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初中语文;工具性;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3—0081—01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形式,学生的学习方式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语文教师也在教学中受益匪浅,笔者观摩过很多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学到了很多先进的课堂教学方法,但也发现了一些不太好的现象,这使我质疑,也使我困惑多日,亟待与广大同仁探讨。
淡化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著名教育家苏步青说:“语文是学习的工具,是基础,就像盖楼房需要打基础一样。”语言文字是学习语文的工具,如果撇开文字的理解而谈文章的思想、作者的思想感情,则无疑是水中月、镜中花。长期以来,人们认为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然而我发现许多语文老师在课堂上不够重视学生字、词语的书写练习,不重视基本知识的理解,不够注重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要求不严,学生写字歪七扭八、口头表达吞吞吐吐、逻辑不严密、词不达意,作文错别字满篇、语句不连贯、或无话可说、言之无物、词语匮乏;而只注重语言文字所表达语义的引申、作者的思想感情色彩,课文中心思想、文章写作手法、构思技巧等深层次的理解。这无疑是忽视了语文的基础知识而淡化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使学生舍本逐末,实在是得不偿失。
刻意追求小组合作学习形式,淡化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笔者在观摩课时经常发现,语文老师给学生给出一些问题,分配一些任务,让学生在小组长的组织和指挥下进行“讨论、合作”学习。学生往往表现得很积极,各小组“热烈地讨论”、“激烈地争辩”,时而有学生离开座位到别的小组参与讨论,为本小组“取经”,忙得不亦乐乎,课堂气氛甚是热烈。这样的合作式教学与学习本来无可厚非。但笔者注意到许多语文老师频繁地让学生合作讨论,似乎没有小组“充分”地合作形式,就称不上是一节示范课了。事实上,这种“合作、讨论”式学习成了一种形式、一种花架子,其结果使少数几个优秀生在那里高谈阔论,或展示“讨论”结果,大部分学生充其量只是一群“看客”。再者有些问题的讨论需要时间和过程,可往往学生刚刚开始讨论还不到一分钟,教师迫于时间和教学进度又急令停止讨论,随之进入到下一个教学环节。事实上这种讨论成了课堂教学的一种过度,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发展,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更是空谈。
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孩子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也离不开他所依赖的环境,每时每刻他们都要独立思索、判断,只有不断地思索、判断,才能有所收获、明辨是非,他们的许多能力要在独立思考中形成。为此,在一些问题的解决上,老师不能一味地追求小组合作,应该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独立思考,以培养其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课改不能使课堂教学形式由“学生围着老师转”改变成“学生围着小组合作转”,这样会抹杀学生的独立意识和创造性,而使其依赖心理像野草一样疯长。
忽视学生动手写字,过分追随多媒体
笔者通过观摩课还发现,有不少语文老师本身也写不出较规范、飘逸的汉字,板书凌乱不堪,字迹潦草、歪歪斜斜;也有的语文老师干脆不写板书,要么口授学生写,要么取而代之的是多媒体的演示,他们只要洒脱地轻轻一点鼠标,生字、多音字及组词等都以动漫表演形式一一出现,极大地方便了语文教学过程,也娱乐了学生。色彩斑斓的动漫表演紧紧地吸引住了学生眼球,何谈对学生动手写字能力的培养?学生从何去鉴赏、模仿汉字的实践、书写美呢?
为此笔者不禁要问:当你写不出规范、漂亮飘逸的汉字,多媒体课件展示替代了你的板书示范时,语文老师,你在学生面前是如何展示你的语文知识魅力和人格示范作用的?语文老师,你是让学生感受视觉的冲击、享受肤浅的愉悦,还是让学生模仿规范的汉字书写、认真地思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以学好我们的母语呢?
教师语言缺少魅力
同一课堂,不同的人会教出不同的滋味、不同的风格,从而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这与教师的语言有极大的关系,教师语言苍白无力,平铺直叙,课堂就没有生机。笔者发现很多语文教师在上课时,只是运用老生常谈的、老掉牙的那几句干瘪的课堂用语,在课堂用语上毫无创意。笔者认为作为语文老师,其课堂语言要么是淋漓尽致的挥洒;要么是绘声绘色的描述;要么是精辟入里的分析,要么是妙趣横生的演绎, “大珠小珠落入盘”似管弦之音、似锣鼓之声,课堂语言、教师的声音如果达到了这样的境界,还怕你的语文课没有吸引力吗?还怕学生对你的语文课不感兴趣而学不好吗?
编辑:刘於诚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3—0081—01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形式,学生的学习方式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语文教师也在教学中受益匪浅,笔者观摩过很多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学到了很多先进的课堂教学方法,但也发现了一些不太好的现象,这使我质疑,也使我困惑多日,亟待与广大同仁探讨。
淡化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著名教育家苏步青说:“语文是学习的工具,是基础,就像盖楼房需要打基础一样。”语言文字是学习语文的工具,如果撇开文字的理解而谈文章的思想、作者的思想感情,则无疑是水中月、镜中花。长期以来,人们认为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然而我发现许多语文老师在课堂上不够重视学生字、词语的书写练习,不重视基本知识的理解,不够注重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要求不严,学生写字歪七扭八、口头表达吞吞吐吐、逻辑不严密、词不达意,作文错别字满篇、语句不连贯、或无话可说、言之无物、词语匮乏;而只注重语言文字所表达语义的引申、作者的思想感情色彩,课文中心思想、文章写作手法、构思技巧等深层次的理解。这无疑是忽视了语文的基础知识而淡化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使学生舍本逐末,实在是得不偿失。
刻意追求小组合作学习形式,淡化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笔者在观摩课时经常发现,语文老师给学生给出一些问题,分配一些任务,让学生在小组长的组织和指挥下进行“讨论、合作”学习。学生往往表现得很积极,各小组“热烈地讨论”、“激烈地争辩”,时而有学生离开座位到别的小组参与讨论,为本小组“取经”,忙得不亦乐乎,课堂气氛甚是热烈。这样的合作式教学与学习本来无可厚非。但笔者注意到许多语文老师频繁地让学生合作讨论,似乎没有小组“充分”地合作形式,就称不上是一节示范课了。事实上,这种“合作、讨论”式学习成了一种形式、一种花架子,其结果使少数几个优秀生在那里高谈阔论,或展示“讨论”结果,大部分学生充其量只是一群“看客”。再者有些问题的讨论需要时间和过程,可往往学生刚刚开始讨论还不到一分钟,教师迫于时间和教学进度又急令停止讨论,随之进入到下一个教学环节。事实上这种讨论成了课堂教学的一种过度,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发展,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更是空谈。
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孩子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也离不开他所依赖的环境,每时每刻他们都要独立思索、判断,只有不断地思索、判断,才能有所收获、明辨是非,他们的许多能力要在独立思考中形成。为此,在一些问题的解决上,老师不能一味地追求小组合作,应该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独立思考,以培养其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课改不能使课堂教学形式由“学生围着老师转”改变成“学生围着小组合作转”,这样会抹杀学生的独立意识和创造性,而使其依赖心理像野草一样疯长。
忽视学生动手写字,过分追随多媒体
笔者通过观摩课还发现,有不少语文老师本身也写不出较规范、飘逸的汉字,板书凌乱不堪,字迹潦草、歪歪斜斜;也有的语文老师干脆不写板书,要么口授学生写,要么取而代之的是多媒体的演示,他们只要洒脱地轻轻一点鼠标,生字、多音字及组词等都以动漫表演形式一一出现,极大地方便了语文教学过程,也娱乐了学生。色彩斑斓的动漫表演紧紧地吸引住了学生眼球,何谈对学生动手写字能力的培养?学生从何去鉴赏、模仿汉字的实践、书写美呢?
为此笔者不禁要问:当你写不出规范、漂亮飘逸的汉字,多媒体课件展示替代了你的板书示范时,语文老师,你在学生面前是如何展示你的语文知识魅力和人格示范作用的?语文老师,你是让学生感受视觉的冲击、享受肤浅的愉悦,还是让学生模仿规范的汉字书写、认真地思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以学好我们的母语呢?
教师语言缺少魅力
同一课堂,不同的人会教出不同的滋味、不同的风格,从而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这与教师的语言有极大的关系,教师语言苍白无力,平铺直叙,课堂就没有生机。笔者发现很多语文教师在上课时,只是运用老生常谈的、老掉牙的那几句干瘪的课堂用语,在课堂用语上毫无创意。笔者认为作为语文老师,其课堂语言要么是淋漓尽致的挥洒;要么是绘声绘色的描述;要么是精辟入里的分析,要么是妙趣横生的演绎, “大珠小珠落入盘”似管弦之音、似锣鼓之声,课堂语言、教师的声音如果达到了这样的境界,还怕你的语文课没有吸引力吗?还怕学生对你的语文课不感兴趣而学不好吗?
编辑:刘於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