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这一概念也逐渐有了不同的见解。本文试图从古希腊哲学、基督教与文学三个方面,追寻不同领域、不同时期的西方学者对“自然”一词的不同诠释。
关键词:自然 古希腊哲学 基督教 文学
人类自诞生之日起就在不断地探索自然,随着人类思考的不断深入,“自然”一词也由最初单纯的地理概念衍生出各种不同的解读。“自然”最原始的概念是指自然界,它代表了宇宙万物,是宇宙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总和,即整个物质世界。在此基础上,哲学家、宗教学者与文学家等为“自然”赋予了更深层次的精神内涵。西方对“自然”最早的诠释出现在史诗《伊利亚特》《奥赛罗》等文学作品中。
一、古希腊哲学对“自然”的解读
西方学者对“自然”的思考是由古希腊哲学家开始的,它由单纯的物质存在逐渐演化成为拥有诸多概念的抽象个体。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将“自然”定义为“运动和变化的本源”。他认为宇宙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宇宙万物的运动皆随自然变化而变化。古希腊的哲学家们还为本不具备自我意识的“自然”增添了极具人文色彩的“灵魂”属性。赫西俄德在其作品《神谱》中将自然与神联系在一起,认为自然万物都是神的象征。
二、基督教对“自然”的解读
相比于古希腊有着诸多代表了自然万物的神祗,基督教代之以单一的至高无上的神。它对自然的定义,简单来说就是“自然”即上帝的意志。《旧约?创世纪》中描述神创造天地万物。上帝一语便有了光,有了自然界中的万物,最后还创造出人类。在这里,上帝的意志成为自然万物生存的绝对法则。
这一教义的诞生可以说开启了人们对尚不甚明了的自然的探知欲望。它不仅破除了人们长久以来信奉的古希腊思想中“自然”本身具备神性的这一说法,将造物主与造物分割开来,而且上帝在造物过程中,为万物繁衍制定的规律,也进一步为人们探索自然指明了方向。此外,在《旧约》中还提到,上帝创造亚当让其看守和治理“自然”,即伊甸园,这无疑是对古希腊思想中人不可与自然相争说法的一种反驳。这些都为后世的学者探究“自然”这一概念奠定了基础。
这一神圣的自然观长久以来影响着西方对“自然”的认知,即便是到了后世,“神创”这一思想失去了其主导地位,但“神性”依然在众多西方思想家探讨“自然”这一话题的作品中有所体现。
三、文学对“自然”的解读
本文选取三位浪漫主义时期作家具有代表性的自然观点来探讨文学领域对“自然”这一概念的不同诠释。
(一)华兹华斯
华兹华斯作为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人物,在《丁登寺旁》明确地表明了他的自然观,即他是自然的崇拜者。他认为自然万物皆有灵,自然是他信仰的寄托,心灵的向导,存在的灵魂。
他在审美尚古主义的基础上,认为“自然”具有三重原始主义含义:自然是人性的最小分母;它最可信地表现在“按照自然”生活(也就是说,处于原始的文化环境,尤其是处于乡野环境中)的人身上;它主要包括质朴的思想情感以及用语言表达情感时那种自然的、“不做作”的方式。①他主张诗歌必须深入到“自然”中去,深入到生活最为质朴的田园间,把人们的所思所感投射到自然中,只有这样才能褪去浮华,将人最真实的情感抒发出来。正如《水仙》中提到,他徜徉于山谷之中,在湖边捕捉到一片金色水仙花,虽当时未及思考自己的快乐之源,但之后思及,方知实为享受孤独的快乐。他把自然看作天赐的朋友,洋溢出超脱世俗,回归自然的幸福之感。
(二)梭罗
梭罗是19世纪美国伟大的超验主义自然文学家与哲学家。他对“自然”的认知首先体现在他对“自然”美的描述上。在他的代表作《瓦尔登湖》中,他把瓦尔登湖描绘成 “明镜”,“石子敲不碎它,它的水银永远擦不掉,它的外表的装饰,大自然经常地在那里弥补;没有风暴,没有尘垢,能使它常新的表面黯淡无光;这一面镜子,如果有任何不洁落在它面上,马上就沉淀,太阳的朦胧的刷子常在拂拭它——这是光的拭尘布——呵气在上,也留不下形迹,成了云它就从水面飘浮到高高的空中,却又立刻把它反映在它的胸怀中了。”②这样的描写足以看出梭罗对“瓦尔登湖”的喜爱,对“自然”的崇拜与热爱。
从更深层次来说,梭罗不只是看到了“自然”的外在之美,他是将“自然”诠释为精神的栖息之地。在《瓦尔登湖》中,梭罗巧妙地运用隐喻和比喻,清晰地揭示人与自然界的相互作用。他相信“自然”是永恒的,有其自身的存在意义,即自然的存在不由人来决定,但人类的生活却必须取决于自然。
(三)惠特曼
惠特曼对“自然”的理解,得益于他所热衷的古希腊哲学思想,主张“回归自然”。同华兹华斯一样,他期望人们能够恢复到纯朴的自然状态,赞美劳动人民的朴实天性。但与之不同的是,惠特曼在赞美自然的同时回归到人,在他看来,人和自然是一体的,他们在一同变化与成长。他正视人的肉体之美和自然欲望,把灵魂与肉体的统一作为人性之美的象征,在自然中发现人的价值。在《我俩,被愚弄了这么久》中,他将人向自然状态无限逼近,诗中的人直接幻化成“自然”,成为自然中的树、岩石、野牛、鱼等形象,将人类自然化,这样的人处于原始状态,代表了人类最纯粹的肉体与欲望。
四、结语
对“自然”的探讨从古至今从未停止。从它的物质性来说,自然是神秘的,是广博的。而思想家们又为“自然”赋予了别样的精神魅力,由“自然”为我们带来无数的精神指引,值得我们在不断地学习和思考中细细研读与品味。
注释:
①M.H.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郦稚牛,张照进,童庆生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122页。
②亨利·戴维·梭罗:《瓦爾登湖》,田伟华译,中国三峡出版社,2017年版,第148页。
参考文献:
[1]马玉凤.英美诗歌[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6.
[2]M.H.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M].郦稚牛,张照进,童庆生,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
[3]王小燕.诗意写作中的“自然”——以19世纪浪漫主义写作为例[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7.
[4]沃尔特·惠特曼.草叶集[M].邹仲之,译,上海:上海译林出版社,2015.
[5]张剑,赵东,王文丽.英美诗歌选读[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
[6]郭嘉.英美诗歌精品赏析[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
[7]雷炳浩. Analysis of the Reasons of Wordsworth’s View of Nature [J].海外英语,2016(18).
[8]杜彬彬.华兹华斯与惠特曼“回归自然”主题的人文蕴涵差异[J].平顶山学院学报,2012(06).
[9]秦宝宝.论大自然文学的自然观——以康德自然美为视角[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8(09).
[10]蔡沁伶.论梭罗对艾默生自然观的继承与发展——以《瓦尔登湖》为例[D]重庆:四川外国语大学,2017.
[11] 武云.梭罗的自然观及其生态伦理意蕴浅论[J].黑河学院学报,2018(07).
[12]张文举.《圣经》和基督教的自然观——近代科学产生和发展的宗教根源[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8(05).
[13]黄媛.浅析西方自然观的演变[J].科技信息,2010(21).
(作者简介:赵享,女,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英美文学)(责任编辑 刘冬杨)
关键词:自然 古希腊哲学 基督教 文学
人类自诞生之日起就在不断地探索自然,随着人类思考的不断深入,“自然”一词也由最初单纯的地理概念衍生出各种不同的解读。“自然”最原始的概念是指自然界,它代表了宇宙万物,是宇宙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总和,即整个物质世界。在此基础上,哲学家、宗教学者与文学家等为“自然”赋予了更深层次的精神内涵。西方对“自然”最早的诠释出现在史诗《伊利亚特》《奥赛罗》等文学作品中。
一、古希腊哲学对“自然”的解读
西方学者对“自然”的思考是由古希腊哲学家开始的,它由单纯的物质存在逐渐演化成为拥有诸多概念的抽象个体。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将“自然”定义为“运动和变化的本源”。他认为宇宙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宇宙万物的运动皆随自然变化而变化。古希腊的哲学家们还为本不具备自我意识的“自然”增添了极具人文色彩的“灵魂”属性。赫西俄德在其作品《神谱》中将自然与神联系在一起,认为自然万物都是神的象征。
二、基督教对“自然”的解读
相比于古希腊有着诸多代表了自然万物的神祗,基督教代之以单一的至高无上的神。它对自然的定义,简单来说就是“自然”即上帝的意志。《旧约?创世纪》中描述神创造天地万物。上帝一语便有了光,有了自然界中的万物,最后还创造出人类。在这里,上帝的意志成为自然万物生存的绝对法则。
这一教义的诞生可以说开启了人们对尚不甚明了的自然的探知欲望。它不仅破除了人们长久以来信奉的古希腊思想中“自然”本身具备神性的这一说法,将造物主与造物分割开来,而且上帝在造物过程中,为万物繁衍制定的规律,也进一步为人们探索自然指明了方向。此外,在《旧约》中还提到,上帝创造亚当让其看守和治理“自然”,即伊甸园,这无疑是对古希腊思想中人不可与自然相争说法的一种反驳。这些都为后世的学者探究“自然”这一概念奠定了基础。
这一神圣的自然观长久以来影响着西方对“自然”的认知,即便是到了后世,“神创”这一思想失去了其主导地位,但“神性”依然在众多西方思想家探讨“自然”这一话题的作品中有所体现。
三、文学对“自然”的解读
本文选取三位浪漫主义时期作家具有代表性的自然观点来探讨文学领域对“自然”这一概念的不同诠释。
(一)华兹华斯
华兹华斯作为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人物,在《丁登寺旁》明确地表明了他的自然观,即他是自然的崇拜者。他认为自然万物皆有灵,自然是他信仰的寄托,心灵的向导,存在的灵魂。
他在审美尚古主义的基础上,认为“自然”具有三重原始主义含义:自然是人性的最小分母;它最可信地表现在“按照自然”生活(也就是说,处于原始的文化环境,尤其是处于乡野环境中)的人身上;它主要包括质朴的思想情感以及用语言表达情感时那种自然的、“不做作”的方式。①他主张诗歌必须深入到“自然”中去,深入到生活最为质朴的田园间,把人们的所思所感投射到自然中,只有这样才能褪去浮华,将人最真实的情感抒发出来。正如《水仙》中提到,他徜徉于山谷之中,在湖边捕捉到一片金色水仙花,虽当时未及思考自己的快乐之源,但之后思及,方知实为享受孤独的快乐。他把自然看作天赐的朋友,洋溢出超脱世俗,回归自然的幸福之感。
(二)梭罗
梭罗是19世纪美国伟大的超验主义自然文学家与哲学家。他对“自然”的认知首先体现在他对“自然”美的描述上。在他的代表作《瓦尔登湖》中,他把瓦尔登湖描绘成 “明镜”,“石子敲不碎它,它的水银永远擦不掉,它的外表的装饰,大自然经常地在那里弥补;没有风暴,没有尘垢,能使它常新的表面黯淡无光;这一面镜子,如果有任何不洁落在它面上,马上就沉淀,太阳的朦胧的刷子常在拂拭它——这是光的拭尘布——呵气在上,也留不下形迹,成了云它就从水面飘浮到高高的空中,却又立刻把它反映在它的胸怀中了。”②这样的描写足以看出梭罗对“瓦尔登湖”的喜爱,对“自然”的崇拜与热爱。
从更深层次来说,梭罗不只是看到了“自然”的外在之美,他是将“自然”诠释为精神的栖息之地。在《瓦尔登湖》中,梭罗巧妙地运用隐喻和比喻,清晰地揭示人与自然界的相互作用。他相信“自然”是永恒的,有其自身的存在意义,即自然的存在不由人来决定,但人类的生活却必须取决于自然。
(三)惠特曼
惠特曼对“自然”的理解,得益于他所热衷的古希腊哲学思想,主张“回归自然”。同华兹华斯一样,他期望人们能够恢复到纯朴的自然状态,赞美劳动人民的朴实天性。但与之不同的是,惠特曼在赞美自然的同时回归到人,在他看来,人和自然是一体的,他们在一同变化与成长。他正视人的肉体之美和自然欲望,把灵魂与肉体的统一作为人性之美的象征,在自然中发现人的价值。在《我俩,被愚弄了这么久》中,他将人向自然状态无限逼近,诗中的人直接幻化成“自然”,成为自然中的树、岩石、野牛、鱼等形象,将人类自然化,这样的人处于原始状态,代表了人类最纯粹的肉体与欲望。
四、结语
对“自然”的探讨从古至今从未停止。从它的物质性来说,自然是神秘的,是广博的。而思想家们又为“自然”赋予了别样的精神魅力,由“自然”为我们带来无数的精神指引,值得我们在不断地学习和思考中细细研读与品味。
注释:
①M.H.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郦稚牛,张照进,童庆生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122页。
②亨利·戴维·梭罗:《瓦爾登湖》,田伟华译,中国三峡出版社,2017年版,第148页。
参考文献:
[1]马玉凤.英美诗歌[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6.
[2]M.H.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M].郦稚牛,张照进,童庆生,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
[3]王小燕.诗意写作中的“自然”——以19世纪浪漫主义写作为例[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7.
[4]沃尔特·惠特曼.草叶集[M].邹仲之,译,上海:上海译林出版社,2015.
[5]张剑,赵东,王文丽.英美诗歌选读[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
[6]郭嘉.英美诗歌精品赏析[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
[7]雷炳浩. Analysis of the Reasons of Wordsworth’s View of Nature [J].海外英语,2016(18).
[8]杜彬彬.华兹华斯与惠特曼“回归自然”主题的人文蕴涵差异[J].平顶山学院学报,2012(06).
[9]秦宝宝.论大自然文学的自然观——以康德自然美为视角[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8(09).
[10]蔡沁伶.论梭罗对艾默生自然观的继承与发展——以《瓦尔登湖》为例[D]重庆:四川外国语大学,2017.
[11] 武云.梭罗的自然观及其生态伦理意蕴浅论[J].黑河学院学报,2018(07).
[12]张文举.《圣经》和基督教的自然观——近代科学产生和发展的宗教根源[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8(05).
[13]黄媛.浅析西方自然观的演变[J].科技信息,2010(21).
(作者简介:赵享,女,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英美文学)(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