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全球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愈发不能满足国家建立文化强国的战略需求,“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普遍存在。本文从三个方面,即教材内容的编写、教师自身文化修养的提高以及英语等级考试的导向作用,论述了如何建立中国大学生文化自信。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中国文化失语;文化自信
引言
改革开放近40年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由“本土型国家”转变为“国际型国家”,“文化强国”和“中国文化走出来”成为中国的重要战略。党的十八大也指出,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建立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新华网,2016)。它以价值为核心,话语为中介,两者都离不开主体。文化自信的生成有其自身的规律,文化认知是前提,文化交流是条件,文化话语权的掌握则是关键。事实上,20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除了语言知识,语言课程应该更加积极地培育语言和文化批判意识和能力,引领学习者学会透视语言表层意义,对语言及其文化予以批判性地分析与体认,从而不但获得语言知识与技能等“语言结果”,还因文化批判触发文化自觉、文化多元主义等“非语言结果”(Richard, 2001)。可见,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文化知识已成为大家的共识。
一、文化自信视域下大学英语教学的不足。
近年来,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迅速发展,取得了很多显著成就,为国家培养了大量英语过硬的人才。但是,随着全球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愈发不能满足国家建立文化强国的战略需求。“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普遍存在。如果学生对母语文化缺乏足够的认识,且无法突破语言障碍将母语文化表达出来,那么他们在跨文化校际过程中就会缺乏文化自信,只能“沉默着”接收他国文化信息而无法输出自己国家的文化信息,也就无法成功地与对方就双方文化展开交流。现实中,即便是英语各项基本技能较好且熟悉西方文化的大学生,也无法很好地介绍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在涉及到双语文化的交流中往往处于劣势地位。学者称这种现象为“中国文化失语症”(徐晓梅,2015)。事实上,在很多学术交流或经济活动中,国内顶尖高校英语人才,甚至很多英语教师本身,对于中国文化、民俗文化、政治文化等的相关表达一筹莫展。在一项对六种中国传统节日-春节、中秋节、端午节、元霄节、清明节、乞巧节的英文名称翻译调查发现,翻译正确率超过70%的只有春节、中秋节和端午节(余芬蕾,2011)。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与发扬者,毕业后活跃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各个行业,在传播中国文化,提升中国文化地位和国家形象方面有着特殊的使命。所以大学英语教学适应时代要求,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和文化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本族文化的自信和民族文化自豪感显得尤为重要。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自信的构建。
笔者认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构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教材内容的编写。
我们国家的教材,无论英语专业还是非英语专业,内容选择上力求“原汁原味”,很多均节选自国外小说、报刊或杂志。林碧玲(2014)对大学英语《综合教程》(全新版)1-4册进行了分析,64篇阅读材料中关于英美国家文化的语料共44篇,占总数的68%,仅有4篇与中国文化有关,占总数的6%。另外,大学英语教材《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一册为例,全书共10个单元,没有一个单元的课文讲到中国文化;英语专业的《新编英语教程》第四册,全书共12个单元,课文也同样没有涉及中国文化的。总之,大学英语教材的内容的选择过于重视英美文化的传播,对英美文化的重要性过于夸大。这可能造成中国学生对英美文化认识的偏差,甚至觉得“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在一定程度上对母语文化产生自卑、厌倦,甚至抵触的心理,更谈不上文化自信。笔者建议在英语教材中应适当比例地加上中国文化教学的内容,让学生熟悉中国文化的英文表达,在国际交流中发出中国文化的声音,从而培养他们对于中国文化的自信。
2)教师自身文化修养的提高。
现在大学英语教师至少都获得了本学科的硕士学位,因此语言功底深厚,具有较强的专业教学能力,专业功底都很扎实。由于受到目的语文化教学的影响,在教学中可能过于注重目的语文化和价值观的传播,而忽略了对中国文化的讲解。另外,在过去的专业学习中,大家往往在目的语文化的学习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忽略了母语文化素养的提高。以致于走上工作岗位后,母语文化素养不足,无法很好的完成传播我们优秀文化的使命。事实上,作为一名合格的老师,无论什么专业,讲授什么课程,都应该肩负起传播本国优秀文化的使命。所以,作为英语老师,首先应该具有的文化素养应该是母语文化的素养。大学英语教师要认识并承担自己的历史使命,端正自身价值观,提升自身母语文化素养,从而正确引导学生的文化价值观。在英语课堂中不要一味地宣扬西方价值观,忽视本族文化在加强大学生民族文化情感、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
3)英语等级考试的导向作用。
目前大部分的英语等级考试以测试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为主,而忽略了对中国文化的英语理解和表达的考查。只有改革后的大学英语四六级大幅度地增加了中国文化的翻译部分,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中除了原有的作文基于中国当代社会文化外,其它部分均无涉及。其实,在听说读写译任何一部分都可以很好地融入中国文化部分,例如听力部分增加对中国民俗文化的考查,口语部分增加对中国先进思想的表达,阅读部分增加对中国历史、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的理解等。以此来增加学生对于中國文化的了解和表达,提升对中国文化的自豪感,加强中国文化自信,促进中国文化传播。
三、结语
在多元文化交融时代,大学英语教学有其鲜明的历史使命。教师要正确认识目的语文化和本土文化,借助大学英语教学平台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传播中国文化,让世界听到中国的声音,使外语教学成为对大学生进行渗透式教育的重要环节和有效途径,为建立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 RICHARD. J. C.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Language Teaching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133-137.
[2]新华网. 文化自信-习近平提出的时代课题[EB/OL]. [2016-08-05].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8/05/c_1119330939.htm
[3] 徐晓梅. 2015. 英语教学与母语力提升的有效契合[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5): 141-149..
[4] 余芬蕾. 2011. 后殖民语境下大学英语学习者文化身份认同的调研[J].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3): 71-73, 96.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中国文化失语;文化自信
引言
改革开放近40年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由“本土型国家”转变为“国际型国家”,“文化强国”和“中国文化走出来”成为中国的重要战略。党的十八大也指出,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建立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新华网,2016)。它以价值为核心,话语为中介,两者都离不开主体。文化自信的生成有其自身的规律,文化认知是前提,文化交流是条件,文化话语权的掌握则是关键。事实上,20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除了语言知识,语言课程应该更加积极地培育语言和文化批判意识和能力,引领学习者学会透视语言表层意义,对语言及其文化予以批判性地分析与体认,从而不但获得语言知识与技能等“语言结果”,还因文化批判触发文化自觉、文化多元主义等“非语言结果”(Richard, 2001)。可见,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文化知识已成为大家的共识。
一、文化自信视域下大学英语教学的不足。
近年来,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迅速发展,取得了很多显著成就,为国家培养了大量英语过硬的人才。但是,随着全球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愈发不能满足国家建立文化强国的战略需求。“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普遍存在。如果学生对母语文化缺乏足够的认识,且无法突破语言障碍将母语文化表达出来,那么他们在跨文化校际过程中就会缺乏文化自信,只能“沉默着”接收他国文化信息而无法输出自己国家的文化信息,也就无法成功地与对方就双方文化展开交流。现实中,即便是英语各项基本技能较好且熟悉西方文化的大学生,也无法很好地介绍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在涉及到双语文化的交流中往往处于劣势地位。学者称这种现象为“中国文化失语症”(徐晓梅,2015)。事实上,在很多学术交流或经济活动中,国内顶尖高校英语人才,甚至很多英语教师本身,对于中国文化、民俗文化、政治文化等的相关表达一筹莫展。在一项对六种中国传统节日-春节、中秋节、端午节、元霄节、清明节、乞巧节的英文名称翻译调查发现,翻译正确率超过70%的只有春节、中秋节和端午节(余芬蕾,2011)。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与发扬者,毕业后活跃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各个行业,在传播中国文化,提升中国文化地位和国家形象方面有着特殊的使命。所以大学英语教学适应时代要求,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和文化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本族文化的自信和民族文化自豪感显得尤为重要。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自信的构建。
笔者认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构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教材内容的编写。
我们国家的教材,无论英语专业还是非英语专业,内容选择上力求“原汁原味”,很多均节选自国外小说、报刊或杂志。林碧玲(2014)对大学英语《综合教程》(全新版)1-4册进行了分析,64篇阅读材料中关于英美国家文化的语料共44篇,占总数的68%,仅有4篇与中国文化有关,占总数的6%。另外,大学英语教材《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一册为例,全书共10个单元,没有一个单元的课文讲到中国文化;英语专业的《新编英语教程》第四册,全书共12个单元,课文也同样没有涉及中国文化的。总之,大学英语教材的内容的选择过于重视英美文化的传播,对英美文化的重要性过于夸大。这可能造成中国学生对英美文化认识的偏差,甚至觉得“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在一定程度上对母语文化产生自卑、厌倦,甚至抵触的心理,更谈不上文化自信。笔者建议在英语教材中应适当比例地加上中国文化教学的内容,让学生熟悉中国文化的英文表达,在国际交流中发出中国文化的声音,从而培养他们对于中国文化的自信。
2)教师自身文化修养的提高。
现在大学英语教师至少都获得了本学科的硕士学位,因此语言功底深厚,具有较强的专业教学能力,专业功底都很扎实。由于受到目的语文化教学的影响,在教学中可能过于注重目的语文化和价值观的传播,而忽略了对中国文化的讲解。另外,在过去的专业学习中,大家往往在目的语文化的学习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忽略了母语文化素养的提高。以致于走上工作岗位后,母语文化素养不足,无法很好的完成传播我们优秀文化的使命。事实上,作为一名合格的老师,无论什么专业,讲授什么课程,都应该肩负起传播本国优秀文化的使命。所以,作为英语老师,首先应该具有的文化素养应该是母语文化的素养。大学英语教师要认识并承担自己的历史使命,端正自身价值观,提升自身母语文化素养,从而正确引导学生的文化价值观。在英语课堂中不要一味地宣扬西方价值观,忽视本族文化在加强大学生民族文化情感、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
3)英语等级考试的导向作用。
目前大部分的英语等级考试以测试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为主,而忽略了对中国文化的英语理解和表达的考查。只有改革后的大学英语四六级大幅度地增加了中国文化的翻译部分,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中除了原有的作文基于中国当代社会文化外,其它部分均无涉及。其实,在听说读写译任何一部分都可以很好地融入中国文化部分,例如听力部分增加对中国民俗文化的考查,口语部分增加对中国先进思想的表达,阅读部分增加对中国历史、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的理解等。以此来增加学生对于中國文化的了解和表达,提升对中国文化的自豪感,加强中国文化自信,促进中国文化传播。
三、结语
在多元文化交融时代,大学英语教学有其鲜明的历史使命。教师要正确认识目的语文化和本土文化,借助大学英语教学平台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传播中国文化,让世界听到中国的声音,使外语教学成为对大学生进行渗透式教育的重要环节和有效途径,为建立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 RICHARD. J. C.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Language Teaching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133-137.
[2]新华网. 文化自信-习近平提出的时代课题[EB/OL]. [2016-08-05].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8/05/c_1119330939.htm
[3] 徐晓梅. 2015. 英语教学与母语力提升的有效契合[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5): 141-149..
[4] 余芬蕾. 2011. 后殖民语境下大学英语学习者文化身份认同的调研[J].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3): 71-73, 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