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北京市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的总体情况
根据北京市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结果,截至2013年底,北京市共有4501个学校体育场地,其中326个全天开放,1408个部分时段开放,2767个不开放,场地开放率38.52%。
学校体育设施中,高等院校体育场地有1078个,257个全天开放,398个部分时段开放,423个不开放,场地开放率60.76%;中专中技学校体育场地有70个,2个全天开放,398个部分时段开放,39个不开放,场地开放率44.29%;中小学校体育场地有3353个,67个全天开放,981个部分时段开放,2305个不开放,场地开放率31.26%。
二、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存在的主要问题
北京市学校体育设施总量和人均拥有量均位居全国前列。虽然自2000年以来就开始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工作,但由于政策局限,运营管理、安全责任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体育设施对外开放停滞不前。
(一)运营管理方面的问题
一是自主运营比例过高。北京市当前开放的学校体育设施中,98%以上由学校自主运营,合作运营和委托运营的比例很低。鉴于体育设施对外开放工作的复杂性,交由专门的机构或人员运营必将提高效率;二是人员配置机制不合理。采取自主运营模式的学校多由学校体育组、后勤部、总务部等部门的管理人员兼任对外开放的负责人员,其他管理人员、工作人员也多为学校职工。由于缺乏系统内人员的奖励机制,工作人员积极性普遍不高,影响了对外开放工作;三是设施维护费用来源不足。体育设施是学校的公共财产,器材的维护、老化维修、器材的更新、防止人为破坏等,需要长期的人力财力投入。目前财政部门并没有因为对外开放而给予学校费用补助。
(二)开放安全方面的问题
一是开放对象过于复杂,管理难度大。体育设施开放的大门打开后,周边很多人员进入校园,其中不乏素质较低的人员,做出一些不当的行为,为校园安全带来了隐患;二是安全隐患大。虽然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时间基本上和学生在校时间错开,但是有些学校还有寄宿生在校园内,势必会给学校的日常管理和正常教学秩序带来一定影响;三是市民体育锻炼存在意外受伤风险。由于体育运动本身具有一定的强度,甚至竞争性和对抗性,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员自身身体素质又良莠不齐,难免发生意外受伤等情况。
(三)政策局限方面的问题
一是主管部门划分不清。体育部门多年来主要推动学校体育设施开放工作,教育部门对这项工作的介入较少。而学校体育设施隶属于教育部门,因此导致开放工作管理从根本体制不够顺畅;二是具体执行规范有待出台。虽有“关于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的指导意见”等执行的指导意见,但实践中,学校在体育设施开放方面的需要承担的责任大于可获得的利益,且缺少考核机制,学校的积极性仍有待提高。
三、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的措施与建议
根据当前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的实际情况,为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率,重点针对体育设施更新改造、开放补贴与激励、安全保障措施、运营管理等方面提出具体的措施建议如下。
(一)立法与职责划定
学校体育设施开放问题表面上只与教育、体育两个部门相关。实际上,学校体育设施开放不仅与教育、体育、发改、财政等部门的职责,因兼顾学生教学、社会居民使用的多种用途,还涉及学校、学生及家长、社区、社会组织、设施使用者等多个机构、群体。在使用过程中,收费机制、事故纠纷、安全保障等各类问题还涉及工商、税务、法律、仲裁、消防等更多部门。如果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个人全面开放,难免出现各类事故、纠纷,如果把责任全部归咎于学校或是教育、体育部门,必将极大地影响对外开放的意愿,很难保证开放工作持续开展。
建议按照2000年“关于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的指导意见”,将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工作归至教育部门统筹管理,体育部门主要承担技术指导、设施评估等专业工作。以当前教育部门主管的“校园足球”等工作为契机,将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工作纳入教育部门对学校资源统筹安排的工作内容之中。
(二)补贴与激励政策
对于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进行成本——收益的合理测算,允许学校体育设施参考公共体育设施的运营模式实行对外开放。财政部门研究制定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的成本补偿机制。根据设施的使用年限、开放程度、设施条件等情况,制定设施、设备损耗及折旧的核算办法。财政补贴包括财政拨款和政府购买服务两种形式。补贴资金可由体育彩票收入、教育专项资金拨付。
鼓励社会资金和外资投资学校体育场地建设,与社会企业合作,获得企业赞助和捐赠,运用冠名权和户外广告等形式获取更多的运营资金。对于企业、社会团体、个人出资新建、改扩建的体育设施,参考慈善捐款的相关规定减免税。
(三)完善运营管理方案
各学校根据本校实际,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设施管理模式。在以社区服务为主的学校,各社区需要主动与驻地学校加强沟通合作,及时了解驻地单位和居民需求,结合社区体育俱乐部等各类群众性活动团体建设,组织社区居民有序进校开展体育活动。主要服务于社区的体育设施,推广会员证或健身登记卡形式,使每个周边居民凭卡进入,增强校园安全。社区有组织定时间的体育健身活动,不仅不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而且便于管理,有利于共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体育健身网络,使体育场地资源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
体育设施运营成本主要包括场地维修,器材更新,管理和工作人员报酬等。在坚持非赢利性的原则下,考虑运营成本,根据不同的场地实行不同的开放形式和收费标准。具体可分以下三类情况:一是免费或少量收费的开放场地,如学校操场、室外场地,特点是面积大、设施简单,短期使用损坏性不大;二是运营成本价格收费场地,如篮球馆、体操馆等全封闭或半封闭的场馆,由于长期开放增加了设施设备损耗,需要一定的运营费用,出于安全、维护的需要,收取运营费用;三是参照公共体育场馆价格收费,如游泳馆、网球馆、乒乓球馆等,因维护费用较高,若对社会个人开放,可参照公共场馆价格标准收取费用。
根据北京市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结果,截至2013年底,北京市共有4501个学校体育场地,其中326个全天开放,1408个部分时段开放,2767个不开放,场地开放率38.52%。
学校体育设施中,高等院校体育场地有1078个,257个全天开放,398个部分时段开放,423个不开放,场地开放率60.76%;中专中技学校体育场地有70个,2个全天开放,398个部分时段开放,39个不开放,场地开放率44.29%;中小学校体育场地有3353个,67个全天开放,981个部分时段开放,2305个不开放,场地开放率31.26%。
二、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存在的主要问题
北京市学校体育设施总量和人均拥有量均位居全国前列。虽然自2000年以来就开始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工作,但由于政策局限,运营管理、安全责任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体育设施对外开放停滞不前。
(一)运营管理方面的问题
一是自主运营比例过高。北京市当前开放的学校体育设施中,98%以上由学校自主运营,合作运营和委托运营的比例很低。鉴于体育设施对外开放工作的复杂性,交由专门的机构或人员运营必将提高效率;二是人员配置机制不合理。采取自主运营模式的学校多由学校体育组、后勤部、总务部等部门的管理人员兼任对外开放的负责人员,其他管理人员、工作人员也多为学校职工。由于缺乏系统内人员的奖励机制,工作人员积极性普遍不高,影响了对外开放工作;三是设施维护费用来源不足。体育设施是学校的公共财产,器材的维护、老化维修、器材的更新、防止人为破坏等,需要长期的人力财力投入。目前财政部门并没有因为对外开放而给予学校费用补助。
(二)开放安全方面的问题
一是开放对象过于复杂,管理难度大。体育设施开放的大门打开后,周边很多人员进入校园,其中不乏素质较低的人员,做出一些不当的行为,为校园安全带来了隐患;二是安全隐患大。虽然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时间基本上和学生在校时间错开,但是有些学校还有寄宿生在校园内,势必会给学校的日常管理和正常教学秩序带来一定影响;三是市民体育锻炼存在意外受伤风险。由于体育运动本身具有一定的强度,甚至竞争性和对抗性,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员自身身体素质又良莠不齐,难免发生意外受伤等情况。
(三)政策局限方面的问题
一是主管部门划分不清。体育部门多年来主要推动学校体育设施开放工作,教育部门对这项工作的介入较少。而学校体育设施隶属于教育部门,因此导致开放工作管理从根本体制不够顺畅;二是具体执行规范有待出台。虽有“关于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的指导意见”等执行的指导意见,但实践中,学校在体育设施开放方面的需要承担的责任大于可获得的利益,且缺少考核机制,学校的积极性仍有待提高。
三、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的措施与建议
根据当前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的实际情况,为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率,重点针对体育设施更新改造、开放补贴与激励、安全保障措施、运营管理等方面提出具体的措施建议如下。
(一)立法与职责划定
学校体育设施开放问题表面上只与教育、体育两个部门相关。实际上,学校体育设施开放不仅与教育、体育、发改、财政等部门的职责,因兼顾学生教学、社会居民使用的多种用途,还涉及学校、学生及家长、社区、社会组织、设施使用者等多个机构、群体。在使用过程中,收费机制、事故纠纷、安全保障等各类问题还涉及工商、税务、法律、仲裁、消防等更多部门。如果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个人全面开放,难免出现各类事故、纠纷,如果把责任全部归咎于学校或是教育、体育部门,必将极大地影响对外开放的意愿,很难保证开放工作持续开展。
建议按照2000年“关于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的指导意见”,将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工作归至教育部门统筹管理,体育部门主要承担技术指导、设施评估等专业工作。以当前教育部门主管的“校园足球”等工作为契机,将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工作纳入教育部门对学校资源统筹安排的工作内容之中。
(二)补贴与激励政策
对于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进行成本——收益的合理测算,允许学校体育设施参考公共体育设施的运营模式实行对外开放。财政部门研究制定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的成本补偿机制。根据设施的使用年限、开放程度、设施条件等情况,制定设施、设备损耗及折旧的核算办法。财政补贴包括财政拨款和政府购买服务两种形式。补贴资金可由体育彩票收入、教育专项资金拨付。
鼓励社会资金和外资投资学校体育场地建设,与社会企业合作,获得企业赞助和捐赠,运用冠名权和户外广告等形式获取更多的运营资金。对于企业、社会团体、个人出资新建、改扩建的体育设施,参考慈善捐款的相关规定减免税。
(三)完善运营管理方案
各学校根据本校实际,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设施管理模式。在以社区服务为主的学校,各社区需要主动与驻地学校加强沟通合作,及时了解驻地单位和居民需求,结合社区体育俱乐部等各类群众性活动团体建设,组织社区居民有序进校开展体育活动。主要服务于社区的体育设施,推广会员证或健身登记卡形式,使每个周边居民凭卡进入,增强校园安全。社区有组织定时间的体育健身活动,不仅不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而且便于管理,有利于共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体育健身网络,使体育场地资源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
体育设施运营成本主要包括场地维修,器材更新,管理和工作人员报酬等。在坚持非赢利性的原则下,考虑运营成本,根据不同的场地实行不同的开放形式和收费标准。具体可分以下三类情况:一是免费或少量收费的开放场地,如学校操场、室外场地,特点是面积大、设施简单,短期使用损坏性不大;二是运营成本价格收费场地,如篮球馆、体操馆等全封闭或半封闭的场馆,由于长期开放增加了设施设备损耗,需要一定的运营费用,出于安全、维护的需要,收取运营费用;三是参照公共体育场馆价格收费,如游泳馆、网球馆、乒乓球馆等,因维护费用较高,若对社会个人开放,可参照公共场馆价格标准收取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