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当代电影尤其是喜剧电影呈现出越来越强烈的后现代性,以《这不是斯巴达》为代表的低成本喜剧靠着对热门影片的颠覆与戏谑来吸引大众目光。很多人批评它们低俗,粗制滥造。他们也着实凭着自身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掀起了观影浪潮,这是十分值得探究的文化现象。本文从其对中心与意义的消解,以及对大众文化的戏仿与拼贴两个方面简要分析了喜剧电影《这不是斯巴达》的后现代特征。
【关键词】 后现代;去中心化;戏仿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41-0030-02
《斯巴达300勇士》是美国的现象级史诗大作,而《这不是斯巴达》又是对该电影进行戏仿与颠覆的喜剧片。《斯巴达300勇士》本身就具有显著的后现代性,在一定程度上取消了历史纵深,人物显得平面化;而《这不是斯巴达》却在取消中心,消解意义,对大众文化进行戏仿、拼贴等方面做到了极致,值得作为典型案例探究。
一、对中心与意义的消解
在这个人们随时随地转發短文,短视频的年代,在这个孩子们是从互联网、游戏、漫画、网络综艺节目成长起来的年代,人们接收信息变得极度碎片化,而如此碎片化的信息又很难拼凑出任何深刻、宏大、广博的认知地图。追根溯源,《斯巴达300勇士》的原著漫画就具有很强的大众文化特征和后现代特征。2006年被改编成电影后,我们可以看到,斯巴达士兵们被刻画成象征正义与勇敢的形象,仿佛他们是在为真理而战,勇士们身上似乎都闪耀着神圣的光辉。在影片末尾,大军冲锋前,一段鼓舞士气的台词是这样呈现给观众的:“今天我们将拯救世界于荒谬和暴政的统治,比开创一个比所有人想象的还要光明的未来。”这种描绘已经取消了历史的纵深感,并带有很强的意识形态色彩,仿佛开口说话的不是一个出身于奴隶主贵族国家的斯巴达人,而是一个当今的美国人。
另一方面,故事对敌人的外在形象和心灵都进行了明显的丑化。敌军中不但有巨型怪兽,连国王的形象气质都让人感到恐惧。“《魔戒》和《斯巴达300勇士》中对敌人的塑造,从形象到行为只能用‘邪恶’来形容”[1]。《斯巴达300勇士》在取消历史意义的同时,又给故事赋予了新的意义。这层意义虽然意识形态色彩强,有“简化世界”的嫌疑,但毕竟还试图给予意义;但作为对《斯巴达300勇士》颠覆和戏谑《这不是斯巴达》,则把这仅有的一层意义也取消了。对孩子极为严苛的训练,本是让他们成长为英勇的战士,在《这不是斯巴达》里,这一剧情却转为了对亲生骨肉戏耍式的折磨,消解了“英雄成长”这一史诗电影的中心和意义。父亲对儿子使用了各种致命的格斗技,又或用高尔夫球和水枪进行玩闹。在冰天雪地里勇斗猛兽的戏被改编成了与企鹅打架,并伴随有极其恶俗的玩笑。男主人公不但极为荒谬地戴着企鹅头归来,还将企鹅嘴做成了项链。夜晚,三个女人嘲笑他没有男性特征,像个玩具人偶,连勇士的男性意义也被取消。勇士出征的戏原来含有的意义是突出和彰显传统价值:珍视爱情,注重家庭,守护家园,到了《这不是斯巴达》变成了误会构成的笑料——男主人公深情地和家人告别,却把一个侏儒当成了自己儿子。斯巴达勇士的行军变得不再威武,士兵们手拉手,蹦蹦跳跳,唱着歌,似乎成了一群调皮的孩童。
勇士们与敌人战斗的场景在《斯巴达300勇士》中是最出彩的片段,正是因为有对动作场面如此出色的掌控力,导演扎克 · 施奈德才被相中去拍摄《超人:钢铁之躯》《蝙蝠侠大战超人:正义黎明》等超级英雄系列电影;而《这不是斯巴达》把动作戏都变成了各式各样的杂耍,有斗舞,拿毛巾甩人,用针筒扎人。敌人的金属面具本来是让人闻风丧胆的鬼怪风格,却被加上了搞怪的大舌头,颇有香港无厘头喜剧的风格。周星驰就喜欢在电影表演中加入吐舌头做鬼脸这样的带有漫画感的动作。双方军队为了凑人数,甚至把用于数字特效的幕布搬到了战场上,特意用看似粗糙的数字技术“复制”出了许多士兵。其中让人印象深刻的失明士兵的角色,承担了不少恶搞戏份:冲上战场杀敌时,没掌握好分寸,撞到了石壁上,掉下来又砸到了树上;在拿着长矛走路的时候,因为看不见前方,不小心撞到了自己的战友;在最后决战时刻发表了战前演讲后,他又摸不清方向,向着斯巴达勇士的后方冲去,直接带着大部队离开了战场,让敌方士兵面面相觑。可以说他的表演很有笑料,符合了人们观看喜剧电影时爱看人“出洋相”的心理。甚至巧合的是,连此片的中文译名“这不是斯巴达”都恰好是取消中心与意义的象征。这部电影取消了《斯巴达300勇士》中勇士出征的主题,消解了为保护家园而战的意义,消解了亲情的意义,生死对决的意义,壮烈殉国的意义,为正义、光明而战的意义;因为也没有任何主题和思想上的“中心”可言,有着后现代作品典型的“去中心化”和消解意义的特征。
二、对大众文化的戏仿与拼贴
正如国产喜剧《甲方乙方》中对电影《巴顿将军》的戏仿,《私人定制》对二战电影的戏仿一样,类似的戏谑方式一直是喜剧片的常规手法。“‘戏仿’是后现代主义时代的话语标志,它旨在打造后现代时代的语言狂欢。”[2]大热美剧《黑袍纠察队》对超级英雄的描述,更让人联想到大众文化中被过度包装的娱乐偶像。他们有着和娱乐偶像一样的经纪公司,人设,采访,走秀,主题游乐园等周边产品。对大众文化的戏仿、挪用、嘲讽、揶揄在后现代喜剧类影视作品中随处可见。刘镇伟导演的国产喜剧片《越光宝盒》就是对现象级大片《赤壁》的戏仿,将其中诸多元素进行后现代演绎,并拼贴上诸多大众文化的符号,这一做法与《这不是斯巴达》如出一辙。“从《功夫》《赤壁》《十面埋伏》《英雄》《大话西游》等十几部影片中借取一些元素或进行类似的模仿,再将其一起拼凑贴入《越光宝盒》之中,可以说把拼贴手法发挥到极致。”[3]当然,刘镇伟一直以来就以这种后现代喜剧风格著称,《大话西游》可能是他所导演的该类型电影中口碑最高的,同样著名的还有《射雕英雄传之东成西就》。 《这不是斯巴达》影片开头,老者在悬崖上手捧的婴儿不是人类,是个“小绿人”,戏仿了动画电影《怪物史莱克》。当他捧出另一个婴儿时,出现了假扮布拉德 · 皮特与安吉丽娜 · 朱莉的两位演员,他们又恰恰是美国大众文化的代表人物。在冰天雪地与企鹅搏斗时,男主人公在地上捡起了一个赛百味热狗。这一快餐及其商标也恰恰是流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众人轮番被踹入大坑的戏份中,出现了《美国偶像》的片段,这是改编自英国系列电视节目《流行偶像》的真人秀。连评委的面前的桌子,节目标志,评委的样貌和说话语气都被挪用和戏仿。另外,电影中还出现了另一档真人秀节目《斯巴达明日超模》,这同样是在戏仿风靡美国选秀类真人秀《美国明日超模》。在战役发生地,士兵们喝着知名品牌的运动饮料,吃着比萨,甚至原版电影里的一位重要角色都被替换成了美国大众文化的代表人物,模特、演员、歌手和商人帕丽斯 · 希尔顿。原本震撼的打斗变为了街头斗舞,这本身就是美国街头文化的一部分,后来被各种综艺节目包装推广到了大众视野,即使在今天的中国,人们也因《这就是街舞》和各类偶像选秀节目熟知这类比拼游戏。斯巴达的叛徒以及敌对势力的国王都拿着手机进行通话交流;男主人公的妻子化身知名超级英雄电影《蜘蛛侠3》中的被附身的蜘蛛人形象,而叛徒则“顺势”变为了蜘蛛侠电影中的大反派“沙人”,被她用吸尘器降伏了。类似的桥段还有超级英雄恶灵骑士,他的燃烧骷髅造型本是极为震慑敌人的外观设定,却被士兵用喷火器喷灭了。随之出现的是史泰龙扮演的经典拳击电影《洛奇》的主人公形象;无论是帕丽斯 · 希尔顿还是史泰龙,他们作为公众人物都被无下限地调侃和揶揄,这一直都是大众文化较为非理性和无情的一面,也是极度庸俗和悲哀的一面。
电子游戏和互联网元素也是新世纪后现代文化的重要部分,电影中涉及的真人游戏画面是玩家们熟知的《侠盗猎车手》系列游戏。该游戏极具争议,涉及了很多暴力内容,如将普通民众从驾驶座拽下车殴打,在街上挑衅路人,甚至抢劫,该系列作品在新世纪引起过极大轰动。演员们戏仿了游戏中角色的走路,打斗方式,甚至用电影画面模拟了游戏中切换车载音乐的场景;“油管”网作为前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代表性视频网站,也被提及。影片还挪用了科幻大片《变形金刚》系列电影的关键能量道具和变形汽车人的设定,并加上了极为戏谑的情节——变形机甲因为外接电源线不够长而倒地。所有这些大众文化的元素都被打碎,然后拼贴近《这不是斯巴达》,使得此片充满了戏仿的桥段,没营养的笑料,和彻头彻尾的狂欢。
三、结语
从这两个角度来看,《这不是斯巴达》是非常好的后现代影视文化的观察样本,即使它的上映时间是2008年,距今已过去十二年,但它足够颠覆,足够戏谑,足够恶趣味,也足够有代表性。这部电影所具备的后现代特征是赤裸的,暴露无遗的,我们可以从对中心与意义的消解,以及对大众文化的戏仿与拼贴这两个视角去继续观察和反思更多的后现代喜剧电影。
参考文獻:
[1]徐海娜.影像中的政治无意识:美国电影中的保守主义[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2]汤芊芊.后现代主义电影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7:25.
[3]熊丽.《越光宝盒》之拼贴戏仿凸显后现代主义风格[J],新闻世界,2010,9.
作者简介:
赵汗青,男,汉族,江苏南京人,硕士,南京传媒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影视批评。
【关键词】 后现代;去中心化;戏仿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41-0030-02
《斯巴达300勇士》是美国的现象级史诗大作,而《这不是斯巴达》又是对该电影进行戏仿与颠覆的喜剧片。《斯巴达300勇士》本身就具有显著的后现代性,在一定程度上取消了历史纵深,人物显得平面化;而《这不是斯巴达》却在取消中心,消解意义,对大众文化进行戏仿、拼贴等方面做到了极致,值得作为典型案例探究。
一、对中心与意义的消解
在这个人们随时随地转發短文,短视频的年代,在这个孩子们是从互联网、游戏、漫画、网络综艺节目成长起来的年代,人们接收信息变得极度碎片化,而如此碎片化的信息又很难拼凑出任何深刻、宏大、广博的认知地图。追根溯源,《斯巴达300勇士》的原著漫画就具有很强的大众文化特征和后现代特征。2006年被改编成电影后,我们可以看到,斯巴达士兵们被刻画成象征正义与勇敢的形象,仿佛他们是在为真理而战,勇士们身上似乎都闪耀着神圣的光辉。在影片末尾,大军冲锋前,一段鼓舞士气的台词是这样呈现给观众的:“今天我们将拯救世界于荒谬和暴政的统治,比开创一个比所有人想象的还要光明的未来。”这种描绘已经取消了历史的纵深感,并带有很强的意识形态色彩,仿佛开口说话的不是一个出身于奴隶主贵族国家的斯巴达人,而是一个当今的美国人。
另一方面,故事对敌人的外在形象和心灵都进行了明显的丑化。敌军中不但有巨型怪兽,连国王的形象气质都让人感到恐惧。“《魔戒》和《斯巴达300勇士》中对敌人的塑造,从形象到行为只能用‘邪恶’来形容”[1]。《斯巴达300勇士》在取消历史意义的同时,又给故事赋予了新的意义。这层意义虽然意识形态色彩强,有“简化世界”的嫌疑,但毕竟还试图给予意义;但作为对《斯巴达300勇士》颠覆和戏谑《这不是斯巴达》,则把这仅有的一层意义也取消了。对孩子极为严苛的训练,本是让他们成长为英勇的战士,在《这不是斯巴达》里,这一剧情却转为了对亲生骨肉戏耍式的折磨,消解了“英雄成长”这一史诗电影的中心和意义。父亲对儿子使用了各种致命的格斗技,又或用高尔夫球和水枪进行玩闹。在冰天雪地里勇斗猛兽的戏被改编成了与企鹅打架,并伴随有极其恶俗的玩笑。男主人公不但极为荒谬地戴着企鹅头归来,还将企鹅嘴做成了项链。夜晚,三个女人嘲笑他没有男性特征,像个玩具人偶,连勇士的男性意义也被取消。勇士出征的戏原来含有的意义是突出和彰显传统价值:珍视爱情,注重家庭,守护家园,到了《这不是斯巴达》变成了误会构成的笑料——男主人公深情地和家人告别,却把一个侏儒当成了自己儿子。斯巴达勇士的行军变得不再威武,士兵们手拉手,蹦蹦跳跳,唱着歌,似乎成了一群调皮的孩童。
勇士们与敌人战斗的场景在《斯巴达300勇士》中是最出彩的片段,正是因为有对动作场面如此出色的掌控力,导演扎克 · 施奈德才被相中去拍摄《超人:钢铁之躯》《蝙蝠侠大战超人:正义黎明》等超级英雄系列电影;而《这不是斯巴达》把动作戏都变成了各式各样的杂耍,有斗舞,拿毛巾甩人,用针筒扎人。敌人的金属面具本来是让人闻风丧胆的鬼怪风格,却被加上了搞怪的大舌头,颇有香港无厘头喜剧的风格。周星驰就喜欢在电影表演中加入吐舌头做鬼脸这样的带有漫画感的动作。双方军队为了凑人数,甚至把用于数字特效的幕布搬到了战场上,特意用看似粗糙的数字技术“复制”出了许多士兵。其中让人印象深刻的失明士兵的角色,承担了不少恶搞戏份:冲上战场杀敌时,没掌握好分寸,撞到了石壁上,掉下来又砸到了树上;在拿着长矛走路的时候,因为看不见前方,不小心撞到了自己的战友;在最后决战时刻发表了战前演讲后,他又摸不清方向,向着斯巴达勇士的后方冲去,直接带着大部队离开了战场,让敌方士兵面面相觑。可以说他的表演很有笑料,符合了人们观看喜剧电影时爱看人“出洋相”的心理。甚至巧合的是,连此片的中文译名“这不是斯巴达”都恰好是取消中心与意义的象征。这部电影取消了《斯巴达300勇士》中勇士出征的主题,消解了为保护家园而战的意义,消解了亲情的意义,生死对决的意义,壮烈殉国的意义,为正义、光明而战的意义;因为也没有任何主题和思想上的“中心”可言,有着后现代作品典型的“去中心化”和消解意义的特征。
二、对大众文化的戏仿与拼贴
正如国产喜剧《甲方乙方》中对电影《巴顿将军》的戏仿,《私人定制》对二战电影的戏仿一样,类似的戏谑方式一直是喜剧片的常规手法。“‘戏仿’是后现代主义时代的话语标志,它旨在打造后现代时代的语言狂欢。”[2]大热美剧《黑袍纠察队》对超级英雄的描述,更让人联想到大众文化中被过度包装的娱乐偶像。他们有着和娱乐偶像一样的经纪公司,人设,采访,走秀,主题游乐园等周边产品。对大众文化的戏仿、挪用、嘲讽、揶揄在后现代喜剧类影视作品中随处可见。刘镇伟导演的国产喜剧片《越光宝盒》就是对现象级大片《赤壁》的戏仿,将其中诸多元素进行后现代演绎,并拼贴上诸多大众文化的符号,这一做法与《这不是斯巴达》如出一辙。“从《功夫》《赤壁》《十面埋伏》《英雄》《大话西游》等十几部影片中借取一些元素或进行类似的模仿,再将其一起拼凑贴入《越光宝盒》之中,可以说把拼贴手法发挥到极致。”[3]当然,刘镇伟一直以来就以这种后现代喜剧风格著称,《大话西游》可能是他所导演的该类型电影中口碑最高的,同样著名的还有《射雕英雄传之东成西就》。 《这不是斯巴达》影片开头,老者在悬崖上手捧的婴儿不是人类,是个“小绿人”,戏仿了动画电影《怪物史莱克》。当他捧出另一个婴儿时,出现了假扮布拉德 · 皮特与安吉丽娜 · 朱莉的两位演员,他们又恰恰是美国大众文化的代表人物。在冰天雪地与企鹅搏斗时,男主人公在地上捡起了一个赛百味热狗。这一快餐及其商标也恰恰是流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众人轮番被踹入大坑的戏份中,出现了《美国偶像》的片段,这是改编自英国系列电视节目《流行偶像》的真人秀。连评委的面前的桌子,节目标志,评委的样貌和说话语气都被挪用和戏仿。另外,电影中还出现了另一档真人秀节目《斯巴达明日超模》,这同样是在戏仿风靡美国选秀类真人秀《美国明日超模》。在战役发生地,士兵们喝着知名品牌的运动饮料,吃着比萨,甚至原版电影里的一位重要角色都被替换成了美国大众文化的代表人物,模特、演员、歌手和商人帕丽斯 · 希尔顿。原本震撼的打斗变为了街头斗舞,这本身就是美国街头文化的一部分,后来被各种综艺节目包装推广到了大众视野,即使在今天的中国,人们也因《这就是街舞》和各类偶像选秀节目熟知这类比拼游戏。斯巴达的叛徒以及敌对势力的国王都拿着手机进行通话交流;男主人公的妻子化身知名超级英雄电影《蜘蛛侠3》中的被附身的蜘蛛人形象,而叛徒则“顺势”变为了蜘蛛侠电影中的大反派“沙人”,被她用吸尘器降伏了。类似的桥段还有超级英雄恶灵骑士,他的燃烧骷髅造型本是极为震慑敌人的外观设定,却被士兵用喷火器喷灭了。随之出现的是史泰龙扮演的经典拳击电影《洛奇》的主人公形象;无论是帕丽斯 · 希尔顿还是史泰龙,他们作为公众人物都被无下限地调侃和揶揄,这一直都是大众文化较为非理性和无情的一面,也是极度庸俗和悲哀的一面。
电子游戏和互联网元素也是新世纪后现代文化的重要部分,电影中涉及的真人游戏画面是玩家们熟知的《侠盗猎车手》系列游戏。该游戏极具争议,涉及了很多暴力内容,如将普通民众从驾驶座拽下车殴打,在街上挑衅路人,甚至抢劫,该系列作品在新世纪引起过极大轰动。演员们戏仿了游戏中角色的走路,打斗方式,甚至用电影画面模拟了游戏中切换车载音乐的场景;“油管”网作为前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代表性视频网站,也被提及。影片还挪用了科幻大片《变形金刚》系列电影的关键能量道具和变形汽车人的设定,并加上了极为戏谑的情节——变形机甲因为外接电源线不够长而倒地。所有这些大众文化的元素都被打碎,然后拼贴近《这不是斯巴达》,使得此片充满了戏仿的桥段,没营养的笑料,和彻头彻尾的狂欢。
三、结语
从这两个角度来看,《这不是斯巴达》是非常好的后现代影视文化的观察样本,即使它的上映时间是2008年,距今已过去十二年,但它足够颠覆,足够戏谑,足够恶趣味,也足够有代表性。这部电影所具备的后现代特征是赤裸的,暴露无遗的,我们可以从对中心与意义的消解,以及对大众文化的戏仿与拼贴这两个视角去继续观察和反思更多的后现代喜剧电影。
参考文獻:
[1]徐海娜.影像中的政治无意识:美国电影中的保守主义[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2]汤芊芊.后现代主义电影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7:25.
[3]熊丽.《越光宝盒》之拼贴戏仿凸显后现代主义风格[J],新闻世界,2010,9.
作者简介:
赵汗青,男,汉族,江苏南京人,硕士,南京传媒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影视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