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通过倾听洞察学生的数学思维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q19822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倾听是一门教学艺术,更是一种教学习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俯身做一名倾听者,通过倾听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从中“听”出童趣、“听”出质疑、“听”出精彩,从而实现师生间有效的沟通与互动,使数学课堂因倾听而变得高效。
  [关键词]数学思维 倾听 质疑 探究 应用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4-034
  高超的教学艺术不仅体现在教师教学的技能技巧上,更体现在教师能够运用有效的方式实现与学生心灵的沟通和交流。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倾听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洞察学生的数学思维,实现提升教学效率的目的。
  一、“听”出童趣,让学生更易于学习数学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小学生正处于心智成长的关键时期,数学对于他们而言是抽象的、神秘的、难懂的。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教师就要学会倾听,通过倾听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教学“平移与旋转”时,为了让学生感知物体的平移与旋转,会辨别平移和旋转的现象,教师先通过视频向学生展示多幅游乐场的图片,然后引导学生说出其中哪些设施或项目具有平移和旋转的特点。这下学生可来了兴致,积极回答问题。有的说“我喜欢坐旋转木马,旋转木马的运动特点就是旋转”;有的说“我喜欢坐小飞机,因为它总是沿直线飞”;有的说“电扇启动后,扇叶是旋转的,吹起来可凉快了”;有的说“我平时回家坐电梯,电梯在运行时是平移,能把人们带到指定的楼层”……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己见,交流讨论得十分开心。这样教学,不仅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而且使数学知识潜移默化地融入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之中。通过倾听,教师可以发现学生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他们能够结合自己在生活中的切身感受发现数学奥秘,这一点难能可贵。
  二、“听”出质疑,让学生更乐于探究数学
  质疑既是培养学生数学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又是增强学生数学探究兴趣的基本途径。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习惯于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设计问题,以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他们主动进行探究。事实上,如果教师能够静下心来倾听学生的言语表述或质疑,反而更能洞察学生的思维方式,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教学“植树问题”时,为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探索、发现间隔数与植树之间的关系,并能借助规律解决问题,教师提出问题:“在全长20米的小路一边栽树,每隔5米栽一棵,需要栽几棵树?”在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用画图的方式表示解题结果后,教师公布答案:“根据除法公式计算,20÷5=4(棵),答案为4……”教师语音未落,马上有学生举手,争先恐后地说:“老师,你说得不对,是3棵树,因为这道题又没说路的两端种还是不种。”“老师,如果路的两端都种树,应是种5棵树呀!”“老师的答案也没错,如果路的一端种树就是4棵。”……学生的质疑,说明充分调动起了他们对问题的探究兴趣。于是教师鼓励他们说:“其实呀,你们说的都有道理,这道题的答案也绝不止我刚才说的那一种。今天,我们探讨的就是典型的‘植树问题’。”接着,教师在此基础上将生活中的排队问题、公交车的站点设计问题等进行了归纳和总结,与学生共同寻找出了规律。通过倾听,从中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利于教师掌控教学进程,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听”出精彩,让学生更喜于应用数学
  著名教育学家裴斯泰洛齐说过:“我们不要追求热闹的课堂形式,而是要实现简洁、高效的教学目标,特别要学会倾听学生真实的意见和看法。”的确,言为心声,一个人的意思表达往往是他内心真实想法的流露。在数学教学中,一些教师认为过多的师生交流与讨论不仅会浪费时间,而且根本就是多此一举。其实,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有时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交流,能从中听出精彩,让学生更乐于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六年级的“总复习”时,教师出示这样一道题目:“计划修一条长120米的水渠,前5天修了这条水渠的20%,照这样的进度,修完这条水渠还需多少天?”学生探究出以下解法:(1)120÷(120×20%÷5)-5;(2)(120-120×20%)÷(120×20%÷5);(3)1÷(20%÷5)-5;(4)(1-20%)÷(20%÷5);(5)5÷20%-5……这些解法很难想象是出自小学生之口,特别是第(5)种解法,既简洁又高效。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在提高他们数学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快乐,促进他们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
  总之,倾听是一门教学艺术,更是一种教学习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俯身做一名倾听者,通过倾听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从中“听”出童趣、“听”出质疑、“听”出精彩,从而实现师生间有效的沟通与互动,使数学课堂因倾听而变得高效。
其他文献
[摘要]“九思”最初由孔子提出,在《论语·季氏篇第十六》中记载着“君子有九思”,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探索“九思”的教育实践,从学习层面、生活层面和社会层面进行教学设计,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领悟其中所包含的深刻内涵,学会生活,进而认识世界,最后成为一个善思、善学、善问的人。除此之外,“九思”对当代教
[摘要]最近,“微元素”已逐渐步入小学语文课堂,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常态。寻找儿童写作可“攀升”的支架,在仿写中、在理解处、在想象中培养学生的微写作能力,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课堂;微写作;可“攀升”支架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7)36001201  “微元素”已逐渐步入小学语文课堂,成为语文课堂教学
[摘 要]如何有效转化班集体?实践证明,应该以培养学生责任心为锲入点,通过四步骤策略转化班集体。  [关键词]责任心  [中图分类号] G6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1-091  责任心是一个人生命成长的纤绳,是优良班集体的核心元素。培养责任心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自信心、意志力、积极向上、关爱他人与集体等诸多优秀品质的过程。要转化缺乏责任意识的班集体,
[摘 要]一个好的拓展练习,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课堂内容的综合,是学科知识的应用和迁移。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拓展训练:强调生活化,体现拓展的实践性;添加“调味品”,凸显拓展的趣味性;激发想象力,实现拓展的创造性。  [关键词]拓展练习 语文素养 有声作业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6-015  一个好的拓展练习,是课堂
例一:学生满怀自豪地说:“老师,您看,这是我画的《热带鱼乐园》。我觉得这张画不涂颜色,只用各种线条来描绘热带鱼也很好看!”  教师:“这画的是什么啊?老师并没有让你用线条的方式画画,上课的时候一定没有听清楚要求!拿回去重画!必须涂上颜色!以后做作业的时候听清楚老师的要求!”  学生只好失落地拿回自己的画……  例二:学生试探着说:“老师,今天画《热带鱼乐园》我用的不是色彩画,而用以前教过的线描来表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是大多数人都懂的道理,教师们更是十分清楚质疑的重要性。可是,现实的语文课堂中,学生质疑的声音总是微乎其微,就算有,也只是“认认真真走过场”罢了。  一、质疑缘何少  1.学校层面  有人曾戏言,我国教育的过程,就是将有棱角的石头全部磨成光滑的石头的过程。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学校关注的是学生接受了多少知识,而不是学生思考了哪些问题。学校评价学生,用的方法也是以一张试卷来检测学生
[摘 要]劳动与技术课程是小学综合实践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能充分挖掘学生潜力、启迪学生思维的一门课程。劳技课堂的多元评价注重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倡导评价方式的多样性,追求评价主体的多元性,为学生创造广阔的成长空间,让劳动与技术课程展现其独特魅力,使劳技课堂变得多彩而灵动。  [关键词]小学地方课程 体验活动 多维互动 课程资源  [中图分类号] G40-0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
“Read and say ”是情景对话板块,是《牛津小学英语》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这一板块的教学,常见的教学步骤是:创设情境,引出单词和句型;进行操练,读好语音语调;引入课文,读通对话内容;题型练习,强化意义识记;拓展延伸,巩固重点词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的偏重于单个词句的教学,忽略对语篇整体的理解;有的偏重于学生兴趣的激发,忽略对课文内容的把握;有的偏重于阅读结果的检查,忽视对阅读过
[摘 要]县域高寒山区少数民族小学师资力量薄弱,教师队伍老化和缺编;流动性大,整体素质不高;工作量大,教师健康状况令人担忧;教学设施不完备,教师工作生活条件有待改善。针对以上问题,应加大投入,夯实基础,提高高寒山区民族小学的办学条件:加快高寒山区民族小学教师的补充力度;进一步加大高寒山区民族小学教师的培养力度;建立和完善高寒山区民族小学教师激励机制。  [关键词]高寒山区 少数民族 师资队伍  [
[摘要]“走进音响世界”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习作内容之一。“激发学生对音响的想象力,并能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既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如果单靠传统的“粉笔加黑板”式的课堂教学,就很难突破这一难点。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通过声音的模仿、再现,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从而弥补传统习作教学的缺陷。  [关键词]习作教学;信息技术;想象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