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合作探究学习使学生的主体地位更为突出,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社会合作精神与人际交往能力,是新课程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着力点,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还可以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存。按照全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精神,根据《历史课程标准》要求,本人积极进行初中历史新课改 ,探索尝试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历史教学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 合理分配小组
为了促进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首先应对全班学生进行适当的分组。为保证组内成员的互补和组间的公平竞争,在分组中要考虑学生的能力、兴趣、性别、等几个方面的因素。一般应遵循"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来分配每组的成员。这样才能保证每个小组在大致相同的水平上展开合作学习。学生在竞争中就会有"旗鼓相当"的感觉,才会增加合作的动力,增强取胜的信心,取得良好的合作效果。譬如把全班学生分成实力相当的12个组,每组4个成员,采取1帮4,2帮3,每个小组成员合力跟其余小组竞争,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 布置难易适当的任务
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难易要适当,如果太容易,学生不需要他人协助也能完成,就会失去合作学习的意义,学生的合作也会失去动力;如太难,小组通过一定的努力仍不能达到目标,便会饱尝失败的苦果,逐渐失去学习的信心,也就失去了合作的兴趣和主动性。教师设计的讨论题既要有利于学生的思维活动,又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内容的难易应确定在学生"跳一跳摘得到"的层次。这样才具有挑战性,才有利于激发学生个体的主动性,以及小组合作的积极性,才能发挥小组这一"学习共同体"的独创性、创造性。凡是遇到具有挑战性的、有一定难度的、值得探索的创造性问题,可以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在解决问题时根据小组每个成员的学习能力在分配任务时也要有高中低之分,有利于学生在自己能力范围内解决问题,提高探究的积极主动性。
3 灵活组织课堂讨论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小组讨论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小组讨论能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有更多的交往、互动的机会。教学实践证明,课堂讨论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重要措施,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也是促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但合作讨论也有弱点,在表面热热闹闹的讨论下,难以保证每一个学生都在积极的参与,可能在讨论的过程中,有浑水摸鱼者,有"离题太远者",在交流过程中,有的同学"随波逐流",不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非常重要。。如:在《海峡两岸的交往》一节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台湾问题知识大比拼,在抢答前先让学生进行討论,老师参与讨论过程中发现有些学生对台湾地理还不很清楚,于是,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下台湾地形图和气候图,让学生有感性认识,再让学生进行讨论,效果就完全不同。
4 构建新型民主的师生关系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常常把师生关系当成"教"和"学"、"讲"和"听"的简单相加。教师以"独裁者"的身份独占课堂,垄断了整个教学过程,充当权威知识的传授者,教学活动的主宰者;学生处在被训斥、被管制的地位,缺乏甚至没有与教师平等对话的权利,唯师唯书的盲信盲从现象十分严重,质疑、反思、批判的学习心理受到极大的压抑和限制;课堂没有民主氛围,往往了无生机。而"自主合作探究"的历史教学模式则十分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友好合作与亲密交流,形成互教互学、互学互帮、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和学习共同体,构建平等、民主、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消除畏惧、释放个性、发展潜能,变接受知识为"触摸"知识,变盲信盲从个体孤独学习为质疑探究集体合作学习,真正做到"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
5 进行合理的评价
中学生普遍有争强好胜的心理,所以如何对他们进行合理的评价非常重要。评价可以分自我评价、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等。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应起主导作用,例如:要及时、合理的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以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采用得星累计法进行激励,每周评出得星王、进步之星、合作之星等,以此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性,提高了学习历史的兴趣。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是素质教育深入推进的关键因素。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主动获得知识,让学生学会学习,终身发展,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也是我们历史教学奋斗的方向。 能培养独创性和唤起知识愉悦感,是教师的最高本领。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懈努力。
合作探究学习使学生的主体地位更为突出,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社会合作精神与人际交往能力,是新课程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着力点,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还可以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存。按照全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精神,根据《历史课程标准》要求,本人积极进行初中历史新课改 ,探索尝试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历史教学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 合理分配小组
为了促进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首先应对全班学生进行适当的分组。为保证组内成员的互补和组间的公平竞争,在分组中要考虑学生的能力、兴趣、性别、等几个方面的因素。一般应遵循"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来分配每组的成员。这样才能保证每个小组在大致相同的水平上展开合作学习。学生在竞争中就会有"旗鼓相当"的感觉,才会增加合作的动力,增强取胜的信心,取得良好的合作效果。譬如把全班学生分成实力相当的12个组,每组4个成员,采取1帮4,2帮3,每个小组成员合力跟其余小组竞争,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 布置难易适当的任务
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难易要适当,如果太容易,学生不需要他人协助也能完成,就会失去合作学习的意义,学生的合作也会失去动力;如太难,小组通过一定的努力仍不能达到目标,便会饱尝失败的苦果,逐渐失去学习的信心,也就失去了合作的兴趣和主动性。教师设计的讨论题既要有利于学生的思维活动,又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内容的难易应确定在学生"跳一跳摘得到"的层次。这样才具有挑战性,才有利于激发学生个体的主动性,以及小组合作的积极性,才能发挥小组这一"学习共同体"的独创性、创造性。凡是遇到具有挑战性的、有一定难度的、值得探索的创造性问题,可以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在解决问题时根据小组每个成员的学习能力在分配任务时也要有高中低之分,有利于学生在自己能力范围内解决问题,提高探究的积极主动性。
3 灵活组织课堂讨论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小组讨论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小组讨论能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有更多的交往、互动的机会。教学实践证明,课堂讨论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重要措施,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也是促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但合作讨论也有弱点,在表面热热闹闹的讨论下,难以保证每一个学生都在积极的参与,可能在讨论的过程中,有浑水摸鱼者,有"离题太远者",在交流过程中,有的同学"随波逐流",不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非常重要。。如:在《海峡两岸的交往》一节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台湾问题知识大比拼,在抢答前先让学生进行討论,老师参与讨论过程中发现有些学生对台湾地理还不很清楚,于是,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下台湾地形图和气候图,让学生有感性认识,再让学生进行讨论,效果就完全不同。
4 构建新型民主的师生关系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常常把师生关系当成"教"和"学"、"讲"和"听"的简单相加。教师以"独裁者"的身份独占课堂,垄断了整个教学过程,充当权威知识的传授者,教学活动的主宰者;学生处在被训斥、被管制的地位,缺乏甚至没有与教师平等对话的权利,唯师唯书的盲信盲从现象十分严重,质疑、反思、批判的学习心理受到极大的压抑和限制;课堂没有民主氛围,往往了无生机。而"自主合作探究"的历史教学模式则十分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友好合作与亲密交流,形成互教互学、互学互帮、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和学习共同体,构建平等、民主、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消除畏惧、释放个性、发展潜能,变接受知识为"触摸"知识,变盲信盲从个体孤独学习为质疑探究集体合作学习,真正做到"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
5 进行合理的评价
中学生普遍有争强好胜的心理,所以如何对他们进行合理的评价非常重要。评价可以分自我评价、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等。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应起主导作用,例如:要及时、合理的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以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采用得星累计法进行激励,每周评出得星王、进步之星、合作之星等,以此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性,提高了学习历史的兴趣。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是素质教育深入推进的关键因素。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主动获得知识,让学生学会学习,终身发展,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也是我们历史教学奋斗的方向。 能培养独创性和唤起知识愉悦感,是教师的最高本领。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