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观察心理干预对药物中毒清醒洗胃患者的影响。方法 将60例药物中毒清醒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插胃管洗胃操作方法,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在洗胃前、中、后给予心理干预。结果 干预组一次性插入胃管的成功率及术中配合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心理干预在洗胃术中可减轻患者心理负担,提高一次性插入胃管的成功率及术中配合程度,保证洗胃过程顺利进行,减轻患者痛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 心理干预; 药物中毒; 洗胃; 清醒
药物中毒是急诊常见疾病,洗胃可清除胃内未被吸收的毒物,减少毒物的吸收,是药物中毒的抢救措施之一。其是将胃管由口腔或鼻腔插入胃内,吸出毒物后,将大量溶液灌入胃内再抽出,如此反复多次的方法。由于绝大多数病例是轻生患者,其拒绝洗胃及对洗胃知识的缺乏,担心插胃管及洗胃时引起疼痛及其他不适,而产生紧张、恐惧、焦虑等心理反应,影响洗胃术及时顺利的进行,因此,护理人员对洗胃患者实施心理干预十分必要。现将本科2008年2月~2010年12月收住的60例药物中毒需洗胃的清醒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实施针对性心理干预,对照组按常规程序进行洗胃。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0例,男10例,女50例,年龄18~72岁。其中有机磷农药13例,安眠药17例,中成药4例,降压药2例,抗焦虑药9例,灭鼠药12例,药物不明3例。误服5例,自服55例。文化程度:大学以上4例,初中~高中25例,小学及小学以下31例。采取随机抽样方法将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强制插管洗胃,在洗胃前给患者及陪送人员解释插胃管洗胃的目的、方法,可能出现的不适以及减轻不适的方法和配合方法。然后插管接机洗胃。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以下心理干预方法。
1.2.1 洗胃前的心理干预
1.2.1.1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做好心理疏导的前提[1]。首先护理人员要主动接诊患者,急患者之所急,想患者之所想,以和蔼的态度和亲切的语言与患者交谈,关心、体贴患者,以取得患者及其陪送人员的信任,引导患者倾诉,从而了解其文化程度、心理状况、工作、婚姻家庭、经济等情况,然后根据他们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干预。如感情受挫及意气用事的患者,护理人员正确对待他们的一些过激行为,要耐心疏导和劝解,鼓励其自尊自强,不要轻易轻生,让其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因婚姻家庭矛盾而服毒的患者,护理人员让患者宣泄愤怒、不满情绪,并耐心做好心理疏导,同时积极做好家属工作,消除误会,解开心结,让患者认识到其在家庭及社会中存在的价值、家属对其的爱,以及其应负有的责任、义务。对抑郁及其他精神疾病患者,应予更多的关心及安慰,做好家属疏导工作,鼓励家属多与患者交谈,解除其焦虑孤独感,尽量采用委婉的语言引导患者回忆美好的往事,唤起对生活的热爱。对误服患者护理人员应给予同情,安慰鼓励,忌用命令式的语气强制患者配合。
1.2.1.2 尊重、保护患者的隐私 在询问病史及洗胃过程中清退无关人员,不要鄙视、嘲笑患者,尊重患者的人格,对其遭遇表示同情和理解。安慰患者让其感受到温暖和信赖,从而配合治疗。
1.2.1.3 消除患者对洗胃的恐惧和焦虑 向患者及其陪送人员解释说明洗胃的重要性、目的及配合的方法,并简要介绍洗胃操作的过程及可能出现的不适,消除其顾虑及恐惧心理。
1.2.2 洗胃中的心理干预 护理人员协助患者取正确的体位,再次跟患者沟通,当胃管插进咽喉部,指导患者做吞咽动作,如出现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指导其做深呼吸,不断给予鼓励,增强信心,并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如有变化应沉着应对处理,避免做出加重患者心理负担的言行举止,以娴熟的插管技术及轻柔动作,减轻患者痛苦,消除其紧张情绪。
1.2.3 洗胃后的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应询问患者有无不适,与患者谈心,并尽量与患者接触,加深了解,根据不同的中毒原因,给患者做好解释疏导工作。
2 结果
干预组一次性插入胃管成功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低,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插管成功率及并发症 n(%)
注:χ25.45,P<0.05
3 讨论
近年来由于人们的生活压力大,越来越多的人服毒自杀,而洗胃是抢救口服药物中毒患者的治疗措施之一。洗胃及时与否直接关系到病情的预后。因此,护理人员应争取患者的配合让洗胃及时顺利进行,以免因患者不合作而延误洗胃时机及插管时造成牙齿、口腔、咽喉部位的损伤,甚至误吸、窒息等情况的发生。从表1中可以看出,通过对患者实施心理干预,一次性插入胃管成功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心理干预在护理工作中显得尤其重要。随着现代医学模式改变,由偏重患者的躯体疾病转向注意心理损伤和反应,对自杀服毒患者除了要解除机体病痛外,更要重视修复其心理创伤[2]。所以,在急诊洗胃的同时,要实施心理疏导,以取得患者及家属的配合,利于患者的及时救治及减少护患矛盾和纠纷的发生。护理人员通过自己语言、表情、态度行为等,改变患者的心理状态,消除引起患者痛苦的各种不良情绪和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躯体症状,使患者能在最佳心理状态下接受治疗和护理[3],合理的心理干预可以改善患者心境、消除顾虑和负担,增加战胜疾病的意志和信心,从而达到身心两方面的康复。因此,护理人员在护理治疗前、中、后都应该运用心理学对患者实施人文关怀护理,使患者感受到被关爱、被重视,解除其思想负担,唤起其对生存的欲望,正视人生,积极向上生活。
参 考 文 献
[1] 王雪.膀胱肿瘤患者的心理护理伦理.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9):119-121.
[2] 杨欢.对服毒轻生患者的心理护理.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4,11(4):161.
[3] 苏清芳.76例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护理.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9):118-119.
(收稿日期:2011-05-23)
(本文编辑:车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