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运用文献综述法对我国全运会的环境教育进行论述与分析,并在对历届全运会环境教育的经验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对沈阳市筹办第十二届全运会提出相应的建设性意见。目的在于为确保第十二届全运会健康、圆满地举办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与参考。
[关键词]全运会;环境教育;影响作用;启示;研究
一、前言
全运会对于我国而言,是仅次于奥运会和亚运会的第三大综合性体育赛事,对于全面检验我国竞技体育的水平、群众体育基础建设的发展状况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自新中国成立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11届全运会,在长达五十多年的发展进程中,全运会所传承的理念以及所弘扬的精神,经不断的积累而逐步发展成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存在于整个社会文化的环境之中。因此,从环境教育角度来理解全运会所蕴含的理念与内涵,有利于促进举办城市整体环境建设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全民的综合素质,进而推进和谐社会的发展进程。第十二届全运会将于2013年在辽宁省沈阳市举行,在大会的筹备期间,有效地借鉴历届全运会在环境教育方面的成功经验,强化对全体市民的环境教育,结合本城市自身的特点,举办一届既具有现代特色、又能弘扬百年古都的深厚的文化底蕴,既能促进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又能有效地改善城市环境的全运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环境教育的内涵
环境教育是以阐述与解析人类与环境内在联系为核心;以有效地解决环境问题,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目的;以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和参与能力、普及环境保护知识与技能、培养环境保护人才为根本任务的社会实践活动。具体包括: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其中,自然环境是指一切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一切社会化活动的自然界中物质和资源的总和。而人文环境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产生的周围环境,是人为的、社会的,非自然的。是一定社会系统内外的文化变量的体现,包括共同体的态度、观念、信仰、认知环境等,是社会本体中隐藏的无形环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民族灵魂。
三、环境教育的基本特征
1、全民性。从环境教育的对象上看,是指全体的公民。由于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其质量的优劣与每一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如果没有全民的关心、参与、支持以及鼎力的维护,环境问题将始终成为困扰与制约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2、全球性。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客观存在,一方面意指自然灾害的引发,诸如:全球性的暖化现象以及世界各地频发的地震、洪涝等灾难;另一方面则涵盖着人为性的破坏,例如:恐怖袭击,核武器的威胁等。无论是自然灾害还是人为的破坏,其灾难性的后果所造成的影响必将是全球性的。面对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世界各国正在寻求积极的解决方法,并达成共识。保护环境,优化生态,已成为人类的共同目标。从环境教育的实施空间上看,是全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都能够给予高度重视,并加以积极实施的教育,因而凸显出全球性的特点。
3、可持续性。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需要良好的环境作为保障,只有有效地促进环境教育与人类发展进程的有机融合,才能使得环境不断地得以发展与完善,使之适应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地需要。同时,环境问题将始终伴随着人类发展的整个过程,只要有生命的存在,就会相应地出现环境问题。而人类的发展进程也是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只有长期、持久地坚持环境教育,才能够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创造适应的生存空间。
四、环境对全运会的影响分析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人文环境,其中,自然环境是历届全运会得以成功举办的基础,而社会人文环境则是其重要的保障。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作用,共同促进了全运会的发展。
1、自然环境的影响。自然环境是指对人类生存与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一切自然形式的物质及其能量的总体,是人类周围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即客观物质世界或自然界。自然环境依据与人类的关系可分为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对人类的生存产生着不同程度的影响。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的构成较为复杂。由于地域、气候等因素的影响,产生了一些具有地域特征的体育运动项目。例如:北方适于冰雪项目、南方适于水上项目,而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更适于角逐、骑射的项目。由此使得不同的省市、地区因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而各具有自身相对优势的体育项目。因而,不同的地理环境,产生不同的民俗民风,孕育和发展着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而正是这些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构成了中华民族体育运动的整体体系。全运会的举办,为这些体育运动项目的展示搭建了理想的平台,同时也是对不同地理环境的民族风貌的全面显现。因此说,全运会是我国不同地区、不同环境影响下的体育运动特征的集大成的体现。但自然环境也会对全运会的顺利举办产生一定的制约与影响。其中最为自白的就是恶劣的气候环境对全运会召开的阻碍性的影响。另外还有诸如地震、洪涝等人类无法抗拒的自然力量,对环境造成的毁灭性的影响,也对全运会的举办产生着无法回避的影响。同时,包括全运会在内的各种体育赛事,在其筹备与举办过程中所需要的物质资源,都是从自然环境中直接或间接获得,因此,自然环境直接影响或制约着体育运动的发展。
国际奥委会与1995年成立了环保委员会,并于1999 年制定了《奥林匹克21 世纪运动议程》,明确指出奥运会要全力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事业,要求申办城市必须在越来越严格的环境标准下举办奥运会。在此理念的影响下,我国在对大型的国际、国内的体育综合赛会的主办城市,提出了严格的环境保护的标准。并以此标准来指导其环境建设工作,并取得理想的成效。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北京奥运的成功举办和第十一届济南全运会的圆满成功。可见,环境保护不仅是奥运计划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举行全运会所必须遵从的规范。
2、社会人文环境的影响。社会人文环境是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上,经不断的创造和积累而形成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社会关系的总和。主要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科技环境和人口环境等。在现代社会中,由体育运动的商业化与职业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导致了兴奋剂泛滥、体育暴力事件频发等危机问题,在体育领域中的反映愈加突出。这种危机不仅对体育运动的和谐发展产生严重的影响和制约,同时还在破坏着自然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体育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功能弱化。另外,由于“金牌战略”所产生的负面效应,也在对人们的体育意识、体育行为产生不良的影响。 因此,在第十二届全运会的组织与筹办的过程中,应有效地传承北京奥运会先进的人文理念,并借鉴以往历届全运会对于社会人文环境有效修正的成功经验,注重对全运理念的宣传,大力培养民众的参与意识,有效地净化我国竞技体育领域的社会人文环境,积极地构建和谐、平等的社会环境,秉承全运会的举办初衷,促进中华民族的文明程度和整体素质得以切实提高。
五、全运会与环境教育的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
回顾我国所举办的十一届全运会,其举办的宗旨由最初的“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逐步发展为当今的“全民健身运动”,可以说,在此过程中所传承的理念是相通的,都是以促进全民族的体质健康水平为最终目的。全运会以其与我国社会同步发展的特殊文化方式,已成为我国公民体育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全运会的发展理念和宗旨是在传承与弘扬奥林匹克精神的基础上,来促进我国体育运动整体水平的发展,满足广大民众追求和体验体育文化的需求。而这种传承与发展,只有在通过对以往历届全运会有关体育文化教育的历史经验的考察,肯定其对推动我国体育运动发展所起的决定作用,并由此提高认识水平和主动参与意识的基础上,才能得到有效的升华。
近年来,我国政府对环境教育的力度不断加大,开展全民环境教育,使人人意识到保护环境与自身利益息息相关,这既是环境教育与全运会实现有机融合的切入点,也是提高国民健康水平成功的关键。环境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培养人们“珍惜生命”的理念;而全运会的举办宗旨在于推进全民族体育运动水平的提升,促进人们健康意识的有效生成。两者具有相通的理念,相近的行为方式,因此也具有相融的可能性。从全运会的举办宗旨与环境教育的目的来分析,可以得出,只有促进两者的有机融合,才能够促进我国生态环境的建设与发展,才能有效地推进我国体育运动水平的提高,才能够为构建和谐、健康的社会生活环境提供重要的保障。
六、环境教育对第十二届全运会的启示
1、有利于构建沈阳市全新的城市形象。沈阳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其经济地位和战略地位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我国东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形象建设会对全国乃至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沈阳是一座重工业的老城,虽然文化底蕴深厚,但是现阶段,其经济发展已经落后于国内经济发达的城市。另外,重工业城市所担负的沉重的负担,也对沈阳的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近几年来,虽然在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构建国际型都市的标准与要求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作为第十二届全运会的主办城市,全运会为沈阳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首先,应在借鉴以往历届全运会成功举办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沈阳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合理地规划与调整城市发展的布局,强化与完善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其次,要有效地传承历届全运会关于环境教育的理念,促进沈阳城市环境建设的发展;要强化对全运会的宣传力度,激发与调动全体市民的积极热情与参与意识;要充分发挥沈阳得天独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优势,积极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第三,要注重对全体市民行为意识的规范与培养,以“全运与我同在”的理念来感召全体市民的鼎力支持,并以此来推动沈阳市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构建的进程,完善沈阳市的形象建设。
2、在传承的基础上,发展与完善环境教育体系。由于历届全运会的主办城市各不相同,因而,在环境教育的方式以及对城市形象的展示手段也各不尽同。但是,正是由于这些不同的方式方法,构建成我国的体育理念、人文理念和环境保护理念的体系,此体系随着全运会的发展而得到不断地充实与完善。
沈阳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浑河作为沈阳的母亲河,培养和孕育了沈阳人自强不息,勤劳勇敢的品格;棋盘山优美的环境陶冶着沈阳人的情操;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烘托与展示着沈阳人的风采。因此,沈阳应在迎接与筹备第十二届全运会的大背景下,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努力实现全运会现代的人文理念与传统的民族文化的有机结合,构建一个健康、优秀、和谐、平等的社会环境,为全运会的圆满举办打下坚实的基础。
3、促进沈阳市全民健身运动的普及与发展。全运会的举办,可以有效地发展与完善沈阳市的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为沈阳市民提供较为从事的体育资源,进而为全面普及与开展全民体育健身运动提供了必要的条件。通过宣传,可以培养市民的体育参与意识;通过参与全运,可以提高市民的观赏价值,提高体育健身的热情;通过有效地引导和有机地利用现代化的体育资源,可以使市民充分体验到在体育健身活动中,亲历亲为所带来的乐趣和情调,培养其健身的习惯和参与体育活动的自觉性。
参考文献:
[1]谢琼桓,冯宝忠.体育运动与环境保护[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5,5:3.
[2]罗艳蕊,董翠香.环境保护与体育运动的可持续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5:586.
[3]翁锡全等.体育运动开展的生态问题及其可持续发展对策[J].环境保护,2001,1:34.
[4] 王冬桦等。人类与环境——环境教育概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5] 马岳良。城市环境的创造与全运会[J]。体育与科学(南京),2003,4,26~27。
[关键词]全运会;环境教育;影响作用;启示;研究
一、前言
全运会对于我国而言,是仅次于奥运会和亚运会的第三大综合性体育赛事,对于全面检验我国竞技体育的水平、群众体育基础建设的发展状况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自新中国成立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11届全运会,在长达五十多年的发展进程中,全运会所传承的理念以及所弘扬的精神,经不断的积累而逐步发展成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存在于整个社会文化的环境之中。因此,从环境教育角度来理解全运会所蕴含的理念与内涵,有利于促进举办城市整体环境建设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全民的综合素质,进而推进和谐社会的发展进程。第十二届全运会将于2013年在辽宁省沈阳市举行,在大会的筹备期间,有效地借鉴历届全运会在环境教育方面的成功经验,强化对全体市民的环境教育,结合本城市自身的特点,举办一届既具有现代特色、又能弘扬百年古都的深厚的文化底蕴,既能促进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又能有效地改善城市环境的全运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环境教育的内涵
环境教育是以阐述与解析人类与环境内在联系为核心;以有效地解决环境问题,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目的;以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和参与能力、普及环境保护知识与技能、培养环境保护人才为根本任务的社会实践活动。具体包括: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其中,自然环境是指一切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一切社会化活动的自然界中物质和资源的总和。而人文环境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产生的周围环境,是人为的、社会的,非自然的。是一定社会系统内外的文化变量的体现,包括共同体的态度、观念、信仰、认知环境等,是社会本体中隐藏的无形环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民族灵魂。
三、环境教育的基本特征
1、全民性。从环境教育的对象上看,是指全体的公民。由于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其质量的优劣与每一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如果没有全民的关心、参与、支持以及鼎力的维护,环境问题将始终成为困扰与制约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2、全球性。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客观存在,一方面意指自然灾害的引发,诸如:全球性的暖化现象以及世界各地频发的地震、洪涝等灾难;另一方面则涵盖着人为性的破坏,例如:恐怖袭击,核武器的威胁等。无论是自然灾害还是人为的破坏,其灾难性的后果所造成的影响必将是全球性的。面对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世界各国正在寻求积极的解决方法,并达成共识。保护环境,优化生态,已成为人类的共同目标。从环境教育的实施空间上看,是全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都能够给予高度重视,并加以积极实施的教育,因而凸显出全球性的特点。
3、可持续性。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需要良好的环境作为保障,只有有效地促进环境教育与人类发展进程的有机融合,才能使得环境不断地得以发展与完善,使之适应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地需要。同时,环境问题将始终伴随着人类发展的整个过程,只要有生命的存在,就会相应地出现环境问题。而人类的发展进程也是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只有长期、持久地坚持环境教育,才能够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创造适应的生存空间。
四、环境对全运会的影响分析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人文环境,其中,自然环境是历届全运会得以成功举办的基础,而社会人文环境则是其重要的保障。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作用,共同促进了全运会的发展。
1、自然环境的影响。自然环境是指对人类生存与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一切自然形式的物质及其能量的总体,是人类周围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即客观物质世界或自然界。自然环境依据与人类的关系可分为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对人类的生存产生着不同程度的影响。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的构成较为复杂。由于地域、气候等因素的影响,产生了一些具有地域特征的体育运动项目。例如:北方适于冰雪项目、南方适于水上项目,而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更适于角逐、骑射的项目。由此使得不同的省市、地区因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而各具有自身相对优势的体育项目。因而,不同的地理环境,产生不同的民俗民风,孕育和发展着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而正是这些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构成了中华民族体育运动的整体体系。全运会的举办,为这些体育运动项目的展示搭建了理想的平台,同时也是对不同地理环境的民族风貌的全面显现。因此说,全运会是我国不同地区、不同环境影响下的体育运动特征的集大成的体现。但自然环境也会对全运会的顺利举办产生一定的制约与影响。其中最为自白的就是恶劣的气候环境对全运会召开的阻碍性的影响。另外还有诸如地震、洪涝等人类无法抗拒的自然力量,对环境造成的毁灭性的影响,也对全运会的举办产生着无法回避的影响。同时,包括全运会在内的各种体育赛事,在其筹备与举办过程中所需要的物质资源,都是从自然环境中直接或间接获得,因此,自然环境直接影响或制约着体育运动的发展。
国际奥委会与1995年成立了环保委员会,并于1999 年制定了《奥林匹克21 世纪运动议程》,明确指出奥运会要全力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事业,要求申办城市必须在越来越严格的环境标准下举办奥运会。在此理念的影响下,我国在对大型的国际、国内的体育综合赛会的主办城市,提出了严格的环境保护的标准。并以此标准来指导其环境建设工作,并取得理想的成效。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北京奥运的成功举办和第十一届济南全运会的圆满成功。可见,环境保护不仅是奥运计划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举行全运会所必须遵从的规范。
2、社会人文环境的影响。社会人文环境是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上,经不断的创造和积累而形成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社会关系的总和。主要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科技环境和人口环境等。在现代社会中,由体育运动的商业化与职业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导致了兴奋剂泛滥、体育暴力事件频发等危机问题,在体育领域中的反映愈加突出。这种危机不仅对体育运动的和谐发展产生严重的影响和制约,同时还在破坏着自然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体育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功能弱化。另外,由于“金牌战略”所产生的负面效应,也在对人们的体育意识、体育行为产生不良的影响。 因此,在第十二届全运会的组织与筹办的过程中,应有效地传承北京奥运会先进的人文理念,并借鉴以往历届全运会对于社会人文环境有效修正的成功经验,注重对全运理念的宣传,大力培养民众的参与意识,有效地净化我国竞技体育领域的社会人文环境,积极地构建和谐、平等的社会环境,秉承全运会的举办初衷,促进中华民族的文明程度和整体素质得以切实提高。
五、全运会与环境教育的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
回顾我国所举办的十一届全运会,其举办的宗旨由最初的“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逐步发展为当今的“全民健身运动”,可以说,在此过程中所传承的理念是相通的,都是以促进全民族的体质健康水平为最终目的。全运会以其与我国社会同步发展的特殊文化方式,已成为我国公民体育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全运会的发展理念和宗旨是在传承与弘扬奥林匹克精神的基础上,来促进我国体育运动整体水平的发展,满足广大民众追求和体验体育文化的需求。而这种传承与发展,只有在通过对以往历届全运会有关体育文化教育的历史经验的考察,肯定其对推动我国体育运动发展所起的决定作用,并由此提高认识水平和主动参与意识的基础上,才能得到有效的升华。
近年来,我国政府对环境教育的力度不断加大,开展全民环境教育,使人人意识到保护环境与自身利益息息相关,这既是环境教育与全运会实现有机融合的切入点,也是提高国民健康水平成功的关键。环境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培养人们“珍惜生命”的理念;而全运会的举办宗旨在于推进全民族体育运动水平的提升,促进人们健康意识的有效生成。两者具有相通的理念,相近的行为方式,因此也具有相融的可能性。从全运会的举办宗旨与环境教育的目的来分析,可以得出,只有促进两者的有机融合,才能够促进我国生态环境的建设与发展,才能有效地推进我国体育运动水平的提高,才能够为构建和谐、健康的社会生活环境提供重要的保障。
六、环境教育对第十二届全运会的启示
1、有利于构建沈阳市全新的城市形象。沈阳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其经济地位和战略地位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我国东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形象建设会对全国乃至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沈阳是一座重工业的老城,虽然文化底蕴深厚,但是现阶段,其经济发展已经落后于国内经济发达的城市。另外,重工业城市所担负的沉重的负担,也对沈阳的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近几年来,虽然在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构建国际型都市的标准与要求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作为第十二届全运会的主办城市,全运会为沈阳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首先,应在借鉴以往历届全运会成功举办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沈阳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合理地规划与调整城市发展的布局,强化与完善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其次,要有效地传承历届全运会关于环境教育的理念,促进沈阳城市环境建设的发展;要强化对全运会的宣传力度,激发与调动全体市民的积极热情与参与意识;要充分发挥沈阳得天独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优势,积极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第三,要注重对全体市民行为意识的规范与培养,以“全运与我同在”的理念来感召全体市民的鼎力支持,并以此来推动沈阳市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构建的进程,完善沈阳市的形象建设。
2、在传承的基础上,发展与完善环境教育体系。由于历届全运会的主办城市各不相同,因而,在环境教育的方式以及对城市形象的展示手段也各不尽同。但是,正是由于这些不同的方式方法,构建成我国的体育理念、人文理念和环境保护理念的体系,此体系随着全运会的发展而得到不断地充实与完善。
沈阳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浑河作为沈阳的母亲河,培养和孕育了沈阳人自强不息,勤劳勇敢的品格;棋盘山优美的环境陶冶着沈阳人的情操;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烘托与展示着沈阳人的风采。因此,沈阳应在迎接与筹备第十二届全运会的大背景下,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努力实现全运会现代的人文理念与传统的民族文化的有机结合,构建一个健康、优秀、和谐、平等的社会环境,为全运会的圆满举办打下坚实的基础。
3、促进沈阳市全民健身运动的普及与发展。全运会的举办,可以有效地发展与完善沈阳市的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为沈阳市民提供较为从事的体育资源,进而为全面普及与开展全民体育健身运动提供了必要的条件。通过宣传,可以培养市民的体育参与意识;通过参与全运,可以提高市民的观赏价值,提高体育健身的热情;通过有效地引导和有机地利用现代化的体育资源,可以使市民充分体验到在体育健身活动中,亲历亲为所带来的乐趣和情调,培养其健身的习惯和参与体育活动的自觉性。
参考文献:
[1]谢琼桓,冯宝忠.体育运动与环境保护[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5,5:3.
[2]罗艳蕊,董翠香.环境保护与体育运动的可持续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5:586.
[3]翁锡全等.体育运动开展的生态问题及其可持续发展对策[J].环境保护,2001,1:34.
[4] 王冬桦等。人类与环境——环境教育概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5] 马岳良。城市环境的创造与全运会[J]。体育与科学(南京),2003,4,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