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门全新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如何把握其精神实质和内涵,如何体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的特点,如何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已成为目前各学科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提高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的六大素质。
一、精神素质
教师的精神素质,是教师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取得成功的催化剂。教师良好的精神素质有以下几个方面。
学会分享。分享,意味着教师更多的是展示,而不是灌输;是引领,而不是强制;是平等的给予,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学会分享,首先意味着学会倾听,学会走进儿童的内心世界,学会从儿童的眼光看待世界;其次,意味着努力创生一种新的分享方式和新的表达方式;再次,意味着对于自我中心、自以为是、好为人师的倾向的自觉防范;最后,学会分享是和学会欣赏别人高度相关的。
学会宽容。就是努力使自己变得胸襟开阔、气度恢宏,尽可能地尊重多样化,珍视个性,尽可能地从多种角度看待事物,尽可能习惯“一个世界,多种声音”。真正的教育只能建立在尊重与信任的基础上,建立在宽容与乐观的期待上。
学会创新。意味着教师不断地探索以便改进自己的工作,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风格,能够试图从不同的角度对那些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熟视无睹的事情作出新的解释,能够对那些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事情抱以重新的审视,能够对那些似是而非、以讹传讹的种种说辞予以警示。教师学会创新,是因为只有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师,才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学生。
学会合作。这是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其关键是教师要学会合作。新的课程计划的颁布,新教材的推行,新的课程理念的逐步渗入,不同学科的相互融合、及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等这些都要求教师间彼此合作;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面相互配合。在此系统中。教师要学会与家长及时沟通,形成教育合力;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沟通的过程,教师与学生之间是民主、平等、合作伙伴的关系,这样学生的创造潜能才会得以有效开挖。
学会学习。其内涵:学会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能够通过探索,独立地进行有效的学习。学会学习应当具有:一是掌握认识世界的工具,学会学习方法;二是有效地沟通与表达;三是泛读和理解的技能;四是探究推理、解决疑难的能力;五是获得、处理与应用信息的能力;六是创新的意念;七是开展研究的能力;八是终身学习。
三、知识素质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综合程度很高的课程,它超越了严密的知识体系,分门别类的学科界限,体现了科学、艺术、道德的内在整合。作为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必须要冲破学科壁垒,广泛地涉猎各学科知识,使自己具有广博、综合的知识结构,成为一个知识杂家。学科教师要求在“专”的基础上追求“博”,达到“一专多能”。而对专职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来说,知识结构则要在综合的基础上有所侧重,即在具有较广博的文理综合知识,能对学生开展的活动进行广泛指导的前提下,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某一、两个领域具有更深层的研究,并能进行更有效的指导。
四、心理素质
一是角色适应力——教书育人的基础。教师的角色适应力不仅指教师要适应角色转换,而且在教育思想观念、工作方式、人际关系、生活环境等多重角色转换上也要适应。
二是心灵感悟力——尊师爱生的基础。教师应当对学生心灵有特别的感悟力,既能听“话”,又能听“声”,这样才能破译他人的言外之意,或称言下之意,包括对声调、手势、面部表情等方面的识别能力。善于透过学生的外显行为,迅速、准确地理解学生的真实感受和行为动机,并及时给予帮助和鼓励。
三是情绪控制力——为人师表的基础。教师的情绪控制力可使教师以积极的情绪状态投入到教育活动中。教师情绪控制力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教育手段,它既会给学生心灵带来慰藉,也会给学生心灵带来难以弥补的伤害。
四是心理承受力——诲人不倦的基础。教师要协调学校、社会、家庭和学生四个方面的关系。生活在一个有较多挫折刺激源的情境中,承受力强的教师,对教育环境、学生状况、领导素质、社会公正、自身发展等方面的问题,随时都有承受挫折的心理准备,即使在挫折状态下,也会采取正确的方式应付挫折,迅速摆脱挫折对心理的消极影响,并从挫折中学会坚强和奋进。
五是教育表现力——教师机智的基础。教育表现力是个人这种本能倾向在教师职业的专业化过程中的发展。教育表现力强,不仅意味着个体敢于展示自我,更意味着教师在职业工作中善于发展自我。这就是说,教育表现力既凝聚着个体对教育教学技能的掌握,表现为良好的教师机智;同时也凝聚着个体自我意识的成熟,它是教师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集中体现。
五、信息化素质
第一,培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基本操作;多媒体CAI基础理论和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计算机网络的一般原理和使用。
第二,培养应用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的能力。
第三,培养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能力。
六、科学研究的素质
“教师即研究者”是国际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理念。因为,第一,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第二,从教师专业成长的角度说,教师的专业知识拓展、专业能力提高和专业情意的发展,都离不开研究,使自己逐步由“经验型”向“科研型”,由“教书匠型”向“专家型”转化,使教育科研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孵化器。第三,只有教师成为研究者,才能使教研活动根植于综合实践活动课,使教育研究成果在实际中加以应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门以贴近学生生活中最为关注的自然现象和社会问题为基本内容的非学科性新兴的综合课程,在培养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有着不可估量的优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教师需要具备的素质和能力还有很多,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培养和发展各项指导能力,扎扎实实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才能更好的促进新一轮课程改革。
一、精神素质
教师的精神素质,是教师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取得成功的催化剂。教师良好的精神素质有以下几个方面。
学会分享。分享,意味着教师更多的是展示,而不是灌输;是引领,而不是强制;是平等的给予,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学会分享,首先意味着学会倾听,学会走进儿童的内心世界,学会从儿童的眼光看待世界;其次,意味着努力创生一种新的分享方式和新的表达方式;再次,意味着对于自我中心、自以为是、好为人师的倾向的自觉防范;最后,学会分享是和学会欣赏别人高度相关的。
学会宽容。就是努力使自己变得胸襟开阔、气度恢宏,尽可能地尊重多样化,珍视个性,尽可能地从多种角度看待事物,尽可能习惯“一个世界,多种声音”。真正的教育只能建立在尊重与信任的基础上,建立在宽容与乐观的期待上。
学会创新。意味着教师不断地探索以便改进自己的工作,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风格,能够试图从不同的角度对那些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熟视无睹的事情作出新的解释,能够对那些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事情抱以重新的审视,能够对那些似是而非、以讹传讹的种种说辞予以警示。教师学会创新,是因为只有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师,才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学生。
学会合作。这是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其关键是教师要学会合作。新的课程计划的颁布,新教材的推行,新的课程理念的逐步渗入,不同学科的相互融合、及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等这些都要求教师间彼此合作;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面相互配合。在此系统中。教师要学会与家长及时沟通,形成教育合力;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沟通的过程,教师与学生之间是民主、平等、合作伙伴的关系,这样学生的创造潜能才会得以有效开挖。
学会学习。其内涵:学会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能够通过探索,独立地进行有效的学习。学会学习应当具有:一是掌握认识世界的工具,学会学习方法;二是有效地沟通与表达;三是泛读和理解的技能;四是探究推理、解决疑难的能力;五是获得、处理与应用信息的能力;六是创新的意念;七是开展研究的能力;八是终身学习。
三、知识素质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综合程度很高的课程,它超越了严密的知识体系,分门别类的学科界限,体现了科学、艺术、道德的内在整合。作为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必须要冲破学科壁垒,广泛地涉猎各学科知识,使自己具有广博、综合的知识结构,成为一个知识杂家。学科教师要求在“专”的基础上追求“博”,达到“一专多能”。而对专职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来说,知识结构则要在综合的基础上有所侧重,即在具有较广博的文理综合知识,能对学生开展的活动进行广泛指导的前提下,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某一、两个领域具有更深层的研究,并能进行更有效的指导。
四、心理素质
一是角色适应力——教书育人的基础。教师的角色适应力不仅指教师要适应角色转换,而且在教育思想观念、工作方式、人际关系、生活环境等多重角色转换上也要适应。
二是心灵感悟力——尊师爱生的基础。教师应当对学生心灵有特别的感悟力,既能听“话”,又能听“声”,这样才能破译他人的言外之意,或称言下之意,包括对声调、手势、面部表情等方面的识别能力。善于透过学生的外显行为,迅速、准确地理解学生的真实感受和行为动机,并及时给予帮助和鼓励。
三是情绪控制力——为人师表的基础。教师的情绪控制力可使教师以积极的情绪状态投入到教育活动中。教师情绪控制力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教育手段,它既会给学生心灵带来慰藉,也会给学生心灵带来难以弥补的伤害。
四是心理承受力——诲人不倦的基础。教师要协调学校、社会、家庭和学生四个方面的关系。生活在一个有较多挫折刺激源的情境中,承受力强的教师,对教育环境、学生状况、领导素质、社会公正、自身发展等方面的问题,随时都有承受挫折的心理准备,即使在挫折状态下,也会采取正确的方式应付挫折,迅速摆脱挫折对心理的消极影响,并从挫折中学会坚强和奋进。
五是教育表现力——教师机智的基础。教育表现力是个人这种本能倾向在教师职业的专业化过程中的发展。教育表现力强,不仅意味着个体敢于展示自我,更意味着教师在职业工作中善于发展自我。这就是说,教育表现力既凝聚着个体对教育教学技能的掌握,表现为良好的教师机智;同时也凝聚着个体自我意识的成熟,它是教师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集中体现。
五、信息化素质
第一,培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基本操作;多媒体CAI基础理论和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计算机网络的一般原理和使用。
第二,培养应用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的能力。
第三,培养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能力。
六、科学研究的素质
“教师即研究者”是国际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理念。因为,第一,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第二,从教师专业成长的角度说,教师的专业知识拓展、专业能力提高和专业情意的发展,都离不开研究,使自己逐步由“经验型”向“科研型”,由“教书匠型”向“专家型”转化,使教育科研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孵化器。第三,只有教师成为研究者,才能使教研活动根植于综合实践活动课,使教育研究成果在实际中加以应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门以贴近学生生活中最为关注的自然现象和社会问题为基本内容的非学科性新兴的综合课程,在培养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有着不可估量的优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教师需要具备的素质和能力还有很多,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培养和发展各项指导能力,扎扎实实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才能更好的促进新一轮课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