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倾听是一门教学艺术,更是一种教学习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俯身做一名倾听者,通过倾听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从中“听”出童趣、“听”出质疑、“听”出精彩,从而实现师生间有效的沟通与互动,使数学课堂因倾听而变得高效。
[关键词]数学思维 倾听 质疑 探究 应用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4-034
高超的教学艺术不仅体现在教师教学的技能技巧上,更体现在教师能够运用有效的方式实现与学生心灵的沟通和交流。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倾听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洞察学生的数学思维,实现提升教学效率的目的。
一、“听”出童趣,让学生更易于学习数学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小学生正处于心智成长的关键时期,数学对于他们而言是抽象的、神秘的、难懂的。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教师就要学会倾听,通过倾听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教学“平移与旋转”时,为了让学生感知物体的平移与旋转,会辨别平移和旋转的现象,教师先通过视频向学生展示多幅游乐场的图片,然后引导学生说出其中哪些设施或项目具有平移和旋转的特点。这下学生可来了兴致,积极回答问题。有的说“我喜欢坐旋转木马,旋转木马的运动特点就是旋转”;有的说“我喜欢坐小飞机,因为它总是沿直线飞”;有的说“电扇启动后,扇叶是旋转的,吹起来可凉快了”;有的说“我平时回家坐电梯,电梯在运行时是平移,能把人们带到指定的楼层”……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己见,交流讨论得十分开心。这样教学,不仅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而且使数学知识潜移默化地融入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之中。通过倾听,教师可以发现学生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他们能够结合自己在生活中的切身感受发现数学奥秘,这一点难能可贵。
二、“听”出质疑,让学生更乐于探究数学
质疑既是培养学生数学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又是增强学生数学探究兴趣的基本途径。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习惯于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设计问题,以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他们主动进行探究。事实上,如果教师能够静下心来倾听学生的言语表述或质疑,反而更能洞察学生的思维方式,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教学“植树问题”时,为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探索、发现间隔数与植树之间的关系,并能借助规律解决问题,教师提出问题:“在全长20米的小路一边栽树,每隔5米栽一棵,需要栽几棵树?”在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用画图的方式表示解题结果后,教师公布答案:“根据除法公式计算,20÷5=4(棵),答案为4……”教师语音未落,马上有学生举手,争先恐后地说:“老师,你说得不对,是3棵树,因为这道题又没说路的两端种还是不种。”“老师,如果路的两端都种树,应是种5棵树呀!”“老师的答案也没错,如果路的一端种树就是4棵。”……学生的质疑,说明充分调动起了他们对问题的探究兴趣。于是教师鼓励他们说:“其实呀,你们说的都有道理,这道题的答案也绝不止我刚才说的那一种。今天,我们探讨的就是典型的‘植树问题’。”接着,教师在此基础上将生活中的排队问题、公交车的站点设计问题等进行了归纳和总结,与学生共同寻找出了规律。通过倾听,从中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利于教师掌控教学进程,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听”出精彩,让学生更喜于应用数学
著名教育学家裴斯泰洛齐说过:“我们不要追求热闹的课堂形式,而是要实现简洁、高效的教学目标,特别要学会倾听学生真实的意见和看法。”的确,言为心声,一个人的意思表达往往是他内心真实想法的流露。在数学教学中,一些教师认为过多的师生交流与讨论不仅会浪费时间,而且根本就是多此一举。其实,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有时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交流,能从中听出精彩,让学生更乐于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六年级的“总复习”时,教师出示这样一道题目:“计划修一条长120米的水渠,前5天修了这条水渠的20%,照这样的进度,修完这条水渠还需多少天?”学生探究出以下解法:(1)120÷(120×20%÷5)-5;(2)(120-120×20%)÷(120×20%÷5);(3)1÷(20%÷5)-5;(4)(1-20%)÷(20%÷5);(5)5÷20%-5……这些解法很难想象是出自小学生之口,特别是第(5)种解法,既简洁又高效。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在提高他们数学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快乐,促进他们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
总之,倾听是一门教学艺术,更是一种教学习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俯身做一名倾听者,通过倾听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从中“听”出童趣、“听”出质疑、“听”出精彩,从而实现师生间有效的沟通与互动,使数学课堂因倾听而变得高效。
[关键词]数学思维 倾听 质疑 探究 应用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4-034
高超的教学艺术不仅体现在教师教学的技能技巧上,更体现在教师能够运用有效的方式实现与学生心灵的沟通和交流。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倾听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洞察学生的数学思维,实现提升教学效率的目的。
一、“听”出童趣,让学生更易于学习数学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小学生正处于心智成长的关键时期,数学对于他们而言是抽象的、神秘的、难懂的。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教师就要学会倾听,通过倾听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教学“平移与旋转”时,为了让学生感知物体的平移与旋转,会辨别平移和旋转的现象,教师先通过视频向学生展示多幅游乐场的图片,然后引导学生说出其中哪些设施或项目具有平移和旋转的特点。这下学生可来了兴致,积极回答问题。有的说“我喜欢坐旋转木马,旋转木马的运动特点就是旋转”;有的说“我喜欢坐小飞机,因为它总是沿直线飞”;有的说“电扇启动后,扇叶是旋转的,吹起来可凉快了”;有的说“我平时回家坐电梯,电梯在运行时是平移,能把人们带到指定的楼层”……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己见,交流讨论得十分开心。这样教学,不仅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而且使数学知识潜移默化地融入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之中。通过倾听,教师可以发现学生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他们能够结合自己在生活中的切身感受发现数学奥秘,这一点难能可贵。
二、“听”出质疑,让学生更乐于探究数学
质疑既是培养学生数学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又是增强学生数学探究兴趣的基本途径。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习惯于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设计问题,以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他们主动进行探究。事实上,如果教师能够静下心来倾听学生的言语表述或质疑,反而更能洞察学生的思维方式,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教学“植树问题”时,为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探索、发现间隔数与植树之间的关系,并能借助规律解决问题,教师提出问题:“在全长20米的小路一边栽树,每隔5米栽一棵,需要栽几棵树?”在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用画图的方式表示解题结果后,教师公布答案:“根据除法公式计算,20÷5=4(棵),答案为4……”教师语音未落,马上有学生举手,争先恐后地说:“老师,你说得不对,是3棵树,因为这道题又没说路的两端种还是不种。”“老师,如果路的两端都种树,应是种5棵树呀!”“老师的答案也没错,如果路的一端种树就是4棵。”……学生的质疑,说明充分调动起了他们对问题的探究兴趣。于是教师鼓励他们说:“其实呀,你们说的都有道理,这道题的答案也绝不止我刚才说的那一种。今天,我们探讨的就是典型的‘植树问题’。”接着,教师在此基础上将生活中的排队问题、公交车的站点设计问题等进行了归纳和总结,与学生共同寻找出了规律。通过倾听,从中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利于教师掌控教学进程,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听”出精彩,让学生更喜于应用数学
著名教育学家裴斯泰洛齐说过:“我们不要追求热闹的课堂形式,而是要实现简洁、高效的教学目标,特别要学会倾听学生真实的意见和看法。”的确,言为心声,一个人的意思表达往往是他内心真实想法的流露。在数学教学中,一些教师认为过多的师生交流与讨论不仅会浪费时间,而且根本就是多此一举。其实,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有时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交流,能从中听出精彩,让学生更乐于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六年级的“总复习”时,教师出示这样一道题目:“计划修一条长120米的水渠,前5天修了这条水渠的20%,照这样的进度,修完这条水渠还需多少天?”学生探究出以下解法:(1)120÷(120×20%÷5)-5;(2)(120-120×20%)÷(120×20%÷5);(3)1÷(20%÷5)-5;(4)(1-20%)÷(20%÷5);(5)5÷20%-5……这些解法很难想象是出自小学生之口,特别是第(5)种解法,既简洁又高效。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在提高他们数学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快乐,促进他们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
总之,倾听是一门教学艺术,更是一种教学习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俯身做一名倾听者,通过倾听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从中“听”出童趣、“听”出质疑、“听”出精彩,从而实现师生间有效的沟通与互动,使数学课堂因倾听而变得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