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复兴和保护传统文化向来是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文化是历史的延续和承载,是民间习俗和生活习惯的展现。古建筑文物是中华民族艺术的集中展现,是传统文化的代表性形式,彰显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学情趣。保护和修缮古建筑文化是为给后人了解和深刻探究中华传统文化提供条件。
关键词:古建筑文物;修缮保护;措施
引言:
建筑文物是中华历史的展现和组成部分,地位十分重要,修缮和保护中华古建筑文化能够有效传承和保留传统文化。古建筑文化在当代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存在,彰显中华历史不同时期的文化特征,为人民研究历史提供素材,优于文献资料,可以直观彰显时代社会状态、手工水平和建筑样式。保护和修缮古建筑文化的目的在于传承和研究中华文化,古建筑文物的保护和修缮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传承文化之大势所趋。
一、保护和修缮古建筑文物之原则
第一,古建筑文物彰显其建设年代的文化和历史,在保护和修缮古建筑文物时应践行原真性原则,保留其本质特征,比如使其布局、体量、材料、式样、演策、高度等维持原样,以求彰显其特有的文化历史氛围。
第二,保护和修缮古建筑文物,应使其与周围环境融于一体,若仅保护其本身,使其与周遭环境格格不入,则会有损其历史文化价值。因此,在保护和修缮过程中应践行整体性原则,重点关注民间习俗、传统艺术等非物质形态,为维持其整体性,应尽量避免大得改动和修复,主要修复被损坏的构件。
第三,若古建筑文物存在于社区群中,其保护和修缮应践行可逆性原则,掌握其结构方法,融入适当现代化元素,将古建筑文物修缮至最佳,优化社区环境[1]。
二、保护和修缮古建筑文物之问题
(一)人为因素
第一,文物市场的繁荣,许多古建筑的拥有者为贩卖某一艺术品或构件以谋求更多的利益将其肆意损、拆卸的杂乱无章,使其遭受无法弥补的损伤,彰显人们对历史文化的冷漠和物质。第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为推动城市现代化建设和旧城区改造,众多古建筑被拆毁。部分城市在建设过程中急功近利,忽视对古建筑文物的评估和保护,挤压古建筑的空间,在城市高楼林立的过程中众多宝贵的古建筑被消失。
(二)自然因素
第一,地基沉降。与当代建筑相比,受古建筑整体高度和质量的影响,古建筑地基较低。古建筑受地下工作和地壳运动的影响地基极易下沉,从而破坏整体结构,导致木架走形、墙体开裂和坍塌状况的出现。第二,大木被虫蛀、损毁。木材是古建筑中使用最多的材料,受时间流逝和自然環境的影响,木材极易变形和腐朽,且某些古建筑已有数百年历史,大木局部甚至已消失。其木材的修缮容不得丝毫差错,否则将造成古建筑的损毁。第三,砖体风化。古建筑砖体长期受风化作用,其中青石板和砖受影响最严重,导致大量脱落、变形情况的出现,造成极大隐患。但相关专家在修缮过程中存在分歧,虽都以保护古建筑为目的,但也导致无法全面践行保护对策,达到高效保护的目的[2]。
三、保护和修缮古建筑文物之策略
(一)树立文物保护意识
为提高国民对古建筑文物物质价值和历史人文价值的认知度,推动其保护事业,可凭借网络媒介弘扬文物精神,使国民树立文物保护意识。比如,以《国家宝藏》为平台,制作古建筑文物保护专题节目,引发国民民族自豪感和对古建筑文物的热爱;学校组织相关活动,融入古建筑文物保护观念,培养学生的文化情怀,投身于古建筑保护;相关部门可宣传古建筑损坏树木及其价值,极其国民忧患意识,明确认知古建筑保护的重要性。
(二)落实文物保护政策
为统一管理古建筑文物,为其提供最佳的保护和修缮服务,国家应不断更新古建筑等文物保护政策;分类和统计古建筑文物的修缮和损毁、破坏现状,以此为依据制定相关政策,以政策为保障,推行古建筑文物保护工作。古建筑文物的有效保护和修缮有赖于相关政策的制定,因此,文物修缮工作者在工作中严格执行相关政策,以保证古建筑文物的顺利保护和修缮。
(三)践行科学修缮办法
为将古建筑文物修缮至最佳状态,在修缮过程中工作者应践行古建筑保护和修缮的整体性、原真性、可逆性原则,践行科学的修缮办法。第一,纵览全局,树立统筹意识,开展修缮工作以前,应全面掌握古建筑文物的损伤状态,充分斟酌其人为和自然因素;第二,在修缮中践行由内而外的准则,以最大的努力维持其完整性,延长保存时长;第三,工作者应深刻分析其损伤状况,选择最合理的修补手段,并非所有的古建筑文物都适用于先进的现代化技术,某些古建筑只能选择人工修补。
(四)培养人员专业素质
工作者是古建筑文物保护和修缮工作的践行者,因此,为降低工作难度,强化保护古建筑文物的保护和修缮力度,必须加强工作者专业能力的培养。第一,相关单位应为在岗工作者提供培训条件,提升专业能力和素养;第二,为古建筑文物相关专业的实习者和在校学生提供更多社会实践的条件;第三,国家可根据相关政策,对古建筑文物相关专业进行扩招,开展专业性教学。
(五)提供足够的修缮资金
社会资金投入、财政出资、文物保护相关事业单位经营收入、个人出资等古建筑修缮和保护资金的主要来源。为保证资金有序落实,应从以下方面着手:第一,若国家财政因古建筑范围过大无法支撑其修缮工作,可选择BT模式进行融资;第二,以古建筑的归属确定修缮费用的承担方,属于国家,政府承担所有修缮资金,资金存在剩余,可用于开发或日常维护;属于村镇等组织,该组织应自行承担费用,若所需费用过多,该组织可上报政府其损伤状况,以补充资金缺口。
四、结束语
古建筑文物的保护和修缮任重而道远,需要长期的探究和坚持,因此,国家可以从培养人才、健全法律、宣传价值等方面展开保护和修缮古建筑文物的工作,提高社会关注和重视程度,在建设过程中严格执行科学的保护和修缮要求,以求将其修复至最佳状态,彰显古建筑文物的独特价值,满足国民精神需求,实现其精神和物质价值的统一。
参考文献
[1]邹艳磊, 郭巍. 对古建筑文物的修缮及保护问题探讨[J]. 中国科技投资, 2019, 000(024):56,141.
[2]王晨菊. 探讨古建筑文物的修缮与保护[J]. 新丝路:上旬, 2020, 000(002):P.0197-0197,0199.
闫鹏武,研究方向:文保保护工程设计.
(陕西省文化遗产研究院 710075)
关键词:古建筑文物;修缮保护;措施
引言:
建筑文物是中华历史的展现和组成部分,地位十分重要,修缮和保护中华古建筑文化能够有效传承和保留传统文化。古建筑文化在当代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存在,彰显中华历史不同时期的文化特征,为人民研究历史提供素材,优于文献资料,可以直观彰显时代社会状态、手工水平和建筑样式。保护和修缮古建筑文化的目的在于传承和研究中华文化,古建筑文物的保护和修缮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传承文化之大势所趋。
一、保护和修缮古建筑文物之原则
第一,古建筑文物彰显其建设年代的文化和历史,在保护和修缮古建筑文物时应践行原真性原则,保留其本质特征,比如使其布局、体量、材料、式样、演策、高度等维持原样,以求彰显其特有的文化历史氛围。
第二,保护和修缮古建筑文物,应使其与周围环境融于一体,若仅保护其本身,使其与周遭环境格格不入,则会有损其历史文化价值。因此,在保护和修缮过程中应践行整体性原则,重点关注民间习俗、传统艺术等非物质形态,为维持其整体性,应尽量避免大得改动和修复,主要修复被损坏的构件。
第三,若古建筑文物存在于社区群中,其保护和修缮应践行可逆性原则,掌握其结构方法,融入适当现代化元素,将古建筑文物修缮至最佳,优化社区环境[1]。
二、保护和修缮古建筑文物之问题
(一)人为因素
第一,文物市场的繁荣,许多古建筑的拥有者为贩卖某一艺术品或构件以谋求更多的利益将其肆意损、拆卸的杂乱无章,使其遭受无法弥补的损伤,彰显人们对历史文化的冷漠和物质。第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为推动城市现代化建设和旧城区改造,众多古建筑被拆毁。部分城市在建设过程中急功近利,忽视对古建筑文物的评估和保护,挤压古建筑的空间,在城市高楼林立的过程中众多宝贵的古建筑被消失。
(二)自然因素
第一,地基沉降。与当代建筑相比,受古建筑整体高度和质量的影响,古建筑地基较低。古建筑受地下工作和地壳运动的影响地基极易下沉,从而破坏整体结构,导致木架走形、墙体开裂和坍塌状况的出现。第二,大木被虫蛀、损毁。木材是古建筑中使用最多的材料,受时间流逝和自然環境的影响,木材极易变形和腐朽,且某些古建筑已有数百年历史,大木局部甚至已消失。其木材的修缮容不得丝毫差错,否则将造成古建筑的损毁。第三,砖体风化。古建筑砖体长期受风化作用,其中青石板和砖受影响最严重,导致大量脱落、变形情况的出现,造成极大隐患。但相关专家在修缮过程中存在分歧,虽都以保护古建筑为目的,但也导致无法全面践行保护对策,达到高效保护的目的[2]。
三、保护和修缮古建筑文物之策略
(一)树立文物保护意识
为提高国民对古建筑文物物质价值和历史人文价值的认知度,推动其保护事业,可凭借网络媒介弘扬文物精神,使国民树立文物保护意识。比如,以《国家宝藏》为平台,制作古建筑文物保护专题节目,引发国民民族自豪感和对古建筑文物的热爱;学校组织相关活动,融入古建筑文物保护观念,培养学生的文化情怀,投身于古建筑保护;相关部门可宣传古建筑损坏树木及其价值,极其国民忧患意识,明确认知古建筑保护的重要性。
(二)落实文物保护政策
为统一管理古建筑文物,为其提供最佳的保护和修缮服务,国家应不断更新古建筑等文物保护政策;分类和统计古建筑文物的修缮和损毁、破坏现状,以此为依据制定相关政策,以政策为保障,推行古建筑文物保护工作。古建筑文物的有效保护和修缮有赖于相关政策的制定,因此,文物修缮工作者在工作中严格执行相关政策,以保证古建筑文物的顺利保护和修缮。
(三)践行科学修缮办法
为将古建筑文物修缮至最佳状态,在修缮过程中工作者应践行古建筑保护和修缮的整体性、原真性、可逆性原则,践行科学的修缮办法。第一,纵览全局,树立统筹意识,开展修缮工作以前,应全面掌握古建筑文物的损伤状态,充分斟酌其人为和自然因素;第二,在修缮中践行由内而外的准则,以最大的努力维持其完整性,延长保存时长;第三,工作者应深刻分析其损伤状况,选择最合理的修补手段,并非所有的古建筑文物都适用于先进的现代化技术,某些古建筑只能选择人工修补。
(四)培养人员专业素质
工作者是古建筑文物保护和修缮工作的践行者,因此,为降低工作难度,强化保护古建筑文物的保护和修缮力度,必须加强工作者专业能力的培养。第一,相关单位应为在岗工作者提供培训条件,提升专业能力和素养;第二,为古建筑文物相关专业的实习者和在校学生提供更多社会实践的条件;第三,国家可根据相关政策,对古建筑文物相关专业进行扩招,开展专业性教学。
(五)提供足够的修缮资金
社会资金投入、财政出资、文物保护相关事业单位经营收入、个人出资等古建筑修缮和保护资金的主要来源。为保证资金有序落实,应从以下方面着手:第一,若国家财政因古建筑范围过大无法支撑其修缮工作,可选择BT模式进行融资;第二,以古建筑的归属确定修缮费用的承担方,属于国家,政府承担所有修缮资金,资金存在剩余,可用于开发或日常维护;属于村镇等组织,该组织应自行承担费用,若所需费用过多,该组织可上报政府其损伤状况,以补充资金缺口。
四、结束语
古建筑文物的保护和修缮任重而道远,需要长期的探究和坚持,因此,国家可以从培养人才、健全法律、宣传价值等方面展开保护和修缮古建筑文物的工作,提高社会关注和重视程度,在建设过程中严格执行科学的保护和修缮要求,以求将其修复至最佳状态,彰显古建筑文物的独特价值,满足国民精神需求,实现其精神和物质价值的统一。
参考文献
[1]邹艳磊, 郭巍. 对古建筑文物的修缮及保护问题探讨[J]. 中国科技投资, 2019, 000(024):56,141.
[2]王晨菊. 探讨古建筑文物的修缮与保护[J]. 新丝路:上旬, 2020, 000(002):P.0197-0197,0199.
闫鹏武,研究方向:文保保护工程设计.
(陕西省文化遗产研究院 71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