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层建筑结构的基础设计

来源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lars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建筑功能的多样化,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多及建设用地日趋紧张和城市规划的需要,促使高层建筑得以快速发展。 对于高层建筑而言,基础设计至关重要,它是保证高层建筑安全的基础,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高层建筑结构基础设计
   引言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业作为我国的支柱产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近年来我国建筑业取得了辉煌成绩。大家也越来越关注建筑业,也更加关心建筑的前提基础建筑结构设计。
   一.建筑结构设计
   建筑结构设计是建筑物发挥使用功能的基础。功能要求、美观要求、经济要求和环保要求是建筑建构设计需要遵守的四项基本要求。建筑结构设计包括四个部分:方案设计、结构分析、构件设计、绘施工图。 建筑结构设计原则包括安全、适用、经济、美观、便于施工。五个方面的完美结合才会有一个优秀的建筑结构设计。建筑结构设计的五个原则不仅仅是是完美建筑需要遵循的,也是设计人员努力的目标。
   二.高层建筑的基础设计
   1、基础设计的要求及类型选择
   1.1 基础设计的要求
   高层建筑由于层数多,上部结构荷载很大,使其基础具有埋置深度大、材料用量多、施工周期长、工程造价高等特点。为此,高层建筑设计时应满足一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1)基础的总沉降量和差异沉降量应满足规范规定的允许值;
   (2)满足天然地基或复合地基承载力及桩基承载力的要求;
   (3)地下结构满足建筑防水的要求;
   (4)应综合考虑经济效益,不仅考虑基础本身的用料和造价,还应考虑土方、降水、施工条件和工期等因素。
   1.2 基础类型的选择
   高层建筑基础的选型应根据上部结构、工程质地、抗震设防要求、施工条件、周围建筑物和环境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应选用整体性好、能满足地基的承载力和建筑物容许变形要求并能调节不均匀沉降的基础形式。
   天然地基上的筏形基础比较经济,宜优先采用,必要时也可以采用箱型基础;当地质条件好、荷载较小且能满足地基承载力和变形的要求时,也可以采用交叉梁基础或其他基础形式;当地基承载力和变形不能满足设计要求上时,可采用桩基或符合地基的形式哦。
   基础是否发生倾斜是高层建筑是否安全的关键因素。高层建筑由于质心高、荷载大,对基础底面一般难免有偏心,故在沉降过程中建筑物总重量对基础底面形心将产生新的倾覆力矩增量,而此倾覆力矩增量又产生新的倾斜增量,倾斜可能随之增长,直至地基变形稳定为止。因此,为减少基础产生倾斜,应尽量使结构竖向荷载中心与基础平面形心相结合,当偏心难以避免时,应对其偏心距加以限制。《高层规程》规定,在地基比较均匀的条件下,箱型基础及筏形基础的基础平面形心宜与上部结构竖向永久荷载重心重合。不能重合时,偏心距e宜符合
   e≤0.1W/A
   式中:e为基底平面形心与上部结构在永久荷载与楼面可变荷载准永久值组合下的重心的偏心距(m);W为与偏心方向一致的基础底面边缘抵抗矩(m3);A为基础底面的面积(m2)。
   对低压缩地基或端承桩基的基础,可适当放宽偏心距的限制。
   2、基础埋置深度的确定
   高层建筑物必须有足够的埋置深度,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足够的埋置深度可以保证高层建筑物在水平荷载(风和地震作用)作用下的地基稳定性,减少建筑物的整体倾斜;另一方面可以使地基的附加压力减小,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减少基础的沉降量,另外还有助于限制基础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摆动,使基础的底面上反力分布趋于平衡。基础的埋置深度对房屋造价、施工技术措施、工期以及保障房屋正常使用等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基础设计时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一个合适的埋置深度。
   基础的埋置深度指有效埋深,一般指自室外地面算起,天然地基算至基础底面的下皮标高,桩基础算至承台的下皮标高;当室外地面不等高时,应按照较低的一侧算起;当地下室周围无可靠侧限时,应从具有侧限的地面算起。《高层规程》规定,高层建筑基础的埋置深度,对天然地基或复合地基可取房屋高度的1/15;对桩基础,可取房屋高的的1/18(桩长不计算在内)。当建筑物采用岩石地基或采取有效措施时,在满足地基承载力、稳定性要求及当有可靠依据时,基础的埋置深度可适当减少。
   3、主要的基础设计方法
   高层建筑常用的基础形式有筏形基础、桩形基础、箱型基础和交叉梁基础,本文由于篇幅有限,仅就其中应用十分广泛的筏形基础和桩形基础的设计方法简单介绍。
   3.1筏形基础设计
   3.1.1 筏形基础及其设计方法
   筏形基础也称为片筏基础或筏式基础,是高层建筑中常用的一种形式,它适用于高层建筑地下部分用作商场、停车场、机房等大空间房屋。筏形基础具有整体刚度大,能有效的调节基地压力和不均匀沉降,并有较好的防渗性能;天然地基上的筏形基础以整个房屋下大面积的筏片与地基相接触,可使地基承载力随着基础埋深和宽度的增加而增大,因而它具有减小基底压力和调整不均匀沉降的能力。
   筏形基础可分为平板式筏型基础和梁板式筏形基础。平板式筏型基础是一块厚度相等的钢筋混凝土平板,其厚度通常为1-2.5m,故混凝土用量大,但施工方便,建造速度快。梁板式筏形基础的底板厚度较小,在两个方向上沿柱列布置有肋梁,以加强底板的刚度,改善底板的受力。
   筏形基础的设计方法根据采用的假定不同可分为刚性板方法和弹性板方法两大类。当地基土比较均匀、上部结构刚度较好、平板式筏型基础的后跨比或梁板式筏形基础的肋梁高跨比不小于1/6、柱间距及柱荷载的变化不超过20%时,高层建筑的筏形基础可仅考虑局部弯曲作用,按倒楼盖法(即刚性板方法)进行计算。
   3.1.2 筏形基础的配筋计算及构造
   筏形基础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30,垫层厚度通常取100mm。当有防水要求时,混凝土的抗渗等级按规范要求确定。当采用刚性防水方案时,同一建筑的基础应避免设置变形缝,可沿基础长度每隔30-40m留一道贯通顶板、底板及墙板的施工后浇带。
   筏形基础的底板一般仅进行正截面承载力计算,肋梁应进行正截面受弯承载力和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对平板式筏基,按柱上板带的正弯矩配置板内底部钢筋,按跨中板带的负弯矩配置板内上部钢筋。钢筋间距不应小于150mm,宜为200-300mm,受力钢筋直径不宜小于12mm。采用双向钢筋网片配置在板的顶面和底面。筏形基础的配筋除满足计算要求外,平板式筏形基础的底部和梁板式筏形基础的底板个肋梁,其纵横方向的底部钢筋尚应有1/2—1/3贯通全跨,且其配筋率不应小于0.15%,顶部钢筋按计算配筋全部贯通。
   3.2 桩基础设计
   3.2.1 桩基础及其类型
   桩基础是高层建筑中广泛采用的一种基础形式,适用于建筑上部结构荷载较大、地基在较深范围内为软弱土且采用人工地基不具备条件或不经济的情况。桩基础由承台和桩身两部分组成(如图3.1所示),承台承受上部结构传来的荷载,并把它分布到各根桩上。因此,在承受竖向荷载时,桩基础的作用是将上部结构的荷载通过桩尖传递到深层教坚硬的地基中,或通过桩身传递给桩身周围的地基中;对于水平荷载,主要是依靠承台侧面以及桩上段周围土体的挤压力来抵抗。
   桩基础的分类方法比较多,按照桩的传力方式可分为摩擦型桩和端承型桩,按桩身材料的不同可分为混凝土桩、钢桩和组合材料桩。桩的类型选择应该根据上部结构、施工条件和经验、制桩材料供应条件等综合考虑,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确保工程质量。
  
  图3.1 桩基础示意图
  
   3.2.2 桩的布置和承台构造
   桩的布置至少应该符合下列四个条件:
   (1)等直径桩的中心距不应小于3倍桩横截面的边长或直径;扩底桩中心距不应小于扩底直径的1.5倍,且两个扩大头间的净距不宜小于1m。
   (2)布桩时宜使各桩承台承载力合力点与相应竖向永久荷载合力作用点重合,并使桩基在水平力产生的力矩较大方向有较大的抵抗矩。
   (3)平板式桩筏基础的桩宜布置在柱下或墙下,必要时可满堂布置,核心筒下可适当加密布桩;梁板式桩筏基础的桩宜布置在基础梁下或柱下。
   (4)柱顶嵌入承台的长度,对大直径桩不宜小于100mm,对中小直径的桩不宜小于50mm,混凝土桩的桩顶纵筋应伸入承台内,其锚固长度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桩基承台是上部结构与桩之间相联系的结构部分,其平面形状有三角形、矩形、多边形和圆形等。桩基承台的构造,除要满足抗冲切、抗剪切、抗弯承载力和上部结构的要求外,承台的宽度不应小于500mm。边桩中心至承台边缘的距离不宜小于桩的直径或边长,且桩的外边缘至承台边缘的距离不小于150mm;对于条形承台梁,桩的外边缘至承台梁边缘的距离不小于75mm。承台的最小厚度不应小于300mm。
   承台的配筋:对于矩形承台,其钢筋应按双向均匀通长布置,钢筋之间不宜小于10mm,间距不宜大于200mm;对于三桩承台,钢筋应按三向板带均匀布置,且最里面的三根钢筋围成的三角形应在柱截面范围内;承台梁的主筋除满足计算要求外,还应符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关于最小配筋率的规定,纵筋直径不宜小于12mm,架力筋不宜小于10mm,箍筋直径不宜小于6mm。承台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0,纵向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70mm,當有混凝土垫层时不应小于40mm。
   结束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建筑结构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的高层建筑虽然相对发达国家起步较晚,但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像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的高层建筑可以说代表了中国高层建筑的发展史,高层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的融合也正不断的完善发展。
  参考文献
  [1] 胡文湛:浅谈高层建筑结构分析与设计,《江西建材》,2006年1月。
  [2] 史庆轩、梁兴文:《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科学出版社,2006年9月第一版。
  
其他文献
摘 要: 在对人工湿地系统进行景观设计时,始终要把生态作为大的设计前提。作为一个景观工程,它应是具有文化底蕴的、充满人文关怀的、符合美学原则的。而作为一个生态工程项目,则是需要遵循生态工程学的原理和设计原则及其要求的。设计师的责任,就是要做到美学与生态兼顾,使自然与人类生活环境有良好的结合点,从而使人与自然达到高度的和谐。  关键词: 人工湿地;植物造景;生态景观  1湿地  关于湿地,目前国际上
期刊
本文论述了城市内河治理中要做到的首先是治污和排污,列出了截污的具体方法,把内河治理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提出了合理的见解。针对河道淤泥黑臭的问题,列举了近年来河道治理中采用的先进技术和工艺,对河道水质改善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  引言:在许多地区和城市,城市内河成了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污管道,致使其水质、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浅层地下水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同时严重影响了城市的环境。近十几年来,随着国家和地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就如何优化污水处理厂运营管理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日趋严重的水污染问题已经成为人类健康、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城市水污染治理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程度。因此,要解决水污染必须认真解决好城镇生活污水的治理问题。本文是个人的见解,以供同行参考借鉴。  关键词:城市污水处理; 问题; 运营管理;  前言  建立城市污水处理厂对改善城市水环境,保障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城市污水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对激光雷达在大气校正和成像中的一些理论基础进行了一些综述性的说明和概括。对平流层气溶胶探测、中层大气的密度廓线和温度廓线测量、Raman散射激光雷达的气象参数测量、差分吸收激光雷达原理、钠层荧光激光雷达技术探测分别作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概括。以利于对其在城市建设和地理信息应用方面起到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为测绘遥感辐射校正和地理信息成像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做一定的理论分析,使其在城市建设中得到
期刊
摘要:建筑节能的直接目的是提高建筑使用过程中的能源利用效率。建筑保温隔热的合理性体现在保温隔热对建筑所在地的气候适应性,以及建筑使用特征的适应性和合理性等。本文对建筑围护结构保温技术与设计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建筑;围护结构;保温    我国北方地区冬季室外温度很低,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暖设计是建筑节能设计中的重要环节。冬季除通过窗户进入室内的太阳辐射外,基本上是以通过外围护结构向室外传递热量为主的
期刊
摘要:混凝土由于自身的特殊性能在水利水电工程、桥梁工程等土木工程领域发挥着极其重要作用。本文结合自己的实习经历详细论述了混凝土工程在施工中各工艺流程:混凝土材料,混凝土配合比,混凝土拌制和输送,混凝土浇筑、养护及拆模等工艺流程及其全程质量控制 。     关键词:混凝土 质量控制 水泥的质量控制 配合比 混凝土养护   混凝土由于自身的特殊性能在现代土建工程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特殊性能体现在:具
期刊
【摘要】:做为200年前秦岭地区最繁荣的地区之一,佛坪厅故城曾有过自己辉煌的历史,但现今佛坪厅故城城内原有建筑、城墙和城门都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从佛坪厅故城的历史演谛中也启示了我们对古建筑保护的重要性。  【关键字】:佛坪厅故城破坏保护  概述  周至县佛坪厅故城(又称老县城)位于秦岭南北分界岭以南,太白山东岭下龙洞湾5公里处古傥骆道的一侧,距今周至县城约107公里,距西安市约185公里。地理坐标东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从建筑业的发展趋势、建筑管理的基础、建筑管理方法探索的前景等方面加以阐述,不断提高对建筑管理的重视程度,排除发展中的障碍,让管理科学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本文是个人的一些见解,可供同行参考借鉴。  关键词:建筑管理;趋势;前景;  引言  建筑管理方法探索是一个内涵丰富的课题,各级建设主管部门不断创新的成功实践,已经能够给我们描绘出建筑管理体制创新的远景:建设主管部门既要强化政府
期刊
摘要:坐落于三里屯的瑜舍,是建筑师隈研吾的一件极有特色的作品。无论是其设计理念、材料的选用、空间处理还是光线的安排,都十分大胆和巧妙,对我们来说也是一种借鉴。  关键词:瑜舍 空间 设计 隈研吾  三里屯可以算得上是北京时尚地标之一,它总给人新鲜特别的视觉感受。其中的19座建筑是众多国际建筑设计大师的作品。其中瑜舍是一家酒店,也是一家时尚会所,而它的设计师给它的定位是:城市绿洲。  一、理念与整体
期刊
偶然在建筑论坛中看到一篇文章,是一个关于设计住宅的探讨,题目是在一个坡地上的长、宽、高均为7米的立方体盒子中设计一个艺术家的住宅和工作室,是考验建筑师在立方体内部划分空间的能力,过于方整的外墙给住宅功能划分带来难度,建筑师巧妙的利用了高度的优势,作出了丰富的空间,并利用空间的处理作出了局部三层。看了这个富有趣味的小设计作品,让我慨叹即使最简单的形体,也能在充满智慧的建筑师手中成为优秀的作品。  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