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作家学教作文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yd14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我读了著名作家肖复兴写的《我教儿子写作文》一书,颇受启发。原以为作家指导作文,一定是满纸大道理,谁知竟是这样的朴实、扎实。虽然是肖复兴在二十多年前指导孩子写作文的方法,但在今天看来仍然熠熠生辉。
  一、指导态度重鼓励
  肖复兴在儿子肖铁刚学写作文时,让儿子对着录音机介绍印象最深的动物,至于怎么说,可没有要求。由于降低了难度,肖铁把它当成了游戏,对着录音机信口开河。在肖铁上学之后,“说”作文变成了“写”作文,但肖复兴还是没有什么要求,并在儿子写完后告诉他,这就是作文,让肖铁感觉作文不过仅此而已,没什么难的。同时不忘记表扬他,哪一句写得好。正是有了父亲的鼓励,肖铁在作文的起步阶段就丝毫没有畏难情绪。
  反观如今我们的作文教学,老师们唯恐学生轻视了作文,因此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作文的重要性。学生一听就觉得,那么重要的作文一定很难,心里首先害怕起来,谈何对作文产生兴趣!好不容易克服了重重困难写出了作文,教师这里改一下,那里删一下,一眼望去,满篇都是红色,仿佛无数的蚂蚁正在吞噬学生辛勤劳动的成果。学生拿到这样的作文,感觉自己的劳动全白费了,没得到教师的半点肯定,于是再也提不起兴趣写第二篇作文了。这样的作文教学,学生对作文只有畏惧的情绪,说不定还要加上憎恶,与新课标提出的“对写话有兴趣”“乐于书面表达”这些课程目标是格格不入的。
  二、内容选材重童心
  在本书中,每一篇文章的后面都附了一篇肖铁的作文,取材广泛,有描写动物的,有描写风景的,还有写人的……细细读来,我发现他的文章不但内容具体,语言流畅,更突出的是所写内容极富童心。比如写《游无锡三个洞》,按照成人的写法,写“清风洞”当然要写风。可从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他会觉得风并没有吸引他的地方,他感兴趣的是一块像小熊爬竹笋似的石头。肖复兴认为,那就应该尊重孩子的观点和感受,让他写自己感兴趣的事物。
  如果由我们教师来指导学生写作文,也许教师会按部就班地教学生写动物要先写什么再写什么;也许教师会以权威强迫学生放弃写石头,告诉他“这是没有抓住特点来写”;也许教师还会好心地提供几篇范文,让学生“参考”……也许教师们那“先见之明”的指导、那丰富的“教学经验”,恰恰扼杀了学生纯真的童心,毁灭了学生富有童趣的语言。于是,学生的作文本上,一派空洞虚伪的大话,一副大同小异的框架,仿佛是用同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古人说:“言为心声。”我们教作文,不正是要让学生“我手写我心”吗?如果为了所谓的“模式”“特点”而缺失了心灵的参与,作文再精彩,也只是一个制作精致而没有血肉和情感的木偶。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珍视童心,把童真童趣放在首位,只有呵护了学生的真实感受,学生才能敢写、想写,真正做到乐于表达。
  三、指导方法重修改
  肖复兴在初三时写的一篇习作就得到过叶圣陶先生的细致修改,后来在插队时写的十篇散文又得到了叶至善先生的修改。这些经历使他的写作之路迈得更坚实,也奠定了他的写作教学理念——学作文就是学改作文,并将这种理念传授给了儿子。在肖铁上高中之前,可以说几乎每篇作文都经过了不止一次的修改。正是有了这一次次的修改,肖铁才逐渐掌握了写作的方法,领悟了写作的真谛。
  我们如今的语文课堂上,修改作文是最容易忽略的一个环节。不少教师觉得没有那么多时间指导学生修改,就替学生一改了事。这样誊抄到作文本上的作文虽然看上去不错,但不能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学生也不知道这样写好在哪里,对作文水平的提高没有丝毫帮助。其实,修改作文的技能如同写作文一样,是需要教的,从检查有无错别字,到斟酌词语使用是否恰当、标点是否正确、语句是否通顺,再到思考选材是否合适、表达是否清楚、描写是否具体,都需要教师细致指导。这样经过一次又一次的修改,学生才会明白怎样的作文是好的,作文水平也才会逐渐提高。
  四、写作训练重方法
  怎样训练孩子写作文?肖复兴认为,单靠练习写作文还不够,一定要坚持记日记。只有天天练,才能由量变产生质变,提高写作水平。肖铁从五岁起就开始记日记,一直坚持到长大。虽然刚开始时写的日记很简单也很幼稚,但却帮助他在作文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脚步。通过记日记,增加了他的写作兴趣,锻炼了他的写作能力,这比单纯地教他一些漂亮的词要有用。
  可惜,我们的教师更愿意让学生每天做题,也不愿意布置学生每天写日记。试想,一学期仅靠写八篇大作、十几篇小作,怎么能练好作文呢?特级教师管建刚就很注重让学生写日记,在他的班上,学生不光上学的日子写,连放寒暑假都写。由于笔头练得熟了,再加上教师给予了写作方法的指导,学生的作文水平进步飞快。并且通过记日记,学生养成了用心观察生活的习惯,积累了大量素材,写起作文来也就得心应手了。
  除了记日记,肖复兴还有许多关于写作训练的具体方法,比如写人物要抓细节、表达情感用对比等等,这些方法都很值得我们一线教师细细研究,好好学习。不过,要在习作教学上有所长进,关键还要提高自身素养,转变习作指导的思想,掌握科学的习作指导方法,这样才能让每一个孩子爱上写作。
  ( 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星湾学校 215021)
其他文献
【摘 要】“寓解于境”是“随文识字”教学中的重要一步。它通过多种形式的、富有趣味性的解词方法,寓字词意思于一定的语境之中,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使其学会在具体语境中了解字词、运用字词。在具体实践中,可借助联系生活法、插图法、动作表演法等方法来达到“寓解于境”的教学目的,从而真正落实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目标。  【关键词】随文识字;寓解于境;解词方法  何谓“随文识字”?顾名思义,“随文识字”
【摘 要】日常的写字教学中,教师容易忽视“行款”方面的指导。这使得许多学生单个字写得不错,但将字组合成行成篇时就缺乏整体美。为此,教师要学会整体把握教学目标,在学生初学写字阶段,就有机渗透审美意识,循序渐进地实施成篇书写训练,给学生提供运用所学、大胆创作、尽情挥洒的机会。  【关键词】写字 行款 教学指导 整体性  对于写字,《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
统编教材相对于人教版教材,作了很大的调整与改变。尤其在“口语交际”方面,不仅编排了贴近儿童生活的口语表达内容,还彰显了“技法与内容并行”的教学理念,为语言文字的表达和运用提供了有效的情境与平台。  以二年级上册为例,教材共安排了4次口语交际,分别是交流有趣的动物、介绍自己做的一件手工作品、与别人商量事情、看图讲故事。这类文本看似文字不多,往往由几幅画或是几句提示语构成,却体现了编者极其巧妙的用心。
针对新课改后一些语文课堂重感悟、轻实践的倾向,许多小学语文界专家提出将语文实践“挤”进课堂,以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有些教师感到困惑,认为在文本感悟过程中加入语言实践练习,会使教学情境被破坏,教学过程不流畅,影响感悟效果,因而在教学中仍然“重复着昨天的故事”。其实,“文本感悟”与“言语实践”并不矛盾,只要找准二者的契合点,将文本感悟和言语实践有机融合,就能使阅读教学向“语言和精神在感悟和运用
在“娱乐至死”的年代,时尚速变,层出不穷,于是有人调侃“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其实,所有的“前浪”都未曾死去,他们的精、气、神总会延续在后浪上。所以,正确地说是“长江后浪推前浪,莫忘前浪带后浪,后浪瞬间变前浪,奔涌万代浪打浪”。  回望浙派语文的历史浪潮,袁微子先生无愧是一个令人瞩目的“浪峰”。他是浙江桐庐人。1913年出生,明年是他诞辰100周年。1991年他因突发脑溢血去世,发病于
【摘 要】语文教学费时低效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师文本解读能力不足。提高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是改善语文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以体验式阅读为起点,捕捉刹那间的感受与体验”“以诠释式阅读为重心,追究打动自己的内在缘由”“以提升式阅读为目标,把握文本逻辑之推进”是有效帮助教师形成自己独立且独到理解、实现深度解读文本的序列化策略。  【关键词】体验式阅读;诠释式阅读;提升式阅读;捕捉感受;追究缘由;逻辑推进
简要地介绍一下这个故事:  小男孩马克斯和爸爸妈妈住在一起,住在奥地利的一个小城市里。  一个周日的下午,乔纳森——马克斯的叔叔来到他们家。乔纳森的到来让原本平淡无奇的周日一下子变得不可思议。  乔纳森叔叔就像一个长不大的孩子,脑袋里装满了鬼点子,时常会做出一些疯狂的举动。因为乔纳森叔叔的出现,马克斯对下一个周日总是充满期待,期待惊喜的到来。在小男孩马克斯眼里,乔纳森叔叔是个巨人——星期日巨人。 
【摘要】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充分发挥好“体验”在教学中的作用,可以采取以下策略:一是于拓展资源中多维体验,以达成语言与情感共融;二是于形式创新中强化体验,以达到语言与能力共进;三是于文本补白中助推体验,以实现语言与思维共振。从尊重学生出发而进行有效体验教学,学生的主体地位自然得到充分彰显,学习品质和语文素养自然得以有效提升。  【关键词】体验教学 资源拓展 形式创新 文本补
【摘要】歌词作为“语言的花朵”,能有效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开发“走进歌词学语文”微课程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探索。在课堂上,歌词教学因其自身的语言特殊性,能帮助教师更好地营造教学氛围,启发学生的类比联想,开展相关的语言练习。在课堂外,歌词教学能与唱、读、写、画、研、演、赛等一系列活动进行融合,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丰富个人情感。歌词微课程既让学生在歌词文化中得到熏陶,又让教师感受到课程研发的意义
虚与实,是常用在艺术领域的一对概念。荀子说:“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 由于“粹”,艺术表现里有了“虚”,洗尽尘滓,独存孤迥。由于“全”,才能做到孟子所说的“充实之谓美”。“虚”和“实”辩证地统一,从而完成艺术的表现,形成艺术的美。  由艺术推而广之到教育,我们现今的课堂教学中如何处理好“虚”与“实”的关系呢?如何让“虚”与“实”相结合、相统一,进而创造和谐的课堂之美?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