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探索]列星安陈:中国的“天问” (下)

来源 :中国科技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b33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郑永春,博士,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青年科学家社会责任联盟理事长,“科普中国”形象大使。
  一步跨过五十年
  一口吃不成大胖子,罗马也不是一天建成的。如果你了解一下火星探测的发展历史,大概会对人类探测火星的艰难历程有比较深刻的印象。为了探测火星,科学家“谨小慎微”,经历了小心翼翼的试探-失败-再试探-再失败的过程。人们先是派探测器飞越火星,利用近距离“照面”的机会,给火星拍几张照片传回地球。然后,人们尝试让探测器环绕火星,当飞抵火星附近时,“踩下刹车”进行减速,成为轨道器。此后,人们尝试让探测器穿越火星大气层,降落在火星表面。再后来,人们不满足于待在原地不动的着陆器,才有了能在火星表面游走巡视的火星车。
  在天问一号之前,美国、俄罗斯、欧洲都发射了各自的火星探测器。2013年,印度成为亚洲第1个发射火星探测器的国家。作为一个崇尚创新的民族,天问一号绝不是亦步亦趋之物,它要开展一次前所未有的技术挑战,那就是在同一次任务中,利用轨道器、着陆器、火星车这“三件套”,直接完成“绕、落、巡”3项使命。考虑到天问一号是中国第1个自主研制的火星探测器,这种自我加压的任务设计,堪称难度极大的“三级跳”,令世人讶异。你或许会担心,这样大的技术跨越难道不会显得有些莽撞吗?但我知道,以严细慎实著称的中国航天人不打无准备之仗,他们已经对这次任务的各个环节都作好了充分的准备。
  天问一号虽然已经成功发射,但它的漫漫征途才刚刚开始。之后,天问一号要经过长达4亿千米的飞行,从地球轨道转移到火星轨道。接近火星之后,以每秒4-5千米的高速,从距离火星表面400千米的地方掠过。其间,它有大约半小时的时间窗口用来刹车,让自己减速到可以被火星的引力俘获,成为火星的人造卫星。在这个环节,地球和火星之间的距离遥远,无线电信号以光速传播也要10多分钟后才能抵达,所以,天问一号无法指望实时接收来自地球的指令,它只能靠自带的设备主动判断自身的位置、速度和姿态,并给出正确的制动参数。用于减速的反推发动机在恰当的时刻被点燃,持续燃烧约15秒后及时熄灭,以实现“绕”的目标。
  而要降落在火星表面,天问一号要和“前辈”们一样,穿越火星大气层,经历独自面对的“恐怖7分钟”。虽然,全世界除了美国之外,还没有其他国家成功登陆过火星。但是,中国在无大气层的月球着陆方面,已经有了嫦娥三号、嫦娥四号的宝贵经验。而且,天问一号的轨道器將为着陆器提供信号中继,助它一臂之力。着陆器以稳妥为先,综合采用了多种减速方式,先后利用火星的稀薄大气摩擦减速、降落伞风阻减速、反推火箭动力减速、弹性着陆腿缓冲,尽最大可能确保“落”的目标安全达成。
  天问一号的着陆巡视组合体包括两个部分,即火星车及其着陆平台。火星车的名字目前还在征集中,但它的装备已然相当齐全。既有鉴定矿物成分用的多光谱相机,又有探测火星磁场的磁强计、搜寻地下冰层的测地雷达、收集气象参数的气象探测包等。它拥有4块太阳能电池板,桅杆上装有判别周围地形的全景相机,预计至少能在火星表面工作90天,最大行驶速度约每小时40米。诚然,它的各项技术指标与毅力号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但只要一切顺利,第1次探测火星就打包完成“绕、落、巡”的荣耀已经值得载入火星探测史册。
  人类的火星
  经过60年探测,火星探测成果丰硕。火星探测的科学主题从对火星的全球性调查,发展到登陆某个感兴趣的地区开展详细调查。又或者针对某个科学问题开展深入调查。比如,凤凰号登陆北方大平原以探测水冰;洞察号专门监测地震,探测火星内部结构;马文号致力于解开火星大气消失之谜等。
  通过这些任务,基本上可以明确,30多亿年前,火星曾经有过温暖湿润的气候,有过强大的磁场,有过浓密的大气层,曾经有过适宜生命发育的环境,而地球就是在那样的环境中产生了最原始的生命。类似的过程是否出现在火星上,是回答我们在宇宙中是否孤独这一问题的关键。
  作为太阳系中与地球环境最相似的行星,围绕火星是否适宜人类大规模移民,需要解决哪些科学问题和技术瓶颈,将成为今后火星探测的重要方向。美国探索技术公司等民营航天公司,瞄准火星移民这一远景目标,已经成功研发了重复利用的火箭和载人飞船。新的科学发现和技术突破,将使火星移民从不可能变成可能。
  目前,天问一号还正在霍曼转移轨道上飞行。要克服的困难还有很多,风险也一直存在,但这些显然不可能成为东方巨龙止步的理由。远古流传的追问、俯仰万物的思绪,以及追寻全人类共同幸福与共享价值的渴望,都像不灭的火焰一样,鼓动着中国人探测行星的雄心。
  中美两国在太空探测领域的合作自2011年中断以来并未恢复。由于航天技术的敏感性,中国长期被排斥在美国主导的大型航天任务的国际合作伙伴之外,使得中国只能以独立自主的方式开展载人航天、月球和深空探测任务,但中国仍然以开放的姿态,与欧洲和俄罗斯等开展了有效的合作。在天问一号发射成功和毅力号火星车发射成功之后,中美两国航天局互致贺电,对对方的成功表示祝贺,并肯定对方在火星探测方面的贡献,两国在火星探测方面释放的善意弥足珍贵。
  火星是全人类的火星,也是人类未来的希望。人类从登陆月球到移民火星的过程,不仅耗资巨大,而且需要多元化的人才队伍和先进技术的集成化,尤其需要国际合作。
  期待2035年,人类首次登陆火星任务中,人类的合作精神能够得到充分展现。
其他文献
画坛向来不乏熱闹,于今尤甚。画家们在面对纸墨的时候,什么样的心态都有,笔下的作品自然泥沙俱下。当作画成为炫技献媚的手段、画作成为谋利进爵的工具的时候,唯一缺席的是艺术。画家之间比拼的不再是艺术水准,而是生活水平;敬畏的不再是大自然和载入美术史册的丹青手笔,而是腰包与头衔;琢磨的不再是入古出新,而是人事网络。如是等等,不一而足。这样发展下去,真的有点糟糕。  名利之风并非只刮入了当下画坛,事实上代不
从火星冲日说起太阳系是我们的家园,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在太阳系中,地球是第三颗行星,火星是第四颗行星,它们都绕着太阳转。虽然,从大小来说,金星是与地球最接近的行星。但是,以相似性而言,火星才是整个太阳系中与地球环境最相似的行星,因而也是最吸引人类前往探索的星球。因为火星是红色的,所以在古代,
8月17日,“科技教育的新视野”分论坛由上海师范大学胡兴昌教授主持,首都师范大学丁邦平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周荣庭教授、澳门大学魏冰教授、上海自然博物馆顾洁燕教授和东南大学杨元魁博士5位领域专家,围绕科学教育进行大跨度的研究和实践分享。专家们从国际比较教育、科技史与科学哲学融合、新媒体辅助科学教育、博物馆科学教育、脑科学基础研究等不同角度切入,从国际到国内,从校内到校外为与会科技辅导员们带来了科技
古时,唐代大诗人杜甫曾途经五溪地区,看到当地少数民族穿在身上的绚丽衣服,不禁感叹“五彩衣裳共云天”。  这句诗已成为形容西南少数民族独特服饰的千古绝句。通常的解读,指的是人们的服饰就像天上云霞一样美丽;但笔者认为,“共云天”的诗句别有意味,似乎还有弦外之音。对于杜甫,来自正值盛唐的长安,那是世界文明汇集的地方,他应是见怪不怪了:但他仍然为这里的服饰感到震惊,这足已说明西南少数民族的“五彩衣裳”是多
[编者按]  在1957年的“第一届全国青年美展”上,年仅30岁的黄胄的中国画作品《打马球》与28岁的张钦若的油画作品《海边》分别获得了一等奖。在第一届全国青年美展上崭露头角的部分画坛青年,其中许多人如今已成为美术大家和美术界的领军人物;在1980年的“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中锋芒初露的罗中立、何家英等画家,如今已成为当前中国美术的中坚力量。“江山代有才人出”,为了更好地推出当代优秀青年美术人才、推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十佳科技教育创新学校奖”获奖学校介绍  “英特尔科技教育创新学校奖” (Intel School of Distinction Award)由英特尔公司在美国设立,旨在奖励在科学和数学教育方面有出色成绩的学校。为引进全球优质教育资源,完善创新人才培养环境,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于2010年将这个项目带入中国,与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一起,设立“十佳科技教育创新学校奖”,在全国范围
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主办,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教育科技部、香港特别行政区康乐及文化事务署、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饶宗颐学术馆之友协办的“学艺融通——饶宗颐百岁艺术展”于2015年4月29日至2015年6月12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南l、南4展厅展出。  饶宗颐,1917年出生于广东潮安,字固庵、伯濂、伯子,号选堂。幼耽文艺,18岁续成其父所著的《潮州艺文志》,刊于《岭南学报》,在学术界崭
研究背景  博物馆常使用高功率的射灯照明文物,这样能使参观者在光线充足的情况下观赏文物,但高温照明情况下的光辐射对文物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此外,游客在观看文物时拍照所用的闪光灯也会对文物造成非常大的破坏。如今,LED产业日新月异,标榜具有无紫外线、不发热的特性,正符合博物馆文物照明的需求;另外,其低耗能、使用寿命长的特性,也可解决博物馆经费紧张的窘境。因此,我们就构想能否使用LED灯取代射灯用于
[编者按]  连环画对于已过而立之年,或是年龄更大的一代乃至几代人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在那个还很少能见到外国动漫的年代,连环画是人们童年记忆中不可缺少,也永难忘怀的一页  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生动流畅的人物造型,精到有力的用线,那一本本小人书成为重要的精神食粮,让许多人如痴如醉。在经历了80年代中后期以来传统连环画的低潮期之后,如今的连环画又以其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重新得到人们的喜爱与追捧。  连
前一讲我们细致地给出了STEM规律的多种内涵性特点。至此,我们更为清晰地理解和认识到了其所描述的自然界的逻辑规律性。而其同时也代表了我们人类的思维认识与自然界之间相互作用所具有的程序性规律框架,这正是人类长期发展中通过不断积累所达成的认识高度,尽管可能尚未完善,但也已经是接近真理性的结果。正因为有了这种认识,我们人类与自然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才得以被进一步准确理解、正确利用,并能应对未知,我们也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