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bq198110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上好物理实验课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因此,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如何改进实验方法使实验效果更理想,值得廣大教师思考与探索。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8)05004602
  一直以来,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教学设计或实验器材的原因,总会使得实验现象大打折扣。本文结合初中物理教学实践,对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进行分析探讨。
  一、课堂演示实验
  在课堂演示实验教学中,实验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实验效果,更影响着学生对实验结果的理解。有时传统的实验设计,往往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所以将传统实验改进创新一下,反而会使实验效果更明显。
  1.密度概念的引入
  密度是初中物理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但同时也是学生较难理解的概念。笔者原来是这样教学的:
  (1)让学生先分别称量出体积分别为10cm3、20cm3、30cm3的铝块的质量,计算出质量与体积之比;
  (2)再分别称出体积分别为10cm3、20cm3、30cm3的铜块质量,计算出质量与体积之比;
  (3)由学生归纳分析得出:
  ①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之比相同;
  ②不同物质,质量与体积之比不同;
  ③物理学里,用“密度”这个物理量反映这种特性,从而得出密度的概念。
  这样的设计,科学概念的引入是人为规定的,许多定义是用一种生硬的方式直接给出的。这样做可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但这样强行灌输的知识不可能深入学生的心灵,学生无法熟练迁移、应用。
  于是,笔者做了如下改进:
  (1)将体积均为10cm3的两个铜块、两个铁块、两个铝块给学生分辨,并将它们分类。学生可以根据颜色、质量分类,甚至不需要用到天平。
  (2)将体积均为10cm3的两个铜块、两个铁块、两个铝块用黑色薄膜包裹,要求学生分类。学生可以用天平
  将它们的质量分别称量出来,质量相同的归为一类。
  (3)将一组体积为10cm3的铜块、铁块、铝块和另一组体积为20cm3的铜块、铁块、铝块用黑色薄膜包裹,学生只称量质量是无法分类的。这时通过组内学生的讨论,学生会想到还要测质量,并计算单位体积物质的质量,通过这样的实验操作学生可以将三类物质进行分类。这样密度的概念就建立起来了。
  这一系列的问题,其中一部分,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可以解决,但另一部分问题,必须超越已有的经验,探寻新的解决办法。这样基于学生已有经验,设计的问题,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智力活动中去,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概念。初中生在学习新的物理概念时,无论从知识基础,还是从认知发展来看,都离不开具体经验的支持。
  2.探究液体压强特点实验
  这一节课,笔者利用右图的器材,引导学生观察容器底面和侧壁的橡皮膜有什么特点,引出液体压强。在这个实验中,底面的橡皮膜向下凸,说明液体对底面有压强。为什么有压强呢?从橡皮膜向下凸,说明它受到了向下的力,学生很容易想到“由于液体重力作用在底面的橡皮膜上,从而产生了压强”。侧壁的橡皮膜也向外凸,说明容器的侧壁也有液体压强。为什么有这个压强呢?从橡皮膜向外凸,说明它受到了一个向外的力,这个力是液体产生的。液体为什么会产生向外的力呢?学生经过思考,会想到液体具有流动性,产生向外的力,作用在橡皮膜上就产生了压强。从教学的效果看,通过实验引入,学生知道了液体内部会产生压强,并且知道产生压强的原因,从而引出液体内部压强特点的探究。学生由已掌握的知识,逐渐向未知的知识探索,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在实验过程中,也有部分学生提出了疑问,容器侧壁的橡皮膜外凸的程度不明显,后排的学生看不清楚,可视度差。
  针对这一个问题,课后我进行了反思,如何能让实验现象更明显?从液体压强的特点来看,压强越大,效果越明显。而容器深度却限定了,我首先将水换成了盐水,效果变化不大。后来,换成了硫酸铜溶液。原以为效果会比较好。实验发现,效果仍不理想。后来我又到实验室找了一根合适的玻璃管,将玻璃管插入到容器里,使水的深度大约增加了10厘米。用改进后的器材做实验,效果较理想。我计算了一下,假设原有液柱深10cm,如果插入一根长度合适的玻璃管,使水的深度增加10厘米的话,计算得到圆筒侧壁的压强大约是2×103Pa,可有效增强实验效果。
  二、课堂探究实验
  探究性实验是在假设的指引下,获取支持或推翻假设的科学证据,是以实验为载体探究科学结论的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技能,把自己当作新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通过实验亲自发现问题。探究性实验重视过程和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初中物理新课程增加了较多的探究性实验,提倡将演示实验尽量转化为学生的课堂探究实验。
  在“光的直线传播”实验中,要让学生知道,光在气体、液体、固体中沿直线传播。最初的教学设计,笔者采用了教师演示的方法,让激光在烟雾中传播,可看出光在气体中沿直线传播;让激光在加液体奶的水中传播,可看出光在液体中沿直线传播;让光在玻璃砖和果冻中传播,可看出光在固体中沿直线传播。从效果来看,现象都非常明显,很容易归纳出光沿直线传播的结论。课后经过反思,笔者认为这节课的实验环节,是验证性的实验,学生很少积极主动思考,课堂上也很少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学生的情绪调动不充分。能否将这堂课改为探究课呢?通过改进教学设计,在探究光在气体中的传播路径时,笔者先提出问题: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是怎么样的?通过学生的讨论或联想,会有一些猜想。笔者进一步启发:在平常状态下,能看得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吗?再引导、启发学生思考:有雾天气,穿过树林的阳光是什么样子的?我们可以制造出一个有烟雾的环境吗?利用桌面上的实验材料怎样做实验?到这里,学生就会想到点燃线香,能够制造有烟雾的环境。接下来,让学生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就顺理成章了。同理,探究光在水中传播的路径时,用同样的办法,引导学生,让光在加了液体奶的水中传播,现象更明显。
  三、课后小实验
  课堂是物理学习的主阵地,让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课后做一些课堂实验的延伸和拓展,不仅能巩固课堂中所学的知识,还能在实验过程中有新的收获、新的体验。
  1.瓶子变瘪
  在讲完大气压强后,可布置学生回家利用身边的材料,做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拿一个空饮料瓶,倒入少量热水,轻轻摇晃,使瓶内空气受热后倒掉热水,然后盖紧瓶塞。一会儿后,伴随着“咔咔”声,瓶子慢慢变瘪。这个实验简单易行,学生参与性强,更能体验科学神奇。
  2.洗黄豆的实验
  学完密度的应用之后,有一些学生对盐水选种不理解。教师可要求学生回家做一个很简单的实验:将家里存放有一定时间的黄豆洗一洗,然后看看会发现什么现象。有部分学生会发现,有少量黄豆浮起来。为什么黄豆会浮起来呢?通过思考,学生会想到因为部分黄豆被虫蛀空,密度比水小,会浮在水面上。同理,调制一定浓度的盐水,可以使不符合要求的种子浮起来。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只要认真反思,用心发掘,就会发现一些改进方法,从而提高物理实验教学效果。
  (责任编辑易志毅)
其他文献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
秋末冬初,巴渝大地披上"七彩外衣",漫山遍野层林尽染,正是观叶好时节。与三五好友结伴,向大山深处出发,寻踪彩林。或登高而望,或乘船而行,将美景装进镜头,装进心里。
期刊
最近,关于人工智能的讨论甚嚣尘上,人工智能之所以引起如此大的恐慌,是因为它会让越来越多的职业消失,这意味着,很多过去标准化教育出来的人将丧失就业能力,也无法创造价值。
“营改增”后,在ERP-U8V10.1环境下,对于运费结合具体业务需要做出增值税处理。文章在遵循财务业务一体化原则下,对ERP-U8V10.1环境业务处理进行解析;从业务单据和财务凭证处
[摘 要]教师若能从一道题入手,经过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寻找到多种解法,并对题目进行延伸和推廣,对锻炼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有帮助.[关键词]几何题;研究;推广[中图分类号] G633.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11-0031-01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这一段话,是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
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主流模式,它体现了职业教育的规律与特质。它在课程体系、管理体系、评价体系三个方面都展现了全新的内容,是科学发展观在教育资源、办学模式等方
孔雀山铜矿位于新疆天山博格达晚古生代大陆裂谷带,矿床类型属于热液型。矿区的两条铜矿体分别受两条近似平行的近东西向分布的构造破碎带控制,矿体波状弯曲,有一定的规模。文章
热腾腾的"世界杯"因为世界杯,我们来到俄罗斯;因为俄罗斯,我们与世界杯如此近……这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是因为旅行社的俄罗斯跟团游降价了。为了看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球迷们都
“互联网+”背景下传统会计行业发生了新的变化,这对会计人员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在互联网技术的冲击下,高职院校会计教师需不断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和双师素质,加强教学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