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分析了本校药学专业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及意义,并提出了综合设计性实验教学模式改革的设想。建立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线,将科研训练纳入实验教学体系,充分调动学生实验创新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文章针对实验教学模式的构建、总体安排、实验项目及应用前景等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微生物学 实验教学 教学改革
【资助项目】辽宁中医药大学教学课题(辽中医校发[2013]197号),负责人:韩晓伟。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6-0249-01
微生物学实验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基础课程。传统的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以验证性为主,并依附于理论课而开设,教师按统编教材对理论进行验证,各实验之间几乎没有相互联系,导致学生对实验兴趣不高而敷衍了事[1]。近年来,国内外多所医学院校尝试新型的综合设计性实验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动手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及文字表达能力等。要培养创新人才,必须转变传统教学理念,树立创新性教育观念[2]。
1.药学专业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及意义
目前中医药院校对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研究尚处于初期阶段,将中药学相关知识与微生物学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实验教学报道极少。大多数中医院校在药学专业的微生物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微生物教学与中药学严重脱离的现象,甚至微生物学实验内容完全与中药学毫无关系,不能体现中医药院校的特色。因此,建立一种适合新时期药学专业的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2.药学专业微生物学综合设计性实验教学改革的设想
2.1 教学模式的构建
笔者针对以往药学专业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环节中,各个实验孤立、缺乏连续性,且学生动手能力相对较弱、过多依赖指导教师的现象进行改革。建立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线,将科研训练纳入实验教学体系,集“课堂理论-实验室实践-科研训练”于一体。突出实验教学的参与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充分调动学生实验创新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形成独具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2 总体安排
2.2.1 学时分配
总计16学时,每4学时1次实验,共4次。
2.2.2 实验分组
每班以30人计算,分成5组,每组6人,并推选一名学生担任组长。
2.2.3 教学方式
通过课前小组讨论、课上分组合作、课后综合分析,最后以论文的形式提交实验结果。在指导教师引导下,学生可通过查阅图书文献、网上搜索等多种方式来获取信息,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后进入实验课堂实践。在自主设计实验的全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修改实验方案,指導实验,对教师的素质和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进了教学[3]。
2.3 拟开设的实验项目
以学生感兴趣的辽宁道地中药材表面污染菌为切入点,微生物学实验技术作为主线,分为以下4次实验。
2.3.1 微生物学基础实验技能训练
学生在指导教师的协助下,完成辽宁道地中药材的加工、处理及其表面污染菌的消毒灭菌。近距离接触微生物学实验常用的各种仪器,掌握常用的物理消毒灭菌法(如高压蒸气灭菌法、干热灭菌法、紫外线杀菌法等),并學习油镜的使用及无菌操作技术,为独立完成后续的实验内容打下坚实的基础。
2.3.2 中药材表面污染菌的杂菌总数测定及分离培养
对第一次实验中加工、粉碎的辽宁道地中药材进行杂菌总数测定,检测其表面污染菌在不同培养基中的杂菌总数。学习细菌及真菌培养基的制备方法,并进行辽宁道地中药材表面污染菌的分离培养,以了解不同中药材表面的优势污染菌的种类。此外,通过药物敏感试验的操作,掌握其原理、方法及结果判断,使学生初步对抗生素及中药的抗菌作用有感性认识;通过皮肤消毒试验的操作,观察几种生活中常见的化学消毒剂的杀菌作用。
2.3.3 中药材表面污染菌的形态学观察及生化鉴定
以第二次实验中培养基表面生长的菌落为研究对象,无菌操作制片并进行革兰氏染色,油镜下观察细菌或真菌的形态。另外,将培养基表面细菌接种于微量生化反应管(如果糖、纤维二糖、山梨醇等),培养后通过观察颜色的变化情况,判断细菌的生化鉴定。
2.3.4 中药抗菌试验
课前布置学生查阅文献,了解中药的煎制、浓缩及稀释的方法,选取几种,并制备成浓缩水煎剂。实验时学生自行设计,将几种抗菌效果较好的中药(如黄连、黄芩等)稀释至不同浓度,并将药液加入事先涂满细菌的培养基的小孔内(打孔法),培养后观察结果,探讨中药体外抗菌活性及最佳抗菌浓度。
实验全部结束后,各实验小组对实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并以小组为单位将论文上交给指导教师。
3.微生物学综合设计性实验的应用前景
本综合设计性实验将中药与微生物学实验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学生独立实施实验方案,增强了实验的设计性和灵活性,实验结果具有不确定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在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方面的创新。这为药学专业学生今后就业及深造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有着较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何炎炘,李能树,董翔,等.改革微生物实验教学 提高学生综合能力[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10(18):162-163.
[2]王燕,刘建峰,周晨妍,等.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微生物学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5,5(19):119-120.
[3]李显成.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初步实践[J]. 中国医学创新, 2010, 7(14): 181-182.
作者简介:
韩晓伟(1974-),女,博士研究生,副教授,现任辽宁中医药大学免疫病原生物教研室主任,主要从事中医药抗感染免疫研究。
【关键词】微生物学 实验教学 教学改革
【资助项目】辽宁中医药大学教学课题(辽中医校发[2013]197号),负责人:韩晓伟。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6-0249-01
微生物学实验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基础课程。传统的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以验证性为主,并依附于理论课而开设,教师按统编教材对理论进行验证,各实验之间几乎没有相互联系,导致学生对实验兴趣不高而敷衍了事[1]。近年来,国内外多所医学院校尝试新型的综合设计性实验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动手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及文字表达能力等。要培养创新人才,必须转变传统教学理念,树立创新性教育观念[2]。
1.药学专业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及意义
目前中医药院校对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研究尚处于初期阶段,将中药学相关知识与微生物学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实验教学报道极少。大多数中医院校在药学专业的微生物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微生物教学与中药学严重脱离的现象,甚至微生物学实验内容完全与中药学毫无关系,不能体现中医药院校的特色。因此,建立一种适合新时期药学专业的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2.药学专业微生物学综合设计性实验教学改革的设想
2.1 教学模式的构建
笔者针对以往药学专业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环节中,各个实验孤立、缺乏连续性,且学生动手能力相对较弱、过多依赖指导教师的现象进行改革。建立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线,将科研训练纳入实验教学体系,集“课堂理论-实验室实践-科研训练”于一体。突出实验教学的参与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充分调动学生实验创新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形成独具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2 总体安排
2.2.1 学时分配
总计16学时,每4学时1次实验,共4次。
2.2.2 实验分组
每班以30人计算,分成5组,每组6人,并推选一名学生担任组长。
2.2.3 教学方式
通过课前小组讨论、课上分组合作、课后综合分析,最后以论文的形式提交实验结果。在指导教师引导下,学生可通过查阅图书文献、网上搜索等多种方式来获取信息,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后进入实验课堂实践。在自主设计实验的全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修改实验方案,指導实验,对教师的素质和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进了教学[3]。
2.3 拟开设的实验项目
以学生感兴趣的辽宁道地中药材表面污染菌为切入点,微生物学实验技术作为主线,分为以下4次实验。
2.3.1 微生物学基础实验技能训练
学生在指导教师的协助下,完成辽宁道地中药材的加工、处理及其表面污染菌的消毒灭菌。近距离接触微生物学实验常用的各种仪器,掌握常用的物理消毒灭菌法(如高压蒸气灭菌法、干热灭菌法、紫外线杀菌法等),并學习油镜的使用及无菌操作技术,为独立完成后续的实验内容打下坚实的基础。
2.3.2 中药材表面污染菌的杂菌总数测定及分离培养
对第一次实验中加工、粉碎的辽宁道地中药材进行杂菌总数测定,检测其表面污染菌在不同培养基中的杂菌总数。学习细菌及真菌培养基的制备方法,并进行辽宁道地中药材表面污染菌的分离培养,以了解不同中药材表面的优势污染菌的种类。此外,通过药物敏感试验的操作,掌握其原理、方法及结果判断,使学生初步对抗生素及中药的抗菌作用有感性认识;通过皮肤消毒试验的操作,观察几种生活中常见的化学消毒剂的杀菌作用。
2.3.3 中药材表面污染菌的形态学观察及生化鉴定
以第二次实验中培养基表面生长的菌落为研究对象,无菌操作制片并进行革兰氏染色,油镜下观察细菌或真菌的形态。另外,将培养基表面细菌接种于微量生化反应管(如果糖、纤维二糖、山梨醇等),培养后通过观察颜色的变化情况,判断细菌的生化鉴定。
2.3.4 中药抗菌试验
课前布置学生查阅文献,了解中药的煎制、浓缩及稀释的方法,选取几种,并制备成浓缩水煎剂。实验时学生自行设计,将几种抗菌效果较好的中药(如黄连、黄芩等)稀释至不同浓度,并将药液加入事先涂满细菌的培养基的小孔内(打孔法),培养后观察结果,探讨中药体外抗菌活性及最佳抗菌浓度。
实验全部结束后,各实验小组对实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并以小组为单位将论文上交给指导教师。
3.微生物学综合设计性实验的应用前景
本综合设计性实验将中药与微生物学实验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学生独立实施实验方案,增强了实验的设计性和灵活性,实验结果具有不确定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在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方面的创新。这为药学专业学生今后就业及深造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有着较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何炎炘,李能树,董翔,等.改革微生物实验教学 提高学生综合能力[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10(18):162-163.
[2]王燕,刘建峰,周晨妍,等.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微生物学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5,5(19):119-120.
[3]李显成.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初步实践[J]. 中国医学创新, 2010, 7(14): 181-182.
作者简介:
韩晓伟(1974-),女,博士研究生,副教授,现任辽宁中医药大学免疫病原生物教研室主任,主要从事中医药抗感染免疫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