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的存在和延续

来源 :艺术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wang4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不断指向未来的手工艺类文化遗产中“人”和“嬗变”意味着什么?文章以扬州剪纸个案调研文本为例,从当事人、传承、作品、经济等四层面入手,针对文化遗产的“本真性”,以人类学理论框架阐释人作为载体的文化嬗变本质。“人”是文化遗产的承载者和利益核心,围绕着三个基本运动要素:作为表象的作品和技艺、作为内质精神的传承、作为潜在活化的经济等文化功能,在持续转化嬗变中,三者趋于平衡和稳定,由此塑造了特定时间段内遗产的面貌和趋势。
  关键词:遗产 扬州剪纸 人 嬗变
   世纪之交,“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词迅速约定俗成,随即跃升为理论研究的“显学”。然而,有必要正视一个关键问题,在数字化时代,手工艺类遗产面临持续的文化语境波动,不断指向未来的“人”和“嬗变”意味着什么?
   一、文本:遗产的人、传承、作品和技艺、经济的变量及未来
   “人”是任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前提,“活态”亦是任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靳之林先生曾一针见血指出:作为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人的传承,是活态文化的传承。①因而,从学理看,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问题探讨,解读“人”的信息必定至关重要。
   2018年,笔者有幸担任《中国民间剪纸集成·扬州卷》的考察主持,历经寒暑,近一年采访,迫使我们不断反思一个学术难点,扬州剪纸载体“人”,以及传承、作品和技艺、经济收入等,是否经历“嬗变”?
   基于整理的口述史和其他文献,现列出相关数据表如下(表1),主要分为显性和隐性两个信息层面,再细分为艺人、传承、作品和技艺、经济等四方面编排,目的在于以数据归总遗产变量可能性和未来趋势规律。②
   其一,从表1艺人栏可以判读以下信息:作为国家级第一批项目,扬州剪纸事实上从业“人”少,人员变动大;目前有职业艺人和兼职艺人16位,国家级传承人1名,专业艺人仅9名;58岁以上中老年专业艺人6名,3位中青年职业艺人挂靠中老年大师工作室做帮手;16位艺人中,女性11人,男性5人,扬州剪纸多为女性从业,近现代张永寿③开始出现例外;50岁以上6名中老年专业艺人,受教育程度以初中及以下居多;所有艺人都曾经在原扬州工艺厂和后来各大师工作室接受系统剪纸技艺学习。
   从扬州剪纸个案调研史实可见,艺人们除了姓名和性别绝对不变,以及年龄持续增长外,受教育为可变,专业艺人可能接受更高层次教育而改行,目前潜在接受专业训练成为职业艺人的群体极少。掌握技艺者,身份转化性,以及数量增多抑或减少,既是历史事实,也是为未来重要变数。
   其二,从表1传承项可以判读以下信息:6位中老年专业艺人,除了李烈锋自学成才外,其他均为张永寿弟子;中青年传承人仅有6名,30岁以下传承人仅1人,分别曾受业于张秀芳、熊崇荣、张慕莉、翁文等几位大师;张永寿之前,技艺传承存在于家族内部,新中国建立后,地方创办了扬州工艺厂,以招工方式,张永寿培养了十几名徒弟,包括亲侄女张秀芳和小女儿张慕莉,仍然具有浓厚家族传承色彩;八十年代,张永寿去世,扬州工艺厂改制,传承出现了三个走向分化:一是继续艰难维系,一般以女性为多,且本来技术较为出色者;二是另寻职业门路,经过升学或深造,实现临近设计和装修行业华丽转身,其中章荣、庞建东、孙黎明为代表;三是中断传承,改行另做其他;世纪之交以后,行业传承变得更为复杂,中青年艺人逐步游离于专业和兼职艺人身份之间,而不断倾向技艺流失。
   师承和传承分项中,存在两个重要变迁,一是家族定向传承的式微,二是传承形式正日益趋向松散和自由。在这其中,根本变迁推动来自传承体系内部人为避害和外部社会动力的交织。未来,这也可能使得传承变数难以预料。
   其三,从表1作品和技艺项可以判读以下信息:截止2018年,扬州剪纸题材主要有风景、人物、花鸟和随手剪四大类;6位中老年专业艺人作品类型多样,尺寸大小不一,实地统计共计1477种,其中,风景290种,人物282种,花鸟703种,随手剪202种:花鸟题材47.6%,占据绝对优势比例,最受市场欢迎,亦代表了现今地方剪纸总体特色。(如图1)
   花鸟为张派剪纸所长,多是张氏百花图和百菊图的繁复化变体,有各级称号的大师,题材品种和售价往往成反比,也就是说高单价的,通常是受到公认的题材程式化作品;老艺人们深谙此道,驾轻就熟的东西,可以获得更高经济回报;74岁熊崇荣是张氏弟子的另类,作品以模仿国画线描的刻纸为特色,走出了价廉物美的营销之道;70岁李烈锋并非张氏门下,工作室人物作品多达185种,善做巨幅,此二人明显变异了扬州剪纸题材和图式,但是经济效果平平。
   总体上,随着时代发展,扬州剪纸原来的刺绣底样实用性逐渐丧失,艺人们一直致力于转化花样剪为独立欣赏艺术品。然而,经典的、传统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图式和技术,改变的潜在可能性较小,或者说,即使变异,也是局部的和缓慢的。
   其四,从表1经济项可以解读以下信息:9名专业艺人,都依托工作室零售作品,2人以剪纸馆工资形式获取酬劳;7名兼职艺人分为两种情况,三十岁左右的3位女艺人,技艺成熟,但是后来转干其他行业;另一类3人原为张永寿弟子,现年50岁以上,八十年代都已转行,剪纸仅为业余爱好,作品强调创新,对销售没有绝对的需求;艺人收入直接受制于名气、销售方式和渠道;6名专业艺人中,国家级传承人张秀芳德高望重,以精品为主,年收入达十万元左右;张慕莉作品种类较少,但为张氏最直接传人,名气响,年收入亦列第一方阵;熊崇荣走低价路线,收入属中等,其他艺人剪纸年收入五万元至九万元不等;相关数据显示,1989扬州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65元,④1990年,张秀芳为工艺厂职工,年收入约两千五百元,2014年,扬州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至30322元⑤,艺人收入随着货币机制变迁而增加变化,并高于社会平均值。
   坐擁成就的名人居于经济链顶端,代工劳动的年轻弟子们则屈居底层,这种现实的经济收入金字塔,是剪纸遗产诸多变量的隐藏决定性根源。从扬州剪纸个案调研的经济收入史实可见,以上经济相关各分项中,包含了显性销售渠道、隐性售卖数量、隐性年收入等,此三项,为最活跃易变因素,同时也是围绕“人”载体的遗产社会结构的核心和归属,更是决定遗产走向和未来的根本动力。    综上,可能又引出一个疑问,在遗产的延续和未来这条主线中,在前文看似琐碎零散信息里面,究竟哪些关联决定了载体“人”的抉择?
   二、诘问:“人”和“嬗变”之于“本真性”的悖论
   借助以上扬州剪纸文本的解读,必须承认一点,手工艺遗产以“人”为载体,在传承、作品和技艺、经济收入等方面,一直经历各种形式的“嬗变”。
   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中有着“本真性”命题,所谓“本真性”,即英文authenticity,意为真实的、而非虚假的,原本的、而非复制的,忠实的、而非虚伪的,神圣的、而非亵渎的。⑥苑利先生强调:传承人需要尽量排除外界干扰,将遗产原汁原味地传承下去,这是传承人的本职工作。⑦另一种观点,费孝通认为,只有直接有赖于泥土的生活,才会像植物一般在一个地方生下根。⑧
   对于遗产的“嬗变”,学界一直围绕着三个焦点,一是呼吁坚持不变,二承认顺应其变,三是事实一直在变。那么,究竟孰是孰非?
   列维·斯特劳斯曾经提醒世人:一种技术,不仅只有一种使用价值,它同样履行某种功能,必须有一些社会学方面的考虑才会被理解。⑨在此之前,布朗给予“功能”以定义:社会学功能与在生理学中的科学用法相似,可以用来代表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之间的相互联系。因此,过程、结构和功能这三个概念,就涵盖于人类社会体系阐释的方案之中。⑩
   那么,将扬州剪纸这样的手工艺遗产放置于人类学框架中,以过程、结构和功能等关键词度量,上述文本所提及的“人”和“嬗变”意味着什么?
   其一,重新回到扬州剪纸遗产个案,作为载体的“人”,“嬗变”的人类学意义本质是什么?
   扬州剪纸遗产个案,是一个产生存在于长江下游传统文化兴盛城市中的一种手工艺,经过诸多重大和细微历史事件的涤荡,一切持续的、存在的事件,都具备了嵌入整体社会结构的合理性,以某种有效元素参与社会程序性构建,这种动态的一致性,反过来维持了剪纸遗产的传承和运转。因而,可以认为:扬州剪纸的功能,是以人为中心的社会过程;并且,扬州剪纸的功能,所有内容和细节,都围绕人的活动展开,最终指向人的社会行为价值;再有,扬州剪纸的功能,包含除了人之外的多重社会互通性,这种逻辑性的牵连,反过来,规范和调整人的各种行为动因。
   生物学功能具有绝对性、不可逆性,而文化的功能则是相对的、可逆的。因而,手工艺剪纸遗产的嬗变,实质上是人作为载体的渐进社会行为调整。一种手工艺或者习俗,如果能够在社会中延续的话,那么,功能必定是动态的,是为了达到某种社会事件的暂时稳定和合法。
   以上扬州剪纸个案,即遗产存在过程中,“人”是否自觉自愿地通过手工艺自身调整,使之适应新的社会结构和功能?扬州剪纸个案调研的解读,事实的答案是肯定的,这是传承人主体的现实有利性,更是扬州剪纸个案中各种“嬗变”的原初动力。也正是这一点,反过来,在某种程度上,会使得学者们理论上所诉求的文化本真性,可能陷入某种“一厢情愿”。
   其二,重新回到扬州剪纸遗产个案,其中至关重要的“传承”项中,“嬗变”的人类学意义本质是什么?
   新中国建立以来,实际上,扬州剪纸传承一直处于绝对嬗变,从旧时代的“自觉家族传承”,到改革开放之前的“指定集体传承”,发展为今天的“自发社会传承”。当代传承机制,相比过去的高度行业化,正体现出组织形式的松散、自由、多元和脆弱。
   对于传承,艺人们怎么理解?张秀芳曾经谈到,20世纪九十年代初,工艺厂领导曾经动员她儿子学习剪纸技艺。当时,她每月工资二百多元,儿子所在国有企业效益不错,月工资达一千多元。作为亲生母亲,她无论如何反对儿子接自己这个班。?輥?輯?訛
   通过扬州剪纸个案的解读,实质可以使我们得到“传承”的宽泛定义,传承意味着权力或利益的转移,核心不是别的,是技艺从一个艺人那里,顺利交接到另一个人那里,在人类学语境实现了权利和利益的“传递换位”。手工艺的传承,必须具备对于后续艺人的潜在价值,也就是有用并无害,反之,如果是消极的、破坏的、负担的,传承将趋于被动,并且必定迟早失传。社会历史的不同质,直接决定了技术传承的非连贯性。行业竞争、天灾人祸、战争动乱,都有可能打破技艺的传递。然而,只要手工艺的功能还是被社会需要,那么,即便中断之后,还会如不死鸟一般得以复活。?輥?輰?訛
   其三,重新回到扬州剪纸遗产个案,“作品”和“技艺”项中,“嬗变”的人类学意义本质是什么?
   清末至民国,扬州剪纸的直接功能,是为刺绣稿本,民间女红繁盛,剪纸图式丰富成熟。张永寿,近现代扬州剪纸的重要推动者,确立了新风格并将其推向批量化和市场化。不可忽视的是,新中国成立70年,社会习俗和生活方式天翻地覆,扬州剪纸原有社会功能逐渐退化,作品和形式随之被潜移默化地不断演进,以实用为主的剪纸逐步向欣赏性剪纸转化。?輥?輱?訛
   对于作品和技艺的变迁,当事艺人怎么认为?孙黎明,张永寿的得意弟子,后转行为扬州某装修公司副总,他直言不讳:“我觉得,张永寿可能是一个无法超越的高峰,但是我们不可能还和张永寿一样,扬州剪纸应该拥有一种属于自己的新的和创新的未来。”?輥?輲?訛
   扬州剪纸那些零散的、令研究者们通常忽视的图像变迁细节,集中代表了传统手工艺的普遍文化境遇。作品之变,亦即图式之变,其实是所有手工艺遗产最显见的外在文化表象,同时,也更可能被部分学者认定为“最不能容忍的”。然而,无论如何,扬州剪纸个案中,种种改变一直在发生着,并且,我们坚信,图式“嬗变”的文化事实,将会在未来一直持续下去。
   正如揚州剪纸,延伸至大多数民间手工艺,为特定社会生活的必要产物,在历时性上,会不断调整社会适应性,包括工艺的、造型的、形态的等一系列外在形式,手工艺作为“物”的发生和发展,会保持着绝对运动态势。因此,所有基于此的静止化形态保护和图式抢救的理论研究,在重新被归位于未来真实社会语境时,其学术意义将必然受到严重质疑。    其四,重新回到扬州剪纸遗产个案,其中至关重要的“经济”项中,“嬗变”的人类学意义本质是什么?
   正如前文所阐述,在不同时期,扬州剪纸艺人们的期望收入,等于或高于扬州城市居民收入平均值,他们以技艺为资本,参与社会互动,自发调整各种潜质,使得他们能获得超额经济预期。在时间和空间中,如果这一系列变动,能获得逻辑上的顺应,那么遗产则必将继续存在和传承。我们认为,这种指向经济利益的自觉变异,其目的,就是使得技艺不断获得经济活化和达到文化有利。
   艺人首先是从属于社会的“人”,即会正视社会行为的利己性。民间手工艺遗产,无论被冠以了如何伟大耀眼的文化光环,绝不是艺人们“痴迷”“爱好”,“奉献”的空洞,相反,却是艺人们承担养家糊口和奔向幸福生活的一种职业选择,因而,在经济杠杆下,抽象的、静止的、孤立的、抽离了“经济”的文化遗产,可能会显得理想和苍白。
   在扬州剪纸个案调查中,即为前文所列:显性的作品和技艺、显性的传承、显性和隐性并存的经济利益等三方面,首先,个人基本信息项变化可能性较小,艺人年龄增长,老艺人受教育程度基本为定量,如果中青年艺人受教育改变,则技艺流失可能性增大;其次,传承项存在一定变数,部分具有家族关系的传承稳定延续,传承人数量抑或增减;再次,作品和技艺项目变化,为遗产可见表象,也是最为显见的变量要素,题材和形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未来将处于不断调整之中,相对而言,中老年艺人作品形式改变将缓慢而被动;最后,经济项条目中不确定因素最多,同时,也是以上三项变化的动力和根源,销售渠道未来将起关键作用。不可忽视的是,尽管经济为决定遗产其他因素的杠杆和支点,但是,在遗产本体内,经济和作品技艺将相互制约,如果作品变迁过程中,技艺文化附加值和创意值持续提高,将会同时带动经济利益增加,而使得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延续实现良性循环。
   以扬州剪纸为个案为例,人、传承、作品和技艺、经济等四方面,可以认为,文化遗产的“嬗变”,即为原有文化与后来文化之间出现的更迭、增减、影响、代替。在社会框架中,遗产存在着这样一个隐性互动结构,“人”为所有行为和事件的承载者和利益核心,围绕着三个基本运动要素:作为表象的物质性的作品和技艺、作为内质的精神的传承、作为潜在的活化的经济等文化功能,在三者持續转化的嬗变中趋于平衡和稳定,由此塑造了特定时间段内遗产的面貌和趋势。
   综上所述,从扬州剪纸个案文本分析的无数事实可见,以“人”为载体的遗产本身的活态性,包含了当事人在时间和空间过程中的个体自发,即事实操纵了难以计数和难以被控制的种种“嬗变”,这是自觉的“条件适应”和“文化现实”,这本身亦质疑了理论上所诉求的遗产本真性。正因为这是对于传承人本身“有利的”“善意的”“自足的”无意识改变,因而从伦理和道义上具备文化的合法性。过程中,种种嬗变的总体目的就是,既保持造物行为在社会中的恰当文化价值,又解决或者弥合矛盾所形成的种种文化不适。
   余论:“人”和“嬗变”之于“未来”的指向
   列维·斯特劳斯在《结构人类学》中曾经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在某种抽象的人当中实现的,而是在那些即使是最翻天覆地的变化,也会留下一些完整方面的传统文化当中,并且这些变化本身,也可以从一种受到严格时空限定的局面获得解释。?輥?輳?訛同样,卡西尔在《人论》中亦一语道破:人的突出特征,既不是他的形而上学本性,也不是他的动物本性,而是人的劳作,正是这种人类活动体系,规定人性的圆周。因此,人的哲学,它能使我们洞见这些人类活动各自的基本结构,同时又能使我们把这些活动理解为一个有机整体。?輥?輴?訛
   如扬州剪纸这样的民间手工艺,围绕“人”以及“嬗变”,被动态时间所驾驭,其人类学本质,具备宏大的整体性,其遗产意义,即意味着持续的“变”。这是一种目的论的一元主义,也是一种难以容纳传统辩证法和中和哲学的文化渐进,更是一种难以宽容过去机制的文化分裂。因而,对于扬州剪纸的调研个案,我们认为,这可能是一面镜子,使得我能通过它,窥见手工艺遗产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无论如何以下几点必须正视:
   其一,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承认载体“人”的动态调整,其目的是获得顺应和适宜的文化动能,这是遗产延续的大前提。
   其二,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无论何时,必将平静地接受社会的不断压迫和引导,在此互动过程中坦然修正,同时生发新的手工技艺和新的图式,这是遗产具备活态文化积淀的必由。
   其三,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未来传承和延续,其文化核心和关键,是技艺的活态流传。传承将面临三方面权衡,一是诱人的经济回报,二是高额的时间精力投入风险,三是技术难度门槛。引导“人”去协调三者关系得失,未来必将对传承产生深远影响。
   其四,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利益”承载为最潜藏的、最深刻的、最强大的文化杠杆,亦是调整其他任何变量的最根本内在动力。如何使得手工艺的存在和延续更“有利于当事人”,这不仅在学术上不可回避,更是未来学术道义的全新导向。
   其五,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主体“人”,具有活态性、现时性、趋利性、技术性等多重社会特质。尽管,艺人们今天被头戴这样或那样的炫目光环,他们是松散的社会个体,艺人们围绕“技艺”所做出的自觉集体抉择,总是包含着指向未来的伦理和大同。
  
  注释:
  ① 靳之林:《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要点与传承发展》[M],《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艺术研究院:内部资料,2002,第34页。
  ② 数据资料为2018年3月和2019年2月期间,笔者对扬州剪纸艺人调查的录音资料整理采集。
  ③ 张永寿,1905年生,字颂椒,扬州市人,排行第三,人称张三麻子,10岁随父学艺,是近现代扬州剪纸重要艺人。扬州工艺美术协会、扬州工艺厂:《张永寿剪纸》[M],内部资料,1986,前言《卓越的艺术成就给人以美的享受》第1页。
  ④ 扬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扬州年鉴·1991》[M].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1991:403-404.
  ⑤ 扬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扬州年鉴·2015》[M].扬州:广陵书社,2015:352.
  ⑥ 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290.
  ⑦ 苑利,顾军.非物质文化遗产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45.
  ⑧ 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33.
  ⑨ 【法】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M].张建祖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379.
  ⑩ 【英】拉德克利夫·布朗.原始社会的结构与功能[M].丁国勇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导论第13~14页.
  张秀芳,1943 年出生,扬州市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访谈时间:2018年11月24日上午8点30分开始,访谈地点:扬州市486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聚区张秀芳剪纸工作室。
  杭间.手艺的思想[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15.
  朱从信.扬州工艺美术志[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78-81.
  孙黎明,出生于1959年,自幼喜爱绘画,1977年进入扬州工艺厂设计室工作,师从蔡千音和张永寿先生学习剪纸。访谈时间:2018年11月24日上午10时30分开始,访谈地点:扬州市486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区办公室。
  【法】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M].张建祖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831.
  【德】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87.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阐述了基于CPTED(通过环境设计预防犯罪)理论的中学校园环境设计思考。以浙江省余姚市第四中学为例,从规划结构、建筑设计、外部空间、辅助设施四个层面,总结易发生校园暴力空间的设计缺陷,结合CPTED理论领域性、出入控制、自然监视、环境印象四个方面,展开中学校园环境优化设计探究。得出一系列重要节点的优化设计手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 CPTED理论 环境设计 校园暴力   近年来,我国
期刊
摘 要:城市公共空间中,水体景观凭借其营造舒适气候,保护周边区域的环境以及维持城市河道的生态平衡的作用成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水体景观不仅仅是城市风景的一部分,同样凭借其对不同区域快的连接作用为城市居民提供了健身休憩的空间。  关键词:滨水空间 植物分布 公共空间   一、城市公共空间及水体景观   城市的公共空间在一座城市的建造规划中占据着相当分量,尤其是在休闲娱乐功能上,公共空间凭
期刊
摘 要:马克·夏加尔是一位受到现代派艺术影响的画家,具有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文章从夏加尔作品中的独特视角出发,对画面的构图进行研究。此外,笔者还从作品的造型和色彩来讨论夏加尔画面构图的整体性。  关键词:构图 视角 造型 色彩 整体性   夏加尔出生在一个俄国犹太人家庭里,犹太人对宗教文化的信仰为他以后的绘画提供了极大的灵感。夏加尔在学校里展现了他绘畫的天赋,在巴黎的艺术圈里,他结识了和他一样富
期刊
摘 要: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与灵魂,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础。人们对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不断地提高,传播文化遗产、解读文化遗产的方式与方法也越来越丰富。广州作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城市,从古越文化到丝绸之路上的大港,再到岭南文化的主阵地,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独特的精神内涵,不仅让人们领略到文化遗产的艺术之美,更让人们感受到孕育其中不竭的精神力量。文章以广州文化遗产中的美术创作为研究对象,引入
期刊
摘 要:传统音乐文化是一个族群鲜活的文化记忆与认知。中华民族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民歌在我国的历史源远流长,各民族各地区浩如烟海的民歌作品陪伴着一代代民众走过了无数的岁月。正所谓“我口唱我心”,其具有着鲜明的民族特性和地域特性。信息时代背景下,以汉族民歌为代表的民族民间音乐作品的保护与传承境况引人深思。本文探讨其传承与保护的成因,并在举措上进行观点阐述。  关键词:民歌 信息数字 传媒 传承  
期刊
摘 要:本篇论文将根据海因里希·沃尔夫林的形式对拉斐尔作品《雅典学院》进行分析。海因里希·沃尔夫林,瑞士人,是一位著名美学家与美术史学家,代表作《艺术风格学》,完成于1915年。这部书中提出了五对基本概念,把他的思想综合于完整的美学体系中,对后来的艺术批评有很重要的影响,作者将以五对基本概念对《雅典学院》着手研究。  关键词:艺术风格学 壁画 拉斐尔 《雅典学院》   一、《雅典学院》创作环境 
期刊
摘 要: 徽州三雕是徽派建筑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徽州文化和徽派艺术的精髓。让徽州三雕文化走进校园,进入课堂,是继承和弘扬徽州地区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所在。本文着重从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徽州三雕进校园系列课程建设的角度,根据徽州三雕文化的教育发展现状和笔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经验和感悟,分析徽州三雕进校园系列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和研究如何才能把徽州三雕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相结合。  关
期刊
摘 要:灯是自古以来不可或缺的照明设备,在我国灯具有着悠长的发展历史,汉代是其发展的高峰时期。在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各式各样的灯具,铜釭灯便是极具代表性的一类。它不仅有着古朴典雅的外形以及日常照明的实用价值,其内部构造的设计也极富科学性。通过对于铜釭灯的研究,可以发现它所具备的三个方面特性,即实用性、艺术性与科学性。  关键词:釭灯 实用性 艺术性 科学性  中国古代汉朝拥有着强盛的国力,因而其文化
期刊
摘 要:歌唱的至高境界是心灵的感动,是情感的碰撞和升华。学习声乐理论及演唱方法虽然是每个歌唱者的必修课,但是教科书式的学习和单纯的注重技术方法,对于歌唱水平提高和作品内涵的表现必然存在着局限性。不运用情感心理的内部规律去主导以情为本质的歌唱属性,其结果就是把歌唱当成了技术运用,把整体演唱系统机械化、分解化了。音乐的表现和作品内在的含义也就支离破碎了。所以,触及心灵、很好的运用情感的歌唱而获得好的声
期刊
摘 要:在中国绘画史上很少会出现女画家,也从来没有一个独立的女性画派。常州画派是绘画史上女画家以群体集中出现的一个画派。由于社会环境家庭条件的改变促进了这群女画家的出现。但是由于在创作缘由、题材、技法方面她们大多都是依附于男性,在她们的绘画中没有自己独特的女性符号,加之社会与自身的局限性使她们很难自我集结成一个独立的画派。  关键词:常州画派 女画家群体 题材技法 画派形成   一、常州画派中的
期刊