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要想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必须从“四重四轻”入手:重整体把握,轻过细分析;重诵读训练,轻题海战术;重形象塑造,轻词句诠注;重个性特点,轻教参意识。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语文能力 教学效果
要想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必须切实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把学过的知识变成自己的技能。而如何培养语文能力,这是每位语文教师都不容回避的话题。经过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以从语文教学的“四重四轻”入手。
一、重整体把握,轻过细分析
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整体性强。我们评论一堂语文课是从整体性着眼,我们评估一个学生的语文水平也是从整体上进行,语文教学更应从整体上把握。语文教材中的每篇文章就是一个整体,因而,我们从研究教材到准备教案,到实施教案,再到课后练习,都要围绕这篇文章进行通盘考虑。读写听说能力的训练,字词句章的分析,主题思想的归纳,写作风格的提炼,都要结合课文的整体进行。
然而,当前语文教学中大量存在着把完整的课文讲得支离破碎的现象。不少老师过于注重课文的分析,分析细到某个句子、某个词乃至于某个字的含义,于是乎学生把这些分析视作经典而大记特记,因为接下来的考试它们就是“标准答案”。而对这些内容在文中到底起什么作用则茫然无知,语文课所特有的韵味,在这过筛式的分析中变得味同嚼蜡。长期下去,语文的兴趣何来?语文还姓“语”吗?笔者以为,减少过细的分析,注重语文课的整体把握,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得到多方面的训练,是语文教学中必须注意的。
二、重诵读训练,轻题海战术
诵读是语文教学的传统。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是,如今语文课上能使“其义自见”的诵读训练不见了。不仅老师不范读,学生也没有机会读书,有的老师把诵读异化为“看书”。更多的则是课内以讲析满堂灌,课后则辅以大量的练习,学生对课文没多少感性认识,相当多的同学对所学的课文诵读一遍都没能做到。这样怎能学好语文呢?对课文的理解首先来自于对课文的感性认识,获得感性认识的最佳方法就是诵读。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把从语文课上失落的诵读方法找回来,重视对学生这方面的训练,抛弃题海战术,必要的练习也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加培养学生在诵读基础上的自我理解能力的内容。
诵读训练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感。“语感是一种语言修养,是在长期的规范的语言训练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重个人经验色彩的语言领悟能力”。学生个人对语言的领悟能力,往往表明他对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也直接反映了语文的教学效果。在实践中,笔者一直把诵读训练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课上,诵读训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学生通过诵读对课文有了感性认识,听教师讲析不仅不感到生疏,而且听得入耳,老师讲解之后学生诵读课文其感情更充沛,对课文的理解也深了一层。课外,把诵读融进作业中,比如作文练习,加进“读作文”的内容,学生写完了作文,首先自己读两遍(不许“看”),再用150字左右写出对自己的作文评语。批改后发下去,在讲评课上选择有代表性的作文,再让学生诵读,并请同学参与老师的讲评。在不断的读读议议中,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重形象塑造,轻词句诠注
这里的形象塑造是指对课文形象材料的再塑造。形象思维是一种不离形象的思维方式,其特点是通过类比、想象、联想等方法进行思维活动。对形象思维语文老师很熟悉,没有了形象思维,语文的教与学也就失去了灵魂。但现在有不少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忽视和丢弃了这种思维方式,而热衷于诠注式地讲解课文中的词句意义,一词一义,一词多义,似乎对语文讲得深,讲得透。然而,这种查字典的方法对语文教学是不适宜的。
设想一下,我们如果不引导学生对“百草园”进行形象的再塑造,只给学生罗列一大串景物名称,再冠以几个诸如“形态”、“声音”、“味道”等术语,学生脑子里是不可能有“石井栏”那光滑的形象的,是不可能体会出“覆盆子”那又酸又甜的味道的。如果我们不带学生“进入”百草园这个特定的“形象”中去,学生是很难体会到其春夏秋冬那种种乐趣的,更不用说有身临其境之感了。我们就是要在教学中运用形象思维方法,让学生看到一幅百草园的四季图,而不是某个景物的特写。
对学生进行形象思维训练的方法是多样的。过去有人提出的排课本剧的方法,虽然在平时教学中做起来有难度,但却是一种很好的对课文形象材料进行再塑造的方法。不管用什么方法,我们语文老师应该把对课文形象材料进行再塑造的方法教给学生。重形象塑造,轻词句诠注,让形象思维回归语文课,也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责任。
四、重个性特点,轻教参意识
所谓个性特点是指语文老师上课要有自己的风格。这种风格应是个人知识水平,对教材的研究程度,教学方法的使用,驾驭课堂的能力以及自身素质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体现。
语文课不像理科课容易上,语文教师必须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借助适当的教学方法,采用富有启发性的语言,有时甚至是体态、眼神、手势等非语文手段,极力引导学生参与对课文的分析,最终把老师对课文的理解转化为学生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对知识的掌握。现时不少语文课枯燥无味,不能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与语文老师上课没有自己的个性特点有很大关系。
正如每篇文章都有写作特点一样,语文老师也应有自己的讲课特点,没有个性特点的课是不能吸引学生的。李吉林、钱梦龙等许多著名语文老师之所以被语文界所推崇,正因为是他们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了自己的个性特点。除去名人,教学第一线的语文老师有个性特点的不多。原因虽是多方面的,但受教参影响大、缺少主见却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
笔者以为,信教参而不唯教参,更不能用教参代替自己的教案。教者应在不脱离《大纲》前提下,借助教参的指导,通过自己对课文的钻研,写出符合自己个性特点及学生实际的教案,这样课上得才得心应手。我们教师要重视培养发展自己教学上的个性特点,切实减轻自己对教参的依赖意识,语文教学这块园地里定能百花齐放,硕果累累。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清江中学。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语文能力 教学效果
要想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必须切实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把学过的知识变成自己的技能。而如何培养语文能力,这是每位语文教师都不容回避的话题。经过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以从语文教学的“四重四轻”入手。
一、重整体把握,轻过细分析
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整体性强。我们评论一堂语文课是从整体性着眼,我们评估一个学生的语文水平也是从整体上进行,语文教学更应从整体上把握。语文教材中的每篇文章就是一个整体,因而,我们从研究教材到准备教案,到实施教案,再到课后练习,都要围绕这篇文章进行通盘考虑。读写听说能力的训练,字词句章的分析,主题思想的归纳,写作风格的提炼,都要结合课文的整体进行。
然而,当前语文教学中大量存在着把完整的课文讲得支离破碎的现象。不少老师过于注重课文的分析,分析细到某个句子、某个词乃至于某个字的含义,于是乎学生把这些分析视作经典而大记特记,因为接下来的考试它们就是“标准答案”。而对这些内容在文中到底起什么作用则茫然无知,语文课所特有的韵味,在这过筛式的分析中变得味同嚼蜡。长期下去,语文的兴趣何来?语文还姓“语”吗?笔者以为,减少过细的分析,注重语文课的整体把握,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得到多方面的训练,是语文教学中必须注意的。
二、重诵读训练,轻题海战术
诵读是语文教学的传统。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是,如今语文课上能使“其义自见”的诵读训练不见了。不仅老师不范读,学生也没有机会读书,有的老师把诵读异化为“看书”。更多的则是课内以讲析满堂灌,课后则辅以大量的练习,学生对课文没多少感性认识,相当多的同学对所学的课文诵读一遍都没能做到。这样怎能学好语文呢?对课文的理解首先来自于对课文的感性认识,获得感性认识的最佳方法就是诵读。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把从语文课上失落的诵读方法找回来,重视对学生这方面的训练,抛弃题海战术,必要的练习也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加培养学生在诵读基础上的自我理解能力的内容。
诵读训练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感。“语感是一种语言修养,是在长期的规范的语言训练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重个人经验色彩的语言领悟能力”。学生个人对语言的领悟能力,往往表明他对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也直接反映了语文的教学效果。在实践中,笔者一直把诵读训练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课上,诵读训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学生通过诵读对课文有了感性认识,听教师讲析不仅不感到生疏,而且听得入耳,老师讲解之后学生诵读课文其感情更充沛,对课文的理解也深了一层。课外,把诵读融进作业中,比如作文练习,加进“读作文”的内容,学生写完了作文,首先自己读两遍(不许“看”),再用150字左右写出对自己的作文评语。批改后发下去,在讲评课上选择有代表性的作文,再让学生诵读,并请同学参与老师的讲评。在不断的读读议议中,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重形象塑造,轻词句诠注
这里的形象塑造是指对课文形象材料的再塑造。形象思维是一种不离形象的思维方式,其特点是通过类比、想象、联想等方法进行思维活动。对形象思维语文老师很熟悉,没有了形象思维,语文的教与学也就失去了灵魂。但现在有不少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忽视和丢弃了这种思维方式,而热衷于诠注式地讲解课文中的词句意义,一词一义,一词多义,似乎对语文讲得深,讲得透。然而,这种查字典的方法对语文教学是不适宜的。
设想一下,我们如果不引导学生对“百草园”进行形象的再塑造,只给学生罗列一大串景物名称,再冠以几个诸如“形态”、“声音”、“味道”等术语,学生脑子里是不可能有“石井栏”那光滑的形象的,是不可能体会出“覆盆子”那又酸又甜的味道的。如果我们不带学生“进入”百草园这个特定的“形象”中去,学生是很难体会到其春夏秋冬那种种乐趣的,更不用说有身临其境之感了。我们就是要在教学中运用形象思维方法,让学生看到一幅百草园的四季图,而不是某个景物的特写。
对学生进行形象思维训练的方法是多样的。过去有人提出的排课本剧的方法,虽然在平时教学中做起来有难度,但却是一种很好的对课文形象材料进行再塑造的方法。不管用什么方法,我们语文老师应该把对课文形象材料进行再塑造的方法教给学生。重形象塑造,轻词句诠注,让形象思维回归语文课,也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责任。
四、重个性特点,轻教参意识
所谓个性特点是指语文老师上课要有自己的风格。这种风格应是个人知识水平,对教材的研究程度,教学方法的使用,驾驭课堂的能力以及自身素质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体现。
语文课不像理科课容易上,语文教师必须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借助适当的教学方法,采用富有启发性的语言,有时甚至是体态、眼神、手势等非语文手段,极力引导学生参与对课文的分析,最终把老师对课文的理解转化为学生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对知识的掌握。现时不少语文课枯燥无味,不能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与语文老师上课没有自己的个性特点有很大关系。
正如每篇文章都有写作特点一样,语文老师也应有自己的讲课特点,没有个性特点的课是不能吸引学生的。李吉林、钱梦龙等许多著名语文老师之所以被语文界所推崇,正因为是他们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了自己的个性特点。除去名人,教学第一线的语文老师有个性特点的不多。原因虽是多方面的,但受教参影响大、缺少主见却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
笔者以为,信教参而不唯教参,更不能用教参代替自己的教案。教者应在不脱离《大纲》前提下,借助教参的指导,通过自己对课文的钻研,写出符合自己个性特点及学生实际的教案,这样课上得才得心应手。我们教师要重视培养发展自己教学上的个性特点,切实减轻自己对教参的依赖意识,语文教学这块园地里定能百花齐放,硕果累累。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清江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