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沉到文字深处

来源 :江西教育B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roshyra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影》这样的经典篇目到底该教些什么,该怎样教,可谓众说纷纭。我既不想人云亦云走老路,也不想借培养什么批判性思维对作品搞些颠覆性的解读。只想遵循并坚守着“语文”应有的规律来设计和组织教学。基于以上认识,这堂课主要呈现出以下两个特点:
  一是遵循“问题来源于学生”的原则找到教学的起点。王荣生教授曾经说过,阅读教学要“教学生不懂的,从学生学情出发,选择适合学生学情的教学内容”。《背影》写于1925年,和学生之间隔着近百年的距离,学生对这篇文章有着怎样的看法和感受,这才是教学设计的关键。所以我在布置预习时,除了让他们积累字词外,就是让他们提出问题或者表达自己的思考。我把学生的问题归纳整理,将这些问题作为教学的起点来进行课堂设计,以他们的问题贯穿起课堂活动。这样我的课堂教学就不是围着教材转,而是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
  二是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学语言,品语言,提升“语用”能力。张志公老师早就提出,语文阅读教学就是“带领学生从文章里走个来回”。朱自清的文章平和冲淡,感情深沉含蓄,唯有静心品读,才能得其真味。我在分析“背影”时,没有面面俱到,而是删繁就简,只重点品析了文中集中刻画“背影”的文字,让学生潜沉到文字深处分析。“沿坡以讨源”“批文以入情”,从这个“爱的细节”中,一点点感受这篇经典作品历久弥新的魅力!
  一、温馨导入
  师:老师考考大家:五月份除了有一个普天同庆的劳动节之外,还有一个特别温馨的节日,你知道是什么节吗?
  (学生思索,犹豫后,恍然大悟般齐答:“母亲节。”)
  师:那母亲节具体是哪一天呢?
  生:五月份的第二个周日。
  师:你说得特别准确。母亲节那天,你一般都为妈妈做些什么呀?
  生:给妈妈一个贺卡。
  生:我亲手给妈妈做了一个蛋糕。
  师:这真是礼轻情意重。那再考考大家:知道有父亲节吗?
  (生大多数表示知道,但说不上具体日期。)
  师:那你们给父亲庆祝过这个节日吗?
  (生大多数摇头,表示没有。)
  师:看来,相对于炽热的母爱而言,父爱是深沉的,以至于我们常常把他的爱忽略掉了。今天,我们就走进朱自清的《背影》,看他用质朴的文字,为父亲献上的一曲深沉的赞歌。(老师板书课题)
  【反思】看似随意的漫谈,却让学生内心有了小小的触动。在對比中很多学生意识到平时忽略了如山的父爱,为走进课文作了铺垫。
  二、走近作者
  师:大家对朱自清并不陌生,想一想我们学过他的哪些文章?
  (学生答“《春》《绿》”)
  师: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说一说他的作品有怎样的语言风格?
  生:他的文字质朴、简洁,能打动读者的心。
  生:秀丽,给人一种清新淡雅的意境。
  师:他说了一个词“秀丽”很精辟。确实,朱自清是南方人,他的作品带有南方的婉约。文笔清丽,委婉细腻,质朴自然,极富有真情实感。这种语言风格在今天我们学习的文章《背影》中也有集中体现。下面,我们就走进课文。
  【反思】因为之前学过朱自清的文章,学生对他有些了解,这个环节只特意强调其作品的语言特色,这样就为下文的品析鉴赏语言打下了基础。但这样介绍作者,略显平淡。
  三、走进课文
  (一)听读课文,感知背影
  (在朗读课文之前,先让同学们交流一下自己在预习过程中积累的字词)
  师:在理解了词语之后,我们要朗读课文了。我想请两个同学和我合作把这篇文章读给大家听。同学们在听读过程中,注意思考:
  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并思考文章为什么要以“背影”为题,而不以“父亲”为题呢?这也是咱班王博文同学在预习中提出的问题,看一看,在听读完之后你能否解答他的疑惑。(以上问题用课件展示)
  (两名同学站起,老师做好分工,点击配乐)
  (朗读结束,静默,然后情不自禁地鼓掌)
  师:结合你的听读感受,试着回答同学的疑惑吧。
  (生思考,回答)
  生:作者通过背影要表达的是父亲对自己的爱,而“父亲”这个题目就太大了。
  生:我补充一下,为什么用“父亲”显得大。这篇文章不是全面介绍父亲这个人,而是要通过“背影”这个特定的镜头来表现父亲对我的爱。这样以小见大。
  生:背影是文章的线索,作者以此贯穿全文,通过背影表达父爱,比父亲要具体些。
  生:“背影”这个画面感动了作者,也化解了他和父亲的隔阂。背影的出现,让作者对父亲的态度有了转变,感受到了来自父亲的爱。我觉得用“背影”更能看出父亲买橘子的背影给“我”留下的印象之深,能突出中心……
  师:综合同学的看法,可以看出,如果以“父亲”为题,选材面就大了,要全方位地介绍父亲这个人。而以“背影”为题目,切入点就小,作者借“背影”这个特定镜头,来展现深沉的父爱,以小见大,更为感人。可全文两千多字,没有一处明言这个“爱”字,这份爱是从哪里表现出来的呢?下面我们就把目光聚焦背影,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找到集中刻画背影的段落……
  (学生寻找后明确,老师用多媒体出示)
  【反思】老师和学生合作朗读,用老师的范读带动朗读的同学,一起将全体同学带入情境,这是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一环。从课堂实际效果看,读完后,课堂安静极了,很多同学的眼圈都红了。所以,经典文章,一定要在“读”上下足功夫。同时将同学预习时提的问题抛给大家,让大家带着问题听读,避免了听读的盲目性,而且自然地过渡到下一个教学环节。
  (二)重点研读,刻画背影
  师:请自读课文,思考:这段文字是如何刻画背影的?请自读课文,做好旁批,并和组内同学交流。看哪个小组发现得多,分析得透彻。   (学生思考,小组交流后,小组汇报)
  生:“父亲是个胖子……”这句话写了父亲的体型,为下文写父亲动作的艰难作了铺垫。“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这句写了父亲的衣着……
  生:我补充一下,他分析得不太具体,这句突出父亲体型肥胖,这样走起路来自然吃力,这就更能体现出父亲对作者的爱。
  生:那好,我接着说。“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写出了父亲的衣着,“马褂”“长袍”的衣着让父亲走起路来很不方便,但他还是坚持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可见很爱儿子。
  生:“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运用了动作描写,一个“探”字,表明父亲走起路来小心翼翼地,很费劲。
  师:关注了细节,很好。只有这一处动作描写吗?有补充吗?
  生:“探身”“穿过”“爬上”“攀着”“缩”这些动作,写出父亲动作艰难,即使再难,也要给孩子买橘子,能体会到父亲对孩子的爱。
  师:找得很全面,可惜没有具体分析,谁能以一个词为例,深挖掘一下。
  生:我来说说自己的理解。“他用两手攀着上面”的“攀”。“攀”一般都是爬比自己高出很多的东西。而且父亲还是一个胖子,所以“攀”这个词语更能体现出父亲给孩子买橘子要经过的路程很艰难,更衬托出他很爱孩子。
  生:还有“蹒跚”这个词,写出了父亲过铁道时动作很迟缓……
  师:“蹒跚”是怎样一个走路状态?(生答:缓慢摇摆的样子)父亲为什么会这样?
  生:父亲年纪大了,加上穿的是棉袍和马褂儿,行动不方便。
  生:我想补充一点。文中说“祖母去世了,父亲的差事也交卸了”。父亲那时的心情应该很压抑,自然走起路来就很缓慢,脚步有些沉重。
  师:他分析得真深刻。亲人去世,自己失业,又要和儿子分别,这是真正意义的生离死别呀。此时,父亲的脚步怎能轻盈呀!在这段文字中,作者从父亲的体态、动作、衣着等多个方面进行精雕细刻,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像这种描写人物的方法,属于细节描写。字字句句都含情呀!(板书)请大家齐读这段文字,将“背影”定格在自己的记忆里。
  (学生齐读)
  【反思】学生在咬文嚼字中,一点点品出了味道,品出了情感。尤其对于“蹒跚”的解读,学生从“父亲年纪大了”,到穿着不便,再到“内心压着苦痛”,理解一步步走向深入。
  (三)披文入情,理解背影
  师:分析到这里,没人会质疑父亲对孩子的爱,“父慈子孝”是这篇文章公认的主题,但在预习过程中,苏凌轩同学却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文章是歌颂父爱的,可我总觉得他们父子之间好像有隔阂……你有这个感觉吗?请从文中找一找。
  生:第七段“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看出他们的关系好像不太好。因为正常情况下,父子怎么可能两年都不见面呀!
  师:确实,这篇文章写于1925年,而“背影”这个事却发生在1917年,之间隔了八年。在这八年中,朱自清娶妻生子、成家立业。和许多家庭一样,免不了会有一些磕磕碰碰,有一段时间父子之间的关系弄得还很僵。作为晚辈的朱自清,他很苦恼,一直想弥合他和父亲的关系,于是他写了这篇文章。父亲看到这篇文章后,老泪纵横,父子之间的心结彻底打开了。这位同学找到的文字,是“背影”出现之后的事情,在“背影”出现之前,他们父子的关系又是如何呢?
  生:第五段的第四行“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總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就是“我”觉得父亲说话不漂亮,看不上父亲。
  生:还是第四段“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觉得作者看不上自己的父亲,觉得他不合时宜。
  师:作者后来对父亲的感情有变化吗?
  生:有。第四段“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师:“太聪明”不是夸自己吗?
  生:是反语,是自责。
  师:既然是说反话,我们就把它变成直白的表达,应该怎么说“唉,我那时真是……”
  生:我太不懂事了。
  生:我太不理解父亲了。
  生:我那时真是太自以为是了!
  师:我那时真是太傻了,太糊涂了!
  现在,我们理解了作者的情感。请将自己的感悟融进自己的朗读中,齐读这段文字。(老师板书)
  (学生齐读)
  师:想一想,这篇文章是借“背影”来表达父爱的,可作者为什么用那么多的笔墨来写亲人去世、父亲失业和自己对父亲的态度呢?这与“背影”有关系吗?这是同学们质疑最多的问题。自己思考一下,然后和同学交流。
  生:父亲因为亲人去世,自己失业了之后才出现了这个背影,这时的父亲压力是很大的。但父亲还是坚持送我,还给我买橘子,更能看出父亲十分爱我。我觉得这是一种侧面衬托。
  生:父亲因为失业,才去找工作,这才有了和孩子同行和为他买橘子的故事。这些事情引起了下文吧。
  生:因为有了这几件事,全文笼罩着一层凄凉,看出了当时人们生活的不容易,可父亲在这种情况下还硬撑着为“我”买橘子,就像灰色调中的一抹暖色一样,更显出父爱的可贵。
  师:同学们想一想,在连遭不幸的情况下,有的人往往会在痛苦中不能自拔,他往往会忽略了孩子。可是,文中的父亲将痛苦压在心里,时刻牵挂着孩子,他为儿子买橘子的背影是在祸不单行的情况下出现的,是在孩子不理解、不耐烦的情况下出现的,就显得更为可贵了!
  让我们再次齐读这段文字,让背影在我们的记忆中永恒!
  (学生再次齐读课文)
  【反思】这一环节中的两个问题,都是来自学生。“问题来源于学生”,“问题的解决也依靠学生”,他们在交流中疑惑得到解决,思想进行碰撞,同时也通过老师的引领,思维得以深化。尤其是对于“聪明”一词的解读,是课堂上的一次小高潮,孩子们确实融于文字之中,品出了隐匿在文字背后的情感。   四、交流分享,聆听心语
  师:一件小事,让作者终生难忘,像这样“爱的细节”在我们的生活中何尝少呀!请回忆你成长历程中的一个“爱的细节”,说给大家听!
  (学生静思,然后表达)
  生:我有一段时间,身体不好,爸爸每天给我熬中药。
  师:你把爸爸熬中药的画面,再仔细想一想,表述得细腻具体些,好吗?(学生点头)
  生:我每天晚上回家,到家门口时,总发现房门开着。妈妈说,她一直在听着楼道的脚步声,她能听出是不是我上楼的声音,她一旦听出了我的脚步声就提前给我开好门。(学生有些激动了)
  师:这是爱的聆听呀!
  师:在准备这节课的过程中,老师的心情一直不平静,人到中年之后读这篇文章,和你们这个年龄读这篇文章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我也回忆起我和父亲相处的许多细节。我想把《再读〈背影〉》这篇文章和大家分享。
  (老师配乐朗诵自己的文章《再读〈背影〉》)
  【反思】像《背影》这样捕捉一个小细节精雕细琢的语言功夫,是现在这些“粗线条”的中学生最欠缺的,而语言空泛的背后是心灵存在着盲点。所以,我在这个环节,让学生先口头叙述成长历程中的一个“爱的细节”,然后我将自己写的文章《再读〈背影〉》念给同学听,回忆我成长历程中的一个个“爱的细节”。这不是炫耀,也称不上是示范,而是一次坦诚的交流。但同学们的掌聲和泛红的眼圈告诉我,他们懂我,亦如我们懂得朱自清。
  五、走进生活,捕捉细节
  师:下面布置两道作业:
  1.回忆和父母相处的时光,请以“爱的细节”为题,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作文片段。将这个片段念给父母听,和他们做一次心灵的交流。
  2.摘抄课文第六段关于背影的描写,背下来。
  【反思】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感受亲情,然后运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所以必须予以重视和加强。而让学生将自己的文章念给亲人听,也是一次难得的亲情互动。这才是“学习”的意义吧。
  【课后反思】这是一节踏踏实实的课,踏实到我只想让学生读文字,品语言,悟情感。这是一节常态课,但背后却有着我多年的思考与探索。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问题依然存在,风景依然美好,我在路上!我会和我的学生继续在文字的深处且行且吟且赏且沉醉!
  (作者单位:北京市育英学校)
其他文献
摘 要:在教学目标与内容相对确定的情况上,阅读教学的核心是设计、组织和充分开展“学的活动”。“学的活动”要把教学内容有效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经验,进而达成教学目标,需要根据活动理论,系统设计与组织学的活动。具体包括任务情境的创设、学习支架的设计与使用、学习活动链条的组织和推进三个方面。   [关键词 ] 学的活动 活动理论 阅读教学 高中语文  王荣生教授认为,讨论阅读教学,必须明了两个前提[1]:(
期刊
【学情分析】  《小狗包弟》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必修一,授课对象是刚刚进入高中的高一学生,学生对散文样式已经比较熟悉,对本文的情节把握也不是难事。该水平层级的学生学习《小狗包弟》最大困惑是对“文革”这段特殊历史时期 的了解和认识,因此不会做深入的思考。特殊的历史时期,巴金屈从于政治和压力,他胆小怯懦,为求自保牺牲小狗包弟,直至“文革”结束才敢于直面自己的错误并忏悔……这些都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这
期刊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表达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同情,教师应引导学生准确把握诗人的这一情感脉络,进而走进诗人的精神內核。这不但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同时也符合语文核心素养的基本指向。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受杜甫晚年“无奈”“无力”“无常”的“三无”人生状态,再通过链接其他诗文,领略杜甫心中“有寒士”“有苍生”“有社稷”的“三有”精神情怀,在“三无”“三有”的对比中,体悟到“聖”的内涵,从而感受杜甫的“诗圣”
期刊
【文本再现】  清早,我到公园去玩,一进门就闻到一阵清香。我赶紧往荷花池边跑去。  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勢。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如果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
期刊
“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是通过让学生课内大量阅读来学好语文。通俗点说便是在课内,先学好教材这个例子,然后利用教材中所习得的阅读方法去阅读与教材内容、情感、表达方法类似的另一篇文章或另一类文章,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这样不仅能一课一得,习得掌握技能,而且能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2018年3月,鹰潭市九小以年级组为单位进行了“语文主题学习”实验集体备课成果展示,四
期刊
北大教授温儒敏说:“别再说什么应付考试没时间阅读!现在你孩子不阅读,根本应付不了考试。”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阶段的诵读与课外阅读量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小学六年要背诵优秀诗文16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语文主题学习”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依托主题丛书在课堂上进行大量阅读,最终实现三分之一的课堂时间学习课文,三分之二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自主阅读,
期刊
导 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词语教学相对比较枯燥,但如果能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巧妙运用“通读词语、读准字音、读中理解、边读边用”四步骤,课堂激趣,适当评价,就能牢牢抓住孩子们的心,切实提高课堂实效。  一、通读词语  师:这篇文章一共13小节,392个字。作者已经92岁了,写得真好。同学们读过吗?  生(齐):读过。  师:这里一共有六个生字词。(课前板书:数学家、学问、任溶溶、猜中、新鲜、
期刊
7月11日至15日, 在江西省教育厅师资处组织下,由中国当代教育名家、国家督学、江西省教育学会会长汤赛南先生领衔,省学前教育教研员卢筱红,宜丰中学校长黄建德,九江六中校长梁明等组成的江西省教育厅讲师团一行四人,深入新疆克州,为全州中小学及幼儿园的书记、校长(园长)作系列教育专题讲学。  选派内地教育专家远赴新疆开展系列教育专题讲学是江西省教育援疆的一个重要举措,特别是此次讲师团由省基础教育泰斗汤赛
期刊
导 读:  整合教学是指把两篇或多篇有关联性的文本结合起来,围绕一个教学主题,对各文本内容进行加工、取舍、重组而进行的教学。比较阅读是运用比较思维进行阅读,是一种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归纳、概括能力的阅读方法,将其运用在整合教学中,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比较意境,达成教学目标  师:“壮”和“大”的联系好像是很自然的,那“忧”和“大”呢?现在咱们说说王湾的“大”。同学们可以从比较《
期刊
著名特级教师张齐华“认识厘米”一课在引导学生操作、观察、探究等过程中不断形成合理信念:不管从尺的哪一条刻度线开始量,被度量的物体里包含几个1厘米,那么它的长度就是几厘米。这种触及数学学科内核和知识本质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片段一】自主操作,引出本质  师:拿出直尺,先试着量一量红色小棒的长度。  师:谁愿意分享一下你的测量方法和结果?  生:(图1)我把小棒的一头对着直尺上的0,另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