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古希腊唯一一部较系统的戏剧理论著作,也是欧洲戏剧理论的奠基之作,其中探讨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问题。长期以来人们对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情节、悲剧结局、悲剧风格、悲剧效果等方面的论述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多角度的研究,本文将对悲剧人物论作进行总结归纳,以期能对这一问题有一个较为深入的认识。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诗学;悲剧;悲剧主人公;悲剧性格
Abstract: Aristotole's Theory of Poem, which is the only systematic work on dramatic theory in ancient Greece and the basic work for the European dramatic theory ,discusses a series of important theories. People have done much in the study of Aristotole's opinions on the plots, endings, styles and effects of tragedy. This essay will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theory of tragic characters to get a deeper study on it.
Key words: Aristotle, Theory of Poem, tragedy, tragic characters, tragic personality.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作为西方美学,文艺学的奠基之作,其涉及悲剧人物的论述并不多,主要包括悲剧主人公和悲剧性格这两个方面。
一、悲剧主人公
长期以来,一直存在这样一种观点:悲剧人物应该是"正面人物","英雄人物",是代表历史发展方向的实践主体,即具有正义性和高尚性。
而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与此有很大的不同。亚里士多德之前,人们在谈到悲剧时很少涉及到悲剧人物这一概念,因为那时人仅仅被看作是自然的附庸,艺术模仿的对象重在自然而不是人自身。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明确将艺术模仿的对象圈定为活生生的处于行动中的人,并且从主人公与戏剧体裁关系的角度切入,深入细腻地阐释了悲剧主人公的审美特性。因此这一论述是具有开拓性意义的。
亚里士多德认为剧作主人公是决定戏剧样式的重要依据,"喜剧倾向于表现比今天的人差的人,悲剧则倾向于表现比今天的人好的人。"他认为,悲剧主人公是悲剧有别于其他戏剧体裁的关键。悲剧虽侧重于描写悲哀和不幸的事件,但灭绝人性的恶人之死,并不能唤起观众的同情和怜悯。悲剧之所以成为悲剧,之所以能够获得不同于喜剧的独特的美学效果,关键在于主人公是什么样的人。《诗学》中关于悲剧主人公特征的概括有四点非常突出:第一,有"善良"的一面,这种善良可能超出一般人。第二,并不善良到极点。第三,这些人碰巧都受过可怕的苦难,做过可怕的事情。第四,这种人名声显赫,生活幸福。比如俄狄浦斯,堤厄斯特斯以及出身于他们这样的家族的著名的人物。
他认为悲剧主人公应该是"比今天的人好的人",从道德品质上来看应该是比好人坏又比一般人好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制造出怜悯和恐惧的悲剧审美效果。为了诠释悲剧主人公的特性,亚里士多德排除了三种人:"首先,悲剧不应表现好人由顺达之境转入败逆之境,""其次,不应表现坏人由败逆之境转入顺达之境,""再者,不应表现极恶的人由顺达之境转入败逆之境。" 其中 "坏人"和"极恶的人"由于自身的品性恶劣,他们的处境由逆转顺只能遭到人们的厌恶和不齿,由顺转逆又是咎由自取大快人心,所以都不会令观众产生悲伤怜悯之情,获得独特的悲剧审美感受,不适合充当悲剧主人公。那么第一种人"好人"为什么也不适合作主人公呢?因为亚里士多德此处所论及的"好人"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有些许缺点品行端正的人,而是纯粹意义上的道德品质好到了极点的完美无缺之人。这种"好到了极点的人"的境遇,虽然也会由于非自身的原因从顺达突转为败逆,但由于他们和我们普通人的品格层次差距太大,加上生活中这种人本不存在,普通人没有相应的经验积累,无法感同身受他们的种种特殊的情绪和心理,所以也难以唤起同情心。亚里士多德认为能够充当主人公的悲剧人物,只能是一些道德品质比好人坏又比一般人好的中间人。结合悲剧效果来理解悲剧人物内涵,亚里士多德的悲剧人物论就很有道理了,但二者的本末关系是悲剧人物决定悲剧效果而不是相反,人物始终是情感的诱因和必然,而情感是艺术的生命,所以可以说是悲剧人物本身创造了悲剧。
二、悲剧性格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人物的性格决定人物的品质。性格在于对行动的选择。悲剧写同常人有相似性的好人遭受不应有的厄运,表现的人物要有特定的性格,提出悲剧人物的性格应当善良,适合人的身份,虽优于常人而又和普通人有相似处,有表现某种类型人物的内在一致性。悲剧主人公有善良品质。悲剧要模仿,崇扬,令人体验高尚;他们应有和普通人相似的缺陷,错误而落入悲剧结局,才能惊人心魄,使人推人及己,产生恐惧与怜悯,体味悲壮和借鉴性意义。
《诗学》中对悲剧性格的论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悲剧性格要"善良",但不要十全十美。亚里士多德认为喜剧是对比我们坏的人的模仿,悲剧是对比我们好的人的模仿。所以,他首先要求悲剧性格必须"善良"。他认为一个善的人,往往为他的朋友和国家的利益而采取行动,必要时,乃至牺牲自己的生命。他宁愿捐弃世人所争夺的金钱,荣誉和一切财物,只求自己高尚。因此,善便是对"好人"的明确规定。
但是,亚里士多德不愿意一位真正无辜的人陷入不幸。他认为,理想的悲剧性格应该是不十分善良,也不十分公正,而他之所以陷入厄运,不是由于他为非作恶,而是由于他犯了错误。这就是著名的"过失"说。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十全十美的人物转入"逆境","这只能使人厌恶,不能引起恐惧或怜悯之情",或者只能引起怜悯而不能引起恐惧,"因为怜悯是由一个人遭受不应遭受的厄运而引起的"。所以,十全十美的性格不能产生悲剧效果。
二,悲剧性格要"适合"、"相似",而又比原来的人更美。所谓"适合",指性格必须和自己的身份、气质、教养、性别、年龄等适合;所谓"相似",指人物性格必须和普通人相似。"相似"和"适合",是就性格的真实性而言的。亚里士多德认为,看见与我们相似的人遭受厄运,在怜悯的同时,还会引起我们遭受同样厄运的恐惧。这就是悲剧特有的快感。
三,悲剧性格要多样而又"一致"。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人是自然的小宇宙。这个小宇宙是个包罗万象、寓复杂于整一的整体。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必须用多样性来反映多样的人,写出"最真实的生气或忧愁的人"。如同情节必须具备整一性,才会使悲剧效果更完善一样,亚里士多德在要求性格多样的同时,也要求性格必须"一致"。
亚里士多德说的"一致",不仅包括相同一面的统一,还包括对立中的有机统一。他认为"即使诗人摹仿的人物'性格'不一致,而这种不一致的'性格'又是固定了的,也必须寓一致于不一致的'性格'中"。就是说,悲剧性格要有多样性的统一。
四,悲剧性格须合乎"必然律或可然律",而又有"性格"和"思想"的特征。"必然律或可然律"是被亚里士多德作为性格本身的内在逻辑要求着的。他认为,事件要是意外发生而彼此间又有因果关系,那就最能产生悲剧的恐惧与怜悯的效果。因此,他要求:"刻画'性格',应如安排情节那样,求其合乎必然律或可然律。"不符合"必然律或可然律",亚里士多德谓之"不近情理"。他认为像《俄瑞斯忒斯》剧中的墨涅拉俄斯的"卑鄙性格"不近情理,"应当受指责"。 除了符合"必然律或可然律",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人物还必须在"'性格'和'思想'两方面都具有某些特征"。这正是他在朦胧中给悲剧典型个性化提出的主要要求。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性格理想,是人类最早设计的自我形象。从这个形象中透出的自由、自主、创造的希腊精神,应该是风靡现代欧洲的人文主义哲学潮流的滥觞。就这一点而言,它就应该在人类的哲学、美学、文学史上占有崇高的一席。
【参考文獻】
[1]陈洪文,水建馥.古希腊三大悲剧家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6.
[2]陈中梅译.亚里士多德.诗学[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3]罗念生.论古希腊戏剧[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
[4]罗念生译.亚里士多德.诗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5]周春生.悲剧精神与欧洲思想文化史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6]朱光潜.悲剧心理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作者简介:
刘洁(1983.2--),女,河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刘 坤 (1983--),女,河北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教育史
责任编辑:王明楠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诗学;悲剧;悲剧主人公;悲剧性格
Abstract: Aristotole's Theory of Poem, which is the only systematic work on dramatic theory in ancient Greece and the basic work for the European dramatic theory ,discusses a series of important theories. People have done much in the study of Aristotole's opinions on the plots, endings, styles and effects of tragedy. This essay will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theory of tragic characters to get a deeper study on it.
Key words: Aristotle, Theory of Poem, tragedy, tragic characters, tragic personality.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作为西方美学,文艺学的奠基之作,其涉及悲剧人物的论述并不多,主要包括悲剧主人公和悲剧性格这两个方面。
一、悲剧主人公
长期以来,一直存在这样一种观点:悲剧人物应该是"正面人物","英雄人物",是代表历史发展方向的实践主体,即具有正义性和高尚性。
而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与此有很大的不同。亚里士多德之前,人们在谈到悲剧时很少涉及到悲剧人物这一概念,因为那时人仅仅被看作是自然的附庸,艺术模仿的对象重在自然而不是人自身。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明确将艺术模仿的对象圈定为活生生的处于行动中的人,并且从主人公与戏剧体裁关系的角度切入,深入细腻地阐释了悲剧主人公的审美特性。因此这一论述是具有开拓性意义的。
亚里士多德认为剧作主人公是决定戏剧样式的重要依据,"喜剧倾向于表现比今天的人差的人,悲剧则倾向于表现比今天的人好的人。"他认为,悲剧主人公是悲剧有别于其他戏剧体裁的关键。悲剧虽侧重于描写悲哀和不幸的事件,但灭绝人性的恶人之死,并不能唤起观众的同情和怜悯。悲剧之所以成为悲剧,之所以能够获得不同于喜剧的独特的美学效果,关键在于主人公是什么样的人。《诗学》中关于悲剧主人公特征的概括有四点非常突出:第一,有"善良"的一面,这种善良可能超出一般人。第二,并不善良到极点。第三,这些人碰巧都受过可怕的苦难,做过可怕的事情。第四,这种人名声显赫,生活幸福。比如俄狄浦斯,堤厄斯特斯以及出身于他们这样的家族的著名的人物。
他认为悲剧主人公应该是"比今天的人好的人",从道德品质上来看应该是比好人坏又比一般人好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制造出怜悯和恐惧的悲剧审美效果。为了诠释悲剧主人公的特性,亚里士多德排除了三种人:"首先,悲剧不应表现好人由顺达之境转入败逆之境,""其次,不应表现坏人由败逆之境转入顺达之境,""再者,不应表现极恶的人由顺达之境转入败逆之境。" 其中 "坏人"和"极恶的人"由于自身的品性恶劣,他们的处境由逆转顺只能遭到人们的厌恶和不齿,由顺转逆又是咎由自取大快人心,所以都不会令观众产生悲伤怜悯之情,获得独特的悲剧审美感受,不适合充当悲剧主人公。那么第一种人"好人"为什么也不适合作主人公呢?因为亚里士多德此处所论及的"好人"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有些许缺点品行端正的人,而是纯粹意义上的道德品质好到了极点的完美无缺之人。这种"好到了极点的人"的境遇,虽然也会由于非自身的原因从顺达突转为败逆,但由于他们和我们普通人的品格层次差距太大,加上生活中这种人本不存在,普通人没有相应的经验积累,无法感同身受他们的种种特殊的情绪和心理,所以也难以唤起同情心。亚里士多德认为能够充当主人公的悲剧人物,只能是一些道德品质比好人坏又比一般人好的中间人。结合悲剧效果来理解悲剧人物内涵,亚里士多德的悲剧人物论就很有道理了,但二者的本末关系是悲剧人物决定悲剧效果而不是相反,人物始终是情感的诱因和必然,而情感是艺术的生命,所以可以说是悲剧人物本身创造了悲剧。
二、悲剧性格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人物的性格决定人物的品质。性格在于对行动的选择。悲剧写同常人有相似性的好人遭受不应有的厄运,表现的人物要有特定的性格,提出悲剧人物的性格应当善良,适合人的身份,虽优于常人而又和普通人有相似处,有表现某种类型人物的内在一致性。悲剧主人公有善良品质。悲剧要模仿,崇扬,令人体验高尚;他们应有和普通人相似的缺陷,错误而落入悲剧结局,才能惊人心魄,使人推人及己,产生恐惧与怜悯,体味悲壮和借鉴性意义。
《诗学》中对悲剧性格的论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悲剧性格要"善良",但不要十全十美。亚里士多德认为喜剧是对比我们坏的人的模仿,悲剧是对比我们好的人的模仿。所以,他首先要求悲剧性格必须"善良"。他认为一个善的人,往往为他的朋友和国家的利益而采取行动,必要时,乃至牺牲自己的生命。他宁愿捐弃世人所争夺的金钱,荣誉和一切财物,只求自己高尚。因此,善便是对"好人"的明确规定。
但是,亚里士多德不愿意一位真正无辜的人陷入不幸。他认为,理想的悲剧性格应该是不十分善良,也不十分公正,而他之所以陷入厄运,不是由于他为非作恶,而是由于他犯了错误。这就是著名的"过失"说。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十全十美的人物转入"逆境","这只能使人厌恶,不能引起恐惧或怜悯之情",或者只能引起怜悯而不能引起恐惧,"因为怜悯是由一个人遭受不应遭受的厄运而引起的"。所以,十全十美的性格不能产生悲剧效果。
二,悲剧性格要"适合"、"相似",而又比原来的人更美。所谓"适合",指性格必须和自己的身份、气质、教养、性别、年龄等适合;所谓"相似",指人物性格必须和普通人相似。"相似"和"适合",是就性格的真实性而言的。亚里士多德认为,看见与我们相似的人遭受厄运,在怜悯的同时,还会引起我们遭受同样厄运的恐惧。这就是悲剧特有的快感。
三,悲剧性格要多样而又"一致"。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人是自然的小宇宙。这个小宇宙是个包罗万象、寓复杂于整一的整体。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必须用多样性来反映多样的人,写出"最真实的生气或忧愁的人"。如同情节必须具备整一性,才会使悲剧效果更完善一样,亚里士多德在要求性格多样的同时,也要求性格必须"一致"。
亚里士多德说的"一致",不仅包括相同一面的统一,还包括对立中的有机统一。他认为"即使诗人摹仿的人物'性格'不一致,而这种不一致的'性格'又是固定了的,也必须寓一致于不一致的'性格'中"。就是说,悲剧性格要有多样性的统一。
四,悲剧性格须合乎"必然律或可然律",而又有"性格"和"思想"的特征。"必然律或可然律"是被亚里士多德作为性格本身的内在逻辑要求着的。他认为,事件要是意外发生而彼此间又有因果关系,那就最能产生悲剧的恐惧与怜悯的效果。因此,他要求:"刻画'性格',应如安排情节那样,求其合乎必然律或可然律。"不符合"必然律或可然律",亚里士多德谓之"不近情理"。他认为像《俄瑞斯忒斯》剧中的墨涅拉俄斯的"卑鄙性格"不近情理,"应当受指责"。 除了符合"必然律或可然律",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人物还必须在"'性格'和'思想'两方面都具有某些特征"。这正是他在朦胧中给悲剧典型个性化提出的主要要求。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性格理想,是人类最早设计的自我形象。从这个形象中透出的自由、自主、创造的希腊精神,应该是风靡现代欧洲的人文主义哲学潮流的滥觞。就这一点而言,它就应该在人类的哲学、美学、文学史上占有崇高的一席。
【参考文獻】
[1]陈洪文,水建馥.古希腊三大悲剧家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6.
[2]陈中梅译.亚里士多德.诗学[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3]罗念生.论古希腊戏剧[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
[4]罗念生译.亚里士多德.诗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5]周春生.悲剧精神与欧洲思想文化史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6]朱光潜.悲剧心理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作者简介:
刘洁(1983.2--),女,河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刘 坤 (1983--),女,河北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教育史
责任编辑:王明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