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亚里士多德《诗学》中悲剧人物论的认识

来源 :学问·科教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eyu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古希腊唯一一部较系统的戏剧理论著作,也是欧洲戏剧理论的奠基之作,其中探讨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问题。长期以来人们对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情节、悲剧结局、悲剧风格、悲剧效果等方面的论述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多角度的研究,本文将对悲剧人物论作进行总结归纳,以期能对这一问题有一个较为深入的认识。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诗学;悲剧;悲剧主人公;悲剧性格
  
  Abstract: Aristotole's Theory of Poem, which is the only systematic work on dramatic theory in ancient Greece and the basic work for the European dramatic theory ,discusses a series of important theories. People have done much in the study of Aristotole's opinions on the plots, endings, styles and effects of tragedy. This essay will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theory of tragic characters to get a deeper study on it.
  Key words: Aristotle, Theory of Poem, tragedy, tragic characters, tragic personality.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作为西方美学,文艺学的奠基之作,其涉及悲剧人物的论述并不多,主要包括悲剧主人公和悲剧性格这两个方面。
  
  一、悲剧主人公
  
  长期以来,一直存在这样一种观点:悲剧人物应该是"正面人物","英雄人物",是代表历史发展方向的实践主体,即具有正义性和高尚性。
  而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与此有很大的不同。亚里士多德之前,人们在谈到悲剧时很少涉及到悲剧人物这一概念,因为那时人仅仅被看作是自然的附庸,艺术模仿的对象重在自然而不是人自身。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明确将艺术模仿的对象圈定为活生生的处于行动中的人,并且从主人公与戏剧体裁关系的角度切入,深入细腻地阐释了悲剧主人公的审美特性。因此这一论述是具有开拓性意义的。
  亚里士多德认为剧作主人公是决定戏剧样式的重要依据,"喜剧倾向于表现比今天的人差的人,悲剧则倾向于表现比今天的人好的人。"他认为,悲剧主人公是悲剧有别于其他戏剧体裁的关键。悲剧虽侧重于描写悲哀和不幸的事件,但灭绝人性的恶人之死,并不能唤起观众的同情和怜悯。悲剧之所以成为悲剧,之所以能够获得不同于喜剧的独特的美学效果,关键在于主人公是什么样的人。《诗学》中关于悲剧主人公特征的概括有四点非常突出:第一,有"善良"的一面,这种善良可能超出一般人。第二,并不善良到极点。第三,这些人碰巧都受过可怕的苦难,做过可怕的事情。第四,这种人名声显赫,生活幸福。比如俄狄浦斯,堤厄斯特斯以及出身于他们这样的家族的著名的人物。
  他认为悲剧主人公应该是"比今天的人好的人",从道德品质上来看应该是比好人坏又比一般人好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制造出怜悯和恐惧的悲剧审美效果。为了诠释悲剧主人公的特性,亚里士多德排除了三种人:"首先,悲剧不应表现好人由顺达之境转入败逆之境,""其次,不应表现坏人由败逆之境转入顺达之境,""再者,不应表现极恶的人由顺达之境转入败逆之境。" 其中 "坏人"和"极恶的人"由于自身的品性恶劣,他们的处境由逆转顺只能遭到人们的厌恶和不齿,由顺转逆又是咎由自取大快人心,所以都不会令观众产生悲伤怜悯之情,获得独特的悲剧审美感受,不适合充当悲剧主人公。那么第一种人"好人"为什么也不适合作主人公呢?因为亚里士多德此处所论及的"好人"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有些许缺点品行端正的人,而是纯粹意义上的道德品质好到了极点的完美无缺之人。这种"好到了极点的人"的境遇,虽然也会由于非自身的原因从顺达突转为败逆,但由于他们和我们普通人的品格层次差距太大,加上生活中这种人本不存在,普通人没有相应的经验积累,无法感同身受他们的种种特殊的情绪和心理,所以也难以唤起同情心。亚里士多德认为能够充当主人公的悲剧人物,只能是一些道德品质比好人坏又比一般人好的中间人。结合悲剧效果来理解悲剧人物内涵,亚里士多德的悲剧人物论就很有道理了,但二者的本末关系是悲剧人物决定悲剧效果而不是相反,人物始终是情感的诱因和必然,而情感是艺术的生命,所以可以说是悲剧人物本身创造了悲剧。
  
  二、悲剧性格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人物的性格决定人物的品质。性格在于对行动的选择。悲剧写同常人有相似性的好人遭受不应有的厄运,表现的人物要有特定的性格,提出悲剧人物的性格应当善良,适合人的身份,虽优于常人而又和普通人有相似处,有表现某种类型人物的内在一致性。悲剧主人公有善良品质。悲剧要模仿,崇扬,令人体验高尚;他们应有和普通人相似的缺陷,错误而落入悲剧结局,才能惊人心魄,使人推人及己,产生恐惧与怜悯,体味悲壮和借鉴性意义。
  《诗学》中对悲剧性格的论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悲剧性格要"善良",但不要十全十美。亚里士多德认为喜剧是对比我们坏的人的模仿,悲剧是对比我们好的人的模仿。所以,他首先要求悲剧性格必须"善良"。他认为一个善的人,往往为他的朋友和国家的利益而采取行动,必要时,乃至牺牲自己的生命。他宁愿捐弃世人所争夺的金钱,荣誉和一切财物,只求自己高尚。因此,善便是对"好人"的明确规定。
  但是,亚里士多德不愿意一位真正无辜的人陷入不幸。他认为,理想的悲剧性格应该是不十分善良,也不十分公正,而他之所以陷入厄运,不是由于他为非作恶,而是由于他犯了错误。这就是著名的"过失"说。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十全十美的人物转入"逆境","这只能使人厌恶,不能引起恐惧或怜悯之情",或者只能引起怜悯而不能引起恐惧,"因为怜悯是由一个人遭受不应遭受的厄运而引起的"。所以,十全十美的性格不能产生悲剧效果。
  二,悲剧性格要"适合"、"相似",而又比原来的人更美。所谓"适合",指性格必须和自己的身份、气质、教养、性别、年龄等适合;所谓"相似",指人物性格必须和普通人相似。"相似"和"适合",是就性格的真实性而言的。亚里士多德认为,看见与我们相似的人遭受厄运,在怜悯的同时,还会引起我们遭受同样厄运的恐惧。这就是悲剧特有的快感。
  三,悲剧性格要多样而又"一致"。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人是自然的小宇宙。这个小宇宙是个包罗万象、寓复杂于整一的整体。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必须用多样性来反映多样的人,写出"最真实的生气或忧愁的人"。如同情节必须具备整一性,才会使悲剧效果更完善一样,亚里士多德在要求性格多样的同时,也要求性格必须"一致"。
  亚里士多德说的"一致",不仅包括相同一面的统一,还包括对立中的有机统一。他认为"即使诗人摹仿的人物'性格'不一致,而这种不一致的'性格'又是固定了的,也必须寓一致于不一致的'性格'中"。就是说,悲剧性格要有多样性的统一。
  四,悲剧性格须合乎"必然律或可然律",而又有"性格"和"思想"的特征。"必然律或可然律"是被亚里士多德作为性格本身的内在逻辑要求着的。他认为,事件要是意外发生而彼此间又有因果关系,那就最能产生悲剧的恐惧与怜悯的效果。因此,他要求:"刻画'性格',应如安排情节那样,求其合乎必然律或可然律。"不符合"必然律或可然律",亚里士多德谓之"不近情理"。他认为像《俄瑞斯忒斯》剧中的墨涅拉俄斯的"卑鄙性格"不近情理,"应当受指责"。 除了符合"必然律或可然律",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人物还必须在"'性格'和'思想'两方面都具有某些特征"。这正是他在朦胧中给悲剧典型个性化提出的主要要求。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性格理想,是人类最早设计的自我形象。从这个形象中透出的自由、自主、创造的希腊精神,应该是风靡现代欧洲的人文主义哲学潮流的滥觞。就这一点而言,它就应该在人类的哲学、美学、文学史上占有崇高的一席。
  
  【参考文獻】
  [1]陈洪文,水建馥.古希腊三大悲剧家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6.
  [2]陈中梅译.亚里士多德.诗学[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3]罗念生.论古希腊戏剧[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
  [4]罗念生译.亚里士多德.诗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5]周春生.悲剧精神与欧洲思想文化史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6]朱光潜.悲剧心理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作者简介:
  刘洁(1983.2--),女,河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刘 坤 (1983--),女,河北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教育史
  责任编辑:王明楠
其他文献
【摘要】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实践必须重新审视和构建新型的小学班级组织,本文力图通过对小学班级管理在新形势下的重新认识,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对小学新型班级管理的有效途径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小学;班级管理;创新;途径    新课程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
期刊
【摘要】兴趣是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动力。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一旦对某项活动产生了兴趣,就可以使他更加积极地从事这项活动,并且推动这项活动更进一步地发展,更快、更好地达到或超越预期的效果。而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学生对体育课的教学兴趣不足是目前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为此笔者就如何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提出了几点看法。  【关键词】体育教学;激发兴趣    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学生会注意力全身投入到紧张的
期刊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和逻辑推理法,分析奥运会后我国职业运动员退役后就业安置问题与解决对策,建议国家应该制定新的法规政策,进行竞技体育教育体制改革,以及建立国家退役运动员就业服务机构等,为我国退役运动员的妥善安置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奥运会;职业运动员;就业安置;对策研究    1、前言  2008奥运会已经结束 ,中国在此次运动会中获得了很好的成绩,但在奥运会取得好成绩的同时,还要想到比金牌
期刊
【摘要】如何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是推广素质教育以来很多专家研究的课题。种种现象表明,从学生兴趣爱好出发,科学地运用一些教学方法,就能使学生愉快地学习,避免那种呆板拘谨的课堂气氛,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对音乐课的学习兴趣。本文结合教学实际,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索。  【关键词】新课改;音乐教学;艺术初探    "激发孩子对音乐的兴趣,这是把音乐的魅力传递给他们的必要条件。"这是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
期刊
【摘要】园林艺术设计亦如文学、音乐、绘画艺术等般,作为整个人类文化创造活动的一部分,见证着人类社会审美水平和创造能力的变迁。而本土性的设计则是一个民族精神和文化的象征,失去了这一精神,也就是失去了族群文化的生命力。我国的园林设计自古以来,就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风格,不胜枚举的园林设计作品均显示出我国能工巧匠的美学意识与娴熟技艺。然而,现代园林设计中本土化的设计却不是唯一的,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各
期刊
【摘要】网络的发展给我们的教学研究带来了全新的研究视野。网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对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带来了无与伦比的优势,与此同时它对学生学习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可忽視。  【关键词】网络学习;优势;负面影响    计算机的出现可以说是人类文明进程中一次巨大飞跃。它带来了现代技术的革命,有力地促进了学校教育的改革。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计算机辅助教学就引起了一次全新的个体化自主学习的浪潮。特别是
期刊
【摘要】本文先通过对比初高中的数学知识方面特点的不同,从而得出针对高中生三个方面的学法指导的建议,对学法的实施也做了一些简略的意见  【关键词】学法指导;思维方法;学习能力    高一是数学学习的一个关键时期,许多小学、初中数学学科成绩的佼佼者,进入高中阶段,第一个跟斗就栽在数学上。对众多初中数学学习的成功者,进高中后数学成绩却不理想,数学学习屡受挫折,我想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这些同学不了解高
期刊
【摘要】中国电视综艺发展到今天,经历了晚会时期,娱乐时期,竞猜时期和真人秀时期四个时期。并且中国娱乐节目一直分为中央台和地方台两大阵营。在几十年的过程中,它们进行了多次的博弈和比拼。我们对电视综艺节目研究的原因在于它的影响的广泛性。电视综艺节目己经渗透到人们每天的日常生活中。但是,现在我国的电视综艺节目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本文就是以综艺节目的现状和发展为研究对象,提出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电视;综
期刊
【摘要】新课程强调讨论式教学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但在实践中存在着许多问题,要做好讨论式教学,就要完整理解合作讨论教学的意义,讨论时要有准备,教师要有事当讲述,正确处理异质学生间的关系等是做好讨论式教学的关键。  【关键词】讨论式教学;学生主导;合作讨论;探讨问题     新课程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学生是探讨问题和解决问题的
期刊
【摘要】中学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确立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抛弃了以知识传授为本的传统课程理念,目的是引领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本文从实际出发,做了一点尝试与分析。  【关键词】新课改;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    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以知识灌输为目的,以课堂讲授为主要的教学方式。这种做法严重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素质培养和能力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