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阅读教学中寻找空白的策略

来源 :文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qw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语文课堂中,阅读教学的有效实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及文学素养,而阅读教学的有效实施则需要教师必须采用适当的策略加以引导学生。本文以此着眼,用“寻找空白”这一方式来丰富阅读教学中的策略。首先阐述了一下“空白”的含义及其在阅读教学中的意义,然后从运用“寻找空白”策略的依据入手,说明这一策略适时的可能性,最后结合文本,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利用语言的模糊性以及在文本的戛然而止处寻找作者留下的空白,以此来实现有效的文本阅读。
  关键词:阅读教学 寻找空白 策略
  我们把阅读教学当作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主要阵地,那么在阅读教学进行文本解读中则必须使用有效、有质的手段。也就是说,老师在带领学生进行文本解读过程中应多角度、多方式的进行。其中,寻找空白则是连接读者与作者、文本的有效纽带。空白,在接受美学理论中是一种审美表现手法,也是各种艺术的一种表现手法,是作品有意无意的为读者提供的一些线索或主题,也就是作品给读者留下了想象、创造、创新的空间。在中国的传统绘画艺术中,各位大师都非常重视与追求“空白即画”,他们不约而同的把“空白”当做一种追求的目标。中国绘画的画境似乎追求的是一个“虚”的空间,如齐白石的《虾》,仅用六只形态各异的虾来表现游弋在水中的虾群,除了虾就是大片的空白,而就是这大片的空白才使我们联想到虾在水里是如何自由自在的。空白,说的通俗易懂点就是我们口中说的不确定即未定点。它需要读者或观众利用自己的好奇心、想象力、创造力给予适当的完善。在文本解读中,空白就是文本中作者未写出来的、作品中不确定的领域,既带有模糊性又带有张性。如果教师带领学生抓住这种模糊性、张性进行文本解读就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感知力、阅读理解力以及阅读创造力。
  一.阅读教学中运用“寻找空白”策略的依据
  1.人的天性
  对于人来说,都有一种这样的心理:得不到的永远是最好的,而对于自己拥有的从不珍惜。小孩子也是一样,他们总是想玩没有的玩具,吃零食也是想吃自己家里没有的,这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对于处于叛逆阶段的中学生来说,他们把这个特点表现的更是淋漓尽致,在课堂上老师重复再重复的知识点依然不认真的去记,对于文本中显而易见的内容置若罔闻,老是“另辟蹊径”走自己的道路。其实这就是他们创新意识的萌发,他们拥有着一个制造奇迹的大脑,脑袋里有一个七彩的世界,对于那些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就轻而易举得到的内容,他们又怎么能老老实实地记下来呢?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都存在着无限的可能,都带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他们不一定都对教师讲的明明白白的东西以及书本上现成的内容感兴趣,他们或许对书本上没有的或者是作者暗示的,只要教师稍加引导就能得出的知识比较高兴,比较有成就感、满足感。这就需要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寻找空白”的策略来帮助、引导他们利用这种天性去阅读文本、分析文本,既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2.一切尽在不言中
  清代李渔说:“和盘托出,不若使人想象无穷。”抒发感情的最高境界就是一切尽在不言中。但有时往往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当作者的某些情感是无法用文字来细腻的表达时,这就需要读者去揣摩作者的内心,根据作者提供的有效线索和文字的空白来寻找隐藏的东西,去进行文本的阅读。感情抒发到最后常常不知用什么词语来表达,而作者惯用的手段就是留白,因此我们必须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寻找空白来阅读文本,走进读者,把作者无法言或言不尽的东西利用自己想象和创造加以理解。再者,有些作者喜欢把故事的结尾化为一个令人不确定的句号,把一切都结束在未定点上,用尽在不言中来引起读者思考,这时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抓住未定点来进行阅读教学,仔细品味作者的尽在不言中。
  二.运用“寻找空白”于阅读教学的途径
  1.利用语言的模糊性来寻找空白
  语言是人们之间交流沟通的工具,更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工具,同时也是衡量一部文学作品好坏的标尺之一。语言具有模糊性是它自身的一个特点,是根深蒂固,不可改变也无法改变的。正因如此,文学作品中才有了“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才有了作者留下的空白。作者使用含蓄而富有深意的语言给读者留下想象和联想的空间,读者利用想象和创新去填补作者留下的“空白”,去享受自己再創造的过程。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模糊性语言来寻找作者留下的空白,实现有效的文本阅读,既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又激发了学生积极学习的兴趣。例如:鲁迅先生在《孔乙己》的结尾处写道“我到现在终于没有看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大约”、“的确”两词着实使我们模糊了一下,这样的结尾给读者留下了一个“空白”,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带领学生阅读到这两个词时可加重语气,引起学生的注意,让学生自行找到空白之处进行思考再加工,使得看似简单的结尾变得丰富且有内涵。
  中学语文教材中这样类似的运用语言的模糊性结尾的文本很多,又如:沈从文先生的《边城》: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看似简简单单的结尾却也是作者留下的空白,对于傩送的回与不回作者用一句模糊的语言交代了,抓住这一点从全文的观点出发想象一下作者为什么会对文本进行这样的处理。
  这样的方法还可以用到诗歌中,例如:《木兰诗》全诗就用一句“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来稍微描写了一下战争,持久血腥的征战有生有死,作者却处理的很简单,这是为什么?对于战争的描写作者只用模糊的语言进行概括,而对于木兰战前的准备和战后的驰马回家情节的描写却比较多,教学实施中应从这一空白深入下去进行文本阅读,这样木兰的人物形象就会变得充实、丰满,对于诗歌的主题就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可以这么说,读到模糊性语言时:停下来,慢慢品啊!定会有所收获。
  2.从戛然而止中寻找空白
  凡是经典必有品不完的意蕴,就有其被称为经典的价值。作者在创作这些经典时往往采用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方法,使我们在读到精彩处紧急制动,猛踩刹车。看似戛然而止却不知作者在这里注入了太多的情感和内容,不停下来慢慢品是看不到读不懂的,在这里去寻找空白必定大有收获,驻足空白处,向文本更深处漫溯。   《红楼梦》,堪称中国封建社会的一部百科全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里面有太多太多的东西值得我们研究,作者经常在书中娴熟的运用大量的写作技巧来刻画人物性格,构成故事情节,揭示题旨内蕴,处处采用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方法使故事情节停顿或结束,为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间,留下品味的空间。作者在书中的戛然而止处即是我们寻找的空白处,他们不可能把什么东西都摊开来全部为我们讲明白,列清楚,往往留下一些线索让我们去体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思考这就是经典的厉害之处。例如:黛玉见宝玉憋得脸上紫胀,便咬着牙用指头狠命地在他额上戳了一下,哼了一声,说道:“你这……”刚说了两个字,便又叹了一口气,仍拿起手帕来拭眼泪。黛玉和宝玉自小是冤家,斗气吵嘴是常有的事,但这次恐怕是闹大了,向来迁就黛玉的宝玉竟发起狠来说要把玉给砸了,把大家吓得不轻。宝玉吵架后忍不住去找黛玉讲和,为了表明心迹,宝玉又说了冒失的话,后悔不迭,顿时脸上红涨,黛玉心里本郁闷之气难平,见他这样,心有不舍,心里千折百回之际,说出口的却只有“你这……”两个字的句子,黛玉本来想向宝玉说一下自己心中所想,但最后只留下两个字。这种意犹未尽的语言表达方式和戛然而止的方法比精确语言更能引起读者的兴趣,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使得作品此处意味深长。
  再如大家都比较熟悉的结尾处黛玉的“宝玉,宝玉,你好……”文章到这里就戛然而止了,谁也不知道黛玉说了什么,这一空白的留下为广大的读者留足了思考的空间,为黛玉想出了各式各样的话语,这些话语并不是读者凭空随意想出来的而是对黛玉性格的分析以及对文本的超细解读中研究出来的,但似乎都不如作者的这一戛然而止。
  还有《项链》这一课文,莫泊桑用伏来士洁太太的一句话结尾了,我们从这里并看不到玛蒂尔德的任何反应,作者并没有透漏一字,难道我们在阅读文本时就不应该停下来思考下作者为我们留下的空白吗?戛然而止处即是经典之处。
  三.结语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及时的采用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教会学生利用语言及寫作技巧来寻找作者留下的空白以此来解读文本,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利于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在一定程度上还节省了教学时间。
  参考文献
  [1]朱立元.接受美学导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2]张隆华.中国语文教学法[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
  [3]巢宗祺.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4]曾祥芹.语言学与语文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5]蔡泽栋.利用空白艺术发展思维能力[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6.
  (作者介绍:李苗苗,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2015级课程与教学论(语文)硕士研究生)
其他文献
概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生命观念的建立以概念学习为基础.指向生命观念的概念教学应该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运用模型类比分析、创设实验进行科学探究、分析迁
在人教版高中生物“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教学中,可采用读—思—达教学法教学,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深度思考、主动表达.课前以预习材料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解决浅层的问题,
7月28日,市委召开常委会议,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时的重要讲话、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六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分析我市
在流动儿童中推动“整本书阅读”,培养流动儿童的阅读兴趣,指导其阅读过程,有助于阅读扩展视野、增长智慧的同时培养其良好品德.推动流动儿童“整本书阅读”,一要精心设计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