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需要每一位教师的能够长期、耐心、细致的工作。激发创新精神,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师生互动,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激发主动思考,培养思维的独创性;挖掘教材中的创造性因素,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创设和谐的课堂环境,以促使思维的多端性。
关键词:培养;思维品质;师生互动;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独创性;挖掘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加强调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我们广大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来设计课堂教学,要关注出孩子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孩子的主动意识和创新精神。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数量关系和几何图形的基础知识和相应的技能,更应把着重点放在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上。所谓思维品质,是思维发生和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差异。思维品质体现了每个学生思维的水平和能力的差异。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年龄小,自制力差的小学生来说,如何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就需要每一位教师的能够长期、耐心、细致的工作。
一、激发创新精神,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培养思维的深刻性,重点是提高和培养学生概括事物,揭示规律的能力。在六年级复习“数的整除”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几个教学环节。先出示一些数,如:1.2.3.10、5、45……让学生说出哪一个数能被谁整除?如:10÷2=5,进而引出整除的概念(10 能被 2 整除、2 能整除 10),约数和倍数(10 是 2 的倍数、2 是 10 的约数),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10 和 2 的最大公约数是 2,10 和 2 的最小公倍数是 10),质数和互质数、质因数合数、分解质因数等一系列概念。在此基础上,我又出示了下面的 3 组数:请你在各组中找出一个不同的数,并说出理由。2.3.5、9、11.23.61;1.4.7、8、19、25;8、9、16、24.27、97、100 由于每组题目的答案均不是唯一的,在学生分组活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老师重点让学生联系今天复习的有关概念来阐述理由。学生不仅对所学的概念有了深刻的理解,而且学习的热情非常高涨。课在最后,我又创设了一个学习情景,让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信息来猜测老师的电话号码。由于此题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感到所学的数学知识非常有用,在猜的过程中,在说的过程中,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更主要的是促进了他们的发展,激发了他们的质疑精神、探索精神。
二、师生互动,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智力灵活程度,一是思维起点灵活,二是思维过程灵活,三是概括——迁移能力强,四是善于组合分析,伸缩性大,五是思维的结果不仅有量的区别而且是质的区别。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发展,要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老师就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嘴,引导学生通过学具的操作演示来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充分凸现学生思维的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激发主动思考,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是指学生通过思考创造出有价值的具新颖成分的智力品质。课堂上,让学生以辩促思,有利于培养他们思维的独创性。在六年级复习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时,我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练习。“给你一根长 31.4 厘米的绳子,把它围成一个长方形、正方形、圆,你认为它们的周长相等吗?那个图形面积最大?”学生对此问题非常感兴趣,在猜测的过程中,很多孩子认为他们的周长一定是相等的,而面积呢,就有三种说法,有的说长方形面积大,有的则认为是正方形面积大,还有的说是圆,学生意见不一。到底谁的对、谁的错,我让学生采用小组学习的形式,四人一组,一个计算长方形的面积、一个计算正方形的面积、一个计算圆的面积,一个人当评委,然后一起来比较,让事实说话。许多学生通过计算,证实了自己的猜想,圆的面积是最大的,激动之情溢于言表。学到这里,我又问学生,通过这道应用题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他们在交流、评比中,得出了这样一个规律:“当周长相等时,正方形面积比长方形面积大,但圆的面积最大。”这时,有学生反过来问:“如果三个图形的面积相等,那么周长谁最大呢?”有的说:“如果把这根长 31.4 厘米的绳子,沿着一个墙壁围一个鸡栅栏,可以围成哪些图形呢?这个时候,谁的面积最大?”对这些现实问题他们又开始争论起来了。教师就建议他们下了课可以算一下,谁的判断是正确的。你看,一石激起千层浪,只有给学生一个自主的、开放的空间,让他们的思维凸现出来,学生才能闪现出创新的火花,培养他们的独创性才不失为一句话。
四、挖掘教材中的创造性因素,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它对创造力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求异思维是一种开拓思维,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多角度的思考问题,探求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性的思维方式。在小数教学中,我们应注意挖掘教材中的创造性因素,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新颖性、独特性、多向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如应用题教学中有这样一题:从甲城到乙城的铁路长 760 千米,一列火车 3 小时行 285 千米,照这样计算,从甲城到乙城须行多少小时?教学时,在学生弄清题意和数量关系之后,让大家展开思考,用不同的方法解答。有的用算数解(算数解中又有多种方法解),有的用比例解(比例解中又有多种解法),有的用方程解(方程解又有不同解法),这样,大家的思维就非常活跃,解题思路相当广。
五、创设和谐的课堂环境,以促使思维的多端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环境与思维的多端性有着必然的联系,这里的教学环境主要指心理环境和课堂环境,在课堂教学中,若以满堂灌为特征,学生将对学习毫无热情;若以谈话为特征,学生学习也不活躍;只有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下,学生才会学习热情高涨,思维活跃,对课堂教学参与性显著提高。
关键词:培养;思维品质;师生互动;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独创性;挖掘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加强调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我们广大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来设计课堂教学,要关注出孩子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孩子的主动意识和创新精神。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数量关系和几何图形的基础知识和相应的技能,更应把着重点放在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上。所谓思维品质,是思维发生和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差异。思维品质体现了每个学生思维的水平和能力的差异。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年龄小,自制力差的小学生来说,如何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就需要每一位教师的能够长期、耐心、细致的工作。
一、激发创新精神,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培养思维的深刻性,重点是提高和培养学生概括事物,揭示规律的能力。在六年级复习“数的整除”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几个教学环节。先出示一些数,如:1.2.3.10、5、45……让学生说出哪一个数能被谁整除?如:10÷2=5,进而引出整除的概念(10 能被 2 整除、2 能整除 10),约数和倍数(10 是 2 的倍数、2 是 10 的约数),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10 和 2 的最大公约数是 2,10 和 2 的最小公倍数是 10),质数和互质数、质因数合数、分解质因数等一系列概念。在此基础上,我又出示了下面的 3 组数:请你在各组中找出一个不同的数,并说出理由。2.3.5、9、11.23.61;1.4.7、8、19、25;8、9、16、24.27、97、100 由于每组题目的答案均不是唯一的,在学生分组活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老师重点让学生联系今天复习的有关概念来阐述理由。学生不仅对所学的概念有了深刻的理解,而且学习的热情非常高涨。课在最后,我又创设了一个学习情景,让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信息来猜测老师的电话号码。由于此题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感到所学的数学知识非常有用,在猜的过程中,在说的过程中,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更主要的是促进了他们的发展,激发了他们的质疑精神、探索精神。
二、师生互动,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智力灵活程度,一是思维起点灵活,二是思维过程灵活,三是概括——迁移能力强,四是善于组合分析,伸缩性大,五是思维的结果不仅有量的区别而且是质的区别。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发展,要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老师就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嘴,引导学生通过学具的操作演示来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充分凸现学生思维的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激发主动思考,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是指学生通过思考创造出有价值的具新颖成分的智力品质。课堂上,让学生以辩促思,有利于培养他们思维的独创性。在六年级复习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时,我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练习。“给你一根长 31.4 厘米的绳子,把它围成一个长方形、正方形、圆,你认为它们的周长相等吗?那个图形面积最大?”学生对此问题非常感兴趣,在猜测的过程中,很多孩子认为他们的周长一定是相等的,而面积呢,就有三种说法,有的说长方形面积大,有的则认为是正方形面积大,还有的说是圆,学生意见不一。到底谁的对、谁的错,我让学生采用小组学习的形式,四人一组,一个计算长方形的面积、一个计算正方形的面积、一个计算圆的面积,一个人当评委,然后一起来比较,让事实说话。许多学生通过计算,证实了自己的猜想,圆的面积是最大的,激动之情溢于言表。学到这里,我又问学生,通过这道应用题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他们在交流、评比中,得出了这样一个规律:“当周长相等时,正方形面积比长方形面积大,但圆的面积最大。”这时,有学生反过来问:“如果三个图形的面积相等,那么周长谁最大呢?”有的说:“如果把这根长 31.4 厘米的绳子,沿着一个墙壁围一个鸡栅栏,可以围成哪些图形呢?这个时候,谁的面积最大?”对这些现实问题他们又开始争论起来了。教师就建议他们下了课可以算一下,谁的判断是正确的。你看,一石激起千层浪,只有给学生一个自主的、开放的空间,让他们的思维凸现出来,学生才能闪现出创新的火花,培养他们的独创性才不失为一句话。
四、挖掘教材中的创造性因素,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它对创造力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求异思维是一种开拓思维,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多角度的思考问题,探求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性的思维方式。在小数教学中,我们应注意挖掘教材中的创造性因素,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新颖性、独特性、多向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如应用题教学中有这样一题:从甲城到乙城的铁路长 760 千米,一列火车 3 小时行 285 千米,照这样计算,从甲城到乙城须行多少小时?教学时,在学生弄清题意和数量关系之后,让大家展开思考,用不同的方法解答。有的用算数解(算数解中又有多种方法解),有的用比例解(比例解中又有多种解法),有的用方程解(方程解又有不同解法),这样,大家的思维就非常活跃,解题思路相当广。
五、创设和谐的课堂环境,以促使思维的多端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环境与思维的多端性有着必然的联系,这里的教学环境主要指心理环境和课堂环境,在课堂教学中,若以满堂灌为特征,学生将对学习毫无热情;若以谈话为特征,学生学习也不活躍;只有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下,学生才会学习热情高涨,思维活跃,对课堂教学参与性显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