后进生在这样的情境教学氛围中,仍然会出现注意力分散、迁移、难以专注的状况,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取两种方法:一是注意在课堂上变换情境方式,运用情境手段不要一成不变。二是在课堂上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寓教学于活动之中。倘若经常让后进生动口、动手、动脑,在活动中留给后进生一份空间、一个角落,就能有效地感染后进生,推动后进生的进步。活动的效应在于“感情”和“情境”有机地统一。在活动中让后进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英语的学习,在快乐中得到进步,增强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后进生在老师的鼓励下,也表现得十分兴奋。
三、沟通心灵,关怀“学困生”
“学困生”比普通学生情感更脆弱,情绪更容易波动。这是直接阻碍他们进步和发展的内因。教师要把握好“学困生”的思想和心理特点,及时给予关怀、疏导和抚慰。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沟通和理解至关重要,只有善于理解“学困生”,才能真正达到与“学困生”情感的交流、心灵的契合。因此,教师和“学困生”在一起时,要与他们多沟通,了解“学困生”的症结所在,对症下药。“学困生”往往会承受更多来自学校和家庭的批评甚至是歧视,这会使他们产生精神压力,有时可能因此自暴自弃,逐渐演变成“品学兼劣”的学生,成为家庭的隐忧,社会的隐患。作为教师,就要善待每一个生命,用真诚的对话与交流,消除“学困生”自卑的心理。对待“学困生”要做到不歧视、不辱骂、不体罚、不丢包袱。要营造宽松、和谐的育人环境,使“学困生”和其他学生一样,同在一片蓝天下,共同健康、活泼、愉快地成长。
四、挖掘潜能,培养自信心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身上都潜藏着巨大的能量,一个人成功与否,就在于他的潜能发挥了多少。作为“学困生”来说,他们身上同样蕴藏着巨大的潜能。教师有幸成为他们潜能的挖掘者,应该尽自己所能给他们以动力。首先要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学困生的脑子并不比别人笨,他们或基础不扎实,或性格孤僻。课堂上,一般很害怕老师提问,怕答不上来,遭同学讥笑。教师可以故意提问他们一些较简单的问题,如果他们答对了,就表扬他们;答错了,就对他们说“没关系!”慢慢地,他们顾虑没有了,就会形成一种自信的品质,就会有勇气迎接学习上、生活中的挑战。
五、善于发现,激励引导
每个学生都有进步的要求,鼓励是学生前进的兴奋剂、加油站。学困生更需要关爱和鼓励,因为成功对他们来说太难了,或许从小到大他们都是在别人的否定和冷眼中生活着,他们所拥有的是无以计数的缺点和错误。作为教师,必须懂得用辩证和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谁能没有缺点?更何况是幼小的学生。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寻找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耐心地进行扬长避短的教育和引导。也许,这个学生文化课成绩差些,但他团结同学,劳动积极卖力谁都比不上;也许,那个学生对文化课的学习较困难,但他遵守纪律,助人为乐。教师应该不断寻找他们身上的每一个闪光点,去引导,去激励,去赏识他们,鼓励他们,让他们充满自信地努力学习。有理由相信,这些学生将来会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建设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过上一种拥有尊严和自信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