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发挥工会组织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重要作用是新形势下的新要求,必须充分认识其重要意义,明确投身宏观公共决策制定、有效协调社会利益关系、自觉强化社会服务功能、教育引导职工参与意识、切实履行社会监督责任等方面任务,通过在制定社会政策、积极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有效协调劳动关系、提高参与社会管理能力等实践中出发。
关键词 社会管理 创新 发挥工会作用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识码:A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确保国家长治久安,是党中央确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在实践这一重大任务任务中,胡锦涛同志对工会组织提出了明确要求,指出:要“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毫无疑问,充分发挥工会“枢纽型”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发展服务中的重要作用,既是党和政府的期望,也是广大职工群众的要求,同时也是工会组织的职责所在。必须充分认识工会组织参与这一重大战略实践的特殊重要性,全面了解自身肩负的任务和使命,找准实践的切入点,不负党和人民的期望和嘱托。
一、工会参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重要性必要性再认识
社会管理,顾名思义是政府和社会组织为促进社会系统协调运转,对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以及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监督和控制的过程。因此,其目的就是通过社会利益的协调、社会矛盾的化解,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有序地发展,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正是基于这一视角,胡锦涛同志明确指出,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其核心要体现以人为本,把社会管理寓于社会服务之中。不言而喻,工会参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意义重大。
(一)工会参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科学发展观”把坚持以人为本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一起来,强调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努力为发展提供良好社会环境。这就要求政府进一步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把财力物力等公共资源更多地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倾斜,并实行政府与社会、公众合作的多中心、多主体运作模式,充分发挥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作用,提高社会自我管理与服务的能力。政府由全能型管理与服务向有限型管理与服务转变。工会作为枢纽型组织中的骨干力量,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承接政府转移的部分职能、支持构建新的社会管理格局和公共服务体系,正是适应科学发展的需要。
(二)工会参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题中之义。
工会是党和政府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维护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工会法》赋予了工会组织一定的社会管理职能。如:各级工会依照法律和章程,代表和维护职工群众的利益,做好维护职工权益的工作;工会有权依法向各级国家机关提出职工权益保障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工会又可依法代表职工积极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等等。可见,工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有利于扩大人民民主、保障社会公平正义,正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在要求。
不仅如此,作为科学发展观的要义之一,政治文明建设是其重要目标,而工会在政治文明建设实践中具有独特作用。如,在社会转型期的矛盾纵横交织状况下,要维护社会安定秩序,解决一些市场失灵或者政府失灵的社会问题,工会在政治上起着缓冲剂、安全阀作用,为政府分忧,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国家政治基础。又如,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角度看,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每一环节都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工会代表并组织职工参与管理,反映愿望要求;协调社会各方利益,完善社会政策;合理调配、共享公共服务资源;为群众解难事,做好事,维护基本权益,促进了社会公平正义。
(三)工会参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
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关键阶段,社会建设处于矛盾凸显期:利益主体趋于多样,利益差距有所扩大,各种形式的人民内部矛盾大量出现,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难度急剧加大。如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建设滞后,社会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不够完善和有效,各类问题和矛盾就会日益堆积,对社会安定造成巨大压力。因此,探索构建科学的社会管理体系,使社会管理和建设更加符科学发展的目标需求。而工会组织作为“桥梁纽带”的功能定位,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和创新,协助党和政府做好新形势下职工群众工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的构架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我们党的政治优势、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和中国特色社会管理体系的基本要求。它参与和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可以发挥优势,帮助党和政府在协调不同群体利益关系方面发挥特殊作用,工会组织也通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在维护全体人民根本利益的同时,更好地履行代表和维护职工群众的切身利益的职责,从而推动社会管理格局的健全完善,这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四)工会参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强化自身建设的内在动力。
长期以来,工会组织从事着一些与改善民生相关社会工作,已经承担了大量群众性、社会性、公益性、服务性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如,与促进就业相关的职业介绍、职业培训、技能培训服务、就业指导;与劳动权益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咨询、信访接待、法律援助、劳动争议调解;与社会保障相关的生活救助,大病资助、扶贫济困、家政服务、助残扶孤、尊老爱幼、困难补助、劳模援助、金秋助学、关爱妇女儿童;与提高生活质量相关的医疗咨询、心理和人际关系的协调、工作减压、消费者权益保护;与社会环境问题相关的计划生育与人口问题、国家捐款赈灾、抗艾滋病、环境保护、绿色节能减排、红十字援助等。管理和服务内容丰富,成效显著,社会影响大。在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倡导互助友爱,反映公众诉求,推进公益事业,化解社会矛盾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管理体制的有机组成部分,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通过参与这些社会建设工作,拓展丰富了工会自身的职能,使自身得到锻炼而更加充满活力。
二、工会“参与创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主要任务
工会参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实践中肩负哪些任务?《工会法》明确规定,工会代表和组织职工群众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参与社会管理是法律赋予工会的一项重要权利,也是工会的一项重要义务。工会参与社会管理和创新主要任务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积极投身宏观公共决策制定,当好制定社会政策的“参与人”。
社会公共决策是社会管理的依据,制定社会公共决策是从源头上加强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社会公共决策能否有效促进社会管理,取决于其制定得是否公正合理,是否赢得了多数社会公众的认同。作为职工群众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代表职工参与政策制定是工会义不容辞的责任,是制定社会政策的参与者。《工会法》第三十三条明确规定,“国家机关在组织起草或者修改直接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法律、法规、规章时,应当听取工会意见;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对涉及职工利益的重大问题,应当听取同级工会的意见;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劳动就业、工资、劳动安全卫生、社会保险等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政策、措施时,应当吸收同级工会参加研究,听取工会意见。”工会要准确把握职工意愿和利益诉求,通过积极参与立法、参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制定、参与劳动政策和措施的研究制定等,积极为政府建言献策,使政策更加科学,决策更加有效,更能获得大多数人的认同与拥护。
(二)努力有效协调社会利益关系,当好社会利益格局调整的“评判家”。
协调社会成员的利益关系是社会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公平合理地调整和分配各种社会利益,妥善地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矛盾,从根本上减少社会冲突,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既是工会维权工作的主线,也是工会参与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各级工会参与社会管理,就要大力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积极参与社会利益的协调,保持职工群体与其他社会阶层群体的利益平衡,推进社会各方利益均衡发展,切实维护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要按照“维护全国人民总体利益的同时,维护职工具体利益”的要求,积极协调职工群体与其他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矛盾,协调职工群体内部的利益矛盾,推动形成党政主导的群众利益协调、诉求表达、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促进职工群体与其他社会群体或阶层之间的利益均衡发展,以劳动关系和谐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要深入开展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工业园区活动,加强劳动关系矛盾预防、预警及处理机制建设,完善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制度和法律援助制度,尽可能解决职工群众的利益诉求,把劳动争议化解在企业内部,以劳动关系和谐促进社会管理的完善,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执政地位。
(三)自觉强化社会服务功能,当好促进社会和谐的“服务员”。
职工群众既是社会建设的参与者,也是社会建设的受益者。当好社会管理的服务员,更有效地服务职工、服务社会,是工会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任务。实践中,要紧紧抓住党和政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契机,充分利用并主动承担政府部分社会管理资源向工会等社会团体职能转移的有利条件,积极参与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要积极配合政府和有关方面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维护好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广大职工群众的社会保障权益。要加强对职工、农民工,特别是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和创业培训,大力推动党和政府各项就业和创业优惠政策落实,努力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和再就业。要进一步加大维权帮扶力度,大力开展送温暖、金秋助学、职工医疗互助等活动,推动工会帮扶工作融入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在社会公共服务中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积极作用。要大力推动企业普遍建立工会组织,最大限度地把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广大职工组织到工会中来,教育和引导他们增强履行民主权利与义务的责任,提高他们参与社会管理的意识和能力,规范他们参与社会管理的行为和秩序,提升他们参与社会管理的层次和水平,使社会管理创新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四)教育引导职工参与意识,当好和谐社会秩序“推动者”。
建设和维护和谐的社会秩序,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根本目的;广大职工是推进和谐社会秩序是中坚力量。各级工会要通过教育引导,提高职工参与意识,当好和谐社会秩序“推动者”。把提高职工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充分发挥工会开展职工群众的传统优势,加强对职工群众的教育引导,弘扬社会正气、培育文明风尚,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打下牢固的思想道德基础。要加强和改进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职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引导职工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主人翁姿态为建设和谐社会作贡献。要引导职工群众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自觉维护安定团结的社会秩序。要加强对职工群众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职工以正面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以理性客观的心态看待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差异和不均衡,培养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使社会和谐稳定有更牢固的心理基础,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社会氛围。
(五)切实履行社会监督责任,当好职工参与社会政策监督的“向导”。
社会能否管理好,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群众能否有效参与社会监督。工会作为职工群众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在社会管理中既是参与者、推动者,也是监督者。各级工会要充分发挥自身组织体制健全、联系职工广泛、熟悉基层情况、了解职工意愿等特点和优势,通过维权热线、劳动法律监督员、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员等途径和渠道,督促社会政策的落实。要组织职工群众学习国家有关涉及职工群众切身利益的社会政策,畅通职工群众知情渠道,使职工群众理性参与社会监督。要监督用人单位和个人依法为职工缴纳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依法维护职工参加社会保险和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的合法权益。要创新职工群众监督的方法和途径,畅通社会政策监督渠道,为职工群众更好地参与社会监督创造条件。坚决制止和纠正职工群众监督中出现的打击报复事件,努力解除职工群众的后顾之忧,使职工群众敢于监督,确保社会管理监督责任落到实处。
三、提高参与本领能力在实践中发挥工会组织作用
工会参与创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是一项系统工程,实践中应通过以下途径实现。
(一)投身源头,探索在制定社会政策中发挥参与作用之途。
社会政策即宏观决策是社会管理的依据,制定社会政策是从源头上加强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社会政策能否有效促进社会管理,取决于社会政策是否公正合理,社会政策是否赢得社会成员的普遍认同。工会作为党领导下的职工群众组织,代表职工参与政策制定是工会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各级工会要把制定公正合理的社会政策,作为工会参与社会管理的立足点,主动作为,加强源头参与,切实在制定社会政策中发挥参与者作用。
1、要加强社会政策理论学习,为源头参与社会政策制定奠定基础。要认真学习现代社会管理知识,及时了解掌握国家和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社会事业发展状况,确保党委、政府在制定有关劳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险、劳动安全卫生等涉及职工群众利益等公共政策过程中,能够参得进、议得上,确保出台的社会政策法规更加符合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
2、要深入调查研究,为源头参与社会政策制定提供依据。要深入基层、深入职工群众调查研究,准确把握职工意愿和利益诉求,积极为党委、政府制定社会政策建言献策,使社会政策的制定更加科学,更能体现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更能获得社会成员的普遍认同与积极拥护。要加强对社会心态的研究,及时了解社会各阶层尤其是职工群众的利益需求,对现有社会政策的看法,及时向党委、政府提出完善社会政策的意见建议。
3、了解掌握科学决策的方法艺术,为高质量参与公共决策活动夯实基础。主要有:学习现代科学决策知识,奠定科学决策的理论基础;培育以“勤政爱民”为特征的管理风格和心理气质,养成有利于科学决策的良好工作作风;培养创新能力,以“与时俱进”的探索精神增加决策的活力;掌握“运筹”基本功,提高决策中“决断、实施”的正确性有效性。
4、健全和完善源头参与制度,为工会参与社会政策制定创造条件。要完善工会定期向同级党委请示汇报工作制度、工会与政府工作联系制度、工会立法参与制度和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使工会能在源头上更好地、更及时地参与社会政策制定,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二)借力扬帆,探索与相关部门在沟通协调中发挥作用之途。
工会要全面提高参与社会管理的水平,必须大力提高沟通协调的能力。第一,通过整合、衔接工会与政府有关部门的资源优势,打造工作互动平台,尤其要加强与劳动保障部门、经济管理部门等的联系沟通,通过召开联席会议等形式,实现情况互通、资源共享、工作互动,共同研究解决职工权益有关问题,发挥合力,共同参与社会管理;第二,通过加强与高等院校、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等沟通合作,深入研究劳动收入分配等与职工权益密切相关的前沿课题,深入分析和科学把握我国社会结构、利益关系、职工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及其对社会管理工作的影响与要求,为工会参与社会管理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第三,通过积极争取新闻媒体和社会舆论的支持,加大对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各界对工会参与社会管理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营造工会参与社会管理的良好社会环境,推动社会管理不断改进,社会政策不断完善,统筹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和诉求,努力使全体人民共建和谐社会,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三)打好基础,探索在协调劳动关系中发挥作用之途。
劳动关系作为最基本的社会关系,是否和谐稳定将直接影响到政府社会管理工作的成效。而工会集经济发展促进者与劳动关系协调者于一身,既是企业的合作者,又是职工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所以,协调劳动关系是工会组织在社会管理实践中发挥作用的捷径。
——通过大力推行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以非公有制企业和改制企业为重点,积极推行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合同制度,尤其要以工资集体协商为重点,推动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企业职工工资共决机制、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工资支付保障机制,维护职工的经济权益;
——通过健全完善以职代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巩固和深化厂务公开工作,逐步建立适应非公有制企业特点的民主管理制度,保障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通过健全完善劳动关系预警预报和争议调解、仲裁参与、诉讼代理制度,建立健全劳动争议调解组织,积极建立区域性、行业性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及时调解劳动争议纠纷,争取把矛盾解决在基层和萌芽状态;
——通过以劳动安全卫生为重点,切实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并通过多种形式的安全生产监督检查活动,推动企业不断改善职工劳动安全生产卫生条件,维护职工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权;
——通过继续广泛深入开展“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创建活动,健全完善相关制度措施,规范考核标准和程序,不断将创建活动引向深入,真正做到“促进企业发展,维护职工权益”,积极构建“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为社会管理工作的良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强化自身,探索在提高参与社会管理能力中发挥作用之途。
1、提高组织、引导、教育职工能力。激发职工的社会参与意识,提高其社会参与水平,是工会在社会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任务之一。通过提高组织职工的能力,最大限度地把广大职工组织到工会中来,把广大职工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是工会组织在社会管理工作中发挥作用的前提和基础;通过提高引导职工的能力,引导职工树立主人翁意识,增强职工参与社会管理的责任意识,规范自己的思想行为,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自觉维护安定团结的社会秩序;通过提高教育职工的能力,提高职工的整体素质,提升职工社会参与的层次和水平,增强社会管理工作广泛的群众基础。
2、明确不同层级工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不同职责。不同层级的工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主客观条件不同,参与的层次、能力、职责有差异。在建设新型社会管理格局的过程中,县级以上工会领导干部要成为“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协调劳动关系专家”,应加强对参与社会管理工作的研究,找准工会参与社会管理的着力点和切入点,提高工会参与社会管理的深度、广度,着重在建立健全工会参与社会管理的制度机制上下功夫,力求在参与社会管理方面有突破性发展。而基层工会干部要成为“组织动员职工的能手、协调劳动关系的行家,关心服务职工的模范”,深入职工群众,了解不同职工群体的不同需求,提高协调不同职工群体之间利益关系的能力,按照“维护职工权益,促进企业发展”的原则,改进工作艺术,提高谈判技巧,赢得职工群众拥护,争取企业理解支持,通过协调劳动关系等途径,积极参与社会管理。
3、努力培养参与社会管理的专门人才。培养一批具有较高的组织、协调、服务能力的社会管理专门人才,是提高工会参与社会管理实效的一项紧迫任务。要选拔一批具备一定政策理论水平,有较强沟通协调能力,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强的人,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培训教育,使他们了解我国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方面的深刻变化及其影响,了解我国社会管理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掌握社会管理相关知识,能够及时更新知识结构,善于用新知识新理论指导参与社会管理的相关工作,能够准确有效地参与社会政策制定,推进相关政策的健全完善,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培养提高应该列为学习重点,学习应该着眼以下内容:学习明道理,以真理的光焰点亮做好群众工作的思想之火。要通过学习,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从世界观的高度,为做好群众工作打牢思想基础。向书本学理论,吃透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精髓,滋养“书卷气”。向群众学习,强化一线工作的实践本领,滋养“平民情怀”。修养增魅力,以优良修为夯实做好群众工作的作风之基。以“说得对、情感真、行为正”为修身指要来增加人格力量,做到肯亲民,肯近民,肯助民,面对群众时感情真挚、心态平等、氛围和谐,提升说服效力,强化教育效果。实践学方法,以艺术的力量拓开群众工作的效果之门。如,掌握交流引导“三个层次”规律,实现与群众无障碍交流;提高统筹协调本领,获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积累应对突发事件经验, 实现群众矛盾处理和谐有序。□
(作者:中文学士。1984年以来,投身党校教育工作,现为中共杭州市委党校政治学教授。主要从事“党的建设”和“管理美学”理论研究与教学,兼习文学书法,为杭州市老年书画协会,诗词学会会员。1990年代以来,出版社科专著《毛泽东社会主义时期思想新论》和《邓小平政治哲学论稿》2种,出版诗词书法集《行吟摭零》1种。累计发表论文60余篇近40万字,近年来,参与完成国家社科规划课题1项,省部级课题2项;有10余篇论文在“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治》卷转载;20余篇论文在《长白学刊》、《理论探讨》、《探索》、《学术论坛》、《唯实》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发表)
参考文献:
[1]王兆国.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发挥工会作用.党课,2011(10).
[2]嘉兴工会依托四大平台为职工解心结.浙江职工在线, 2010.9.13.
关键词 社会管理 创新 发挥工会作用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识码:A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确保国家长治久安,是党中央确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在实践这一重大任务任务中,胡锦涛同志对工会组织提出了明确要求,指出:要“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毫无疑问,充分发挥工会“枢纽型”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发展服务中的重要作用,既是党和政府的期望,也是广大职工群众的要求,同时也是工会组织的职责所在。必须充分认识工会组织参与这一重大战略实践的特殊重要性,全面了解自身肩负的任务和使命,找准实践的切入点,不负党和人民的期望和嘱托。
一、工会参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重要性必要性再认识
社会管理,顾名思义是政府和社会组织为促进社会系统协调运转,对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以及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监督和控制的过程。因此,其目的就是通过社会利益的协调、社会矛盾的化解,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有序地发展,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正是基于这一视角,胡锦涛同志明确指出,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其核心要体现以人为本,把社会管理寓于社会服务之中。不言而喻,工会参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意义重大。
(一)工会参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科学发展观”把坚持以人为本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一起来,强调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努力为发展提供良好社会环境。这就要求政府进一步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把财力物力等公共资源更多地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倾斜,并实行政府与社会、公众合作的多中心、多主体运作模式,充分发挥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作用,提高社会自我管理与服务的能力。政府由全能型管理与服务向有限型管理与服务转变。工会作为枢纽型组织中的骨干力量,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承接政府转移的部分职能、支持构建新的社会管理格局和公共服务体系,正是适应科学发展的需要。
(二)工会参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题中之义。
工会是党和政府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维护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工会法》赋予了工会组织一定的社会管理职能。如:各级工会依照法律和章程,代表和维护职工群众的利益,做好维护职工权益的工作;工会有权依法向各级国家机关提出职工权益保障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工会又可依法代表职工积极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等等。可见,工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有利于扩大人民民主、保障社会公平正义,正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在要求。
不仅如此,作为科学发展观的要义之一,政治文明建设是其重要目标,而工会在政治文明建设实践中具有独特作用。如,在社会转型期的矛盾纵横交织状况下,要维护社会安定秩序,解决一些市场失灵或者政府失灵的社会问题,工会在政治上起着缓冲剂、安全阀作用,为政府分忧,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国家政治基础。又如,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角度看,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每一环节都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工会代表并组织职工参与管理,反映愿望要求;协调社会各方利益,完善社会政策;合理调配、共享公共服务资源;为群众解难事,做好事,维护基本权益,促进了社会公平正义。
(三)工会参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
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关键阶段,社会建设处于矛盾凸显期:利益主体趋于多样,利益差距有所扩大,各种形式的人民内部矛盾大量出现,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难度急剧加大。如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建设滞后,社会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不够完善和有效,各类问题和矛盾就会日益堆积,对社会安定造成巨大压力。因此,探索构建科学的社会管理体系,使社会管理和建设更加符科学发展的目标需求。而工会组织作为“桥梁纽带”的功能定位,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和创新,协助党和政府做好新形势下职工群众工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的构架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我们党的政治优势、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和中国特色社会管理体系的基本要求。它参与和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可以发挥优势,帮助党和政府在协调不同群体利益关系方面发挥特殊作用,工会组织也通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在维护全体人民根本利益的同时,更好地履行代表和维护职工群众的切身利益的职责,从而推动社会管理格局的健全完善,这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四)工会参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强化自身建设的内在动力。
长期以来,工会组织从事着一些与改善民生相关社会工作,已经承担了大量群众性、社会性、公益性、服务性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如,与促进就业相关的职业介绍、职业培训、技能培训服务、就业指导;与劳动权益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咨询、信访接待、法律援助、劳动争议调解;与社会保障相关的生活救助,大病资助、扶贫济困、家政服务、助残扶孤、尊老爱幼、困难补助、劳模援助、金秋助学、关爱妇女儿童;与提高生活质量相关的医疗咨询、心理和人际关系的协调、工作减压、消费者权益保护;与社会环境问题相关的计划生育与人口问题、国家捐款赈灾、抗艾滋病、环境保护、绿色节能减排、红十字援助等。管理和服务内容丰富,成效显著,社会影响大。在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倡导互助友爱,反映公众诉求,推进公益事业,化解社会矛盾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管理体制的有机组成部分,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通过参与这些社会建设工作,拓展丰富了工会自身的职能,使自身得到锻炼而更加充满活力。
二、工会“参与创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主要任务
工会参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实践中肩负哪些任务?《工会法》明确规定,工会代表和组织职工群众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参与社会管理是法律赋予工会的一项重要权利,也是工会的一项重要义务。工会参与社会管理和创新主要任务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积极投身宏观公共决策制定,当好制定社会政策的“参与人”。
社会公共决策是社会管理的依据,制定社会公共决策是从源头上加强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社会公共决策能否有效促进社会管理,取决于其制定得是否公正合理,是否赢得了多数社会公众的认同。作为职工群众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代表职工参与政策制定是工会义不容辞的责任,是制定社会政策的参与者。《工会法》第三十三条明确规定,“国家机关在组织起草或者修改直接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法律、法规、规章时,应当听取工会意见;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对涉及职工利益的重大问题,应当听取同级工会的意见;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劳动就业、工资、劳动安全卫生、社会保险等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政策、措施时,应当吸收同级工会参加研究,听取工会意见。”工会要准确把握职工意愿和利益诉求,通过积极参与立法、参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制定、参与劳动政策和措施的研究制定等,积极为政府建言献策,使政策更加科学,决策更加有效,更能获得大多数人的认同与拥护。
(二)努力有效协调社会利益关系,当好社会利益格局调整的“评判家”。
协调社会成员的利益关系是社会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公平合理地调整和分配各种社会利益,妥善地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矛盾,从根本上减少社会冲突,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既是工会维权工作的主线,也是工会参与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各级工会参与社会管理,就要大力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积极参与社会利益的协调,保持职工群体与其他社会阶层群体的利益平衡,推进社会各方利益均衡发展,切实维护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要按照“维护全国人民总体利益的同时,维护职工具体利益”的要求,积极协调职工群体与其他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矛盾,协调职工群体内部的利益矛盾,推动形成党政主导的群众利益协调、诉求表达、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促进职工群体与其他社会群体或阶层之间的利益均衡发展,以劳动关系和谐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要深入开展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工业园区活动,加强劳动关系矛盾预防、预警及处理机制建设,完善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制度和法律援助制度,尽可能解决职工群众的利益诉求,把劳动争议化解在企业内部,以劳动关系和谐促进社会管理的完善,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执政地位。
(三)自觉强化社会服务功能,当好促进社会和谐的“服务员”。
职工群众既是社会建设的参与者,也是社会建设的受益者。当好社会管理的服务员,更有效地服务职工、服务社会,是工会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任务。实践中,要紧紧抓住党和政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契机,充分利用并主动承担政府部分社会管理资源向工会等社会团体职能转移的有利条件,积极参与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要积极配合政府和有关方面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维护好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广大职工群众的社会保障权益。要加强对职工、农民工,特别是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和创业培训,大力推动党和政府各项就业和创业优惠政策落实,努力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和再就业。要进一步加大维权帮扶力度,大力开展送温暖、金秋助学、职工医疗互助等活动,推动工会帮扶工作融入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在社会公共服务中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积极作用。要大力推动企业普遍建立工会组织,最大限度地把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广大职工组织到工会中来,教育和引导他们增强履行民主权利与义务的责任,提高他们参与社会管理的意识和能力,规范他们参与社会管理的行为和秩序,提升他们参与社会管理的层次和水平,使社会管理创新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四)教育引导职工参与意识,当好和谐社会秩序“推动者”。
建设和维护和谐的社会秩序,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根本目的;广大职工是推进和谐社会秩序是中坚力量。各级工会要通过教育引导,提高职工参与意识,当好和谐社会秩序“推动者”。把提高职工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充分发挥工会开展职工群众的传统优势,加强对职工群众的教育引导,弘扬社会正气、培育文明风尚,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打下牢固的思想道德基础。要加强和改进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职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引导职工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主人翁姿态为建设和谐社会作贡献。要引导职工群众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自觉维护安定团结的社会秩序。要加强对职工群众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职工以正面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以理性客观的心态看待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差异和不均衡,培养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使社会和谐稳定有更牢固的心理基础,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社会氛围。
(五)切实履行社会监督责任,当好职工参与社会政策监督的“向导”。
社会能否管理好,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群众能否有效参与社会监督。工会作为职工群众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在社会管理中既是参与者、推动者,也是监督者。各级工会要充分发挥自身组织体制健全、联系职工广泛、熟悉基层情况、了解职工意愿等特点和优势,通过维权热线、劳动法律监督员、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员等途径和渠道,督促社会政策的落实。要组织职工群众学习国家有关涉及职工群众切身利益的社会政策,畅通职工群众知情渠道,使职工群众理性参与社会监督。要监督用人单位和个人依法为职工缴纳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依法维护职工参加社会保险和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的合法权益。要创新职工群众监督的方法和途径,畅通社会政策监督渠道,为职工群众更好地参与社会监督创造条件。坚决制止和纠正职工群众监督中出现的打击报复事件,努力解除职工群众的后顾之忧,使职工群众敢于监督,确保社会管理监督责任落到实处。
三、提高参与本领能力在实践中发挥工会组织作用
工会参与创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是一项系统工程,实践中应通过以下途径实现。
(一)投身源头,探索在制定社会政策中发挥参与作用之途。
社会政策即宏观决策是社会管理的依据,制定社会政策是从源头上加强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社会政策能否有效促进社会管理,取决于社会政策是否公正合理,社会政策是否赢得社会成员的普遍认同。工会作为党领导下的职工群众组织,代表职工参与政策制定是工会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各级工会要把制定公正合理的社会政策,作为工会参与社会管理的立足点,主动作为,加强源头参与,切实在制定社会政策中发挥参与者作用。
1、要加强社会政策理论学习,为源头参与社会政策制定奠定基础。要认真学习现代社会管理知识,及时了解掌握国家和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社会事业发展状况,确保党委、政府在制定有关劳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险、劳动安全卫生等涉及职工群众利益等公共政策过程中,能够参得进、议得上,确保出台的社会政策法规更加符合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
2、要深入调查研究,为源头参与社会政策制定提供依据。要深入基层、深入职工群众调查研究,准确把握职工意愿和利益诉求,积极为党委、政府制定社会政策建言献策,使社会政策的制定更加科学,更能体现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更能获得社会成员的普遍认同与积极拥护。要加强对社会心态的研究,及时了解社会各阶层尤其是职工群众的利益需求,对现有社会政策的看法,及时向党委、政府提出完善社会政策的意见建议。
3、了解掌握科学决策的方法艺术,为高质量参与公共决策活动夯实基础。主要有:学习现代科学决策知识,奠定科学决策的理论基础;培育以“勤政爱民”为特征的管理风格和心理气质,养成有利于科学决策的良好工作作风;培养创新能力,以“与时俱进”的探索精神增加决策的活力;掌握“运筹”基本功,提高决策中“决断、实施”的正确性有效性。
4、健全和完善源头参与制度,为工会参与社会政策制定创造条件。要完善工会定期向同级党委请示汇报工作制度、工会与政府工作联系制度、工会立法参与制度和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使工会能在源头上更好地、更及时地参与社会政策制定,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二)借力扬帆,探索与相关部门在沟通协调中发挥作用之途。
工会要全面提高参与社会管理的水平,必须大力提高沟通协调的能力。第一,通过整合、衔接工会与政府有关部门的资源优势,打造工作互动平台,尤其要加强与劳动保障部门、经济管理部门等的联系沟通,通过召开联席会议等形式,实现情况互通、资源共享、工作互动,共同研究解决职工权益有关问题,发挥合力,共同参与社会管理;第二,通过加强与高等院校、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等沟通合作,深入研究劳动收入分配等与职工权益密切相关的前沿课题,深入分析和科学把握我国社会结构、利益关系、职工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及其对社会管理工作的影响与要求,为工会参与社会管理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第三,通过积极争取新闻媒体和社会舆论的支持,加大对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各界对工会参与社会管理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营造工会参与社会管理的良好社会环境,推动社会管理不断改进,社会政策不断完善,统筹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和诉求,努力使全体人民共建和谐社会,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三)打好基础,探索在协调劳动关系中发挥作用之途。
劳动关系作为最基本的社会关系,是否和谐稳定将直接影响到政府社会管理工作的成效。而工会集经济发展促进者与劳动关系协调者于一身,既是企业的合作者,又是职工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所以,协调劳动关系是工会组织在社会管理实践中发挥作用的捷径。
——通过大力推行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以非公有制企业和改制企业为重点,积极推行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合同制度,尤其要以工资集体协商为重点,推动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企业职工工资共决机制、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工资支付保障机制,维护职工的经济权益;
——通过健全完善以职代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巩固和深化厂务公开工作,逐步建立适应非公有制企业特点的民主管理制度,保障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通过健全完善劳动关系预警预报和争议调解、仲裁参与、诉讼代理制度,建立健全劳动争议调解组织,积极建立区域性、行业性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及时调解劳动争议纠纷,争取把矛盾解决在基层和萌芽状态;
——通过以劳动安全卫生为重点,切实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并通过多种形式的安全生产监督检查活动,推动企业不断改善职工劳动安全生产卫生条件,维护职工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权;
——通过继续广泛深入开展“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创建活动,健全完善相关制度措施,规范考核标准和程序,不断将创建活动引向深入,真正做到“促进企业发展,维护职工权益”,积极构建“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为社会管理工作的良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强化自身,探索在提高参与社会管理能力中发挥作用之途。
1、提高组织、引导、教育职工能力。激发职工的社会参与意识,提高其社会参与水平,是工会在社会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任务之一。通过提高组织职工的能力,最大限度地把广大职工组织到工会中来,把广大职工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是工会组织在社会管理工作中发挥作用的前提和基础;通过提高引导职工的能力,引导职工树立主人翁意识,增强职工参与社会管理的责任意识,规范自己的思想行为,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自觉维护安定团结的社会秩序;通过提高教育职工的能力,提高职工的整体素质,提升职工社会参与的层次和水平,增强社会管理工作广泛的群众基础。
2、明确不同层级工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不同职责。不同层级的工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主客观条件不同,参与的层次、能力、职责有差异。在建设新型社会管理格局的过程中,县级以上工会领导干部要成为“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协调劳动关系专家”,应加强对参与社会管理工作的研究,找准工会参与社会管理的着力点和切入点,提高工会参与社会管理的深度、广度,着重在建立健全工会参与社会管理的制度机制上下功夫,力求在参与社会管理方面有突破性发展。而基层工会干部要成为“组织动员职工的能手、协调劳动关系的行家,关心服务职工的模范”,深入职工群众,了解不同职工群体的不同需求,提高协调不同职工群体之间利益关系的能力,按照“维护职工权益,促进企业发展”的原则,改进工作艺术,提高谈判技巧,赢得职工群众拥护,争取企业理解支持,通过协调劳动关系等途径,积极参与社会管理。
3、努力培养参与社会管理的专门人才。培养一批具有较高的组织、协调、服务能力的社会管理专门人才,是提高工会参与社会管理实效的一项紧迫任务。要选拔一批具备一定政策理论水平,有较强沟通协调能力,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强的人,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培训教育,使他们了解我国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方面的深刻变化及其影响,了解我国社会管理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掌握社会管理相关知识,能够及时更新知识结构,善于用新知识新理论指导参与社会管理的相关工作,能够准确有效地参与社会政策制定,推进相关政策的健全完善,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培养提高应该列为学习重点,学习应该着眼以下内容:学习明道理,以真理的光焰点亮做好群众工作的思想之火。要通过学习,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从世界观的高度,为做好群众工作打牢思想基础。向书本学理论,吃透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精髓,滋养“书卷气”。向群众学习,强化一线工作的实践本领,滋养“平民情怀”。修养增魅力,以优良修为夯实做好群众工作的作风之基。以“说得对、情感真、行为正”为修身指要来增加人格力量,做到肯亲民,肯近民,肯助民,面对群众时感情真挚、心态平等、氛围和谐,提升说服效力,强化教育效果。实践学方法,以艺术的力量拓开群众工作的效果之门。如,掌握交流引导“三个层次”规律,实现与群众无障碍交流;提高统筹协调本领,获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积累应对突发事件经验, 实现群众矛盾处理和谐有序。□
(作者:中文学士。1984年以来,投身党校教育工作,现为中共杭州市委党校政治学教授。主要从事“党的建设”和“管理美学”理论研究与教学,兼习文学书法,为杭州市老年书画协会,诗词学会会员。1990年代以来,出版社科专著《毛泽东社会主义时期思想新论》和《邓小平政治哲学论稿》2种,出版诗词书法集《行吟摭零》1种。累计发表论文60余篇近40万字,近年来,参与完成国家社科规划课题1项,省部级课题2项;有10余篇论文在“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治》卷转载;20余篇论文在《长白学刊》、《理论探讨》、《探索》、《学术论坛》、《唯实》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发表)
参考文献:
[1]王兆国.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发挥工会作用.党课,2011(10).
[2]嘉兴工会依托四大平台为职工解心结.浙江职工在线, 201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