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总之,养生就是保养生命,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保持生命健康活力的行为。四季养生也称之为易经养生。其秘诀就是:顺应阴阳气息变化。
俗语道:一年之计在于春。我们就从春季养生说起:
中医学认为人体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如《素问·宝命全形论》中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四气调神大论》中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人体要很好地生活在自然环境中,就得掌握自然界的四时阴阳变化规律特点,以一定的养生方法来维护和加强机体的阴阳平衡,使之能够相适应。四时之中,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气候变迁,是自然变化的一个明显规律,人当顺之,因而便有四时不同的养生之法。时值春季,春令“发陈”,就是说,春天万物一派生发蓬勃、欣欣向荣的景象,布陈于大自然之中。王冰云:“春阳上升,气潜发散,生育庶物,陈其姿态,故曰发陈也”。因此,春令养生主要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调神务使“志生”
“志”,即志意,精神范畴。春天里人之志意当应其生发之气,精神舒畅,情志条达,宽怀戒怒,个人尤其是中老年人,如果不常生恼怒和忿恨,保持乐观情绪,则精气不易耗散,脏器不易老化,形体不致衰惫,自可祛病益寿。
二、活动以充生机
生命在于运动。动则养形,活则血流。有规律的活动,适当的运动,是古往今来长寿之秘诀。不过“动”有主动、被动之分,为应春之生气,当以主动运动、持之以恒为主要,如早上起来到庭院中散散步或慢跑,正如《内经》所说:春三月宜“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我国古代著名长寿医家孙思邈指出:“养生之道,常欲小劳”。切忌过分活动,以免汗出太多,伤及人身之阳气,有悖于“春夏养阳”之旨。
三、宽身利于“发陈”
冬去春来,春阳升发,天地俱生,万物以荣。人体亦然,肝阳生发,气血流通,神情活跃,才能启故从新,养料源源不断,功能生生不息,所以顺应此春气,人必须宽身,“被发缓形”(《内经》语,意即宽松衣带、披散头发等),于是形体得以舒缓,气血不致淤滞,内部脏器各种机能才能运转正常。
总之,春养生,一切皆应以此为准则,当生则助长生发而勿使其消杀,当与则恒以与之而勿使其劫夺。当赏则顺手给予而勿使其处罚,正所谓“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黄帝内经》云:“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春去夏至,草长莺飞。夏季天气炙热,万物生长旺盛,人体气血趋向体表,形成阳气在外、阴气内伏的生理状态。随着大自然的变化,人体五脏也和万物一样新陈代谢特别旺盛,汗易外泄,易耗气伤津。夏季气候炎热,出汗多,易失津液,多食酸味食物以生津止渴。夏季是人体肺部较弱的季节,为避免心气偏亢,应多食辛味,要省苦味,以助养肺气,中医认为:苦味入心,心属火,肺属金,火克金,心、尺不亢,肺气平和,夏天尽管天气炎热,但人们也不可食苦味过多,一定要多食辛味,这样才能避免心气偏亢,有助于补益肺气。夏季,饮食要以温为宜,夏季养生,要以清补、助阳、滋阴为目的,以降心火,养肺气。
春生夏长,秋主收敛,“秋三月,此为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秋季的气候是处于“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秋季养生在对精神情志、饮食起居、运动导引等方面进行调摄时,应注重一个“和”字。
一、调和情志远离悲秋
进入秋天之后,从“天人相应”来看,肺属金,与秋气相应,肺主呼吸,在志为忧。肺气虚者对秋天气候的变化敏感,尤其是一些中老年人目睹秋风冷雨,万物萧条的深秋景况,常在心中引起悲秋、凄凉之感,易产生抑郁情绪。因此,秋季注重调摄精神为养生之要务。《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对中老年人来说,应养成乐观开朗、宽容豁达的性格,收神敛气,保持内心宁静,可减缓秋季肃杀之气对精神的影响。
二、秋冻有节强身健体
我国自古以来流传的“春捂秋冻,不生杂病”的谚语,就符合秋天“薄衣御寒”的养生之道。因为自“立秋”节气以后,气温日趋下降,昼夜温差逐渐增大,寒露过后,北方冷空气会不断入侵,可谓:“一场秋雨一场寒”。从防病保健的角度出发,循序渐进地练习“秋”,加强御寒锻炼,可增强心肺功能,提高机体适应自然气候变化的抗寒能力,有利于预防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因此要顺应秋天的气候变化,适时地增减衣服,做到“秋冻”有节,与气候变化相和谐,方为明智之举。
三、饮食调和润肺防燥
过了“秋分”之后,由于雨水渐少,空气中的湿度小,秋燥便成了中秋到晚秋的主要气候。秋季又是肺金当令之时,稍有疏忽,易被秋燥耗伤津液,引发口干舌燥、咽喉疼痛、肺热咳嗽等症。因此,秋日宜吃清热生津、养阴润肺的食物。如梨、红枣、莲子等清补柔润之品,可起到滋阴润肺养血的作用。对中老年胃弱的人,早餐宜食粥,有利于和中益胃生津。
四、健身锻炼动静和谐
金秋时节,天高气爽,是全民开展各种健身运动的好时期。面对诸多锻炼项目,应因人而异来选择,如老年人可散步、慢跑、练五禽戏,打太极拳、自我按摩等;中青年人可跑步、打球、爬山、游泳等;在进行“动功”锻炼的同时,可配合“静功”,如六字诀默念呼气练功法、内气功、意守功等,动静结合,动则强身,静则养神,可达到心身康泰之功效。 秋收冬藏,“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己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瘘厥,奉生者少”。
冬令时节、寒气逼人,自然界阳气衰微,万物收藏、草木凋零、昆虫蛰伏、大地冰封,大自然的动、植物都处在休眠状态以便养精蓄锐,待来年春天更显生机勃发。因此,冬季养生要养藏固精、补肾敛阴。大雪到,是人体进补的大好时节,但是冬季进补要因人因地而异。按照中医进补原则:少要养、中要调、老要保、耄要延,故冬季进补要根据不同情况选择:清补、温补、小补、大补等,切不可盲目进补,否则会产生不良后果。
冬季养生以温肾阳、健脾胃为主。肾是人生之本,是人体生长发育之本,肾主成味,属水,心主苦味,属火,水克火。冬季是肾经旺盛之时,在这个季节如果成味吃得过多会增加肾的负担,因此冬季要适当地减少成味,多吃苦味的食物,以助养心阳。人的体质由于年龄、性别、体质不同,其阴阳胜衰,寒热虚实偏差大,因此冬季饮食养生,要因人而异,辩证施食。如:阴虚的要多食用芝麻;气虚的要常用人参、山药、大枣;血虚的要常食木耳。
养生之道,源远流长,以上所说,乃一家之言,难免以偏概全,还请诸位看官海涵指正。诸位企业家乃企业之磐石,商海之骄子,身康体健、神清气爽才能运转企兴人旺之乾坤大道。乾卦刚健,方可元亨利贞、飞龙在天;坤卦柔顺,才会厚德栽物、黄裳元吉。养生之道即生生之道,生生不息,才会元明极乐。《道德经》有云:“少私寡欲”。我想:如若我们的内心深处都可以做到“清静无为”、“返璞归真”、“顺应自然”,这便参悟到了养生之真谛!
俗语道:一年之计在于春。我们就从春季养生说起:
中医学认为人体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如《素问·宝命全形论》中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四气调神大论》中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人体要很好地生活在自然环境中,就得掌握自然界的四时阴阳变化规律特点,以一定的养生方法来维护和加强机体的阴阳平衡,使之能够相适应。四时之中,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气候变迁,是自然变化的一个明显规律,人当顺之,因而便有四时不同的养生之法。时值春季,春令“发陈”,就是说,春天万物一派生发蓬勃、欣欣向荣的景象,布陈于大自然之中。王冰云:“春阳上升,气潜发散,生育庶物,陈其姿态,故曰发陈也”。因此,春令养生主要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调神务使“志生”
“志”,即志意,精神范畴。春天里人之志意当应其生发之气,精神舒畅,情志条达,宽怀戒怒,个人尤其是中老年人,如果不常生恼怒和忿恨,保持乐观情绪,则精气不易耗散,脏器不易老化,形体不致衰惫,自可祛病益寿。
二、活动以充生机
生命在于运动。动则养形,活则血流。有规律的活动,适当的运动,是古往今来长寿之秘诀。不过“动”有主动、被动之分,为应春之生气,当以主动运动、持之以恒为主要,如早上起来到庭院中散散步或慢跑,正如《内经》所说:春三月宜“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我国古代著名长寿医家孙思邈指出:“养生之道,常欲小劳”。切忌过分活动,以免汗出太多,伤及人身之阳气,有悖于“春夏养阳”之旨。
三、宽身利于“发陈”
冬去春来,春阳升发,天地俱生,万物以荣。人体亦然,肝阳生发,气血流通,神情活跃,才能启故从新,养料源源不断,功能生生不息,所以顺应此春气,人必须宽身,“被发缓形”(《内经》语,意即宽松衣带、披散头发等),于是形体得以舒缓,气血不致淤滞,内部脏器各种机能才能运转正常。
总之,春养生,一切皆应以此为准则,当生则助长生发而勿使其消杀,当与则恒以与之而勿使其劫夺。当赏则顺手给予而勿使其处罚,正所谓“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黄帝内经》云:“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春去夏至,草长莺飞。夏季天气炙热,万物生长旺盛,人体气血趋向体表,形成阳气在外、阴气内伏的生理状态。随着大自然的变化,人体五脏也和万物一样新陈代谢特别旺盛,汗易外泄,易耗气伤津。夏季气候炎热,出汗多,易失津液,多食酸味食物以生津止渴。夏季是人体肺部较弱的季节,为避免心气偏亢,应多食辛味,要省苦味,以助养肺气,中医认为:苦味入心,心属火,肺属金,火克金,心、尺不亢,肺气平和,夏天尽管天气炎热,但人们也不可食苦味过多,一定要多食辛味,这样才能避免心气偏亢,有助于补益肺气。夏季,饮食要以温为宜,夏季养生,要以清补、助阳、滋阴为目的,以降心火,养肺气。
春生夏长,秋主收敛,“秋三月,此为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秋季的气候是处于“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秋季养生在对精神情志、饮食起居、运动导引等方面进行调摄时,应注重一个“和”字。
一、调和情志远离悲秋
进入秋天之后,从“天人相应”来看,肺属金,与秋气相应,肺主呼吸,在志为忧。肺气虚者对秋天气候的变化敏感,尤其是一些中老年人目睹秋风冷雨,万物萧条的深秋景况,常在心中引起悲秋、凄凉之感,易产生抑郁情绪。因此,秋季注重调摄精神为养生之要务。《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对中老年人来说,应养成乐观开朗、宽容豁达的性格,收神敛气,保持内心宁静,可减缓秋季肃杀之气对精神的影响。
二、秋冻有节强身健体
我国自古以来流传的“春捂秋冻,不生杂病”的谚语,就符合秋天“薄衣御寒”的养生之道。因为自“立秋”节气以后,气温日趋下降,昼夜温差逐渐增大,寒露过后,北方冷空气会不断入侵,可谓:“一场秋雨一场寒”。从防病保健的角度出发,循序渐进地练习“秋”,加强御寒锻炼,可增强心肺功能,提高机体适应自然气候变化的抗寒能力,有利于预防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因此要顺应秋天的气候变化,适时地增减衣服,做到“秋冻”有节,与气候变化相和谐,方为明智之举。
三、饮食调和润肺防燥
过了“秋分”之后,由于雨水渐少,空气中的湿度小,秋燥便成了中秋到晚秋的主要气候。秋季又是肺金当令之时,稍有疏忽,易被秋燥耗伤津液,引发口干舌燥、咽喉疼痛、肺热咳嗽等症。因此,秋日宜吃清热生津、养阴润肺的食物。如梨、红枣、莲子等清补柔润之品,可起到滋阴润肺养血的作用。对中老年胃弱的人,早餐宜食粥,有利于和中益胃生津。
四、健身锻炼动静和谐
金秋时节,天高气爽,是全民开展各种健身运动的好时期。面对诸多锻炼项目,应因人而异来选择,如老年人可散步、慢跑、练五禽戏,打太极拳、自我按摩等;中青年人可跑步、打球、爬山、游泳等;在进行“动功”锻炼的同时,可配合“静功”,如六字诀默念呼气练功法、内气功、意守功等,动静结合,动则强身,静则养神,可达到心身康泰之功效。 秋收冬藏,“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己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瘘厥,奉生者少”。
冬令时节、寒气逼人,自然界阳气衰微,万物收藏、草木凋零、昆虫蛰伏、大地冰封,大自然的动、植物都处在休眠状态以便养精蓄锐,待来年春天更显生机勃发。因此,冬季养生要养藏固精、补肾敛阴。大雪到,是人体进补的大好时节,但是冬季进补要因人因地而异。按照中医进补原则:少要养、中要调、老要保、耄要延,故冬季进补要根据不同情况选择:清补、温补、小补、大补等,切不可盲目进补,否则会产生不良后果。
冬季养生以温肾阳、健脾胃为主。肾是人生之本,是人体生长发育之本,肾主成味,属水,心主苦味,属火,水克火。冬季是肾经旺盛之时,在这个季节如果成味吃得过多会增加肾的负担,因此冬季要适当地减少成味,多吃苦味的食物,以助养心阳。人的体质由于年龄、性别、体质不同,其阴阳胜衰,寒热虚实偏差大,因此冬季饮食养生,要因人而异,辩证施食。如:阴虚的要多食用芝麻;气虚的要常用人参、山药、大枣;血虚的要常食木耳。
养生之道,源远流长,以上所说,乃一家之言,难免以偏概全,还请诸位看官海涵指正。诸位企业家乃企业之磐石,商海之骄子,身康体健、神清气爽才能运转企兴人旺之乾坤大道。乾卦刚健,方可元亨利贞、飞龙在天;坤卦柔顺,才会厚德栽物、黄裳元吉。养生之道即生生之道,生生不息,才会元明极乐。《道德经》有云:“少私寡欲”。我想:如若我们的内心深处都可以做到“清静无为”、“返璞归真”、“顺应自然”,这便参悟到了养生之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