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文题亮相
作文题为第7页“本期作文”。
3自我检测
你如何审题?
你如何立意?
你如何构思?
你如何选材?
你会选择哪种文体?
3写作指导
一、 审读材料
材料列举了关于莫言获奖以及随后在社会上刮起的“莫言热”种种纷繁芜杂的现象。对此我们还可以联想、观察到更多与此有关的社会情形,从社会的、历史的、文学的、教育的、文化的、经济的等众多角度,从正、反两个方面给以理性的思考,作辩证的分析,才能写出有一定独特见解、一定分量的作品。比如材料中提及“热”,“热”的反面是“冷”,可否谈“对‘莫言热’的冷思考”;“莫言文学馆挂牌了”、“作品翻价N倍”、“手稿飙升至百万”,可否谈谈“对‘文学的真正意义’的认识”;“媒体争相采访,家长让孩子看‘莫言’”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有何启发?网络上的一些本不是莫言的言论也被冠以“莫言说”,我们怎么辨识?怎么理性看待?莫言自己怎么看待、处理这些问题?……凡此种种都值得我们观察、思考。构思时,不必面面俱到,要能抓住一个方面或角度分析出带有一定普遍意义的道理来。
二、 观察、联想、分析类似的社会现象
这段时间,中国的媒体像是炸开了锅一样,把诺贝尔文学奖新科得主莫言推送到舆论的风口浪尖上。从《新闻联播》到网友吐槽,一时间,莫言成了“同一首歌”中的“我的太阳”。在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揭开文学奖谜底的第二天,中国多数媒体的头版位置都给了莫言。网上舆论也出现了“井喷”奇观,将中国的文学激情推向峰顶。上至精英,下至草根,都在为莫言获奖奔走相告,拥挤的赞美掉得满地都是。北大中文系某位教授以“环球时报”式的口吻宣称:“莫言的得奖其实是中国崛起和发展带来的结果……我们还会得到更多的荣誉,甚至比我们预料的还要快。他们无疑作出了一个有远见的决定。”海外媒体也将莫言获奖作为热议的焦点。媒体制造的舆论焰火让人萌生这样的感觉:全世界都在围观莫言!在时下各大书店,莫言的书在锋线热销,不少书店已经断货。事先,可能谁也没有想到,莫言能为我们的文化GDP作出如此卓越的贡献。
好在,莫言很清醒。这与他的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世界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很快就会过去,自己不要当作怎么了不起的惊天动地的大事情。”“头脑清楚,脚踏实地,勤勤恳恳,热爱这块土地,感谢父老乡亲。”“最重要的是我作品的文学的素质”,“站在人的角度上立足于写人”,“得奖不代表我就是最好的作家”。处于文学顶峰的莫言,以乡亲乡土般的朴实彰显他的清醒,这一表现,对当代中国作家、时代青年甚至国人都应当有很深的启发。
三、 从教育的眼光看:纠正语文教育上“快餐式阅读”的偏差
今天的校园,“经典阅读”有荒芜化趋势,令有识之士痛心不已。甚至有更丑陋的现象:21世纪是一个文化速食时代,人们很少能静下心来品一部作品,更多的是选择进电影院看一部电影,或是玩一玩网络游戏来填充自己的业余时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实在是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精神食粮,这是为世界所承认的东西,人们更加愿意去品读莫言,重拾起从前被遗忘的文学。在教育界,校园里再次响起“经典阅读”的声音,一定可以对“浅层阅读”作有效反驳。进而影响到国人的“经典阅读”,这是一个非常正面的效应。所以,在这个层面上,莫言热是一种正面的现象。如若国人对诺贝尔文学奖都已经置若罔闻,不再关心“教育”和“文学”,始终无法摆脱“应试教育”嫌弃“穷酸”的文人,那么这将是一个相当危险的信号,那我们国家的精神可全都要用速食文化来支撑了。
四、 从文学、文化的眼光看:端正创作态度,弘扬人文精神
莫言获奖,是当代中国文学界一大盛事,是中华文化软实力走向世界的鲜明标志。无疑是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学的莫大肯定;莫言的作品贴近基层、贴近社会,展现乡土文学的普世价值。他的现实主义和人文精神代表了当前世界文学发展的潮流。当下社会商业化气息浓厚,一些作家被虚浮躁动的气息所裹挟,借此次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机会,能让那些作家或作者端正创作态度,正视文学创作。过去的一段时间,中国文化界缺乏自信,又缺乏良好的媒体及舆论环境对中国作家进行支持,而能潜心对中国文学进行研究和阅读的人就更少了。莫言这次获奖是一个契机,或许可以使公众改变对本土文学的轻视态度,激励文学创作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培养一批批文学创作新人。中国当今社会一直存在着重理轻文的思想,此次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能使人正视中国本土作家在文学创作上所取得的成绩,进而使人文精神得以发扬光大。
五、 用宽容的眼光看:一切存在的都是合理的
任何国家的作家获诺贝尔文学奖,都会掀起全民性的文化狂欢,而诺贝尔奖又是中国人期盼百年之久的荣耀,所以今天的各种反响都在情理之中。诚然,获得诺贝尔奖不仅是对获奖者个人的肯定,更是对其所在国家的肯定。由于一些历史原因及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的差异性,我国一直与诺贝尔文学奖无缘。而今莫言获此殊荣,实现了国人多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的梦,也让中国的文学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世界的肯定。所以,国人为此狂欢是可以理解也是可以被接受的。
六、 用冷静的眼光看:任何“热”都需要我们的“冷”思考
“莫言热”是一种情绪,我们也要正确引导。“热”要适度,“热”要有理智。所以,面对“莫言热”,我们更要有冷静的思考。
我们不妨把这次莫言获奖作为认真冷静认识中国文学的一次契机。莫言在这次获奖面前的冷静表现,实际上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标杆。我们更需要把双脚扎在厚厚的土地上,保持起码的清醒,以便走好下一段旅程。此时此刻,恰恰是我们反思中国文学的一个不错的时机。我们的冷静思考不妨就从莫言开始。我们需要追问这样的一些问题:这次获奖的为什么是莫言?莫言的意义究竟在哪里?我们此前对莫言的理解是否存在局限?会不会因莫言的获奖,我们会放大本来不该有的意义?莫言的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关系何在?西方世界对莫言的认知存在不存在“选择性失明”?他们的解读会不会有“创造性的误读”?他们理解莫言的标准对于中国文学意味着什么?莫言对中国文学的意义究竟如何?这些待解的问题也许值得对文学创作与文学评论有兴趣的同学去琢磨。
国人表现出非理性的狂欢,从情感的逻辑理解,本无可厚非。但若把这种非理性一直绵延下去,由此放大对莫言的光环效应,放大对中国文学的文学意义的认识,甚至放大中国文学的非文学想象,这可能不是清澈的理性所能宽宥的了。
我们还可以借助“莫言热”对社会的浮躁、文化的肤浅、功利化的价值观等作更广泛的针砭,倡导人文关怀和理性思考,以使我们的社会更和谐。
具体作文时,我们可以侧重正面谈莫言获奖的意义,也可以侧重对“莫言热”进行冷思考,能把二者结合起来阐述或表现会更全面而辩证。
(作者:王乐懿,江苏省泰州中学)
作文题为第7页“本期作文”。
3自我检测
你如何审题?
你如何立意?
你如何构思?
你如何选材?
你会选择哪种文体?
3写作指导
一、 审读材料
材料列举了关于莫言获奖以及随后在社会上刮起的“莫言热”种种纷繁芜杂的现象。对此我们还可以联想、观察到更多与此有关的社会情形,从社会的、历史的、文学的、教育的、文化的、经济的等众多角度,从正、反两个方面给以理性的思考,作辩证的分析,才能写出有一定独特见解、一定分量的作品。比如材料中提及“热”,“热”的反面是“冷”,可否谈“对‘莫言热’的冷思考”;“莫言文学馆挂牌了”、“作品翻价N倍”、“手稿飙升至百万”,可否谈谈“对‘文学的真正意义’的认识”;“媒体争相采访,家长让孩子看‘莫言’”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有何启发?网络上的一些本不是莫言的言论也被冠以“莫言说”,我们怎么辨识?怎么理性看待?莫言自己怎么看待、处理这些问题?……凡此种种都值得我们观察、思考。构思时,不必面面俱到,要能抓住一个方面或角度分析出带有一定普遍意义的道理来。
二、 观察、联想、分析类似的社会现象
这段时间,中国的媒体像是炸开了锅一样,把诺贝尔文学奖新科得主莫言推送到舆论的风口浪尖上。从《新闻联播》到网友吐槽,一时间,莫言成了“同一首歌”中的“我的太阳”。在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揭开文学奖谜底的第二天,中国多数媒体的头版位置都给了莫言。网上舆论也出现了“井喷”奇观,将中国的文学激情推向峰顶。上至精英,下至草根,都在为莫言获奖奔走相告,拥挤的赞美掉得满地都是。北大中文系某位教授以“环球时报”式的口吻宣称:“莫言的得奖其实是中国崛起和发展带来的结果……我们还会得到更多的荣誉,甚至比我们预料的还要快。他们无疑作出了一个有远见的决定。”海外媒体也将莫言获奖作为热议的焦点。媒体制造的舆论焰火让人萌生这样的感觉:全世界都在围观莫言!在时下各大书店,莫言的书在锋线热销,不少书店已经断货。事先,可能谁也没有想到,莫言能为我们的文化GDP作出如此卓越的贡献。
好在,莫言很清醒。这与他的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世界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很快就会过去,自己不要当作怎么了不起的惊天动地的大事情。”“头脑清楚,脚踏实地,勤勤恳恳,热爱这块土地,感谢父老乡亲。”“最重要的是我作品的文学的素质”,“站在人的角度上立足于写人”,“得奖不代表我就是最好的作家”。处于文学顶峰的莫言,以乡亲乡土般的朴实彰显他的清醒,这一表现,对当代中国作家、时代青年甚至国人都应当有很深的启发。
三、 从教育的眼光看:纠正语文教育上“快餐式阅读”的偏差
今天的校园,“经典阅读”有荒芜化趋势,令有识之士痛心不已。甚至有更丑陋的现象:21世纪是一个文化速食时代,人们很少能静下心来品一部作品,更多的是选择进电影院看一部电影,或是玩一玩网络游戏来填充自己的业余时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实在是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精神食粮,这是为世界所承认的东西,人们更加愿意去品读莫言,重拾起从前被遗忘的文学。在教育界,校园里再次响起“经典阅读”的声音,一定可以对“浅层阅读”作有效反驳。进而影响到国人的“经典阅读”,这是一个非常正面的效应。所以,在这个层面上,莫言热是一种正面的现象。如若国人对诺贝尔文学奖都已经置若罔闻,不再关心“教育”和“文学”,始终无法摆脱“应试教育”嫌弃“穷酸”的文人,那么这将是一个相当危险的信号,那我们国家的精神可全都要用速食文化来支撑了。
四、 从文学、文化的眼光看:端正创作态度,弘扬人文精神
莫言获奖,是当代中国文学界一大盛事,是中华文化软实力走向世界的鲜明标志。无疑是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学的莫大肯定;莫言的作品贴近基层、贴近社会,展现乡土文学的普世价值。他的现实主义和人文精神代表了当前世界文学发展的潮流。当下社会商业化气息浓厚,一些作家被虚浮躁动的气息所裹挟,借此次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机会,能让那些作家或作者端正创作态度,正视文学创作。过去的一段时间,中国文化界缺乏自信,又缺乏良好的媒体及舆论环境对中国作家进行支持,而能潜心对中国文学进行研究和阅读的人就更少了。莫言这次获奖是一个契机,或许可以使公众改变对本土文学的轻视态度,激励文学创作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培养一批批文学创作新人。中国当今社会一直存在着重理轻文的思想,此次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能使人正视中国本土作家在文学创作上所取得的成绩,进而使人文精神得以发扬光大。
五、 用宽容的眼光看:一切存在的都是合理的
任何国家的作家获诺贝尔文学奖,都会掀起全民性的文化狂欢,而诺贝尔奖又是中国人期盼百年之久的荣耀,所以今天的各种反响都在情理之中。诚然,获得诺贝尔奖不仅是对获奖者个人的肯定,更是对其所在国家的肯定。由于一些历史原因及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的差异性,我国一直与诺贝尔文学奖无缘。而今莫言获此殊荣,实现了国人多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的梦,也让中国的文学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世界的肯定。所以,国人为此狂欢是可以理解也是可以被接受的。
六、 用冷静的眼光看:任何“热”都需要我们的“冷”思考
“莫言热”是一种情绪,我们也要正确引导。“热”要适度,“热”要有理智。所以,面对“莫言热”,我们更要有冷静的思考。
我们不妨把这次莫言获奖作为认真冷静认识中国文学的一次契机。莫言在这次获奖面前的冷静表现,实际上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标杆。我们更需要把双脚扎在厚厚的土地上,保持起码的清醒,以便走好下一段旅程。此时此刻,恰恰是我们反思中国文学的一个不错的时机。我们的冷静思考不妨就从莫言开始。我们需要追问这样的一些问题:这次获奖的为什么是莫言?莫言的意义究竟在哪里?我们此前对莫言的理解是否存在局限?会不会因莫言的获奖,我们会放大本来不该有的意义?莫言的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关系何在?西方世界对莫言的认知存在不存在“选择性失明”?他们的解读会不会有“创造性的误读”?他们理解莫言的标准对于中国文学意味着什么?莫言对中国文学的意义究竟如何?这些待解的问题也许值得对文学创作与文学评论有兴趣的同学去琢磨。
国人表现出非理性的狂欢,从情感的逻辑理解,本无可厚非。但若把这种非理性一直绵延下去,由此放大对莫言的光环效应,放大对中国文学的文学意义的认识,甚至放大中国文学的非文学想象,这可能不是清澈的理性所能宽宥的了。
我们还可以借助“莫言热”对社会的浮躁、文化的肤浅、功利化的价值观等作更广泛的针砭,倡导人文关怀和理性思考,以使我们的社会更和谐。
具体作文时,我们可以侧重正面谈莫言获奖的意义,也可以侧重对“莫言热”进行冷思考,能把二者结合起来阐述或表现会更全面而辩证。
(作者:王乐懿,江苏省泰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